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精選22篇)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精選22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 篇1
最近,我學習了《布魯克林有棵樹》這本書,非常的有感悟。
《布魯克林有棵樹》故事的主要內容講:弗蘭西一個生活在布魯克林窮人區的貧困的十一歲女孩;一個經常捱餓、整天吃發黴麵包的女孩。可卻是一個擁抱偉大夢想的女孩。
弗蘭西是一個這樣的女孩,她的身世很不幸,她的母親不寵愛她;她的父親也過早去世,總是受到別人的嘲笑……她的童年如同打翻了的五味瓶;弗蘭西也是個有思想、乖巧懂事的小孩,她心思慎密,情感豐富,熱愛讀書,在弗蘭西身上,我彷彿看見小時候的自己,那個也曾生活在窮困中,卻無限熱愛生活和熱愛讀書的小孩,那個永遠心懷夢想的小孩。
讀完《布魯克林有棵樹》心裡很複雜,不知該如何表達,我彷彿也如弗蘭西一般從那無盡的貧苦中脫離出來,似乎終於可以開始暫新的生活。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 篇2
兒子的語文老師要求兒子假期讀幾本書,其中一本《布魯克林有棵樹》,給他買到後,今天我一天把它讀完了,好感動!
書中主人公是一個貧窮而快樂的小女孩弗蘭西,她必須熟悉回收站每一種廢品的價格,因為只有透過賣廢品她才能得到一點點微不足道的零用錢;她必須知道如何買到完整的廉價發黴麵包,因為只有發黴的麵包才能為他們節省那麼一點點的生活費用……她生活的條件那麼差,環境那麼惡劣,但弗蘭西卻有自己的辦法使自己快樂起來,她能在平凡中發掘快樂。她賣廢品得到的零用錢是稀少的,但她卻如視珍寶,她會小心的計劃,一些存錢,一些去買自己喜歡吃的小零食,雖不經花,但她卻樂在其中;她買的廉價發黴麵包味道固然不好,但她卻會纏著媽媽做獨特的美食,品嚐著這廉價卻飽含快樂的食物;她每到週末都會去圖書館借書,雖然圖書管理員對她的態度不好,她卻不放在心上,每次借完書,她就坐到家門口的太平梯上,藏在濃濃樹蔭裡,她在這裡看著書,做著白日夢。這樣的時刻,讓她超脫了星期一到星期五的困頓,她享受著、快樂著,“就這樣,她拿著一本書,守著一碗零食,獨自一人在家,看著樹影搖曳,任下午時光溜走,這是一個小女孩所能達到的化境。她就這樣看著書,與世界和諧共處著,心裡頭快樂著……”
這是一本關於生存的書,講述閱讀如何讓卑微的生命變得高貴,講述知識如何改變人的修養與命運,講述家庭的力量如何支撐孩子實現自己的夢想。
一個堅強的小女孩,在貧窮而溫暖的家庭的支撐下,始終保持著那份尊嚴和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人生的大門終於為她開啟……她得到了更多的快樂!
她告訴我們,要學會尋找快樂!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 篇3
這是一本關於成長的書,講述的是一個生活在貧窮地區的小女孩是如何成長起來的。在生活中,總有這麼一些人:他們的身世或許很不幸,他們的父母或許不寵愛他們或者過早去世,他們總是受到別人的嘲笑……
弗蘭西就是一個這樣的女孩,她的童年如同打翻了的五味瓶:母親偏愛弟弟,深愛他的父親過早去世,家境貧寒,在學校受人輕視。她就如那棵長得鬱鬱蔥蔥的天堂樹,頑強地在貧民區生長著。
她是一個堅強的人。
整本書就如同一首歌,一首古老而又婉轉的民謠飄蕩在夜空裡,在心中的湖面上平添幾分漣漪。它不是陽春白雪,只能在華麗的宮廷中歌唱;它或許是下里巴人,在貧民窟骯髒的街道上、破爛的衣衫旁,高亢地唱著生命的歌。
弗蘭西是一個孩子,但是她飽嘗了大人們為生計奔波的艱辛:賣垃圾、購物、打工……是這些讓她成長起來的。她養成了堅韌的性格,同時這種性格使她受益終生。
其中有一段令我記憶猶新:弗蘭西和弟弟尼雷在上學前要去打天花疫苗,但是因為他們玩泥巴餡餅而忘了洗手,手臂上十分骯髒、沾滿泥巴的弗蘭西受到了醫生和護士的鄙夷:“這些人這麼骯髒的活著,實在不應該。”但弗蘭西勇敢地反抗著:“我弟弟是下一個。他的胳膊和我一樣髒,請不要吃驚。你不用跟他說。跟我說好了。”
護士很吃驚:“我真不知道我們說的這些話她居然都懂。”
為什麼弗蘭西應該不懂?難道窮人家的孩子就沒有“知書達理”、“有文化”的權利嗎?這個護士出身於布魯克林,可是當她飛黃騰達以後,她選擇了忘本——這也是人性的一大悲哀所在。
我在思考著:“布魯克林有棵樹”,這裡的“樹”指的是什麼呢?是那棵天堂樹嗎?不是的!這棵“樹”代表的是一種精神,一種自強不息、奮勇拼搏的精神,一種滋長在窮困孩子心中的精神,一種在貧民區中也可以頂天立地的精神!
這種精神不需要有多麼優越的條件,只要你的心中有這樣的一方土地,書就會茁壯成長,抵達天堂——這就是天堂樹。
我們的心中,是否有這樣的一棵樹?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 篇4
每個人的成長是不同的,不同的成長給我們留下不同的印象,對於我們來說成長是無比的重要,然而這本書就形象的講述了一個生活在貧窮地區的小女孩是如何成長起來的。
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會有這麼一些人:他們總是受到別人的欺壓,總是受到別人的侮辱,他們的身世是如此的不幸……她的成長如同就是一個這樣的人,她是一個十一歲的小女孩,一個生活在布魯克林窮人區的貧困女孩,一個經常捱餓、整天吃發黴麵包的女孩,一個整天被別人嘲笑、撿拾破爛的的小女孩。她的的身世是如此的不幸,但她卻是一個擁有夢想、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小女孩。她就是這部小說中獨具特色的小主人公——弗蘭西。
她的成長令人感到吃驚,她做過了大人們所做過的事情,如:撿破爛、購物、打工……她的家境非常貧寒,父親很早過世,而母親非常偏愛弟弟,所以弗蘭西很少感受到家人的愛,在家裡就是這樣,然而在學校裡同學們更是瞧不起她,總是受到同學們的輕視。她的成長就如同那棵長得鬱鬱蔥蔥的天堂樹,頑強地在貧民區生長著。
弗蘭西非常的勇敢,她會勇敢地去面對一切,不怕困難,對於別人的輕視,則會讓她變得更堅強,古人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弗蘭西就如同這樣,弗蘭西把一切挫折變為動力,讓她慢慢的成長,讓她養成了堅韌的性格,同時這種性格使她受益終生。
我覺得整本書的內容就如同一首現代詩,既有悲傷的部分又有高興的部分,又教給人一種哲理,但這首詩絕大部分都在講悲傷,所以讓人看了又有同情,又有悲恨,又有悲傷,想為弗蘭西改變命運,讓人越讀越有味道。
讀了這本書其中最令我記憶猶新的段落是:“弗蘭西的星期六,是從去垃圾回收站開始的。和其他布魯克林小孩一樣,她和弟弟尼雷會在外頭撿些布頭、紙張、金屬、橡膠等破爛,藏在地下室的箱子裡,上著鎖,或是藏在床底下。從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放學回家的路上,弗蘭西會慢慢走,邊走邊看排水溝,希望找到煙盒的錫紙,或是口香糖的包裝紙。回頭她會將這些放在一個小罐子的蓋子裡頭熔化。垃圾站收沒有熔化的錫球,因為很多孩子會將鐵墊圈放在中間抵重量。有時候,尼雷會找到一個蘇打水壺。弗蘭西會幫他把壺嘴弄下來,熔化出其中的鉛來。垃圾站的人怕蘇打水公司的人找麻煩,不敢回收完整的壺嘴。壺嘴是好貨。化掉後,能賣五分錢。
弗蘭西和尼雷兩個人把破爛裝進一口麻袋裡,一人拎一隻角,在街上拖著走,沿著曼哈頓大道,路過茂吉街、藤·艾耶克街、斯塔格街,最後來到斯科爾斯街。這都是些醜陋的街道,名字倒是很漂亮。每條偏街陋巷都會有衣衫襤褸的小孩子鑽出來,匯入破爛大軍,前往卡尼的垃圾站。他們去的路上,會遇到空手而歸的孩子們。這些孩子已經把破爛賣掉,錢也都花得一個子兒都不剩了。現在,他們大搖大擺走回來,還嘲笑起其他小孩來。”這兩個自然段形象的表現出了弗蘭西與弟弟尼雷一天艱苦的生活,他們是多麼的可憐,他們畢竟是孩子啊!現在的孩子沒有一個向他們一樣的可憐啊!
