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母親》的讀後感

《發現母親》的讀後感

  原以為這是一本早期教育方面的書,我從圖書館借來,想從中發現一些更適合我兒子的教育方法。但我錯了,這是一本讓我意外但驚喜的書,裡面的觀念是我聞所未聞的,但卻又如此讓我折服。作者王東華的立場和出發點是如此地崇高,但在這物慾橫流的世界卻又如此勢單力孤。

  我被深深震憾了!

  “母親”是一種職責,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份職責。

  掩卷凝思,感到身為母親是多麼值得驕傲啊!在書中,作者講到:

  *偉大人物的'塑造都離不開偉大的母親,母親是孩子的總設計師;

  *童年在一個人成長過程中舉足輕重的位置,猶如樹根與樹;

  *培養一個成功的孩子不僅僅是智力和知識的培訓,還有意志、品德和氣概。

  *推動世界的手是搖搖籃的手··· ···

  然而放下書,收穫在心的--更多:

  培養孩子的氣概猶如樓房之於樑柱,倘若僅把著眼點放在孩子智力的開發上,而忽略了

  氣概(我認為包括意志、品德)的培養,那孩子成長的高度依然會受到限制。

  下面我把作者關於“氣概”的論述摘錄一段,希望與為人母者共免:

  在進行研究時,有一個問題一直纏繞著我,那就是達爾文、馬克思、孫中山、愛因斯坦、毛澤東等,如果不從事他們成功的那種事業,他們還會成為偉人嗎?也就是說如果達爾文生長在其時的中國,或者當時英國的生物學還沒有,那麼達爾文還能成為偉大的人物嗎?如果不能,是什麼原因?如果能,又是什麼原因?

  我的看法是,如果達爾文少年以前這段時間的環境不變,那麼他仍然會成為一個偉人。他這時可能不是一個偉大的生物學家,但一定可以成為一個與之相當的另一個領域裡的偉大人物。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這是因為真正決定一個人成長高度的,既不是智力,也不是非智力,甚至也不是品德,而是氣概!而氣概通俗地說就是把自己歸入第幾流人物檔次的自我期望。

  現在人們的一個錯誤是把氣概與理想混為一談了。

  其實,孩子們最先養成的不是理想,而是氣概。理想是在氣概之上孵化出來的,理想只有在氣概的支撐下才不會掉下來.

  因此,如果某個人的氣概是"傑出的",那麼理想不過是在這"傑出的"後面填空,填上科學家、作家、藝術家之類的職業名稱而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