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讀後感(通用5篇)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通用5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包法利夫人》讀後感(通用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 篇1

  包法利夫人無疑是個躁動的女子。她的慾望強烈,正如書中所說——她愛大海只愛大海的驚濤駭浪,愛新綠只愛新綠點綴在廢墟之間。她的氣質是多愁善感型的,而非藝術鑑賞型的,她尋求的是感情,而非景物。

  很多人不明白,包法利夫人有一個穩定的家庭,丈夫老實善良,女兒健康可愛,生活並不窘迫,不用她擼起褲腳下地幹活,不用她操心柴米油鹽,那麼她到底在“作”什麼呢?

  倘使包法利夫人稍微愚笨一點,相貌稍微醜陋一點,或許她就不會整出那麼多么蛾子,便同普通人一樣,淹沒在塵世中毫不起眼了。

  她的美麗與寂寞無人能懂,所以她對鏡自憐,抑鬱不歡。她的靈魂澎湃著激情,生活卻如死水一般,攪不起來波瀾。

  這是一種人生悲劇。

  包法利夫人在懷孕的時候曾盼望要一個兒子,她覺得男孩是自由的,可以恣意放浪,周遊世界。而女人呢,則經常受到束縛,缺乏活力。女人的意志,就像用細帶子系在帽子上的面紗,風一吹就飄來擺去,時時都有慾望在引誘她,時時都有禮俗在限制她。

  姥姥這位歲月美人,在即將步入七旬的時候突然抑鬱起來。她要麼獨自坐在陽臺上迎著溫熱的陽光一言不發。要麼就是垂淚與我們抱怨她的生活有多麼苦累,日子多麼煎熬。

  姥姥姥爺感情不好,姥爺年紀大了,脾氣也有些怪,吃飯總是挑三揀四,只要不高興就找茬,姥姥也是性情中人,聽不得姥爺說她的不好,兩個人免不了口舌之爭。

  爭吵是煩惱的來源。

  農村婦女一輩子埋頭於家庭瑣事之中,年紀大的,很多都沒上過學,大字不識。眼下手機電腦普及,舅舅舅媽包括表弟都端著手機看電視重新整理聞,姥姥幾次三番與他們搭訕,他們也只是敷衍兩句。

  沒人能瞭解姥姥的孤獨。

  那是一種從靈魂深處蔓延出來的寂寞。

  她睡得很早,天剛擦黑就躺在床上。我在一旁寫字,總是到八九點時她坐起來,眼直直地望著牆壁發呆,有時試圖與我說兩句話,我分不開神,她就嘆一口氣,躺下來依舊睜著眼。

  當得知順利入編事業單位的時候,姐姐連連做了幾天噩夢。夢裡都是對單位的恐懼,夢到一個月只有一千塊錢的工資,夢見單位的同事死氣沉沉。

  姐姐對朋友說她的精神壓力,他只回姐姐一個“作”字,他說你都考上了,有一個離家近又穩定的工作,到底還在矯情什麼?

  在沒有考入事業編的時候,姐姐像漂浮在大海上的帆船,學歷不高,時刻想紮根在一處,過上穩定的日子。可當姐姐得到這種穩定的時候,憂慮又時時向她襲來。

  錢鍾書的圍城裡說,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其實事事都是如此,因為不瞭解所以想接近,因為了解了所以厭倦。我們總是從一座圍城出來,走進另一個圍城裡。

  但有些人天生具備安穩的氣質,他們的眼裡容得下景物,可以獨自品茗賞花,自有自己的樂趣。他們喜歡花大把的時間做早餐,繪畫讀書,而不尋求感情上的刺激。

  所以,你是什麼樣的人,就去選擇什麼樣的生活。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 篇2

  現實與理想總會有差別,當現實於理想中的情況不同時,我們不應該把這一切歸結為命運的安排。當我們遇到挫折或者意外時,或許這是上天給我們一次調整心態的機會。當命運在現實社會中不妥協時,這就是現實的殘酷。不是想象的會和現實相同。完全不盡然,因為包法利夫人就是一個現實與理想的化身。

  長篇小說《包法利夫人》是福樓拜的代表作。作者以簡潔而細膩的文筆,透過一個富有激情的婦女愛瑪的經歷,再現了19世紀中期法國的社會生活。揭露資本主義社會殘害人性,腐蝕人的靈魂,甚至吞噬人的罪惡本質。包法利夫人從小在修道院接受教育.在那期間,愛瑪迷上了看小說,尤其是那些有關男女情愛的書.書中男主人公不是伯爵就是子爵,這讓她深深地著迷了。就因為這樣,包法利夫人才會不滿於醫生夏爾的膽小懦弱,遲鈍無能。就因為這樣,她才踏上了尋找理想中的愛情之路。但當時的法國正在被黑雲籠罩。她最終在被騙與人的只求自身利益之中結束了她的一生。從而體現出社會的另一面,也同時批判了當時的黑暗。