這本書,似乎讓我感覺到弗蘭西的言行動作彷彿都在我眼前閃過,讓我體會到了窮人家孩子的種種堅韌不屈的精神!有時候我還總是思考“布魯克林有棵樹”這裡的這棵“樹”指的是什麼?是那棵種在弗蘭西家的天堂樹嗎?我想不是的!這棵“樹”代表的是一種精神,一種自強不息、不怕困難、奮勇拼搏的精神,一種滋長在窮困孩子心中的精神,一種在貧民區中也可以頂天立地的精神!自強不息的精神在我們的思品書上曾經提到過,書上說自強不息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所以我們應該發揚這種精神,使這種精神發揚光大。因此我們更應該向這本書的小主人公弗蘭西學習。
我覺得這種精神不需要有多麼優越的條件,也不需要他人的教育,只要自己的心中有這樣的一方土地,“樹”就會茁壯成長,努力的實現自己的理想與追求,使自己變得更加堅強,使自己自強不息、不怕困難、奮勇拼搏……我想在我們的心中是否也應該有這樣一棵“樹”?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 篇5
弗蘭西,這部小說的主人公,一個十一歲的小女孩,一個生活在布魯克林窮人區的貧困女孩,一個經常捱餓、整天吃發黴麵包的女孩,卻是一個擁抱夢想的女孩。
弗蘭西是個有思想、乖巧懂事的小孩,她心思慎密,情感豐富,熱愛讀書,在弗蘭西身上,我彷彿看見小時候的自己,那個也曾生活在窮困中,卻無限熱愛生活和熱愛讀書的小孩,那個永遠心懷夢想的小孩。
“是的,等我長大了,有了自己房子,我不要豪華椅子,不要花邊窗簾,也不要室內橡膠樹。我只要這樣的書桌,放在客廳裡,還有白牆壁。每個星期六晚上有一本乾淨的綠色記事本,一排閃亮的黃色鉛筆,削好放在那裡隨時派上用場。還要金褐色的碗,裡頭總放著一朵花,或是一些葉子,或是一些漿果,還有書……書……書……”這是弗蘭西在圖書館借書時的思想活動,讀來觸動我心絃,我相信,書中自有弗蘭西渴望的一切,在書中,她能體會到現實不曾有的美好生活,以及精神食糧對於物質匱乏的補充和潤澤。
回到家,弗蘭西坐在太平梯上看書,呼吸著暖暖的空氣,看著樹影舞動,讀著書,吃著零食,飲著冰水。——多麼幸福的場景,相信這一刻,女孩一定做著夢,夢中的一切是那樣美好。“她發誓長大後努力工作,好好存錢,將自己喜歡的書全都買下。”——這也曾是我兒時的願望,兒時的我渴望長大後有能力將喜歡的書全部買回家,這樣就是最幸福的生活了。如今每當被物質和利益所困擾時,我便想起兒時的願望,原來我們心底最初衷的只是想要快樂而已,何必讓這些帶來不快的物質利益取代了簡單的快樂呢,於是便捧起書本,享受那一份快樂。
星期六的晚上,弗蘭西可以睡在幽暗的前屋,不必睡到自己沒有窗子的房間裡的小床上。她坐到前屋視窗。她不想睡。她聽見當鋪老闆陶莫尼先生剛度過一個花天酒地的紐約之夜,乘坐一輛雙人出租馬車回來了。他應該經常去傳說中的那些地方,如萊森韋伯飯店、沃爾多夫飯店這些地方。弗蘭西決定日後有機會自己也去。有朝一日,她會穿過只有幾個街區外的威廉斯堡大橋,到紐約市中心,看看這些漂亮的地方,從外頭好好看看。這是一個女孩對豐富多彩的物質生活的美好向往,用一種積極的心態,而不是消極和抱怨。小說沒有描述小女孩長大後的故事,但我相信,一個始終擁抱夢想的孩子,會實現她所夢想的一切。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 篇6
最近,我讀了一本名叫《布魯克林有棵樹》的書。書中的主人公——弗蘭西一家生活窮苦:媽媽打掃三幢出租公寓來抵消每月的房租;弗蘭西與她的弟弟尼雷靠每週撿垃圾所賣的錢來補貼家用;爸爸則在工會部做侍者,來維持他們的生活。雖然生活窮困,但弗蘭西與尼雷還是上了學。為了減輕父母的負擔,他們下課後去打零工……是呀,在他們那時,條件哪有現在這麼寬裕?他們常常捱餓,生活在清貧之中;他們常常受苦,卻又堅強地挺了過去;他們也很懂事,很體諒自己的父母……
暑假裡,他們靠自己的能力,找了一份較好的工作。當他倆第一次領薪水回來,驕傲地把自己努力賺來的錢交給母親時,一直十分堅強的母親凱蒂卻偷偷地哭了。孩子是長大了,懂得感恩了,有了自己的主張。不過不管怎樣,孩子們都忘不了父母對他們的養育之恩……
讀到這,我深深地被弗蘭西和尼雷的孝順之心所打動!
是呀,父母對我們的愛,我們無以回報!
其實,感恩也是件容易之事。即使是一封信或一句感謝的話語都可以!因為感恩它不論你的禮物是“貴重”還是“寒酸”,主要看的,是你到底擁不擁有那顆真正的感恩的心!
記得我九歲那年,除夕,我精心寫了一封“感恩之信”。我先是模仿製作郵票,淺粉色的小卡紙中央有一隻可愛的小老鼠(因為那年是鼠年),它穿著胸前有福字的紅衣,肩上還扛著一枝含苞欲放的荷花,煞是好看。我認真勾勒線條,精心塗色,直到惟妙惟肖,這是我獻給爸媽的新年畫。
當然,不能少了親筆信!我找來信紙,千思萬想,用自己現有的詞句組成了一封新年信!寫完後,我把這些裝入信封,塞進爸媽的枕頭下,等待他們的關注。
第二天,爸媽動情地向我致謝,謝謝我的新年禮物,還誇我長大懂事了!後來,據媽媽這個“知情人士”透露:當晚,他們從枕頭底下抽出這封信滿懷喜悅地讀著。讀完後,他們感慨萬千,兩人像上了年紀的老頭老太一樣絮絮叨叨聊了半夜,當然了話題全是我。至今那封信還被爸爸媽媽鎖在保險箱裡珍藏著呢!
瞧,感恩就是如此簡單!不過現在我們的條件可比弗蘭西那時好多了,但我們在這麼好的條件下到底會不會懂得真正的感恩?
