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獨立教師的語文之旅》優秀讀後感
《一個獨立教師的語文之旅》優秀讀後感
剛剛把郭初陽老師的《一個獨立老師的語文之旅》看完了,合上書,感覺是一種幸福和一種幸運——能夠安靜的讀書,能夠讀到這樣好的書,遇見這樣好的思想。
對於當前的教育體制,中小學教材,郭初陽老師有很多的批判,顯然非常的沉重,這個體制,體制內的很多措施,比如教材的選擇,時間的規定,教師的教法,很多都在侵蝕著學生們,這無疑是讓人心憂痛心的。但是不知是他的書即使全是批判但仍有希望的緣故,還是我習慣從樂觀的角度去考慮問題的緣故。我並沒有感到特別的痛苦。反而增了一些希望與信心。
誠然,這個教育體制有很多的弊病,需要變革,但如何不變革呢?身為一個小小語文老師的我,無法去改變,那麼我能做什麼,讓學生們少受這個體制的殘害呢?這是我要思考的.。
比如,我們無法選擇使用哪種教材,但我們可以改變怎麼去教,可以在有限的權力與範圍內選擇更多更好的文章或者說教材內容讓我們的學生品悟(即我們可以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文字,用淵博的知識去篩選文字),可以用更科學更合理的方式去教授。我們可以讓學生不僅接觸教材,他們可以接觸更多,只要我們努力。總之,我們可以盡己所能,去改變我們能改變的。這是我的感悟。
這段時間在一直在看書,看了書之後就想寫點東西,表達我的感悟,感想。雖然文筆不好,感悟不深,甚至頗多錯誤,但是寫的衝動卻是實實在在的。這使我發現,我們的學生為什麼覺得寫作文是最痛苦的事,為什麼寫的東西感覺是乾巴巴的拼湊呢,我想,關鍵是他們沒有閱讀,因為閱讀與寫作是相輔相成的啊,離開了閱讀,寫作只是一潭死水。正如朱熹先生所說,"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所以要想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唯有讓他們多閱讀,然後才能發於聲。
書讀完了,權且書摘一些吧。
1. 倘若中小學時期,就能有科學的方式來談論這個重大的話題(指死亡教育),輔以一些優秀的文字,比如圖畫書《爺爺的天使》小說《馬提與祖父》等等,那該多好,因為死亡教育猶如一支小小的疫苗,能極大地增強生命體的抵抗力。
2. 死亡教育,繃緊了生命之弦,讓人懂得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努力尋找自己一生的意義。
3. 死亡教育的內容:生命歷程;生命與死亡的意義;死亡主題的音樂、文學、繪畫等藝術鑑賞;自殺及其預防;如何面對親屬或朋友的死亡;喪葬文化;保險與遺囑等。可以採用案例、影片、文學作品等。如《死亡的新意義》,菲費爾
4. 一定要開啟視野,營造儘可能開放的課堂,將盡可能多的資料納入課堂。文字是開放的,文學、電影、音樂、動畫以及生活中正在發生的事件……形式上也是開放的,傳授、講座、觀摩、閱讀、商議、辯論、話劇、社會調查實踐……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要輕易發表自己的觀點,尤其要剋制自己,不要將陳舊而不自知的觀點,灌輸給了孩子,應該讓他們在各種觀點的透明羅列中,自由選擇屬於他們自己的觀點。
5. 教師要開啟自己,保持心靈的開放,用自己真實的生活與真切的思考,與孩子們建立聯絡,在完整而不分裂的自我中,編織一張有凝聚力量的網。在他的課堂中,沒有人擁有絕對的真理,而每個人都有要求被理解的權力,每個人的生活經歷的每個重要線索都得到尊重。
6. 生活與文學有著各自的原則:生活要儘量計算成本與收益,堅持精力節省原則;文學要儘量使人恢復對生活的敏感,"使石頭顯出石頭的質感",堅持陌生化原則。兩條原則,前者要求節約時間、創造財富,後者要求延長時間、醒覺生命。——我的理解:文學源於生活,但又讓人高於生活。
7. 藝術真實,並不是等於低階的準確,藝術有屬於自己的內在真實;只滿足與形似到亂真,拘泥於無足道的細節表現的畫家,將永遠不能成為大師。……優秀的藝術家,有的是持久、深入、廣泛的觀察——加倍的觀察。
8. "我的時間":我在一個巨大而透明的容器裡面,想拔腿逃跑,腳已被埋住。 事實上,沙已沒到腰部了,只能動彈不得地看著它一點點往上漲。 更多的沙從上面撒下來,抬頭看,依稀可見一隻灰黑色的瘦骨嶙峋的手掌,就是從它的指縫裡,不斷有沙子密密地降下。只要屏住呼吸,就能聽到這細雨般微弱的沙沙聲。 我還有多少時間。
9. 飲著狂泉(飲了此水,無不狂)長大的搖身為教師的我們,是否正暗藏著火艾針藥,聚謀共執我們的孩子,對他進行著痛苦的治療呢?這是我們無可補救的罪。
10. 我們過去的日子並非空虛,我們的日子像白米,每粒都是艱難,然而粒粒充實飽滿。
11. 我們應當知道,再偉大的教師也不過是人,要自知己身的限度,聖女小德蘭自比為一朵小百花,特蕾莎嬤嬤說自己只是一支鉛筆。跌倒後又站起、破碎了方癒合、心裡作難的教師,深知三折肱為良醫的道理,帶著自己的傷痕,來更溫柔地幫助那未成年的孩子們。
12. 語文教師就是這樣一個普通勞動者,他耐心,勤懇,勇敢,不抱怨,不謙虛,也不驕傲,樂於傾聽,擁有普通的生活,更重視精神生。他彷彿一個手工業者,他的榜樣是斯賓諾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