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作業的迷思》讀後感3600字

《家庭作業的迷思》讀後感3600字

  作者科恩用了一本書的篇幅帶領我們一起客觀地探究家庭作業到底好不好,一起論證家庭作業為什麼不好。他對於“家庭作業有好處”的普世立論,不是簡單的為了否定而否定,而是循循善誘的讓我有勇氣正視百年來塑造的“家庭作業有好處”的泰迪真相。從覺察家庭作業相關的私人邏輯,到探究這些邏輯帶來的行為背後的恐懼,再到決定當下的實際行動,愈加清晰自己對於家庭作業的理解和抉擇。

  覺察,從私人邏輯開始

  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會為孩子制定長期目標——希望他們未來擁有哪些人格特質,諸如快樂、誠實、有愛心、善良等等,但是,直白地說,家庭作業完全起不到引導孩子獲得這些品質的作用。那麼,到底是什麼令我們堅持家庭作業有好處呢?

  反思促使我覺察,對於家庭作業我有哪些固化的私人邏輯,諸如必須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才能熟練的邏輯、或者大量的作業練習有助於量到質的蛻變的邏輯、亦或者家庭作業能鞏固知識的邏輯等等。繼續覺察,這些私人邏輯是如何獲得的,它們可能源自於普世的價值觀、可能來自於原生家庭,也可能是出自於生活的各種經歷等等。更重要的是,覺察這些邏輯是如何影響著我與孩子的聯結、如何驅動我的言行,比如最典型的陪學時親子關係的斷裂等等。

  練習常常帶來習慣——從定義來看,習慣是一種不需要動腦筋的反覆行為——而不會帶來理解。當缺乏理解時,使用和應用技巧的能力就非常有限。(P67)

  書上有一個揮拍的例子,與我們“拳不離手曲不離口”的邏輯異曲同工。這些需要透過練習來提升嫻熟度的技能都屬於行為反應,即與肌肉記憶相關的學習,可以透過大量的練習來達到更高的目標。然而書上探討的學習不只是吸收新資訊,或對刺激物產生習慣性的反應。不禁想到,現在的孩子為了幼小銜接,很多在幼兒園就開始學習握筆寫漢字,到了小學,我們時常聽到家長抱怨孩子握筆姿勢不對,坐姿不對。然而大多人都不知道,單就握筆這一個姿勢,需要用到24組肌肉,而這些肌肉的鍛鍊,正是孩子們在幼兒時期的運動和玩耍中進行的。試想一下,本該透過運動和玩耍來幫助這24組肌肉進行有效鍛鍊的時間,卻用來寫字,而寫字本身對肌肉鍛鍊並沒有效果,在這樣的情況下,24組肌肉不能協調運作,於是出現了普遍的問題:握筆姿勢不正確。由於他們的肌肉沒有足夠的力量來準確地完成這些動作,握筆姿勢不正確,進而影響書寫力度的掌握,字寫的不工整也就不奇怪了。而坐姿不對也是同樣的道理。

  再來想一想,對於握筆姿勢不正確,作為父母的我們是怎麼操作的?高音喇叭反覆打斷孩子做作業來提醒,買各種握筆器來幻想矯正,成效不佳之後精疲力竭又無法徹底放下,只好祥林嫂附體,走過路過就要挑刺。對於書寫不工整,我們普遍的內心戲又是如何的.?勤能補拙,字寫不好就練,老話說的好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每個字寫上十遍八遍的,多花點時間練字就能一定會有效果的。於是,我們佈置了練字這樣的家庭作業來企圖獲得寫一手好字的效果,而結果往往事與願違,孩子因為家庭作業的束縛,無法欣賞漢字的美,還越來越懼怕寫字,甚至這類簡單粗暴的練習反而強化了錯誤的姿勢,形成了錯誤的肌肉記憶,更難於更正。雖然時間是一個必要的學習條件,但不是一個充分的學習條件。就寫字這一件事而言,不瞭解孩子身體發育的情況,即使較多的時間也不會帶來更好的學習效果。

