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科學論文的寫作技巧

社會科學論文的寫作技巧

  如果平時學習側重吸收,那麼寫論文則是貴在創新。如同蜜蜂採花,最終是為了釀蜜。小編收集了社會科學論文的寫作技巧,歡迎閱讀。
 

  一、選好題目

  科學研究工作的首要一步是選題。選定題目並不難,選好題目則不易。有人說,選好題目是論著成功的一半,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只有選好題目,才能明確主攻方向,確定主要內容,體現出論文的特點和優點,反映出論文在學術研究中的地位和適應社會需求的程度。

  有人認為選題很容易,隨便選定本專業的任何一個題目,下一番功夫就能出成果;有人則把選題看得很神秘,左顧右盼下不了決心。這是兩種偏向:前者帶有盲目性,後者顯出動搖性。選擇題目一定要避免盲目性,克服動搖性;提高自覺性,明確目的性。

  選題要考慮客觀的需要。有的是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只有經過一番研究才能滿足教學需要,提高教學質量。有的是現實鬥爭和社會實踐存在的問題,要求我們下功夫研究,從理論高度和深度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和對策。有的是科學發展的需要,在專業研究中有不少問題要求進行新的探索,或者對別人的研究成果有不同的看法需要開展爭鳴。

  選題要心中有數。不論選定什麼題目,都得先熟悉前人研究的情況。透過查閱書目、報刊資料索引或請教老師和同行,瞭解前人對這個問題有哪些研究成果,達到什麼程度,存在什麼爭論,還有什麼空白或薄弱環節,以便繼承前人成果,繼續向前開拓。如果自己有不同看法,可提出商榷;如果是空白或薄弱環節,只要有條件就可以想法填補或加強。如果自己無力向前推進,那就不要選這個題目。

  選題要考慮自己的條件。諸如個人的興趣、愛好、基礎、長處、掌握的外文語種和熟練程度、蒐集資料的可能性等等。

  選題時還有幾個問題要具體分析:

  選大題還是選小題?如果材料來源豐富,可以大題大做,寫成大部頭專著,或者把大題分成若干小題,各個小題分別逐步去做,集小成大,大部頭專著也就出來了。或者小題大做。我手邊至今還儲存一本20世紀50年代翻譯出版的蘇聯一位學者的博士論文《為蘇維埃政權而鬥爭的水兵》,該文只寫從1917年10月至1918年3月這半年時間內,海軍士兵在建立和鞏固蘇維埃政權中的作用。由於作者運用了大量檔案和報刊材料,所以全書竟達20.5萬字。如果著重從發展規律上進行概括和分析,那麼也可以大題小做,做到高屋建瓴、高瞻遠矚、綱舉目張、鞭辟入裡,這樣有助於人們提高並加深認識。例如列寧寫的《馬克思學說的歷史命運》就是大題小做的範文。全文只有兩千餘字,把馬克思主義誕生以來近七十年間的歷史劃分為革命風暴、和平發展和新的世界風暴三個時期,概述了馬克思主義在這三個時期中遇到的問題、經歷的鬥爭和取得的成就。文中很多精闢的論點和精彩的論述至今還常為人們所引用。這類大題小做的題目,如果立意不新、立論不深、立足不高,就容易流為空泛或膚淺。在通常情況下,最好是中題中做或者小題小做,這樣容易深入進去,見效較快。

  選理論的題好還是選歷史的題好?如果史料不多,前人理論分析較少,自己又能夠深入進行理論分析,那就可以選理論方面的題目。如果史料較多,前人挖掘整理不夠,那就可以選歷史方面的題目。一般說來,最好是史論結合,有的可以偏論,有的可以偏史,但是不要寫成純理論或純歷史。純理論不免抽象枯燥;純歷史是史料堆砌,難以成為論文。既是論文,總要就大量史料進行梳理和分析,提出自己的獨立見解。