讀完了《布魯克林有棵樹》這本書,我想自己會明白許多,也會學到許多這本書中主人公的優點,例如:凱蒂的堅強、弗蘭西和尼雷那真誠的孝順之心等等,最重要的是我懂得了要常懷一顆感恩之心,對待我們的親人、朋友……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 篇7
“活著,奮鬥著,愛著我們的生活,挨著生活饋贈的一切悲歡,那就是一種實現。生活的充實常在,人人皆可獲得。”
讀完《布魯克林有棵樹》心裡很複雜,不知該如何表達,我彷彿也如弗蘭西一般從那無盡的貧苦中脫離出來,似乎終於可以開始暫新的生活。
每個人的成長經歷都是不同的,有些人喊著金湯匙出生,一輩子都享受著富貴與榮華,從不必為生活擔心什麼;有些人卻出生於極貧窮家庭,連一頓溫飽都是奢求。每一種成長方式都給我們不同的體驗與感受,《布魯克林有棵樹》就是這麼一部描述成長的小說,跟以前看過的《安琪拉的灰燼》不同的是《布魯克林有棵樹》描述的不僅僅是那貧苦低賤的生活及生活在其中的人對於生存的絕望與恐懼,《布魯克林有棵樹》描述的更多的是不向命運低頭,不向貧窮妥協的奮鬥的精神。這與《平凡的世界》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會有這麼一些人:他們總是受到別人的欺壓,總是受到別人的侮辱,他們的身世是如此的不幸……她的成長如同就是一個這樣的人,她是一個十一歲的小女孩,一個生活在布魯克林窮人區的貧困女孩,一個經常捱餓、整天吃發黴麵包的女孩,一個整天被別人嘲笑、撿拾破爛的的小女孩。她的的身世是如此的不幸,但她卻是一個擁有夢想、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小女孩。她就是這部小說中獨具特色的小主人公——弗蘭西。
她的成長令人驚訝,雖然弗蘭西只有十一歲,但卻做了幾乎大人所做的所有的事情,她撿垃圾,購物,打工養活家庭……她的生活過於早熟,她單薄的肩上過早的承擔了家庭的責任。然而生活卻也從不眷顧著她,深愛著她的父親早逝,母親卻又偏愛著弟弟,甚至是學校裡的同學老師都看不起她,除了她早逝的父親及茜茜阿姨,她幾乎得不到其他的愛與關懷。她的成長就如同生長在貧民窟的那棵樹,不管人們如何砍斷它的枝椏,如何焚燒它的根部,只要有土,它就會堅強的活下來,生長著。
弗蘭西的堅強、毅力真的讓人折服,她從不因生活的困苦而低頭落淚,或是感到羞恥,她為她所擁有的勝過而驕傲,因為這樣的生活給了她堅毅的心,給了她不斷奮發向上的動力。在她的生活中除了書她沒有其他的朋友,她也不需要其他朋友,因為弗蘭西身上有種其他人所沒有的樂觀精神,她相信自己的雙手可以改變目前的生活,她相信知識,相信教育的力量。同樣她也不會去嘲笑別人的貧窮,她不會像其他人那樣因自己的處境相對優越就去歧視,欺負處在跟她曾經相同處境中的人,她善良富有同情心,樂於幫助窮人,光是這一點,在當時的社會就很難找到朋友。所以,書,成了她唯一的寄託,成了她最好的朋友。
還記得弗蘭西的夢想:“是的,等我長大了,有了自己房子,我不要豪華椅子,不要花邊窗簾,也不要室內橡膠樹。我只要這樣的書桌,放在客廳裡,還有白牆壁。每個星期六晚上有一本乾淨的綠色記事本,一排閃亮的黃色鉛筆,削好放在那裡隨時派上用場。還要金褐色的碗,裡頭總放著一朵花,或是一些葉子,或是一些漿果,還有書……書……書……”這是弗蘭西在圖書館借書時的思想活動,讀來觸動我心絃,我相信,書中自有弗蘭西渴望的一切,在書中,她能體會到現實不曾有的美好生活,以及精神食糧對於物質匱乏的補充和潤澤。
讀書,接受知識的薰陶,這是弗蘭西的夢想,也是最重改變她命運的矛與盾。讀到弗蘭西畢業的那裡,很受感動,我與弗蘭西一樣高興,終於畢業了,拿到了第一張證書,這是家族裡面的第一張證書啊,之後,她將憑著這份證書,憑著她的知識去改變自己的命運。
讀完整本書,我一直在思考,究竟我的夢想到底是什麼,我的奮鬥目標又究竟是什麼,我前進的動力又究竟是什麼。也許在一個複雜的社會中,每天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人和事,聽到各種各樣的看法評論,每個人最初的夢想都會變質,不再如當初那樣堅持,突然我想讓自己回到弗蘭西的那個時代,每天當手在為生活而一刻不停的忙碌時,腦袋可以空下來思考事情或是天馬行空。那時的目標就如同黑暗中的明燈,就在前方亮著,讓你來不及去思考除了奮鬥以外的其他事情。
有時候我還總是思考“布魯克林有棵樹”這裡的這棵“樹”指的是什麼?是那棵種在弗蘭西家的天堂樹嗎?我想不是的!這棵“樹”代表的是一種精神,一種自強不息、不怕困難、奮勇拼搏的精神,一種滋長在窮困孩子心中的精神,一種在貧民區中也可以頂天立地的精神!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 篇8
《布魯克林有棵樹》是美國的貝蒂.史密斯寫的,它講述了弗蘭西長大過程中的各種困難。
弗蘭西出身於布魯克林,一個著名的貧民區,總是飢一頓飽一頓。可她卻因為媽媽每天給她讀的幾頁莎士比亞,從而慢慢地愛上閱讀,堅持閱讀。其他孩子都在玩耍、打鬧,她卻在一旁坐下來靜心閱讀,不受外間打擾。正應了培根那句話“知識改變命運。”她因為閱讀,積累了巨大的精神財富。果然,她考進了大學,畢業後又去當了電報員,一步步地改善著家裡的條件,也讓一家人搬出了貧民窟。
弗蘭西有著豐富的想象力。外祖母在弗蘭西出生之前就教育她媽媽,孩子要有想象力。比如外祖母讓弗蘭西在六歲以前相信聖誕老人,還讓凱蒂每天給弗蘭西講民間想象故事,培養出了弗蘭西豐富的想象力。正是想象力,讓她在沒有食物的日子裡想成“北極探險”,並期待著有“救援”到來。貧窮的生活並沒有讓她倒下,反而讓她擁有了樂觀向上的態度。讀完這本書,封面上這句話“活著,奮鬥著,愛著我們的生活……”這不就是讓我們以樂觀的態度面對生活嗎?
