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語文的讀後感

美國語文的讀後感

  美國語文讀後感篇一

  網上在推薦《美國語文》,無數次聽到別人評論西方的教育思想優越於東方,什麼《灰姑娘》啊《醜小鴨》啊,西方老師在引導孩子的認知方面總是讓中國老師、中國人羨慕不已,童話可以這麼上。仔細地閱讀了《美國語文》的上下兩冊,厚厚的兩本書估計有兩斤重,中英文對譯。

  《美國語文》書和中國語文書相同之處是,兩者都是圍繞主題在教學,中國書是單元教學,美國書是由一篇文章引發好幾篇文章,但兩者都想在給予學生教學圍繞某一教學點實行。當然在基礎知識方面,美國書是比不上我們的,我們是講究字詞句段篇,老師在教學時也是拼命地給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知識,俗稱基本功。美國書的課後習題中偏重於實踐、個人的思考、寫法的練習。例如:它有一個好文章的品質特徵

  在美國語文教師眼裡,什麼樣的作文才算是好作文,才是符合標準的文章?他們有自己的看法:

  1、立意、思想。通常情況下,很多作者選擇同樣一個話題寫作,但是每一個作者卻有著自己對某一個話題的獨特的思想。學生的文章所表現的思想能夠使其作品顯得與眾不同。不要為讀者提供那些他們已經熟知的資訊,要讓他們分享你獨到的思想和洞察力。因此,作品所表達的批判性思維,作者就某個話題所發表的對社會、對人生或現象的獨特看法,最值得讚賞。

  2、組織結構。一篇有影響力的作文,必定能被人理解和接受。按照一定的要求組織自己的文章,在適當的時候按照恰當的順序給出適量的資訊。

  他們強調文章結構層次要分明,目的要明確,觀點要鮮明。這樣就形成一種模式:

  開頭:提出觀點。

  中間:用充分的證據證明你的觀點。

  結尾:回到話題,重申觀點。

  3、聲音。這是美國寫作教學常常用到的一個概念。打個比方,當你給朋友打電話的時候,在自報姓名之前,對方可能聽出了這是誰的聲音。你的聲音代表了你的風格。作為一個作者,也會有同樣的道理,你也有一個特定的聲音。學會發展你的聲音,在表達自己思想的時候,讓你的個性特徵充分展示出來,當然,還要遵守英語語言藝術的規範。

  4、詞語的選擇。詞語選擇正確,措辭準確恰當,這是對一篇好文章的語言要求。

  如果你要求一個作者(疑應為“讀者”——引者注)給你“帶來食物”,可能你已經吃光了盤子裡的所有東西。當你訂購某種東西的時候,可能你是更加正確的。作為一個作者,你將為你自己的寫作目的,選擇使用最為恰當的詞語,以幫助讀者準確地理解你所要表達的意思。這樣,你不僅要考慮它們的意義,或者詞典中的意義,而且還要考慮詞語本身的含義,以及詞與詞之間的關係。

  5、語句流暢。好的作文包含著一系列的句子模式和長短句型。句式的變化形成語流,聽起來優美悅耳而流暢。

  6、語言規範。當我們在分享一種語言的時候,一定的語言規則或規範使得交際變得有效。寫作時,一定要遵守英語語言規範,比如,語法規則、慣用法以及語言技巧等。

  這個值得我們思考,為什麼我們家長總是寄希望於作文補習班來提高孩子的習作水平。我個人認為,習作完全是“我手寫我心”,作文補習班是不是強調技巧的東西太多,甚至於是造假的東西?

  美國語文讀後感篇二

  《美國語文》不僅僅是一本美國語文書,也是一本美國曆史書。全書將美國二百餘年的歷史分為六個不同的單元:1、“文明的交會”(開始——1750),有9篇課文;2、“國家的誕生”(1750——1800),有8篇課文,3、“國家的發展”(1800——1870),有8篇課文;4、“分裂、和解與擴張”(1850——1914),有12篇課文;5、“不滿、覺醒與反抗”(1914——1946),有8篇課文;6、“繁榮與保護”(1946——現在),有10篇課文。全部《美國語文》涵蓋了從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到國家的誕生以及南北戰爭等重大歷史事件,收入了在這些歷史時空裡產生的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產品。每個單元均有一個主題,由“時代故事”和“單元課文”兩大部分構成。“時代故事 ”是介紹與本單元有關的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等內容的幾篇小文章,講解這個時代所發生的大事件及文學的變遷和發展特徵,讓學生了解這篇文章出現的大背景,這就避免了學生對文章的封閉狹隘的理解。文章都出自這個時代中具有廣泛社會影響又頗具代表性的作家之手。每篇課文都按照“閱讀指導”、“背景知識”、“文學與生活”、“文學聚焦”、“問題指南”、“作品積累”的佈局來推進學習的程序。

  美國語文讀後感

  難能可貴的是,在每一篇課文開頭,《美國語文》都要不厭其煩地介紹作者的生平和著述,因為了解作者才能更好地理解其文字。與中國語文教材只在課文註解①對作者的簡要介紹甚至根本不介紹形成鮮明對比,充分體現出教材編寫者對作者的尊重,對原創思想的尊重,因為文明根本上是一種思想價值,而不僅僅是一種物質產品。

  縱觀整個《美國語文》具有以下特點:

  1、價值多元。美國語文很重視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質疑和批判,因為質疑和批判能力體現著一種創新精神。

  2、沒有有意教育學生如何“愛國”,甚至鼓勵學生去思考國家的暴力特徵,鼓勵用文明的方式爭取權利,推翻違背民意的國家政權,追求美好的生活。編者貫徹國家價值中立的原則,注重培養學生公民意識,摒棄了宗教意識和黨派意識。

  3、將文史哲熔於一爐,綜合性很強。因為文史哲修養才是一個人真正的人文素養,一個人的價值判斷力也建立在文史哲的基礎之上。《美國語文》中,文史哲的交融共通,不僅打造出美國的文化軟實力,也體現出美國對通識教育的重視,對全人格教育的關注。

  4、尊重歷史,追求真,不隱惡。因為真善美的價值鏈條中,真,是基礎,離開真,善是偽善,美也是不靠譜的。在對一些歷史事實的陳述中,尊重不同人物的立場,讓學生有多元的.視角和獨立的判斷。

  5、沒有死記硬背,沒有標準答案,鼓勵個性化思考。

  其實,最精彩的還是它的課後練習題的設計,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全方位啟發學生的多元化思維與獨特體驗,注重在提高文學素養的同時,增強學生收集、整理素材以及解決社會生活問題的實踐能力。

  美國語文讀後感篇三

  美國語文在每一篇文章後都有“閱讀理解”與“思考”,其設計都是緊扣教材,力求讓學生透過思考這些問題真正理解作品,比如梭羅的《瓦爾登湖》(節選)後的練習是這麼設計的:1、梭羅在想象中做了什麼事情?2、梭羅為什麼住在森林裡?他最後為什麼離開森林?3、他從他的“試驗”中學到了什麼?4、梭羅對那些生活在貧困中的人們提出了什麼忠告?這種提問法和中國大陸的語文教材區別並不大,就是為了讓學生真正掌握這篇文章,只不過美國語文的設計更細緻,更科學,教師只要帶著學生把這些問題搞清楚即可瞭解課文內容,這就使課堂更具有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因為教師不同而帶來的教育效果的不同,不像中國大陸的語文課,好壞全在於教師的課程開發與實際操作。因為語文教材編得比較粗糙簡單,“閱讀理解”與“思考”在我們的教材上是沒有細分的,問題的設計也過多關注編者意圖,較少考慮學生,比如會問到本文的主旨與結構層次,甚至會問一些讓學生摸不著頭腦的問題:“作者這樣寫有什麼用意?”“本文的記敘、議論和抒情是怎麼結合在一起的?”等等,而美國語文則是關注學生的思考,比如提問時會問“你認為……,請解釋原因”“請為你的觀點找出證據”等等具體問題,這就拒絕了標準答案,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理念。

  看看他們設計的“思考”題,還是梭羅的《瓦爾登湖》:1、梭羅的評論“受到一個農場的束縛和受到國家監獄的束縛並沒有什麼不同”是什麼意思?(分析)2、用你自己的話來描述梭羅對於個人主義和遵守常規的態度。(解釋)3、根據梭羅的觀點,為什麼窮人比富人好?(證據支援)。在解釋了這三個問題之後,編者又設計了一個“應用”問題:4、你認為梭羅有可能在今天的社會里進行他的“試驗”嗎?解釋原因。(假設)這就來了一個歷史的假設,雖然歷史不能假設,但這種思考題可以讓學生穿越歷史,思考現實。

  美國語文也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課本,比如在《一個美國農民的來信中》有這樣一句話:“在這裡,他的辛勤勞動與他獲得的報償是平等的,他的勞動是建立在自然和自利的基礎之上的,難道還需要更大的誘惑嗎?”課後思考題這樣設計:“克雷弗科爾暗示說,自利是一種有價值的品質,因為這能促使人們更勤奮地工作。現代社會普遍將自利作為一種值得讚揚的品質嗎?為你的回答做出解釋。”這樣的問題設計可以充分實現學習者與文字之間的對話,同時可以培養學生的辯證思考能力,培養現代公民意識。

  從教材編寫看,美國人很有職業眼光,從小就注意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比我們的教育要早許多年。我們的許多大學生畢業時才考慮自己應該做什麼,而美國教育從小就讓學生不斷髮現自己、認識自己。比如本課在“擴充套件”部分設定的“職業連線”題目:今天()的旅行社和假期活動組織為想回歸自然的人們設計假期。為什麼這樣的旅行很有吸引力?這就把對課文《瓦爾登湖》的學習輻射到現實生活中,讓學生思考現代社會中人們為什麼會喜歡大自然,把學生的思考引入更大的時空,也為學生的自主擇業和創業打下思想基礎。

  在梭羅的另外一篇文章《論公民的不服從》中,美國語文的“社會研究連線”思考題是:關於一個人應該反對他所不同意的政府政策,評價梭羅所做的論述是否具有說服力?同時也讓學生去思考社會,思考政治問題,它的另外一個問題是這樣設計的:梭羅說:“如果他們(人們)真心地想把它(政府)作為一支真槍來彼此對抗的話,它就必然會破碎。”根據你的歷史知識對這一論斷做出判斷。這樣,美國語文就突破了狹隘的小語文圈子,走向歷史,走向社會,走向政治,走向廣闊的人生,真正成為大語文,讓學生學會真思考,讓一個人真正成為公民。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