  包法利夫人是一個悲劇人物。她追求浪漫的愛情,奢華的生活,卻不知她所處的環境給不了她想要的。當愛情建立在物質基礎上時,就註定了它的悲劇結果,無論過程如何使人沉淪,結局都只有一個。是誰使她走向了絕路?是人們的冷漠淡然使她求助無門,還是自己對命運的屈服?最終導致了愛瑪的悲劇,或許可以說是當時的社會逼得她服毒自殺的!然而從包法利夫人身上也看到了每個人都會對理想抱有一種追求的態度,只是相對於我們來說對理想幻想的少了些,而包法利夫人對理想幻想多了些。不是每個人都會追求理想也許相對我們而言這些都是虛幻的,並不真實。包法利夫人所追求的太過,而反應出的就是對於自身的不滿足。

  包法利夫人(愛瑪)從小在修道院接受教育.在修道院接受教育期間,愛瑪迷上了看小說,尤其是那些有關男女情愛的書.書中男主人公不是伯爵就是子爵,這讓她深深地著迷了.小說中的情節使她對愛情充滿了童話般的幻想,以為結婚就可以實現她的願望.在機緣巧合下,愛瑪嫁給了醫生夏爾.可是在婚後才發現一切遠沒有想象中的美好.在蜜月裡,她體驗不到快樂,在此後的相處中,她發現自己的丈夫是個膽小懦弱,遲鈍無能的人.她心中的白馬王子在哪 生活在她看來變得不再絢麗多姿,只不過是日復一日的活著罷了. 也許小說就是小說太帶有情節性。之後愛瑪接二連三遇到了萊昂,這是愛瑪在幻想後遇到的第一個有共同愛好的人,而愛瑪卻想象她的世界隨後於萊昂私通,現實帶給愛瑪的卻不是好的結局。由於萊昂慢慢發現自己愛上了這個有夫之婦,萊昂最後選擇了離開。因此懷念就此慢慢沖淡了。而另一個男人與走進了她的世界。

  羅多爾夫對愛瑪的氣質所迷倒。於是他暗下決心一定要把這個女人弄到手。在他的花言巧語下愛瑪被他迷的神魂顛倒。這也表現出愛瑪對於愛情的追求,寫這些當然是為了給小說的結局做鋪墊。事情也同時要伴隨著悲劇的結局。當愛瑪決定和羅多爾夫雙宿雙飛時,她覺得找到了小說中嚮往的生活。可是命運卻又讓她跌進無底的深淵。之後愛瑪一蹶不振。

  最終她積債如山 陷入身敗名裂的絕境。愛瑪求助於她的情夫,但他們在這時卻像個縮頭烏龜似的避之不及,沒有人願意伸出援助之手.在這一刻,危急自身利益的時候,世間醜態在愛瑪眼前展露無遺.她走投無路了,最後選擇了死亡.。

  悲劇的現實卻不得不令人相信,愛情彷彿很遙遠,我們期望中是很遙遠,而我們身邊的我們卻並不認為那是愛情。艾瑪死後的情況是榮鎮象平常一樣,靜悄悄的,包法利卻睡不著,一直在想艾瑪。羅多夫為了消磨時間,整天在樹林裡打獵,晚上回家睡大覺;萊昂在城裡也睡得不錯。這時偏偏還有一個人睡不著。在墓地旁,在松林間,一個小夥子跪著,哭得傷心,他的胸脯給嗚咽撕碎了,在黑暗中一起一伏,無窮的悔恨壓在他心上,像月光一樣輕,像黑夜一樣深。這個小夥子就是朱斯坦(藥劑師家的學徒)。我們就可以看出這個女人是多麼的愚蠢與令人可憎又可憐了,對她真正好的人,他卻從來不珍惜,對她虛情假意的人,她卻奉為至愛,甘願傾家蕩產。艾瑪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單純的美,夏爾可以理解為一種淳樸的真與善。兩者同樣不具備智慧,而她們的結合,表面上看是一種真善美的結合,應該會幸福,但是結局卻是令人扼腕的悲劇。當愛瑪死後夏爾。包法利也隨之死去。艾瑪的美是一種外表的美,她的心靈並不具備的美的土壤,因為那是一顆躁動的心,一顆時刻幻想的心,一顆愚蠢粗陋的心。而我們的男主人公夏爾(包法利先生)呢?不具備俊朗的外表,卻具有一顆真善的心,對於愛情,對於很多方面,而更多是表現在愛情上。這也得到一個結論:在漂亮外表掩飾下的女人是難以得到愛情的,而當平凡外表的老實人遇到這樣的女人那更大的不幸福便是必然的了。