書中的弗蘭西堅強、善良,面對艱辛的生活永不放棄。讀完這本書,讓我明白了什麼是換位思考,如何面對生活以及閱讀的重要性。閱讀可以改變生活,改變命運;遇到困難或挫折時,換位思考很重要;不要自暴自棄,要樂觀地面對生活,度過每一個困難。
這是一本關於少女成長的書,讀完指的每個人思考。雖然我們很普通,只是地球70億人中的一個,但只要你堅持不懈,努力奮鬥,堅持閱讀,就一定會活出自己的人生!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 篇9
作者見蒂.史密斯(1896—1972)是德國移民的女兒,成長於紐約布魯克林的威廉斯堡。她的經歷與這部小說主人公弗蘭西相似,早年也是靠自學完成了初步的知識積累。後來她進入大學學習新聞、戲劇,寫作和文學。《布魯克有棵樹》是她的主要作品。
本書的內容和書名一樣,樸實無華,讀起來感覺就像是一個朋友,將她成長的故事在自己耳邊娓娓道來,非常的親切。
這是一個溫暖丶有力量丶令人感動的成長故事。
弗蘭西出生在一個貧寒的家庭,祖輩是典型的新大陸移命,連著幾代人都在白手起家的美國夢中掙扎,母親做清潔工,父親酗酒,時常無業,到死也沒有留下什麼財富,因有弟弟妹妹,她還不得不輟學,早早打工賺錢養家……
用消極悲觀的觀點看,弗蘭西沒理由幸福快樂,然而她始終保持著尊嚴和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透過堅韌的性格和不懈的努力去爭取受更多的教育,最終收穫了自己的幸福。
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有鮮明的個性。祖母睿智,茜茜熱情,凱蒂堅韌。這是人生中很值得閱讀的。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 篇10
我依然記得我小時候的夢想是當歌唱家,我曾夢想在舞臺上唱歌,臺下數不清的觀眾為我鼓掌。在讀書的時候,我不顧父母的反對選擇了音樂,我喜歡唱歌,唱歌時候的我最自在。現在的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大學生,雖說沒有成為歌唱家,但我未來在從事音樂這方面的工作,我也就當實現了半個夢想吧。大多數的人一生會有夢想背道而馳,最終走向一條平凡之路。夢想的實現與否有很多因素,你是否努力的去做,你是否能夠承擔沒有實現夢想的後果等等。可是隻要人活著,夢想就不會結束。你可以隨時努力的奮鬥,去實現。有的的人覺得沒有實現自己的雄心壯志是遺憾,可是我覺得你錯過了生活才是最大的遺憾。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是你的經歷,是你人生中不了缺少的經驗,是不可錯失的美好記憶。就像書中所提到的“活著,奮鬥著,愛著我們的生活,愛著生活饋贈的一切悲歡,那就是一種實現。生活的充實常在,人人皆可獲得。”
書中提到的樹是臭椿樹,這是一種少有的連水泥地上都能長起來的頑強的樹。而書中的主人公弗蘭西生命就如這樹一樣。她的卑微,苦悶,憂愁,努力就如樹幹一樣長向天空。她由貧苦的女孩成長為成熟的女人,蛻變的痛苦只有她自己明白。
母親偏愛弟弟,父親深愛她卻英年早逝,家境貧寒,在學校飽受鄙視。面對這樣坎坷的人生,她卻始終保持那份尊嚴,懷揣著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最終人生為她打開了另一扇大門。中國有句古話:“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弗蘭西就是這樣的一種存在,他會勇敢的去面對這一切,不懼困難,不懼輕視。她會把種種挫折轉化為動力,這些挫折隨著她成長,使得她養成堅韌的性格。
書中讓我印象深刻的一段:弗蘭西和弟弟尼雷在上學前要去打天花疫苗,但是因為他們玩泥巴而忘了洗手,手臂上十分骯髒,沾滿泥巴的弗蘭西受到了醫生和護士的鄙夷:“這些人這麼骯髒的活著,實在不應該。”但弗蘭西勇敢的反抗著:“我弟弟是下一個,他的胳膊和我一樣髒,請不要吃驚,你不用和他說,跟我說就好了。”護士很吃驚弗蘭西居然能明白他們說的意思。經歷了那麼多挫折的弗蘭西怎麼會不明白呢!書中提到人們通常對待自己貧困的背景通常有兩個辦法:“一個透過自身艱苦奮鬥走出社會底層的人,通常有兩個選擇。脫離當初環境後,他可以忘本;他也可以在超出這個環境之後,永不忘記自己的出身,對殘酷拼搏中不幸落下來的人充滿同情,充滿理解。”但是未必所有人都有這種同情和理解。上面提到的護士,本來自己出身貧寒,卻附和醫生辱罵窮孩子。而後來弗蘭西處境改善後幫助了某個窮孩子。人與人的差別就在這裡體現得淋漓盡致。
書中弗蘭西遇見一個當兵的男孩,他們相戀,她不再感到孤獨。可最終還是被那個男孩騙了。談及孤獨,我深有感觸。曾經我很害怕一個人,我害怕孤獨。現在的我漸漸地享受孤獨,享受孤獨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情。一個人的時候我可以清晰冷靜的思考。每個人都會孤獨,可是人必須要學會享受孤獨。這是一種極致體驗。
弗蘭西在約會時曾許下願望:願我能夠一直這樣,穿白裙子,拿著紅玫瑰;願我們一直能像今晚這樣揮金如土。是啊,即使在清貧的歲月,也不能失去對幸福美好的嚮往,那些擺脫平庸的夢總能編織我們簡單的生活,為我們簡單的時光點綴希望。
書中的臭椿樹有個美麗的英文名叫tree of heaven,也叫天堂樹。弗蘭西就是這棵天堂樹,頑強茁壯的成長,並且鬱鬱蔥蔥。這棵天堂樹是一種精神,一種自強不息,奮勇拼搏的精神,一種滋長在窮困孩子心中的精神,一種在貧民區中可以頂天立地的精神!這種精神不需要有多麼優越的條件,只要你心中有這樣的一方土地,樹就會茁壯成長,抵達天堂。
我認為這本書很貼近生活,有快樂有悲傷,生活不就是這樣。在生活中,總有一部分的人,他們或許貧窮,或許常常受到嘲笑,或許身世不幸,或許飽經磨難。這本書能夠引起過共鳴,它講述的成長溫暖不失勵志,這是超越悲歡的成長。宮崎駿說:“成長是一筆交易,我們都是用樸素的童真與未經人事的潔白交換長大的勇氣。”每個人都會成長,成長的路是每個人都不可以拒絕的道路。成長是一場誰都代替不了的修行。無論是弗蘭西還是我,還是其他人。我們都要去面對困難,去經歷成長。在這場漫長的修行中,我們都會去改變,我們會像蠶蛹一樣的破繭成蝶,我們會學會如何去經歷風雨,如何去頑強拼搏,如何去創造一番屬於自己的天地。成長的過程我們會經歷無數的坎坷,會受到無數次的傷痛,學會與自己的傷痛和平共處,這就是成長的意義。就像書中說的:“別忘了苦難也是好事。苦難磨練人吶,讓人性格飽滿起來。”所以不管是貧窮還是富裕,不同的成長方式都給我們不同的體驗與感受。
也許生活不能事事公平,不是人人都有如意的生活。不能說我們總要多熱愛生活,但總要有一顆懂得欣賞和珍惜的心。日子是一貧如洗的,但是堅強與愛會彌補苦澀。讀完這本書,心裡暖暖的。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 篇11
《布魯克林有棵樹》實在是一本好書,它太讓我著迷了,我真後悔怎麼沒有早一點看這本書。
這本書的主人公弗蘭西生活在布魯克林。她的家境清貧,母親偏愛她的弟弟,父親不偏心但卻死了,我覺得如果我遇到這種情況肯定早就崩潰了。然而弗蘭西沒有,這個酷愛閱讀的小姑娘在艱苦的條件下依然頑強地活著,她就像家門口的那棵天堂樹,被人砍倒了又活了過來,而且變得更高、更茂盛了。《布魯克林有棵樹》中的“樹”,既是指那棵天堂樹,也是指弗蘭西。這部書是貝蒂·史密斯最傑出的作品,它屢屢得獎,還曾被改編成電影《天堂樹》。
《布魯克林有棵樹》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要笑著面對生活,這樣,生活中不順心便都會消失了。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 篇12
茜茜,一個漂亮,溫情的女人,一個如火的女人,在婚姻中,她知道什麼該珍惜,什麼該忘掉,如她勸導凱蒂忘記約翰尼的缺點,只記住他的優點。這在當代婚姻中也很適用。茜茜沒上過學,卻熱衷於幫凱蒂弄到《聖經》和《莎士比亞全集》 。
艾薇,上過小學,有豐富的想像力和語言組織能力,能繪聲繪色地講許許多多的故事,她很自信自己的孩子會接受完整的教育,每人會有三個畢業證書,她堅信教育改變一切!
