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間最後的小孩》讀後感
《林間最後的小孩》讀後感
在80年代,中國還是樸衣素食,種著田,科技並不發達;到了90年代,科技逐漸發達起來,有了幾座高樓大廈;到了00年代,人們生活的速度變快了,科技發達了,人們都有了手機,聽歌充電好像是必需做的事情了。隨著科技的越來越發達,人們也擔憂著和自然接觸的時間越來越少,生活的速度也越來越快。今年暑假,我閱讀了一本書叫《林間最後的小孩》。這本書主題非常明顯,開創性的提出了兒童自然缺失症的概念。書本中還舉例了一些案例和事情,接觸自然看起來很簡單,在科技化的生活中卻變得異常困難,作者為此敲響了警鐘,也講述了重建兒童與自然和諧關係的實際方法。
讀完後,我有些許的害怕,害怕失去自然,失去“綠色”的感覺,我便開始了深思,深思怎樣靠近的自然。一個充滿愛,充滿生命的世界,如果沒有大自然,後果不堪設想,沒有人再為天空塗上藍色,沒有人再給小鳥勾勒翅膀,沒有人再為太陽充填光芒。是啊,作者也考慮過這樣一個問題——自然缺失症,這種病會導致孩子和自然完全割裂,也會影響孩子的道德,審美,情感,智力的成長道路,在知覺的引導下變得孤獨,暴躁,易怒。所以這個問題早已成為大家苦惱的一個問題,不僅在中國美國,這個問題已經是世界性的了。
接著,書中早有許多實驗證明,人和自然是分不開的,比如窗外有綠色植物的病房人比窗外是牆的.病房人早出院……好似作者想證明;人們不能再依賴科技了,勇敢地去接觸大自然吧!文中有一句話:我更喜歡在屋裡玩,因為只有屋裡才有電源插頭。看,現在科技化的社會,一代人比一代人過得更好。像我們一樣的同齡小孩,在城中,背過《憫農》卻沒見過農民,甚至認不清飛鳥走獸。快速便捷的生活中,自然像是被擠出來了一樣。提到大自然的話題人們也只是慷慨的說聲“還”。好像現在已經無需更自然打交道了。
最近正在熱播的《爸爸去哪兒》。一群起先不認識的異地小朋友,自己顧著自己的手機ipad和電腦,完全沒有溝通,這就是自然缺失症的表現。最後,當聽到手機上交時,連老爸們也爆發了。在後面的日子裡,沒有電子產品的誘惑,孩子們身臨大自然,不僅更老爸加深了關係,還治好了所謂的自然缺失症,脫離了自己心愛般的手機和電腦。就像童真的鎖終於被解開了,天真爛漫的奔跑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更是收穫了一份淳淳的父愛。渡過了一次快樂難忘的旅行。當然,在後面的幾期裡,那幫孩子們也不再執著與電子產品了。
總之,《林間最後的小孩》是一本很有教育意義的書,它簡潔,明瞭,深刻地記敘了人與自然的事例。當然,作者理查德洛夫更希望有更多人能去接觸,聆聽,感受,熱愛自然,有更多人能成為林間的小孩,讓這個地球村充滿綠色,充滿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