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目送讀後感(通用18篇)

龍應臺目送讀後感(通用18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龍應臺目送讀後感(通用1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龍應臺目送讀後感 篇1

  媽媽是那個搭了“時光機器”來到這裡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車的旅人。

  ——題記

  第一次讀《目送》,是在初中時的語文卷子上,似乎給我留下的印象只是那句“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當時只不過是略有一些傷感,卻從未真正的去想過它的含義。

  後來再讀《目送》,便多了幾分感悟,也多了幾分憂傷。

  翻開那本書,我第一眼看到的是扉頁“獻給我的父親、母親和兄弟們”,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人生百態,盡在其中吧。

  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小時候我們總是跟著媽媽的後面,生怕自己被她落下,不知何時開始,媽媽手中的小手開始變得執拗起來,拼命的想逃出去,想長大。漸漸地,我們大了一些,走起路來不想讓媽媽牽,走在她的前面,時不時的回頭看一眼,媽媽是不是在後面,彷彿看一眼便安心了一樣。再後來,我們大步流星的往前走,有時分別都忘記回頭看一眼,似乎我與母親的緣分是這背影,而我逐漸長大的背影,也告訴她,不必追。

  很多人在散了之後就開始終身流浪。

  家,是什麼。家是小時候放學心心念唸的地方,那裡有著數不盡的零食、玩具、和歡笑;家是十幾歲年齡時想著外面的世界會更加美好,然後渴望遠離的地方;家也是你長大後真正留戀的地方,因為你知道,無論你在外面經歷了什麼,那裡總是有著一桌熱氣騰騰的飯在等著你回來,還有那一顆顆渴望你歸來的心。

  “天還沒亮就起來做早點,把熱騰騰的豆漿放上餐桌,一定要親眼看著他喝下才安心。天若下雨,少年總不願拿傘,因為拿傘有損形象,於是你苦口婆心幾近哀求地請他帶傘…孩子在哪裡,哪裡就是家”父母眼中的家就是我們,我們卻慢慢的長大,離這個家漸行漸遠,而身後是父母一次次的“目送”,他們渴望著你回頭去看上一眼,只需一眼,便可安心。

  家,也會變質。我們一路成長,一路得到,也一路失去著。家裡的人會一個個走掉,會走的很遠很久,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我們會想念過去,似乎生活中充滿了回憶,卻又不得不轉過頭來獨自一人繼續前行。成長亦是如此。

  牽掛你的人會慷慨給予你的時光和情感。

  “她穿著黑衣白領,像一箇中學的女生。”每次讀到這句時,心裡總是有一種失落感。“我就是你的雨兒啊”,母親的記憶越來越差了,不知重複了多少遍的雨兒,母親還是轉瞬就忘。即便記憶不是那麼的清晰,她依舊還是心心念著她的雨兒,女兒是她最掛念的人吧。

  有人說《目送》這本書太過零散,堆了73篇散文在裡面,可我卻認為,這73篇散文缺一不可,是它們零零散散拼成了生活,無法將其中任何一篇抽離。我記得孟買的鐵軌邊,做手工布風箏的人為死者捐布的善良,也記得金門裡遍地都是的地雷,那些可憐的孩子們都沒見過球。這些文章都是龍應臺用細膩的筆觸為我們描繪出的一幅幅畫面啊!

  我忽的想起楊絳先生的一本書,《我們仨》,那是一本充滿愛的書,楊絳和龍應檯筆下的愛略有不同,前者寫的是一家三口的點滴,而後者是描述著生活中平平淡淡的事例,有親情有愛情,還有友情。我以為他們的情感是一樣的,可仔細品讀後才發覺,楊絳寫的是過去和懷念,而龍應臺所寫的是現在與珍惜。

  時光這臺大機器不停地運轉,我們卻無法讓它倒轉或停止,所以我們只能做的是活在當下,珍惜好眼前的事物,珍惜對你好的人。

  龍應臺目送讀後感 篇2

  幾年前女兒推薦我看臺灣女作家龍應臺的一本書《目送》,至今為止看了五六遍之多,每次看過的感想又都不同,是越看感觸越深,越看理解的也越多。

  這真的是一部好書,寫的那麼細膩、真實、感人、有哲理,好像每一段話,每一件事,都發生在我們身邊,我們每個人也都曾或多或少經歷過。我們每個人在這裡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這裡的“我”又是多少個我們的寫照。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臺對自己生活的回顧和反省,到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那就是愛。

  我對其中的《目送》一篇感觸最深,“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我都能背下這段話了,我和父母、女兒和我之間又何嘗不是這樣的!