凱蒂不管是體格還是內心,都是強大的。任何困難都不能擊垮她。她自立自強,任何勞動和付出她都能承受,但她受不了別人的施捨,約翰尼的去世給她很大的打擊,也讓一貧如洗的家更是雪上加霜,面對麥克加里蒂酒館老闆的饋贈,她婉拒,艾薇提議去慈善機構領救濟金,她說還不如關緊門窗,開啟煤氣,讓全家一起去死。這個外表瘦弱的女子該有多麼強大的內心!凱蒂的思路一直是清晰 的:她縱容約翰尼,她對弗蘭西的憐愛,她對尼雷的嬌寵。約翰尼死亡通知書上她拒絕寫酗酒,只寫肺病死亡,她讓約翰尼死的有尊嚴,因為她潛意識裡也知道他酗酒是因為生活的壓力讓他無法承受,讓酒精來麻醉自己,在他得知凱蒂懷了第三胎後,他徹底戒酒了,至死再也沒沾一滴。她給弗蘭西和尼雷一個完美的父親形象!凱蒂的堅強還體現在當約翰尼死時,她一家誰也沒掉一滴眼淚,下葬後,母親揹著兒女痛哭,兒女跑到無人的大街上發洩痛苦,但見面時卻都心照不宣,微笑面對,他們從沒見過媽媽流淚,唯一的一次是他們第一次每人領到五塊錢薪水,擺在媽媽面前,他們看到“眼淚在她眼眶裡打轉”? ?。凱蒂生勞瑞時,不停地問弗蘭西時間,她以為死神會再次光顧,陣痛讓她面如死灰,可她咬破嘴唇不吭一聲,她不想讓弗蘭西感到恐懼,不想讓她愛的人看她受苦打發弗蘭西去買東西,尼雷去艾薇家借宿。這偉大的母愛是無法用語言描繪的。
約翰尼有英俊的外表,不凡的舞姿永遠乾淨整潔的服飾,響徹布魯克林街區的歌聲,還有挺直的脊背!他窮困但他卻把歡樂帶給他認識的每一個人!他心思細膩,他對弗蘭西無盡的寵愛,他為可愛尼雷感到自豪!儘管他早早離開了,但他留給弗蘭西無盡的財富:他叫她小歌后,帶弗蘭西和尼雷出海讓弗蘭西上她夢寐以求的學校,她畢業典禮上的鮮花和他親筆寫的賀卡!他也有性格缺陷,懦弱,面對殘酷現實的迷茫,還有酗酒,但他不粗俗,買醉是為了逃避!酗酒的人往往讓人討厭,可是他死後,卻有很多人送來鮮花:他工作的地方送的,他朋友們送的,酒館老闆送的,警察送的……他畢生追求盡善盡美,他的優點遮住了瑕疵。
描寫外祖母瑪麗.羅姆利的筆墨不多,她從未進過學校,不認識字,但卻是個了不起的老太太,她大度,睿智,豁達,看問題全面,善於思考,為了不讓女兒們受到更多的來自粗暴的父親的傷害,她拒絕孩子們說德語。她頭腦裡有一千多個故事和傳說,有祖國的歌曲和各種民諺;品行上她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她知道人類有可憐的弱點,也知道各種殘酷的力量;她是神秘的,有講故事的天賦,對一切的信心,對弱者的同情;她讓凱蒂每天給孩子們讀一頁書——知道世界並不是布魯克林的出租屋這麼大;她希望孩子們瞭解神話故事,仙女,小精靈,侏儒等——他們不住在凡界,卻住在人們心中;她希望孩子們得有想象力,想象力是無價的;她希望孩子們得相信天堂,不是有上帝和天使的地方,而是人們夢想的地方;她還希望女兒們懂得儲蓄……這是一個不同尋常的奧地利女人!
弗蘭西出生於一個貧窮的家庭,她是不幸的,但她卻又是幸運的,她有個睿智善良的外祖母,性格堅韌的媽媽,溫情博愛的茜茜姨媽,熱情想象力豐富的艾薇姨媽,她們一路陪伴著她,指引著她……這就是羅姆利家族的女人們,她們是渺小的,但她們的'品格卻是高貴的!
謹希望每個人都養個孩子,種棵樹,寫本書!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 篇13
這是一本關於生存的書,講述閱讀如何讓卑微的生命變得高貴,講述知識如何改變人的修為與命運,講述家庭的力量如何支撐孩子實現自己的夢想。
二十世紀初的紐約布魯克林,是一片寧靜的樂土,而在這裡,一顆本應無憂無慮的幼小心靈卻要被迫去面對艱辛的生活,體味成長過程中的無奈百味:母親偏愛弟弟,父親深愛著她卻英年早逝,家境清貧,在飽受輕鄙……面對如此坎坷人生,她也曾苦悶、憂愁,卻始終保持著那份尊嚴和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人生的另一扇大門終於為她開啟。
關於城市
布魯克林是紐約城一個人口密集的地區,它集樸素、簡陋、庸常和可愛於一身。在無數人心中,“布魯克林”這個詞本身和難忘的早期家庭體驗聯絡在一起,漸漸成為一種化身,象徵著人生早年的貧困,象徵著鄰里生活,象徵著青春本身。同樣,它也象徵著渴望、追求,象徵著對外面精彩世界的夢想。
關於尊嚴
沒有人希望自己貧困,但貧困未必一無是處。它可以磨礪性格。這部小說中有個地方十分耐人尋味。苦水中泡大的弗蘭西和尼雷一起談到不用吃苦的小妹妹,反而表示出同情來,說可憐的勞瑞沒有了那苦,也就體會不到那苦中的甜了。相信從困境中走過、後來又超脫了困境的很多讀者對此都有同感。人可以受困、受苦,卻不可以失去骨氣和樂趣。
關於成長
這是一部關於成長的小說。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不斷吸收父母的精神傳承。弗蘭西的堅強像媽媽。這堅強讓她超越前人:外祖母連字都不識,母親僅上完小學,弗蘭西則要去上大學。她的堅強,讓她超越困難,實現家族的美國夢。如女作家佩吉奧倫斯坦在評論此書時候說的那樣:“生活並不公平,可是總能應付過去。”
這是一部紀念年輕時光的紀念碑式作品,作者似乎是想給自己的青春一個交代,要把成長一寸寸鋪開在我們面前。由此感言:“活著,奮鬥著,愛著我們的生活,愛著生活饋贈的一切悲歡,那就是一種實現。生活的充實常在,人人皆可獲得。”願我們每個人都能踩著人生的煩惱,預覽未來的美好。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 篇14
這是第一本毫不猶豫打五星的小說。
看完後,很想先說兩個字:想哭。
這本書,我在工作之餘,雖然利用時間碎片,卻很緊湊的讀完,可以說一有空就立馬想要知道故事中接下來又發生了什麼。
弗蘭西和尼雷的父母,分別代表兩個性格,做派,價值觀不同的兩個家族。爸爸家族的有4個兄弟,樣貌皆俊俏不凡,可惜兩個已經夭折:媽媽家族裡善良慈愛的外祖母和性情暴戾的外公,卻養育了3個堅強如鐵,樂觀通達的女兒。
爸爸約翰尼,陽光,帥氣,能歌善舞,可以說是無數少女心中的夢想;媽媽凱蒂,漂亮,能幹,精銳,有曼妙的身材。
在布魯克林這個骯髒,渾濁的地方,在命運總是給這個家庭刁難的地方,他們卻活的如此樂觀頑強,就像布魯克林的天堂樹,即使生活用烈火試圖烤焦它,它也能絕處逢生。
爸爸酗酒,在三十幾歲突然離世,雖然媽媽和姐弟兩人表現得波瀾不驚,但卻著實讓我心裡驚了一下,太意外。爸爸生前甚是疼愛弗蘭西,他如此善良又自責,他多想演好丈夫和父親的角色,但苦惱的生活卻一次次將他擊倒,直到最後靈魂和肉體全部離開。