  選熱門題目還是冷門題目?熱門題目一般都是現實意義較大的,應該注意研究;但是熱門題目一般又是研究者較多的,一定要多下功夫研究,以求突破和進展。無論是哪類題目,都應從需要和可能出發,不要單純“趕浪頭”或“鑽冷門”。還有一些不冷不熱的題目可能更為合適,不要輕易放過。

  選新題好還是選老題好?新題一般是前人研究較少的,甚至是空白點,容易出成果;當然新題可能材料少、難度大,要選就要多下功夫,那還是能寫出新意的。一般說來,最好是選較新的題目,新題新做或老題新做,而不要老題老做或新題老做。

  是先看了材料再選題還是選定了題再找材料?這兩者不是截然對立的。選任何題目都要先看一定的材料,這樣才能避免盲目性;可以在確定選題範圍之後再繼續蒐集並閱讀材料,進而把題目具體化、精確化。最後,選定的題目,文字表述要求儘量簡短、鮮明,不要拖泥帶水一長串。

  二、深入研究

  選好題目之後的第二步,就是花大量時間狠下苦功、深入研究。往往在深入研究的過程中還要對選題作區域性調整,或者使選題更加具體化、精確化。

  深入研究從何入手呢?也就是如何尋找突破口的問題。有人從閱讀有關的理論著作入手,有人從閱讀原始文獻和資料入手,這樣做難免會事倍功半,讀了大量書籍還是發現不了多少問題。事半功倍的捷徑是從閱讀前人對這一問題的有關研究成果入手。即透過導師指點和查閱各種工具書———如歷年來出版的《全國圖書總目》《全國主要報刊索引》、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編印的《影印報刊資料》有關專題、圖書館資料室收藏的專題索引、幾種專業刊物以及外文書目和報刊資料索引等等,現在透過網路能更快地選編出書目,然後擇要閱讀。在閱讀中要注意:前人已取得哪些成果?還有哪些薄弱環節或者空白點?在哪些問題上有待深入和提高?有哪些值得商榷之處或者能提出自己的新見解?在史料或者史實的運用上還存在哪些問題?

  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過程中,也能發現前人引用過的資料及經典著作和原始文獻,並編出更詳盡的書目。

  在閱讀各種材料過程中,要開動腦筋、反覆思考,大體形成一個研究提綱,把自己選好的題目分解為若干問題。各個問題再分為若干層次;然後按問題先後再細讀各種有關材料。在研究過程中,要先從中文材料著手,詳細地沒有遺漏地熟悉掌握各種中文材料,再去查閱外文書刊,以求新資訊、新看法和新資料。要特別注意挖掘第一手材料,同時也要留心第二手材料。

  在研究材料的過程中,要用心、專心、細心,才能發現問題,稍微疏忽就會一縱而過,結果還要重花時間和精力去再查。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對各種有用或備用的材料都要手勤,用卡片或本子摘要記下或寫索引,每條材料都要註明具體出處,以便日後引用和核對。材料積累多了還要分類排列,既便於檢索,又能從中發現還缺少什麼,以便進一步廣為蒐集。有的材料在研究過程中要反覆讀好幾遍,有的還要相互參照比較。

  研究過程就是從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對材料要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處理,對問題的認識要進行“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思考。材料要廣泛蒐集,寬打窄用,在論文中最後精選最有典型性、最切題的材料。要善於發現互相矛盾的材料,下一番功夫辨別、考證清楚。“由此及彼”即考察事物上下左右以及內部與外部的各方面聯絡,開闊思路,進行比較研究。既要縱向比較,又要橫向比較,還要正反面比較。“由表及裡”即透過表面現象深入本質,把各個事物作為一個系統來考察,探索系統之內和各系統之間各種因素的錯綜複雜的關係,總結出規律性。要善於展開、深入分析事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可能性和現實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絕對性和相對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統一性和多樣性、共性和個性、原因和結果、內容和形式、整體和區域性、聯絡和區別、定性和定量、動態和靜態、回顧和展望,等等。在研究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思考自己對這一問題能從什麼角度加深,能從哪些方面提高,如何進行新概括,做出新分析,運用新語言,補充新材料,提出新見解,得出新結論;不能只是利用別人的成果,改頭換面,單炒冷飯。即便是炒冷飯也要添油加料,輔以雞蛋、蔥花、味精,如此才能做出一道別具特色的新食品。但是創新一定要在研究大量材料中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地形成,決不能靠零星材料、憑一知半解而輕率地標新立異;更不能胡亂提出新觀點,片面進行論證。

