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時代的教育治理轉型》讀後感範文
《質量時代的教育治理轉型》讀後感範文
教育質量是教育工作的永恆話題。什麼是教育質量,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教育質量,怎麼提高教育質量,這是每個教育工作者都要思考的問題。雖然素質教育提了近二十年,教育改革在全國各地也搞得如火如荼,但是在這三個問題的認識上還是有些模糊,讀了《人民教育》20xx年第7期《質量時代的教育治理轉型》系列文章後,結合我們當地的教育實際,我覺得有必要對這三個問題進行再梳理、再認識。
一、什麼是教育質量?
教育質量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教育質量是指教育的結果或產出;廣義的教育質量把教育結果、教育過程、教育投入都包括在內,實際上把影響教育結果的過程與投入要素納入到教育質量的分析框架中。我們這裡討論的主要是狹義的教育質量,學校教育質量主要體現在它是否促進了學習結果的提高。教育只是一種手段,其目的不在自身,現代教育的發展目標在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全面進步。因此,衡量教育質量不能脫離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xx-20xx年)》也明確提出:“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樹立科學的質量觀,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
基於以上認識,我認為教育質量首先是面向所有人的教育質量,是促進所有人發展的教育質量,不是隻促進部分人發展的教育質量;其次,教育質量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質量,是促進人的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的教育質量;第三,教育質量的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質量,是讓人能夠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並透過促進人的發展促進社會發展的教育質量。
二、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教育質量?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質量有很大的提升,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貢獻。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當前我們教育的發展仍然不能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仍然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接受良好教育的需要,具體表現在:教育觀念相對落後,內容方法比較陳舊,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素質教育推進困難;學生適應社會和就業創業能力不強,創新型、實用型、複合型人才緊缺。從基礎教育看,“應試教育”大有市場,從當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到學校,到教師和家長,都存在片面追求考試分數和升學率的現象,有的甚至較為嚴重。
教育目的在於促進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但教育促進社會發展也是透過培養人去實現的。教育質量集中體現在教育所培養的人的素質,體現在教育為人的發展所做的貢獻,教育質量最終聚焦在“培養什麼人”的問題上。因此,我們需要這樣的教育質量:
1、我們需要“強調全面發展”的教育質量。人的全面發展不僅包括知識與能力,還包括人的精神世界、心理世界,讓人的本性、天性、潛能得以充分的發展。只有這樣,人才能在一個高的境界上感受到生命的美好,我們要拒絕“高分低能”現象,我們要拒絕“復旦投毒案”的悲劇再次上演。
2、我們需要“聚焦核心素養”的教育質量。我們的應該教育也曾經培養了學生的一些“素養”,比如死記硬背的素養、題海站術的素養等,但這不是我們社會發展所需要的素養,我們需要的是能夠適應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的素養。人的素養是多方面的,在基礎教育中,我們要抓住學習的大好時機,培養學生人生成長和社會發展需要的“關鍵素養”、“核心素養”,比如:強調創新與創造力、資訊素養、國際視野、溝通與交流、團隊合作、自我規劃與管理等素養。
3、我們需要“增進人的現代化”的教育質量。現代教育的目標是培養現代人,建設現代社會。在國家現代化背景下,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促進人的現代化,培養具有現代精神的公民。現代人最典型的'特徵就是具有人的主體性,包括積極性、自主性、創造性。積極性意味著積極向上、自強不息、開拓進取、奮發有為;自主性意味著能夠獨立思考,有主見,不盲從;創造性意味著不墨守成規,充滿創新意識,具有創新能力,並透過創新性的行為改造世界。
總之,不論是全面發展、核心素養,還是人的現代化,都是對學生片面發展、被動發展的否定,都意味著教育質量觀看重新定位。
三,怎樣提高教育質量?
要改變教育現狀,必須從改變學生精神的狀態、改變課堂教學的生態、改變校園生活的常態,讓校園與社會聯絡起來,才能真正地提高教育質量。
1、讓學生把書本“捧”起來。書,對於一個人的成長太大重要了,這一點大家都是有普遍的認同的。一個人的精神成長史,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成長史,就是一個民族的閱讀史。我們知道世界上最愛閱讀的是猶太人,而猶太人在世界各個領域取得的成績都是十分驕人的。如果我們的學生都熱愛閱讀,他的精神狀態就是不一樣;如果一個民族都是熱愛閱讀的,那這個民族也一定是強大的。但是對於閱讀,學校教育有沒有真正重視起來呢?學生有沒有真正地熱愛讀書呢?學生有沒有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呢?因此,我們學校要加大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創造沉鬱的書香校園氛圍,讓孩子們把書本都捧起來,人人都喜愛閱讀,人人都能養成讀書的好習慣。我在憧憬我能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景:無論是在學校、在家裡、在公園、在公交車上……我看到的不是手捧IPAD、手機的人們,而是每個人都捧著一本書,沉浸其中,不時露出發自內心的微笑。
2、讓沉睡的課堂“醒”過來。雖然課堂教學改革的春風吹遍了祖國的大地,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們很多的課堂教學並未改變多少,有的教師還是“滿堂灌”“一問到底”,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並未得到有效的落實,教師講得天昏地暗,學生聽得昏昏欲睡。必須改變這樣的課堂生態,充分體現學生學習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我覺得落實“學講行動”,打造學講方式下的課堂教學就是很有實效的。這樣的課堂生態,透過學生的自主學、互學、質疑學,“講出來”“教別人”“練到位”;教師要做課堂的組織者、引領著,不做主宰者,絕不對以教師的“教”代替學生的“學”,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動”起來,讓課堂煥發互動的生機,讓課堂充滿智慧的光芒,讓課堂充滿靈性的創造,讓沉睡的課堂“醒”過來。
3、讓展示的平臺“搭”起來。問一問現在的學生:你喜歡上學嗎?你喜歡學校嗎?有多少學生會說“喜歡”?這不能不說是教育的失敗。我們的學校生活太枯燥乏味了,學生每天都是課課課,讀讀讀,學學學,作業堆成山,試問這樣的學校生活,你喜歡嗎?所以我們必須改變學校生活的常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充分發掘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長,搭建展示的平臺,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展示自我的機會,從而讓學生塑造每一個“最好的自己”。
4、讓學校與社會“聯”起來。現代教育要培養現代人,去建設現代社會,因此學校教育不能與社會相脫節,我們不能培養現代的“書呆子”,不能再培養“高分低能”的人才。學校,除了開展校內的多種綜合實踐活動來培養學生的能力外,還要與當地的社群、各行政部門、各企事業單位聯合起來,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如聯合交警部門,做一名“小小交警”;聯合環保單位,做一名“地球小衛士”;聯合企業,做一名“普通小工人”……
以上所述的觀點,不新,甚至有點老套,但是卻在新形勢下不得不說,不得不進行再認識的,希望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能再認認真真地思考,提高對教育質量的認識,培養更加全面發展的學生,迎來教育質量再提升的美好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