往昔的生活花捲一幅幅展開,懷念的時光也逐漸拉長。在爸爸回憶的歌聲中,姐弟倆樂觀堅強的長大著,彷彿他們小小的心早已穿盔戴甲,堅不可摧。和布魯克林大多數孩子一樣,他們從小就在和飢餓,貧窮,骯髒的環境抗爭,殘酷的生活總在他們的努力中看到轉機,或許這是因為瑪麗外婆,艾薇姨媽,茜茜姨媽的幫忙,也或許是兩個孩子天生就有的頑強,但我更是覺得這一切都是媽媽凱蒂的功勞。
這本書讀的過程中,幾度讓我感動落淚。一個家庭,一雙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可以說是貫穿一生。這個只有小學文化的母親,卻用一生的頑強教會了孩子什麼是尊嚴,什麼是責任,什麼是苦是甜是生活,什麼又是成長。她鮮少表達,卻內心又極富愛和情感,對丈夫熱烈的情感,和對孩子無窮盡的愛,都在這個平凡的小鎮故事中一幕幕上演。
這本書,它會告訴我們很多生活的答案。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 篇15
《布魯克林有棵樹》這本書是豐富的,有意義的,它告訴了我讀書、閱讀的磅礴力量。
這本書講了:二十世紀初的紐約貧民窟——布魯克林,小女孩弗蘭西和她的家人生活在這裡。家裡收入原本不高,父親去世後,弗蘭西更是隻能被迫去面對艱辛的生活。母親偏愛弟弟,在學校受輕視,弗蘭西只能默默地忍受生活中的無奈拜為,然而弗蘭西並沒有因此頹廢,反而從閱讀中找到了生活的樂趣和精神的以考。最後,知識改變命運,她考上了大學,和媽媽搬出了布魯克林,掙脫了貧困的束縛。
這本書給我最深的印象是讀書的重要性。在小說中,是閱讀讓她增長了見識,是閱讀讓她考上了大學。
弗蘭西很喜歡上學,因為上學能讓她學習。媽媽美給弗蘭西正常上大學的機會,她便自己去努力。下午上班,晚上上課,用努力彌補自己少上的高中。弗蘭西作文總是寫得很好,是因為她愛讀書,書中積累的知識豐富了她。她曾坦白說:“我從沒見過白羊,只是書中說它蒼穹如弓,我才這樣寫的。”可見閱讀的知識讓她開闊了眼界。
所以,讀書很重要,知識能改變命運。讓我們多讀書,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吧。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 篇16
《布魯克林有棵樹》是一本關於生活的書,講述知識如何改變人的命運。
在二十世紀,紐約的貧民窟布魯克林生活著一家人,弗蘭西在生活中體會了各種艱辛。雖然這樣,她仍樂觀地面對生活,仍然努力學習。最終,她們家的經濟得到了改善,弗蘭西也考上了大學,當了電報員,最終搬離貧民窟。
讀完這本書,我知道了閱讀的力量。因為從小就閱讀,弗蘭西說出的話十分優美,這讓她從小就與眾不同。在學校她飽受輕鄙,但扔保持著知識改變命運的新年。閱讀讓弗蘭西充滿想象力,面對苦澀的生活,她的想象力和樂觀總讓她活的輕鬆。閱讀讓她考上好學校,最終找到工作。
就像書上的一句話:“活著,奮鬥著,愛著我們的生活,愛著生活饋贈的一切悲觀,那就是一種實現。生活的充實常在,人人皆可獲得。”我們可以靠知識積累和閱讀活出自己的人生。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 篇17
天堂樹,不擇環境,它何時何地但能萌芽,成長。——題記
每個人的出生都是不同的,有些人含著金湯匙出生,註定一輩子都能享受著富貴與榮華,不用為生活擔心什麼;有些人卻出生於極貧窮家庭,連一頓溫飽都是奢求。主人公弗蘭西就屬於後者。
弗蘭西,一個11歲的小女孩,擁有著花一樣的年紀,卻被貧窮的家境逼得不得不提早成熟。“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這句話放在她的身上毫不違和,她學著大人的模樣,撿垃圾,購物,打工養活家庭……
可命運不公,小女孩用單薄的肩膀扛下了家庭,上帝卻並沒有被她感動,反而變本加厲,讓唯一深愛著她的父親早逝,有著骨肉之親的母親卻又偏愛著弟弟,甚至是學校裡的同學老師都看不起她,她幾乎得不到其他的愛與關懷。
我想,如果我是弗蘭西,肯定是熬不過去了,但幸好我不是,因為這個小女孩用自己的堅強與毅力,活出了旁人意想不到的人生。她從不因生活的困苦而低頭落淚,或是感到羞恥,她為她所擁有的而驕傲,因為這樣的生活給了她堅毅的心,給了她不斷奮發向上的動力。
說實話,小弗蘭西對書的熱愛,對夢想的堅定,驚豔了我。
她對人生的達觀,更是令我不禁想起了那個“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蘇東坡,他們都是用自己的人生態度,在困境中涅槃重生,最終達到了他人意料之外的高度。小弗蘭西就像在烏臺監獄裡關了一百多個日夜後,來到黃州時的蘇東坡,興許,家庭就是小弗蘭西的“烏臺監獄”,而夢想和書籍就是她的“黃州”。
天生的貧窮是很難改變的,但幸好只是物質,不是精神。
“活著,奮鬥著,愛著我們的生活,愛著生活所饋贈的一切,那就是一種實現。生活的充實常在,人人皆可獲得。”這是小說的結語。
小說結束了,但弗蘭西的故事還未結束,她會如結語所說的那樣,過著充實自在的生活。
那我呢?我的夢想又在何處呢?這是看完書後我對自己的提問,亦或是現在的我對將來的提問。夢想,我想過很多次,也換過無數個夢想。最終都以失敗告終。確實,我沒有一個像小弗蘭西那樣堅定的夢想,或者說,我不知道我的努力讀書是為了什麼。那夜,我思索良久,找到了自己的“黃州”。我想當一名律師。為什麼想當?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我的前路不會再虛無縹緲,我會像小弗蘭西一樣,追夢,哪怕身處“烏臺監獄”。
我的心中種下了一棵天堂樹,一棵在何時何地都能肆意生長的天堂樹。
天堂樹在昏暗中成長,但幸好,她的頭頂是一整片浩瀚星空,為她照耀前方,哪怕光很小。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 篇18
在布魯克林的街區中,有一株高高的天堂樹佇立在一片低矮髒亂的平房中,樹枝生長在陽光下像是一柄巨傘。如果你從樹枝間望去,你會看見一個女孩在樹枝間讀書遠遠望去像坐在一片綠雲中。她的名字叫弗蘭西。
《布魯克林有棵樹》講述了居住在美國布魯克林貧民窟內的小女孩弗蘭西的成長曆程。書中用一個個溫馨的小故事,透過載取去弗蘭西的生活片段,串起了弗蘭西的成長曆程。
但我這次想講的並不是弗蘭西,而是她的媽媽凱蒂,我最初對凱蒂的印象並不好,她是一個強硬,有點不近人情又偏愛兒子的媽媽。但等到我到了高中再讀這本書,我對她產生了不一樣的看法。