  包法利夫人造成的悲劇啟發我們如果遇到這樣的女人,千萬不要像包法利先生那樣痴迷其中,不可自拔,最後弄得家毀人亡。所以我們要時刻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大致明確自己的傾向,珍視自己身邊的幸福。也同時提醒廣大青年學生一定要定位好,認清自己的經濟地位,明確階段,不做超階段的消費,適度適量符合自身經濟狀況的消費才可能長久的發展。

  在現實面前,夢想和許諾是多麼可笑!生活還在繼續而悲劇還在不斷上演,現實中不要過多追求虛幻的世界,我們要在現實生活中活出自我,誰都不會代替你,應為你為自己而活。至於夢想,誰沒有夢想在自己的認真的過每一天的同時夢想的大門會想你開啟!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 篇3

  前段時間讀法國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主人公艾瑪不斷地追求愛情,屢次出軌而導致家破人亡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女人是如何一步步墮落,一步步走向死亡。是虛榮?是叛逆?是放蕩?回憶小說情節,艾瑪是一個愛幻想愛做夢的女人,當包法利先生向艾瑪的父親提起婚事的時候,聽到的回答是“我不能馬上回答你,你今晚在樓下等半個時辰,如果看見窗戶的燈是亮的,就表示艾瑪同意了”,沒有深入瞭解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只因為艾瑪還未成熟,她期待美好的愛戀。但事與願違,包法利先生是一個平庸的人,固執木訥,沒有浪漫,沒有激情。“在她的靈魂深處,她一直等待著發生什麼事。就像沉了船的水手,遙望著天邊的朦朧霧色,希望看到一張白帆,她睜大了絕望的眼睛,在她生活的寂寞中到處搜尋”。

  他們在鄉村生活了一段時間,可艾瑪的精神生活卻非常空虛,平淡的婚姻生活並不像她想象的美好。新婚之後的寂寞,迷茫,無聊,使她對感情生活的嚮往,對自己婚姻的某種悔恨和生不逢時的想法時刻迸發,如小說寫的“愛情彷彿是一隻玫瑰色的大鳥,只在充滿詩意的萬里長空的燦爛光輝中飛翔;可是現在,她也不能想象,這樣平靜的生活,就是她從前朝思暮想的幸福。”

  於是,當萊昂趕著馬車來到小鎮時,艾瑪動心了,萊昂不俗的談吐,紳士的風度,勤奮踏實的工作態度,深深地打動了艾瑪,他們努力尋找共同語言,從文學,從音樂,一步步相互試探,就像是精神式的柏拉圖的戀愛,他們都保持著道德的原則,不敢越界。本以為艾瑪就這麼和萊昂發展下去,可鎮裡的議論紛紛,萊昂家裡的催促,萊昂走了。只剩下艾瑪的鬱鬱寡歡與等待。

  如果將艾瑪對愛情的追求看做一隻風箏,那麼萊昂就是牽著風箏飛翔的人,當萊昂離開,風箏斷線,摔在地上,艾瑪的心不是一蹶不振,而是更加努力尋找飛翔的快樂,她渴望飛的更高,飛的更遠!慾望就是這樣慢慢積累的,就像給飢餓的人一口麵包,結果只能是想要的越來越多。

  命運好像給了艾瑪一次機遇,羅多爾夫的到來,給了艾瑪希望。羅多爾夫是典型的花花公子,流連於眾多女人中間,他看中了艾瑪的年輕美貌,艾瑪看中了他的英俊瀟灑,甜言蜜語。小說有個很諷刺的情節,他們挑選的約會地點不是羅多爾夫的木屋,也不是艾瑪喜歡散步的樹林和花園,而是一次農業展覽會的會議廳裡。其間,羅多爾夫對愛瑪的甜言蜜語式的語言攻勢一直被大會主席的講話所打斷。虛偽的愛情誓言和表白就和令人發笑的“公牛”“種子”“獎章”“糞池”一類的話語完全並列在一起。從此以後,艾瑪偷偷與情人約會,甚至為了準備約會的服裝,飾品,禮物等,花光了家裡的積蓄,還負債累累,最後在悔恨中自殺。

