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母親》優秀讀後感

《發現母親》優秀讀後感

  “上帝之所以先造出男人,並不是因為男人比女人優越,而是因為男人比女人好造——上帝先造出男人這個試驗品後才造女人。當上帝把女人造出來後,上帝造人的任務也就完成了:他把這一任務交給了女人!母親的工作正是上帝的工作!”這段話是《發現母親》這本書的卷首語。我們都知道要開車,先要考駕照,很多行業都要先培訓再上崗。但我們當中有多少人是在孩子出生之前就先學習怎樣做父母呢?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開始,給他把尿、餵奶、止哭之類的瑣事,已經讓年輕的父母忙的焦頭爛額,更不要說去實施自己的教育計劃了。有句話說的是“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真是這樣嗎?想問一問大家,你對三歲之前的事能記起來多少?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人生的頭三年是在組裝大腦。開始,腦細胞純粹是自然狀態,因此不能發揮作用,嬰兒出生之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智力的發展,逐漸出現連線著細胞與細胞之間的橋樑一樣的突觸,只有眾多的細胞互相拉起手來,才能處理外界的資訊,表現出頭腦的特有作用,這些腦細胞的連線,正好相當於0歲—3歲這一時期,半歲時,嬰兒的腦重是出生時的兩倍,三歲時可增加至成人的80%。3歲之前,寶寶的許多生活習慣、興趣愛好、性格都基本形成,這是因為有興趣的神經通路會越來越發達,不用的會消退,由於腦的結構基本形成,以後的改變就少得多。所以,教育孩子的書不應該做了父母之後才去讀,而應該讀通讀懂之後才去做父母。

  我個人覺得優秀及成功的`孩子必然擁有非同一般的氣質和內在成功要素,同樣在一群身體正常其潛質一樣的孩子中為什麼有的孩子到後來變得非常優秀而有些卻變得如此平庸!在一些成功的孩子及家長身上我希望能夠提煉出其教育的精華所在,因為不管是特殊教育還是普通教育,他們成功的精髓都是一致的。以下是我對這方面內容的感悟和整理的一些他人的案例。

  一、百善孝為先,明理的開始

  中國人講究孝道,在家庭中必須懂得孝敬父母,這是非常有道理的,因為懂得孝敬父母的孩子必然擁有一顆愛心,讓孩子學會尊敬自己的父母及長輩,懂禮貌,這是一個人的安身立命的根本。做父母的要身體力行,讓孩子在家庭人際交往中學到並體會到什麼是愛,什麼是關懷,在他成人後也必將善待他人,並受人尊重和愛戴,同時會有更多的人願意和他一起工作,學習,孩子與他人的溝通協作能力也將會大大提高。

  二、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我們會發現,有些孩子很少讓大人操心,即使不怎麼管他,他都能自己去做該做的事情,而有些孩子,你即使打了,罵了,說了,依然我行我素,這又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這是因為孩子本身很多需要他自己做的事情被長輩代勞了,這導致了孩子行為能力的低下,對家人的依賴程度加強,造成了孩子在家無法滿足他的需要時,易發脾氣,而在外人面前則表現出不敢交流,沒有安全感,封閉自己等不好的行為方式。

  有些家長對孩子往往表現出強烈的保護意識,當孩子需要什麼,當孩子想要得到什麼,都會盡可能的滿足孩子。總想著不要讓孩子吃虧,讓孩子得到他想要的一切,直到孩子在一次次滿足中失去了他應該得到的鍛鍊機會,從而變成家裡是霸王,在外卻很膽小,而這樣的孩子進入學校,則會容易產生沒有安全感,無法儘快融入學校正常的教學及生活。有些家長則是堅持所有一切可能孩子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一定讓孩子獨立去做,在不斷去做自己該做的事情的過程中孩子在獨自完成中收穫了自信,為此孩子知道那些事情我能做,那些事情我可以做的更好,從而收穫成功的快樂,並慢慢形成一種習慣。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就是培養孩子在思想上的成熟,做事的條理性,這樣孩子可以在自己主動安排自己的時間去做該做的事情,提高了學習效率。

  三、如何增強孩子的自信和內心的勇氣

  一個有自信的孩子,其特點是敢於並善於與他人溝通,做事膽大心細。自信的獲得應該來自多方面的培養,但是目前的教育體系一個學生獲得自信更多來自他的學習以及成績,因為這是中國應試教育的弊端,這是一個誤區,優秀的孩子不一定從小看他的成績來判斷,而是著重挖掘他的潛質,而這些潛質就像我們平時播種耕耘一樣,到了一定階段自然會生根發芽,到一定階段會促進孩子的成績提高。

  一位家長在他的日誌上寫他兒子喜歡吹單簧管,吹的還是不錯的,結果第一次要登臺表演,孩子心裡蠻緊張的,經過多次練習,到表演的那一天,還是有些緊張,爸爸就告訴他:“這是一個心理的一道坎,你邁過去了,以後你都不會膽怯了。”另外還告訴孩子,爸爸就在臺下聽,你就當吹給爸爸聽。結果那天表演很成功,從孩子開心的表情中感覺到他收穫了自信。

  所以自信是來自於孩子有勇氣完成一件事,在不斷完成他認為不可能做到的事後,自然會擁有一顆強大的心臟,而這顆心臟會時常告訴他:“你能做到!你一定行!”

  四、勞動的意義

  父母總是告訴孩子,爸爸、媽媽為了這個家在外面工作如何如何辛苦,又要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家照顧他的生活,反正你說了N多道理,他可能知道,但他無法完全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讓孩子勞動起來,他才會明白勞有所獲的道理。

  一天讀小學的兒子問他媽媽要五塊錢,媽媽問他要錢幹什麼,他說天熱要買冰棒吃,結果他媽媽沒有給他,他氣的不得了。後來爸爸問他,到底為什麼這麼生氣,孩子說的理由讓他感到意外,孩子說同學有時請他吃冷飲,次數多了,他自己都不好意思,所以想得到零花錢,來回請同學。爸爸覺得他的理由非常充分,便給了他五塊錢,但又不想以後直接就給他錢,因為你給予他的,他可能會覺得理所當然,所以爸爸問孩子:“以後想得到零花錢嗎?”,孩子點點頭,爸爸接著說:“那我給你一個掙錢的機會怎麼樣?”,他聽了很高興,忙問是什麼機會,爸爸便告訴他:“以後大人做飯,等大家吃完飯,你把碗筷洗了,廚房收拾乾淨,客廳地面打掃乾淨,按照這裡最低工資標準乘以你勞動時間和八小時工作時間的比值,算下來每週給你六元”,從此以後家裡飯後的家務勞動就交給了他,剛開始他做的挺好,但時間一長他就有些不那麼仔細了,這時在扣他工錢的時候會跟他說:“如果爸爸媽媽在單位工作不仔細認真同樣也會掙不到錢,老闆也會扣工資的!”,甚至有一次他突然對爸爸說:“老闆,今天能不能請病假?”,他舉起一隻手,原來有一點小擦傷,他碰到水有些痛,爸爸便告訴他,如果父母也因為這一點小毛病請假,我們同樣在老闆那裡得不到任何報酬。慢慢的爸爸能感覺到孩子的變化,吃完飯他會很自覺的去做好他的工作,他明白了什麼叫付出與得到,甚至他會有計劃的花錢,因為他知道透過勞動得到的錢是不容易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