再一次開啟這本書時我看到了一個被艱苦的生活磨去了柔情的女人,凱蒂給我的感覺像一塊立在海邊的礁石,一次又一次經受著海浪衝刷、留下崎嶇不平又滿是普通的表面。是的,凱蒂不斷面對著一波接一波的挑戰。我認為凱蒂是悲劇的,尤其是在她表現著所剩不多的一點柔情中時,我更為她感到悲傷。凱蒂並不是一個對生活感到絕望的人,相反,她還很有生活情趣,弗蘭西家窮得買不起咖啡,她就用萵菊代替咖啡豆磨出了又濃又苦的“咖啡”。當家裡一連幾天都沒錢買食物時,凱蒂就和孩子們玩起了名為北極的遊戲,假裝自己和孩子是在北極等待救援。在凱蒂的這種生活智慧中,弗蘭西的童年可以說是充滿樂趣,但其實貧民窟的生活很艱苦,疾病與犯罪在這裡肆虐。弗蘭西一家,如淘金者般在這條汙濁的淤泥河中不斷篩出了點點幸福的金色碎片。他們對生活是充滿了愛和樂觀的。
儘管弗蘭西一家都很樂觀,但他們的樂觀是不同的,弗蘭西和他弟弟的樂觀,是源於孩童的無知,他們的爸爸約翰尼的樂觀是源於他的安於現狀,只要還能維持現有的生活,偶爾條件改善一下他就滿足了。所以,凱蒂和他們是不同的,這也是我認為凱蒂是一個悲劇人物的原因。她對生活的用心點綴更像是一種對自己目前艱苦命運所下的戰書。在故事中,她和所有人一起大笑,但她很清楚自己所處環境的糟糕,以及自己未來的艱難生活。她不甘在貧民窟度過一生,但無論是自己還是約翰尼都完蛋了,約翰尼選擇用酒精麻痺自己為生活的每一天美好的東西,而滿足,雖然這也讓她得以給予孩子更多的溫情感慨地選擇和這樣艱苦的生活搏鬥。
凱蒂的悲劇始於她對於約翰尼的愛,從他看見她的第一眼,凱蒂就不顧一切的愛上了約翰尼,即使當時凱蒂的好朋友在與翰尼交往,但凱蒂還是想方設法的去追求約翰尼,最終與她的朋友絕交。凱蒂卑鄙嗎?也許吧,但我只看到了一個敢愛敢恨的女孩,懷著內心熾熱的激情將自己作為燃料投入到了輕率的愛情之中,為了她的愛情,她什麼都不要了,也什麼都沒有考慮。當初凱蒂充滿熱情的樣子,與後來那個幹練的婦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我唏噓不已。事實證明,她最後為這種輕率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約翰尼富有才氣卻十分軟弱,在酒吧做著臨時侍者,甚至沒有固定的工作。凱蒂不得不靠整天跪在地上擦洗地板來維持全家的身體,他們的相遇無疑是浪漫的,他們克服阻礙在一起的過程也像一個童話一樣。但現實,畢竟不是童話,而是充滿了冷酷的幽默感。小說先以弗蘭西家在貧民窟中的生活開頭,在中間你插敘的方式,敘述凱蒂與約翰尼相遇的過程。巨大的反差說明了現實的殘酷,沒有物質基礎只憑著一腔愛意的感情到最後真的會讓人幸福嗎?等到激情消退,面對家中面黃飢廋的孩子和灰頭土面的自己,還會對自己當初的選擇感到後悔嗎?或者這種愛情太過罕見太過難得,所以我們才追求它,期盼它,希望它有一個美好的結局。最後,我不禁對她在約翰尼死後嫁給麥克舍思警官的選擇感到了理解。書中的故事很現實,給當初泡在美好結局的糖罐子裡的我,給了很大的震撼,原來生活中還有這些苦難,還有這些困難要面對,只不過生在這個時代的我並沒有遇到罷了。
我相信等我走過的人生更長的道路,有了更多的閱歷後,在一個靜靜的下午,我還是會翻開這本書,再次重新認識一遍這個叫凱蒂的母親。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 篇19
一本關於成長的勵志小說,文中沒有華麗的語言,卻溫暖質樸,令我久久回味!它的中文譯名叫《布魯克林有棵樹》。
這是一本關於生存的書,講述知識如何改變人的修為和命運,講述家庭的力量如何支撐孩子實現自己的夢想……然而,這些在我看來,都是表面的東西。高貴的,是人的內心!小說主人公叫弗蘭西,一個貧苦人家的女孩,尊嚴!在弗蘭西身上無時無刻都存在著。命運與家庭似乎皆不眷顧她,媽媽偏愛弟弟尼雷,甚至安排弗蘭西中途輟學供錢讓弟弟讀高中,而忽略了本來成績優秀的弗蘭西。弗蘭西沒有認命,也沒有氣餒,她自己掙錢報讀了臨時大學,自學考取了比弟弟更加優異的成績。她的尊嚴永遠高人一等!
弗蘭西在維護自己尊嚴的同時,也尊重著每一個人。弗蘭西改善生活環境後,特意回到貧民區的糖果店,付給了老闆所有所謂中獎禮品的錢,叮囑老闆要不著痕跡地給窮孩子們中獎機會,讓孩子們得到驚喜和快樂,彌補了自己當年多麼渴望卻從未得到過中獎禮品的遺憾。她的愛心與善心令人感動!
弗蘭西的堅強成長,終於令母親敞開心扉:“尼雷不如你聰明,不如你懂事。他性格孤僻,不喜歡讀書,如果不讓他上學,他永遠都只會是一個壞孩子。而你不一樣,你會思考,你會拼搏!媽媽從不擔心你,你的心裡駐著一棵樹,一棵天堂樹,屬於布魯克林的那棵樹。”
結果的確令人意外!原來媽媽是愛她的,只是愛的方式是如此的別樣,不同。
童年的不幸,並沒有將弗蘭西擊倒,反而使她擁有了巨大的精神財富。在她成長的過程中並沒有做過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可她對待每一件事的態度都是不逃避、不懼畏,勇敢地面對各種挫折和坎坷。小說裡,弗蘭西在成年的那一天,對自己溫柔地說了一句話:“再見了,弗蘭西。”是的,她明白。她知道自己終有超凡脫俗的一天!即使這過程是多麼的艱難。
“活著,奮鬥著,愛著我們的生活,愛著生活所饋贈的一切,那就是一種實現。生活的充實常在,人人皆可獲得。”這是小說的結語。輕輕地合上這本書,感動!在我的心裡一點一點地湧起,慢慢地將我包圍,讓我充滿了力量。
哦!原來,布魯克林有棵樹……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 篇20
生命的光彩在於個人對生命的態度,你若有好的心理,那麼將會很好的活在這個世界上。但是對生命不抱有希望,便一生一世無成,致使荒廢。
主人公弗蘭西生活在一個布魯克林的貧窮家庭。但一家四口一點不受貧窮限制,每天都有有趣的事情發生。母親凱蒂偏愛弟弟,在心靈上無法與弗蘭西溝通。父親在世時一直任勞任怨,對生活有很大希望。弗蘭西感情豐富,熱愛生活。他們一家認為有一份美好的信念,人生的另一扇大門才會被開啟。
生命是美好的,不能因為一些事情而讓生命去補償,那麼自己的一生就幾乎沒有價值了,只有用自身的努力,美好的信念而改變成就美好的人生,這樣才是有意義的人生。
在我們的成長中,一定要堅強,不能有困難就退縮,這樣被匯入一種不正常的方法,長大後的自己也會像現在一樣。所以不管是大事小事,都要有解決它們的兩把刷子,不然,社會上有那麼多事,照這樣我們將如一個無頭蒼蠅,沒有目的地在社會上游蕩著,不僅被別人看不起,自己也不會幸福。
沒有自己受過的苦,哪有自己掙來的甜。不經歷成長,不堅定信念,就無法實現夢想。只有自強不息、不怕困難、奮勇拼搏的精神才能擁有自己想要的生活。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 篇21