  三.精心寫作

  論文的最後一步是精心寫作。動筆寫作前,應該通盤整理一下研究成果,對研究提綱進行調整和補充,進一步衍化為寫作提綱,對全文的佈局、觀點的體系、分析的層次、材料的使用作統一的安排。寫作過程不是單純記錄研究成果的過程,而是繼續深入研究的過程,是把研究成果精確化和完善化的過程。在寫作過程中發現對哪些問題研究還不夠深透、論證還不夠充分,就要記下來繼續攻關。

  寫社會科學論文要明確其性質和特點。論說文不同於記敘文、應用文和文藝作品,而是以議論為主的文體。但是,在論說文中,社會科學論文又具有獨特之處:它不同於講義材料、資料性文章、宣傳性文章、通俗性讀物。社會科學論文專業性很強,應有自己的研究心得,以表述自己的見解為主,應對學科建設起推動作用,至少也要在綜合別人成果的基礎上有所加深。更高的要求是填補學科的空白,一般要求超過前人已達到的成就,要有新的創見。寫論文要力求刪繁就簡、突出重點,主要寫自己的觀點。在研究過程中所掌握的各種珍貴資料,則可以系統整理為若干專題,編入附件,留供答辯時用,或供別人參考。文前要概述前人的研究成果,並作出簡要評價;文中引用別人觀點或不同意別人某個觀點,都要求註明出處;文末要求附中外參考書目,表明自己視野有多大,參照並吸收了哪些人的研究成果。

  有人認為一篇論文包括觀點和材料兩個要素,我認為這樣概括是不全面的,應該說論文含有論點、論據、論證、論述四個要素。論點即觀點,論據即材料,論證指立論證明的方法和層次,論述指文字表述的要領和技巧。同樣的觀點和材料,有的人更善於歸納和演繹、概括和分析,有的人更善於表達和鋪陳、煉句和修辭,結果寫出來的文章就很不一樣。可見,論證和論述這兩者對於一篇論文的成功而言,應該說是不可缺少的有獨立意義的要素。對這四個寫作要素的基本要求,我想大體上可以編成四句順口溜:論點方面,觀點鮮明、有破有立;論據方面,材料充實、用心蒐集;論證方面,分析細緻、邏輯嚴密;論述方面,文字簡煉、明確有力。

  一篇論文總要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總要主張什麼、反對什麼,提出並闡發自己的新見解應是論文的主幹,同時還要批駁自己所不同意的其他觀點,這樣兩相對照才更顯得鮮明。文中除了突出自己的中心觀點之外,還要展開寫一系列派生觀點,評論一系列別人的觀點。

  觀點是從研究大量材料中形成的.,所以各個觀點都要以充實的材料加以佐證。在運用材料時,要注意目的性、典型性和真實性。如果目的性不明確,材料和觀點就統一不起來,對不上號;如果使用的材料不具有典型性,就缺少說服力,從區域性材料、個別情況就不能做出全域性性、普遍性的結論;如果粗心大意,照抄別人搞錯的材料,就會以訛傳訛。總之,各種材料要用心蒐集、細心篩選、精心辨別、耐心考證。

