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師手記》讀後感

《催眠師手記》讀後感

  很久沒看過小說了,對於虛構類的作品,提不起多大興趣。朋友聽說我在學心理諮詢,送了這本《催眠師手記》。作者高銘,以《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一書在心理學小說界中小有名氣。也曾翻閱過此書,但很難理解另一個精神世界的光怪陸離,幾個故事就讓我感知到天才和瘋子往往只有一轉身的距離。沒有看完就擱置了,害怕自己被天才抑或瘋子的人帶著墮入天馬行空、不著邊際的深淵。

  但《催眠師手記》這本書完全不同,一旦翻開便欲罷不能,被一個個設計精巧的故事深深吸引,一方面懷疑他們的真實性,驚歎於作者超乎尋常的想象力;另一方面感慨著這些故事都是隱藏在我們身邊,或者成為難以啟齒的隱私,或者蘊含深刻的人生哲理。

  首先吸引我的,它是國內第一部心理推理紀實檔案。

  故事雖然不可能完全來源於接訪的案例,但透著生動鮮活的真實。有成年人在童年時期遭受難以修復的創傷後,演變成一直追隨的夢魘;有天才少年欲擺脫家庭和學校的雙重壓力,自己設計的精妙詭計;有作惡多端的僧人雖然虔誠皈依,逃脫了法律的懲罰,卻難逃良知的拷問,即使勤修苦練卻難逃魔障的譴責;有小時候被父母寵壞,成年後被姐姐庇護的混蛋,一直生活在搖籃裡,即使搖籃支離破碎,卻依然有恃無恐,狂妄自大……故事情節豐富,輻射面廣,直擊人心,反映著社會現實。

  第二個特點是,理論的深度和文字的美感相得益彰。

  兩個番外篇《關於夢和催眠》、《潛意識與暗示》中,客觀理性地分析了夢、潛意識的關係,讓我消化了這一段囫圇吞棗學習的相關專業知識。比如童年造成的心理缺失問題會在成年後被擴大化,具體程度和兒時的缺失程度成正比。父親是女人一生中第一個值得信賴的異性。如果沒有父親,會傾向於找年紀大很多的戀愛物件來彌補這部分缺失。比如迷失自我後的`人格分裂,形成多重人格,如果不能克服對完美主義的追求,將徹底迷失,並患上精神分裂症。比如心理分析、心理誘導、心理暗示都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對諮詢師專業程度和道德水準的信任。比如潛意識是人類一切行為的源頭,我們所有的感受、判斷、分析和選擇都源於潛意識,夢是潛意識的釋放。

  文字的美感體現在對心理活動的精準描述,對來訪者的精煉問詢,對事件發展的邏輯推理,對細節分析的敏銳把握,有很強的畫面感和代入感。之前上心理諮詢課時,我在老師錄製的教學影片中,看到的都是做作的表演,蹩腳的對話,簡單的問題設定,生硬的處理方式,讓我對如何接訪,心生疑慮。這樣的水準,能成功贏得來訪者的信任嗎?這本書讓我徹底釋懷了。精心錘鍊的文字生動地展現當時的場景,將諮詢師的綜合能力體現得淋漓盡致,並緊緊抓住核心問題,層層推進,撥開迷霧,還原真相。

  比如書中有一段描述:“最小號的惡魔,它們比老鼠大一些,拖著長長的尾巴,一對尖耳朵幾乎和身體一樣長,綠瑩瑩的眼睛裡透露出的都是貪婪和兇殘。它們會躲在沒有光的地方用上百顆細小的牙齒髮出“咯吱咯吱”的聲音,雖然我不清楚它們在說些什麼,但是它們的喃喃低語無處不在。”這裡描述的是人們對物質的貪婪,沒有止境的慾望,形象生動,直入人心。

  整本書還散發著幽默睿智的文風,使讀者在緊張的追劇中尋得片刻的輕鬆。比如作者描繪搭檔對錢的處理方式時,他分幾處寫道:“他對金錢的貪婪從不寫在臉上,而是用實際行動表明”,“搭檔並沒有像我想象中那樣快速把錢收起來,反而皺了皺眉,在確定您神志清醒、思維正常之前,我們不會收錢的”,“嗯,既然一切都走上正軌了,那什麼,咱們就把帳結了吧”。這個搭檔的形象躍然紙上,讓讀者會心一笑。

  第三個特點:正義、道德、良知是作者傳播的主旋律,也是從事心理諮詢師最重要的品質與核心。

  四位授課的老師一再強調,藉助心理諮詢工作發財的心理不可有,也不能有。行業準則中有明確的條款進行了要求,但具體執行起來,會因人而異,也會有失偏頗。比如不能發展第三方關係,合理運用結束技術讓來訪者擺脫對諮詢師的依賴,逐漸獨立,調動自身資源,解決問題。

  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這本書中非常形象地對如何剋制慾望進行了很好的詮釋:“神或者惡魔就演算法力無邊,也是無法直接操縱人的,因為人擁有自由意志。神對人施以告誡,惡魔對人施以誘惑。至於怎麼做,人可以選擇”。一個沒有一絲懺悔和內疚,只有恐懼,但堅信不會下地獄的人,僅僅是因為他已經在地獄了。看到這裡,我很震驚。因為我從來沒有意識到天堂地獄和我們的行為那麼契合,天使飛過頭頂時,會覺得溫暖,充滿勇氣和力量,而惡魔在身邊徘徊時,會不寒而慄,頭皮發麻。

  這些給我深深的警醒,無論從事何種行業,無論身處何種境地,選擇權都在自己手上,做出基於道德的選擇,做一個問心無愧的人,是必須堅守的底線。

  噩夢發生時,只有叩問自己的內心,曾經發生過的,或者正在發生的都是夢的源頭……只有自己才能解析。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