破窗理論的讀後感

破窗理論的讀後感

  和張文質先生結緣於南通,深入交流於蚌埠,得先生最新出版的贈書,看書名《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事業》本以為就是父母如何教育孩子的,後來一直忙於辦理赴臺灣的手續,也就把剛收到書時的興奮淡化了。從臺灣回到大陸,又被瑣事纏繞,直到要開“慢教育”書友聖誕讀書分享會了,才匆匆一讀,竟然不能釋卷。書是寫給父母看的,讀書分享會上,書友小劉的孩子才一歲多點,我們開玩笑說,你的孩子就是我們“慢教育”的試驗田了。也有書友說,自己的孩子大了,要早看見這本書,在孩子小時就會換一種教育方法了。是呀,世界上所有的工作可能都需要先培訓後上崗,唯有父母這一行,好像沒有哪個部門培訓,也就無證上崗了。我看這本書,不是被如何做父母吸引的,而是被書中蘊含的教育的智慧所吸引,父母教育孩子應當如此,教師教育學生何嘗不也需要同理心。在臺灣銘傳大學學習,深深地被學校創辦人包先生的理念所折服,“人之兒女,己之兒女”。有人說,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教師不就應當具有這樣的情懷嗎。學數學的人思維方式是線性的,讀書也就是以點帶面,就感觸多的地方寫起了。

  1、張先生說“好的教育方式一般都不會是立竿見影的”。當下的學校教育說教味太重,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大話,空話多,不符合學生認知能力,就像周作人曾批判的兒童文學中存在的錯誤,要麼是講道理的.,要麼是抽象虛幻的,沒有從兒童認知出發。我有一個學生的孩子在澳洲讀幼兒園大班,她喜歡和我交流孩子的的教育問題,在澳洲,幼兒的讀物就是在教孩子生活的常識,沒有期望透過一個故事去向孩子進行說教,上升到一個什麼樣的高度。臺灣過去把學校德育稱為“道德教育”,近年演變為“品格教育”,即包含人品、道德與人格等。用品格教育這一稱謂趨向於德育的生活化,還其人本來應有的品質,如關懷、公平、尊重、責任、感恩等,把品格教育看成是學生生活的一種方式,教育的目標是培養一個健全的人,是為未來培養出一個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人。我們在臺北私立薇閣小學一年級看到學生正在上國語課,學習莊子《大宗師》一文,每個學生的小手都在課本上點著每一個字在讀,而後合上課本,全班起立合著設計的動作有韻律地誦讀。和校長溝通時,學校的解釋是學生可以不去認識這些字,不去理解含義,但是在長期的點讀和誦讀中就記住了,在遊戲中記住他一生受用的知識,他們認為經典誦讀就是讓孩子在正確的時間做該做的事。反思我們的學校教育,非要把一篇好文章拆開了,一個字一個字的學,沒有給孩子品讀,把玩的時間和機會,只是為了應試,立竿見影地得到高分。張先生提倡“教育是個慢的藝術”,有多少教育人在當下的環境中能做到?

  2、“教育孩子是一種智慧”。教師對學生的教育,校長對學校的領導何嘗不也需要智慧。張先生舉例說,要想讓孩子學鋼琴,聰明的家長會讓孩子知道,這臺鋼琴是你要買的,而不是我給你的,就會使得孩子在以後學習中有種責任意識。學校教育不也如此嗎?要引導學生把學校意見變成學生要做的事就是一種智慧,變我想做的為你要做的,那麼就可以由學生去定規則,學生去管理。同伴教育力量是無窮的,我們的“體育節”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學校的“體育器材開架使用”和校內的“閱讀角”,以及後續為學生方便引入的開放式閱讀,就需要我們的管理者去發揮教育智慧了。

  3、抓住教育的最佳時機。張先生說,“表揚一個學生時就當眾進行,甚至隆重地進行,批評一個學生時就用私下的、悄悄地、溫和一些的方式進行”。近年來,我們在升旗、集會時大張旗鼓地對那些取得成績的學生和教師進行表揚,甚至上臺領獎,看起來是花了一些時間,在我們看來就是一張紙,學校蓋個章,但對獲獎的人來說,鼓勵就不是一會的了,可能一件事就改變了一個人的人生軌跡,學校教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就應當堅持,不能人去政廢。何為特色?能堅持人所不能堅持的,就是特色。猶記得上一年度“十佳班主任”的頒獎,那份感動還在心間。

  4、“破窗理論”。威爾遜和凱琳提出的“破窗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築物的一扇窗戶,而又沒有及時修復,那麼別人就會受到縱容、暗示,會去打爛更多的玻璃。張先生在本書中提到這個理論為了說明勞動對孩子學習的重要意義的。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對於缺乏學習興趣的學生,可以透過勞動過程產生自尊感和自信心,從而遷移到學習中去。我更感興趣的是,“破窗理論”在學校管理上的應用。你看有些班級內不整潔,肯定是一開始班主任要求不到位的,地上有一張紙不拾起來,接著就會有第二張。我們都有這種感受,在上海的街頭,你手上的廢紙就是不好意思扔在地上,為什麼?乾淨,整潔的環境也能教化人。校園內,損壞的公物及時修復,寢室內的衛生經常督促,正面的引導配合“說教”以及榜樣的樣板,還是很需要的。日本人認為在一個乾淨的國家裡犯罪率都會低,不知乾淨和犯罪率是不是有正相關性,但是,從一個整潔的家庭內走出的孩子,至少會讓人看得順眼點,這就足夠了。

  我把張先生的書去這樣解讀,不知先生有何感想,改天不妨當面求教。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