  論證是在論點和論據統一的基礎上層層展開,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由點到面、由簡到繁,由因到果、由量到質、由淺入深、由始至終。對各個問題細加分析,其中要蘊含一些深邃的哲理,不僅令人折服,而且還能使人讀後餘味猶存,反覆思索。全文從開頭、主體到收尾,各個部分、各個段落、各個句子之間,結構、佈局和敘述都要邏輯十分嚴密,一環扣一環,不能有漏洞,不能自相矛盾,或者相互抵消。寫好一篇論文不能只著眼於主體,還要注重開頭和收尾。古人評判佳作有所謂“豹頭、熊腰、鳳尾”之說。例如,著名的《共產黨宣言》,不僅其主體具有深刻的說服力,而且開頭就有很強的吸引力———“一個幽靈,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徘徊”,收尾提出“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口號,有何等強烈的號召力!

  論述用詞要簡煉、鮮明、準確,還要生動活潑。用詞要反覆斟酌錘鍊。用詞還要多樣化,儘量減少簡單重複,這樣才能使文章不單調乏味。儘量運用我國曆史上流傳下來的成語典故能使文章言簡意賅。運用形象比喻能把道理說得更加透徹,並給人以深刻印象,又增添文采。例如馬克思把暴力比喻為社會變革的助產婆,把分散的小農比喻為一麻袋土豆,列寧把帝國主義比喻為“泥足巨人”,斯大林把社會主義與工人運動的結合比喻為羅盤與大船,毛澤東把資產階級的腐蝕比喻為“糖衣炮彈”等等。除用詞外還要注意句式。老用陳述句未免單調呆板,間以疑問句、感嘆句等,就顯得豐富多彩。排比句、對偶句,能表達得更鮮明,又增加語言文字的美感,還便於記誦。如能適當引用一些古詩詞和先哲的警句,則更能使文章光彩奪目。

  寫作至少要三遍定稿。第一稿先把自己的看法和該用的材料都彙總一起;第二稿主要在分析提高上下功夫,力求精煉,邏輯嚴密,富於哲理;第三稿主要在文字上推敲、加工,並核對引文和材料,力求準確而又有文采。這只是大體而言,實際上一篇論文往往要修改十多次,應該不厭其煩,精益求精。要使文章富於哲理又有文采,需要長期日積月累的理論素養和語言文字素養。平時要多讀中外古今名篇佳作,從中領會寫作方法和技巧。清朝名儒鄭板橋在《楹聯》中留下警言妙語:“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寫出好文章正是要不斷刪繁就簡、反覆琢磨,如何突出自己的創新。

  在完成社會科學論文之前,還可以把它分解為若干小題,然後加以彙總並進一步提高,這也不失為聚少成多、化零為整的捷徑。在完成論文之後,還要求把它濃縮為幾百字或千把字的提要,“納須彌於芥子”(這是佛家語,意為把偌大的一座須彌山藏納於細小的芥子中),列於文首,便於別人掌握要點。

  學士論文、碩士論文和博士論文,這是學位論文的三級,在題目大小、內容深淺和份量多少等方面體現出區別。層次越高,要求也越高。一般說來,學士論文萬字左右,碩士論文約二三萬字,博士論文可以寫成十幾萬字。總的說來,質量比數量更重要,能有真知灼見,未必都要洋洋大觀。

  做實際工作的黨政幹部,如果掌握了寫論文的要領,遵循寫論文的三部曲,狠下功夫,也是能夠把對實際工作的調查研究和自己的工作總結寫成有份量的社會科學論文。毛澤東1927年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和1928年的《井岡山的鬥爭》就是不朽的歷史名篇。

  需要格外強調的一點是:文章是寫給別人讀的,是寫給並非研究這個專題的讀者讀的。因此一定要寫得深入淺出,對事件、人物、時間、地點、專有名詞等等都要交代清楚,這樣才能使讀者看得明白,而且有可讀性和吸引力。有人論及活學與著述的關係時,把它區分為四種類型、四個等級:深入淺出好學問,深入深出深學問,淺入淺出沒學問,淺入深出假學問。我們要力求寫出深入淺出的好文章。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