  我第一次看這部小說時,很討厭艾瑪,覺得她屬於紅杏出牆的型別,不符合倫理道德規範,但是,隨著我對西方文化的慢慢了解,對人性的逐漸探究,現在,可以很釋懷的談起艾瑪的故事,甚至可以站在艾瑪的角度,重新審視《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 篇4

  剛剛讀完《包法利夫人》,作為一名單純享受閱讀的讀者,我更多地感受到愛情的無關緊要。

  身為與艾瑪同樣患有浪漫狂想症的女生,對於她的遭遇我深表同情,但與此同時,我又十分慶幸與她相比,我尚有那麼一絲理性存在。

  1、認清愛情的樣子,摒棄文字的矇蔽。

  首先,一定不要和自己不愛的'人結婚。

  讀完全文,在我看來艾瑪所有的不幸皆歸結於她對愛情的懵懂。在她不諳世事之時,未經歷戀愛的過程,誤把最初的新鮮感當作愛情,就這樣懵懵懂懂地步入婚姻。後來幡然醒悟,才發現為時已晚。

  為什麼她會如此堅定執著地嚮往愛情呢?究其原因,還是受到書本里對愛情大肆渲染的文字的矇蔽。

  荏苒冬春,誰還沒有體驗過過年少懵懂的青春,誰還沒有幻想過初遇心上人之時的悸動?但很不幸,並非所有人都是那麼幸運地擁有自己的命定之人。

  匪夷所思的是,從小到大我們受到的文字的薰陶,從童話故事到散文小說,這些讀物絕大多數都在放大這少有的幸福,為我們勾勒出虛幻縹緲的完美愛情,並且堅定地種下種子,告訴我們,一定會遇到的,愛情就在前方,它是你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冷靜想想,真的是這樣的嗎?追根溯源,寫出這些動人愛情的作者們真的擁有能與其筆下之物相提並論的愛情嗎?我看未必。

  2、生命只有一次,為你想要的生活而活。

  其次,一定要找到自我的價值。

  為什麼艾瑪會任憑自己沉浸在虛無縹緲的幻想當中無法自拔,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她沒有找到自己的價值所在。

  如果她立志於鑽研音樂,或者沉浸於自我提升,那麼愛情在她的生活中就居於次位,與之相應,那些虛幻的奢侈行為也會隨之淡化,至少不至於最終被高額的借貸逼得服毒自盡。

  我一向認為,生命只有一次,如果不能抓住機會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那麼最終你會被迫過上自己都不知道是什麼的生活。最初的那些想法會被不斷地擠壓在心裡的某個角落,直到消磨殆盡,到這時,你尚且還能稱之為“你”嗎?至少對我來說,這樣的自己是一具行屍走肉,與死亡無異。

  3、在生活和金錢面前,愛情微不足道。

  最後,表達一下我的個人觀點:在生活和金錢面前,愛情真的不堪一擊。

  要說全書中唯一的愛情,我相信那就是夏爾對艾瑪的感情。他一心一意地付出,最終換來了什麼?是那永無止盡的借條還是艾瑪臨終前對他的感激?

  至少在我看來,沒有一樣回饋可以與他的付出相提並論。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 篇5

  剛剛看完《包法利夫人》,心情沉重。一個可愛的女人最後把自己逼上絕路,連帶把她的丈夫、父親、女兒也逼上絕路。為什麼會這樣?雖然事情發生在19世紀,可是讀起來毫無違和感,愛瑪的感情歷程在今天還在重演,誰動真情誰先死,愛瑪追求浪漫的感情沒錯,錯在不用過分認真,因為男人都沒認真,儘管他們說地認真,當然夏爾除外。最可憐的就是夏爾,他失去愛瑪之後開始是悲痛,最後發現真相後是怎樣一種死法呢?福樓拜沒有點明原因,在我看來是致命的落差,那種致命的落差讓他無地自容,難以理解,很快含恨死去。這是多麼值得同情的人物,為愛瑪提供金錢、榮譽,收穫愛瑪的厭倦和欺騙,他就是世界上最傻的男人。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比愛瑪要幸運的多。安娜有愛他的渥倫斯基,雖然後來愛的有點疲倦,但是最終還是愛她的,從安娜臥軌自殺後渥倫斯基恍惚的神情,瘋狂的自責可以看出。但是就這麼一個美麗善良可愛的女人臥軌了,她最後的時刻是多麼絕望和無助呀!

  《包法利夫人》的翻譯太精彩了,感覺就是用中文寫的,這個譯者我記住了,叫周克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