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收緊“自由行”意味著什麼

香港收緊“自由行”意味著什麼

  雖然接待能力是香港“自由行”成型的重要指標之一,但內地與香港之內的文化差異正在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自2003年國家放開公民個人去香港旅遊後,訪港人數在2014年達到6000萬人次,這逐漸成為一個仁智互見乃至分野的話題。點讚的認為自由行帶來了商機和消費,給差評的認為自由行擾民並衝擊了本地市場。雙方的擁躉爭論不休,在錢流滾滾和人流滾滾之間,並不容易做出一個判斷。

  所謂自由行衝擊香港當地市場的觀點,不過是皮相之論。香港自己並不生產iPhone和奶粉,香港自己並不擁有金礦和奢侈品,香港商場裡的大部分商品多因自由貿易而來。如果說香港商品的需求是有著相當程度的“內地需求”,那麼香港商品的供給則應視同於“世界供給”。

  奶粉不夠,市場會調節;醫院不夠,市場也會調節。對一個自由市場,這並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所謂的“內地需求”和本地需求斷不會是零和博弈。建造商場和醫院需要時間,在一個供需兩旺的.市場環境裡,時間成本易於消化,不構成問題。

  事實上,福利社會的通病,是傾向於自我保護和自我封閉,這些都是我的福利,不是你的福利。但保護和封閉福利的同時,其實也在喪失掉創造財富的能力。為了保護既有的福利,反市場力量就會破土而出。一旦反市場的力量開始爬升,與民粹情緒相結合,兜售甚至操縱社會議題,香港經濟將不可避免地被波及和影響。

  對此,資本聞風而動,往往對市場環境的異動保持著最先的警覺和敏感。過去一年,首富先生長袖舞動,心口不一,再好不過地說明了這一點。福利主義、民粹主義和排斥主義漸長,奮鬥、競爭和開放漸消,將一點一點消耗香港最自以為豪的自由市場的環境,而兇手就是死者。

  香港經濟當然面臨著很多結構性的問題,但是如果把板子打到了開放上,就是緣木求魚了。自由行的收緊,並不是香港市場環境趨差的一個孤例,而是一個縮影。自由行本身的鬆緊,都還只是政策尺度的問題。而自由行博弈背後的反市場力量壯大,一種背離香港自由開放根基的情緒,卻讓香港經濟的未來處於一種搖搖晃晃的不確定性中,因為用管制、限制的方法從來不是香港繁榮的道路。

  有香港經濟學家以港股市值下跌指數折算認為,去年“佔中”發生前八天,初步評估給香港造成3500億港元經濟損失。

  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彼時表示,目前香港股市下跌,幅度在3%左右;港幣對美元的匯率也受到一些影響,從7.75變成7.76。如果“佔中”停止,影響還可以接受,但若持續時間較長,尤其是發生一些較大沖突,危害不可估量。

  中證資本市場執行統計監測中心分析師曾光說,“滬港通”公佈後,國外熱錢湧入香港,蓄勢進入內地。但近來恆生指數一直處於下行趨勢,尤其最近幾天,不排除投資者受“佔中”影響紛紛撤資,導致股價下跌。

  值得注意的是,有專家對“佔中”衝擊香港營商環境感到憂慮。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諸建芳認為,香港的零售業和商務活動在“佔中”事件中首當其衝受到負面影響,尤其“佔中”所在正是香港核心地方,危害更加明顯。

  在香港彌敦道開藥店的黃國禮說,旺角及附近的抗議活動“對店裡的影響太大了!”像彌敦道沿線的大部分店面一樣,黃國禮的藥店客戶主要是來港旅客,“這幾天來香港的旅行團少了許多。一個月好幾萬的租金,時間長了肯定吃不消。”

  香港某肉製品銷售公司負責市場工作的元康說,中環、灣仔、金鐘三個地鐵站旁邊的街市都受到活動影響,沒有生意。“治安原因、沒有客流,還有交通堵塞貨進不去,有的店鋪直接關門。”

  金融管理專業的饒女士從加拿大畢業後來香港找工作,但接連不斷的社會運動讓香港本就不甚景氣的就業市場更加蕭條,“現在大家都在擔心裁員,找工作比過去更難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