  坐姿也是同樣的道理,有了足夠的腰背肌肉的支撐,才能長時間的保持一個良好的坐姿。不談孩子,只談我們自己,那麼多年我們被耽誤了的肌肉群,本該由肌肉包裹骨骼,靠肌肉發力來站坐行的我們,卻因為得不到足夠的鍛鍊,而導致骨骼外露於肌肉,骨骼承擔了很多本不該承受的壓力,以至於我們需要頻繁更換站坐行的姿勢,來調整舒適度。這樣“多動”的我們,又憑什麼去苛責被剝奪了運動時間的孩子呢!

  可見,私人邏輯讓我們陷入盲目,不去探究孩子的身體發展和內心感受,也從沒有針對家庭作業的“內容和要旨”進行思考,只是一味期待家庭作業能帶來神奇的效果。儘管孩子是作業的實施者,但是我們從來不曾主動詢問過:“這份作業有沒有幫助你瞭解這個題目?”或“你對正在處理的問題有什麼想法?”這使得寫作業這件事變了味兒,為寫而寫的作業,偏離了學習本身,只剩下為了某個執念而必須完成的任務,而事實就如作者通篇要告訴我們的,沒有任何一項研究可以證明“家庭作業是有效”的這樣的邏輯是合理的,為了家庭作業我們虛度了很多光陰。

  透過這些覺察,意識到自己多年形成的邏輯往往帶有很強的欺騙性,打破它們需要很大的勇氣,幸而有這樣一本書,來提醒我,孩子是意義的創造者,我們應該為她提供挑戰,幫助她發展越來越精細的理論,從內而外徹底地瞭解想法與概念;要更多地關注培養孩子的學習態度,讓她保持學習的熱情。在決定教導什麼和如何教導之前,仔細確認並提出這樣的問題:“這會對孩子學習的樂趣、喜愛閱讀的熱情、思考和探索的慾望造成什麼影響?“

  挖掘,行為背後的內在恐懼

  作者寫道:如果我們假設家庭作業是教育的必要部分,那或許是因為我們幾乎不知道孩子是如何學習的。(P76)而去年,讀書會還曾討論過《孩子是如何學習的》,回想當時自以為get到了其中的奧義,然而,看到這句掩面淚奔,感覺一夜回到解放前。那些被孩子視為洪水猛獸的家庭作業,曾經是我學習邏輯的一部分。

  我問自己,這些不成邏輯的邏輯背後到底隱藏著怎樣的內在恐懼。而這其中有一些恐懼是大大部分人都存在的,例如,我們的成長過程中不乏類似於被父母或師長灌輸“只有好學歷,才能找到好工作,才能獲得高薪,才能過上有品質的生活,才算成功的人生”這個邏輯的經歷。而這個邏輯更多的來自於對於匱乏的恐懼,基於這樣的恐懼,我們為了達到這個目標,無暇顧及過程中的點滴收穫,轉而更看中和追求結果。於是,想當然地把家庭作業和學習掛鉤,並做出一個結論——假如不上課外班,不做大量的家庭作業,則無法透過量的練習產生質的改變,孩子就輸在了起跑線,喪失了競爭力,無法獲取好的成績,進而無法進入名牌大學、無法找到高薪工作,也就無法過上我們嚮往的“好日子”——我們似乎把做家庭作業這件事兒幻化成了蝴蝶效應的起點,彷彿做家庭作業這個舉動足以改變孩子未來的人生。恐懼令我們對這個結論深信不疑,我們不但苦口婆心地分享著屬於“過來人”的經驗,而且要求甚至命令孩子必須按照我們的規劃來過他們的人生。大量無效的家庭作業正是諸如此類的恐懼帶來的產物之一。

