琪軒詩歌讀後感

琪軒詩歌讀後感

  提到草根的生活,一般情況下我們很容易聯想到艱辛、困頓,接著很自然會抒發一些與社會有關的感慨,偶爾再仰天罵上兩句,揭開褐色表象下的幸福--琪軒詩歌讀後感。不可否認,底層社會的艱辛值得關注,但僅僅抱之以怨聲顯然片面而且主觀了許多。

  看過詩友琪軒的一組小詩《溫暖的塵埃》後,不禁眼前一亮。完全跳出了以上的思維定勢,這組小詩從草根人物謀生的幾個片段入手,描繪出了一組簡單而溫暖的場景:有一碗的豆花酣暢入肚後愜意的滿足;有一支竹籤穿起來的小粒幸福;有褐色的外殼包裹著的香甜;有那光禿禿的日子上纏滿的陽光。嘈雜紛亂的市井景象在詩人筆下生動鮮活起來。閱讀之後,不覺得一股融融的暖流會油然而生。

  這組小詩的語言提煉得非常形象,用詞也很精準。晨起,一碗熱乎乎的豆花,潔白如雲朵般,"瞬間滾入喉嚨"。一個"滾"字用得多麼貼切生動:熱得甚至有些燙嘴,但卻已經迫不及待地往下嚥。相對來說,城市中生活優越的人們,每天錦衣玉食,好胃口早不知道哪裡去了。作為動物的一員,許多人已經失去了最原始的那種得到食物的'愉悅感。但這種愉悅感卻真實地保留在社會的最底層,看這這樣溫暖的句子渾身也頓時熱了起來,然後不得不重新思索起幸福的涵義來--這樣簡單的滿足多麼溫暖,這不正是一種幸福嗎?

  詩人正是用了一種近乎仰視的角度在詩中反覆強調了這樣溫暖,讀後感《揭開褐色表象下的幸福--琪軒詩歌讀後感》。每一個竹籤穿起來的不僅僅是糖葫蘆,而是生活的希望;板栗那褐色的殼包裹著的不僅是一粒粒的香甜,而是生活的源頭,透過這樣貼切的描寫,反映出了一種自食其力的生活,是一種腳踏實地的實在,這種踏實的生活不也正是一種幸福嗎?

  表達中,這組小詩不飾雕琢,渾然天成。"酸到透明甜到憂傷大顆的汗珠包住\小粒的幸福",當你讀到這裡的時候,還能區分清楚這是在描寫糖葫蘆呢,還是在描寫賣糖葫蘆小販的生活?不僅如此,詩人還很精巧地把一種人文關懷融合到了詩句裡。雖然也有點酸(毛邊草帽、大顆的汗珠),卻透出了甜(生活與理想、香噴噴的冬陽);雖然有點寒(光禿禿的日子),卻透出了融融的暖(陽光)。這一點上不得不佩服詩人的智慧了。所以這組詩歌不僅展現出了草根生活中那小粒的幸福,而且不經意間還傳達出了那種暖融融人文關懷,這種關懷因為真實而顯得一點都不做作。

  詩句中沒有新增任何個人主觀的情緒,唯客觀才貼切,唯真實才能展現生活的原味。"給蠶寶寶喂一顆糖它就吐出童年的渴望",生活是殘酷的,但生活又是公平的,只要你餵給生活以踏實的勞作,生活一定會為你吐出綿綿不絕的幸福,再"光禿禿的日子"也會"纏滿陽光"!我想,這又是詩人在作品中暗示給我們的一點幸福的智慧吧?

  這組小詩篇幅雖短,但蘊含的內容卻非常豐富。一遍遍地閱讀中,每一次都會有新的發現,可謂是每一字都藏著無限的機鋒,每一句都有多層解釋的可能,開始準備寫這個讀後感的時候,竟然不知該先從哪個角度入手。另外,總感覺有限的篇幅無法概括詩歌的全部,寫下這些文字僅當做拋磚引玉,精彩的作品還等候著朋友們更深入的解讀。

  2011.02.26

  附原詩:

  《溫暖的塵埃》

  作者:琪軒

  1、豆腐花

  毛邊草帽聲如洪鐘

  豆腐花

  一路跌宕

  盛一碗雲朵

  端在手上

  瞬間

  滾入喉嚨

  2、冰糖葫蘆

  酸到透明

  甜到憂傷

  大顆的汗珠

  包住

  小粒的幸福

  一支竹籤

  穿起

  生活與理想

  3、糖炒栗子

  一粒粒塵埃

  孕育一顆顆寶藏

  扒開褐色的表象

  鐵鍋裡跳起

  香噴噴的冬陽

  4、棉花糖

  平板車上

  躺著梅花椿

  戲法

  在空輪子上轉圈

  給蠶寶寶喂一顆糖

  它就吐出童年的渴望

  光禿禿的日子

  纏滿陽光

  MSN(中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