《布魯克林有棵樹》是美國作家貝迪史密斯的著名小說小說的主人公,弗蘭西是個出生在貧困家庭中的一個普通小女孩。弗蘭西在貧困的環境中依然不失對生活的嚮往。她樂觀,積極,活潑,陽光,富有想象力。而《布魯克林有棵樹》一字一句的記錄下了她那艱難而不失活潑的燦爛的青春。當你開啟這本書弗蘭西從10歲到16歲的美好青春將被你一覽無餘,你會明白,人間處處有真情。弗蘭西與爸爸親近與媽媽有些疏遠,但最關心,最瞭解弗蘭西的卻偏偏是這位默默奉獻,任勞任怨的母親。弗蘭西為了一家人的支出,放棄了自己的前途。輟學找工作來供弟弟尼雷上學,媽媽怕耽誤了弗蘭西的學習,堅持讓弗蘭西繼續上學,後來弗蘭西上了暑假大學,母親十分激動。
書中的每一個細節,每一件事都將弗蘭西一家人的相親相愛,和和睦睦的表現淋漓盡致。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這個了,爸爸去世兩年多了,媽媽收到了來自妻子去世一年半的麥克布蘭先生的求婚,放到其他人身上,應該不會有幾個孩子同意吧?但這件事發生在弗蘭西的母親身上,一切卻變得那麼順利。當事情發生後,弗蘭西與弟弟尼雷最先想到的卻是他們呢18個月大的小妹妹勞瑞。他們小時候吃盡了苦頭,可不想勞瑞也這樣。或許他們認為有了一個新爸爸,勞瑞也不用像他們小時那樣受苦了,他們很懂事,他們尊重媽媽的選擇,不會刻意排斥這件事,他們希望勞瑞和媽媽更加幸福,讀了這件事我心中深深的感嘆,深深的佩服,弗蘭西的懂事。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 篇22
如果從文學史的第一章看起,你會輕而易舉地得出一個結論:文學就是為做感動文章而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但後來文學改弦易轍,一門心思地想著思想的深刻和如何深刻。然而德國移民作家貝蒂·史密斯的力作《布魯克林有棵樹》似乎又回到了老路上,依然做著感動的文章。
作者貝蒂·史密斯是20世紀早期的德裔移民後代,史密斯成長於紐約布魯克林,因為家境貧寒,她的童年生活充滿了艱辛,十四歲便輟學去幫助母親維持家庭生計。而《布魯克林有棵樹》中,小說主人公的生活,正是基於她自己的成長經歷寫成的。
1941年,史密斯開始了小說的創作,兩年後,《布魯克林有棵樹》出版。這部小說的節奏平順舒緩,沒有大的波瀾起伏,平淡到毫不出奇,但正是這些簡單、毫不花哨的文字卻常常潤溼你的眼角。每當你茶餘飯後拾起它,讀上幾章,總會有一些些感動的心流注入你的心湖,盪漾起一圈圈漣漪。
這正是今天我給大家分享的一本書,一本關於生存的書,講述閱讀如何讓卑微的生命變得高貴,講述知識如何改變人的修為與命運,講述家庭的力量如何支撐孩子實現自己的夢想。
它寫了弗蘭西一家子的故事。一個感人的大故事裡鑲嵌著無數的小故事,而所有這些故事都圍繞著一個詞:感動。二十世紀初的紐約布魯克林,是一片寧靜的樂土,而在這裡,一顆本應無憂無慮的幼小心靈卻要被迫去面對艱辛的生活,體味成長過程中的無奈百味:主人公弗蘭西出生在布魯克林一個窮苦的家庭,爸爸約翰尼是個酗酒的歌手,偶爾打些零工補貼家用,而媽媽凱蒂是個清潔工。
弗蘭西還有一個弟弟叫尼雷,小時候的弗蘭西經常和尼雷一起在大街上撿垃圾補貼家用,日子儘管過的拮据,但一家人的收入還是能夠勉強度日。
對於弗蘭西來說,在窮苦中生存是艱難的,更是令人羞愧的。只有知識才能使她忘掉生活的窮困,成為改變窮困的工具。
她的這個根深蒂固的想法受益於她的外祖母,老祖母雖然沒有文化,連字都不識,卻建議弗蘭西的媽媽給自己的孩子讀《聖經》,讀莎士比亞,講述民間故事和童話,好讓孩子雖然處於困境當中,也不至於沉淪。弗蘭西姐弟在物質上幾乎一無所有,卻意外地擁有了巨大的精神財富。
她發誓長大後努力工作,好好存錢,將自己喜歡的書全都買下,這個想法是個巨大的安慰。就這樣,她拿著一本書,守著一碗零食,獨自一人在家,看著樹影搖曳,任下午時光溜走,這是一個小女孩所能達到的境界。她就這樣看著書,與世界和諧共處著,心裡頭快樂著。閱讀的樂趣,就在於字裡行間不期而遇的驚喜與共鳴。學習優異的她想讀高中然後讀大學,擺脫這個布魯克林窮姑娘的身份。
但是由於生活拮据,她和弟弟尼雷不可能同時繼續學業,所以母親凱蒂狠心讓弗蘭西放棄了學業,把上學的機會留給了尼雷。但是這並不是老套的重男輕女橋段,凱蒂告訴弗蘭西,你比尼雷更要強,尼雷如果現在不學習,以後也不會重返學校了,但是你不一樣,你無論在怎樣的境地中你都會繼續學習的。事實證明,凱蒂是對的。放棄了學業的弗蘭西在工作之餘自學大學課程,最終被一所大學錄取,成為了家族中第一位考上了大學的人。
“寒門難出貴子”,這或許是既定的事實,但是作為平凡人的我們,還是願意相信知識能夠改變命運,那給了人們奮鬥的希望。就如經典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所說:“希望可以讓人自由。希望,是生存的根本。
活著,奮鬥著,愛著我們的生活,愛著生活饋贈的一切悲歡,那就是,一種實現。生活的充實常在,人人皆可獲得。也許生活必不能事事公平,不能人人都有如意的生活。即使在清貧的歲月,也不能失去對幸福美好的嚮往,那些擺脫平庸的夢總能編制我們簡單的生活,為我們簡單的時光點綴希望。不能說我們總要多熱愛生活,但總要有一顆懂得欣賞和珍惜的心。
“讓我生命中的每個小時、每一分鐘都過得充充實實吧。讓我喜、讓我憂、讓我冷、讓我暖。衣衫襤褸也好,光鮮也好。讓我真誠也好,狡詐也好。誠實也好,說謊也好。無論如何,讓我的每一分鐘都充實、幸福。當我睡覺的時候,也讓我一直做著夢,不讓我虛度人生的每一分鐘。”
《紐約時報》評論,如果錯過了《布魯克林有棵樹》,你將失去一次重要的人生體驗,有的人是苦難中的一棵樹,他們長在最不起眼的地方,卻向著陽光默默生長,直到有一天他們會突破縫隙的桎梏,終長成了參天大樹。在我看來女主人公弗蘭西就是是這樣一棵長在苦難中的大樹。
小說結尾處有個場景讓我印象深刻:除夕夜弗蘭西和弟弟在屋頂上聊天,他們聊到死去的父親,聊到了小時候撿垃圾的生活。兩人感慨妹妹勞瑞會有更好的生活,可是卻不會像兩人撿垃圾時那般快樂。當苦盡甘來之時,回首過去,我們發現那些曾經裝飾了我們生活的夢想,竟都成為了現實。那些命中註定和無法逃脫的苦難、恥辱,都化為我們的過去,也鑄成了我們的現在和未來。
我看過很多關於成長的小說,比如《綠山牆的安妮》、《聽見顏色的女孩》等,但沒有哪一本像《布魯克林有棵樹》一樣同時帶給我感動和激勵。弗蘭西的故事現實得殘酷,但又像童話一樣感人至深,充滿希望。
我想,在我成長過程中,我很欣慰讀到《布魯克林有棵樹》。“活著,奮鬥著,愛著我們的生活,愛著生活饋贈的一切悲歡,那就是,一種實現。生活的充實常在,人人皆可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