  然而,我們忽略了,或者說我們刻意忘記了,孩子的人生並不是用來滿足我們的期望或者彌補我們的遺憾的。焦慮和過度補償往往源於我們對當下生活的不滿和對自己本身的不接納。我們恐懼於面對真實的自己,因為有時候真實的自己與理想之間的距離如此遙遠,看起來彷彿就是大寫的”失敗“二字。而更糟糕的在於,我們不但無法發現和感知當下生活中的美好和幸福,而且不斷找出各種理由來掩蓋自己缺乏邁出舒適區的行動力的真相。相對於自己做出改變來說,控制孩子似乎更容易也更讓我們有優越感。於是我們豪不猶豫地剝奪了他們的選擇權,強迫他們為了實現我們”沒有過上的好日子”而奮鬥。不僅無視孩子的感受,而且當他們在學習中表現的差強人意時,我們變得異常的苛刻,指責他們不夠努力、不夠獨立、不夠自律,卻忘記照照鏡子,審視我們自己,到底夠不夠努力、夠不夠獨立、夠不夠自律。

  人類是主動的意義創造者,不是被動的容器,可以把知識、技能或性情氣質任意傾倒其中。為了幫助孩子學習責任感、獨立自主或其他特質,我們需要和孩子合作,而不是要求孩子自己去做一些事情(例如家庭作業),我們需要去留意孩子想要什麼、需要什麼,以及他們看待事情的方式。(P37)

  看書的過程中,我也不斷回想,自己作為孩子的時候,激發我學習熱情的,從來都不是家庭作業,而是對知識本身的渴求,課上認真聽講更有助於知識點的吸收,讓課後合理的作業變得尤為輕鬆,所以並不需要更多的家庭作業。對於語文科目內驅的學習力,促使當年的我把借閱的每一本書上的每一個令我感受到文字之美的字、詞、句、段,都迫不及待地摘抄下來,不僅如此,對於其他科目,我也會主動地選擇額外的家庭作業來彌補短板或擴大強項。我自己尚且如此,又憑什麼要求我的孩子不是基於自己對學習的熱情,而去順從地機械地做大量無用的家庭作業呢!同時,我也意識到,相對於現在的教學難度,那些年的教材還是比較符合年齡發展的。現在的教學難度已經是三年級學習過去五年的課程,五年級學習初中的課程,以此類推高中已經在學習大學的部分課程,所以,我的三年級與孩子的三年級早已不可同日而語。孩子更需要的是理解、尊重和賦權,而不是用我的恐懼去製造她的夢魘,把精力集中到幫助孩子學會解決問題上來更為行之有效。

  行動,基於尊重和理解的當下

  我們應該去問:是否每一份家庭作業都會幫助孩子深刻地思考重要的問題?在每一份作業背後的教學哲學是什麼?學習理論是什麼?這種哲學和理論是假設孩子是意義的創造者,還是空的容器?學習被視為一個積極還是被動的過程?學習是深入思考,還是遵從指示?(P117)

  雖然作者向我們表達了家庭作業並不等於學習本身、既不會影響到未來、也無法塑造人格的同時也表明了社會現狀的殘酷,但是,他仍在字裡行間為與大趨勢抗爭的凡塵俗子留了一座燈塔——設定“沒有家庭作業”為內定值,只有當作業真的重要而值得時、或在特殊情況下才給予家庭作業,讓孩子和家庭作業之間建立連結、投入學習過程,幫助孩子更好的學習。

  著眼於當下,我給自己的行動清單是——

  1. 恐懼來臨的時候,積極暫停,及時覺察和內觀;

  2. 用遊戲力讓合理的家庭作業變得有趣起來;

  3. 和孩子探討她對作業的感受與理解,賦予她選擇的權力;

  4.

  有針對性地根據每一門學科的學習狀態進行區別對待,瞭解孩子對不同學科學習的感受,相信孩子對於自己學習真是狀況的判斷,讓孩子參與到個性化作業的制定中;

  5. 做好救生員和港灣的角色,當孩子的決定與老師有衝突的時候,堅定的站在孩子的背後,真誠地與老師溝通,為孩子獲得更多的權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