  記得我考入省城去上學的時候,母親不也是目送著我漸行漸遠,就如我現在每次目送著女兒一次一次的別離……

  我們這一生,被父母目送著,然後我們再目送著我們的孩子,但是我們都很難去回頭張望,只因為我們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愛一直堅實地存在著。

  也許是歲月增長,人的心也越來越容易憂傷。曾經視若無睹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跡。越來越開始在乎起父母越來越多的皺紋,也更開始擔憂起孩子越走越遠的腳步。

  女兒離開我們,獨自在外打拼,做父母的又何嘗捨得,只願女兒將來終能明白,現在的付出是為了更美好的未來。因為做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兒女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著兒女漸行漸遠。做父母的也要明白,讀書筆記孩子不是你的附屬物,“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你能給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援,讓她學會獨自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學會與人分享努力過後的豁然開朗和欣然喜悅,這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

  我知道女兒轉身離開的時候眼中有不捨,有對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懼,但更多的是喜悅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既然微笑著邁出了第一步,留給父母一個“不用追”的背影,那就哪怕前方荊棘遍地,哪怕被扎的遍體鱗傷,也絕不回頭。

  龍應臺目送讀後感 篇3

  當我合上這本書的時候,窗外的雨已經停了。這讓我不得不想起,在書裡,那位母親輕聲的呼喚雨兒。我不停地在問自己,誰目送了我,我又目送了誰。隔著一條馬路,當我回頭的時候,是誰在那裡,是誰在哪裡輕聲呼喚我。

  人們常常說,三生,可是真的又三生嗎?如果又的話,今生的我在不停地被誰目送,來世我又會目送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真的是如此嗎?許多年過去,當我走上工作崗位的時候,我是否會在拐角處回過頭來,然後笑著對母親說媽;或者,我是否也會在母親悲傷的目送中消失在拐角處?

  我記得小的時候,我常常躺在母親的懷裡,聽母親將她那童年的故事,母親的淚光是啟蒙我的明珠。如今,我們兩人之間卻常常隔著一扇門,我在門裡頭,她在門外。我卻沒有勇氣開啟門父母養育子女,子女孝敬父母,那是責任。年少時,母親目送孩子離去,年老時,孩子目送母親離去。那又是什麼呢?目送著,背影消失裡,只剩下哀傷和寂寞嗎?不,不會的,我相信不會永遠都是目送的。我想,我會開啟那扇門的,我依舊可以像兒時那樣,像兒時那樣依偎母親懷裡,儘管母親不再將她童年的故事了。

  在這本書的魅力睿智的文字裡,我看見了自己,在嘆息作者的哀傷之餘,也深深地體會到母親,我的母親的那麼傷情。我想,許多年之後,等我也是一位母親的時候,是否也會如此,是否也只是目送?

  珍惜可以挽留,不是嗎?也許,我現在所做的都只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相信,一句問候,一杯清茶,一個擁抱真的可以讓那落寂消逝。也許,許多年後,我目送著母親離去的時候,我仍然會悲傷、難過,但是,至少不會遺憾,不是嗎?

  龍應臺目送讀後感 篇4

  她的《目送》讓我想起了朱自清的《背影》,當初上學時學《背影》,一點都不感動,後來上了大學,我慢慢的體會漸深,這是關於光陰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2008年奧運前夕,父親和母親來北京,匆匆的住了15天,那時父親看起來還是那樣高大強健,下飛機時那麼健步如飛。2010年端午,感覺兩年恍然間父親老了,滿頭白髮,步子慢了,他是真的老了。2010年12月,父親來北京看病,看到父親我說不出太多的話,心酸徹夜難眠。喚起了我太多的回憶,在我們小的時候父母親是我們寬大的遮護傘,我想起來了讀初三時,下晚上自習時,父親在鄉政府宿舍裡給我留的一塊西瓜。

  長大的時候父母親卻漸漸成為我們極欲擺脫的枷鎖,那個十八九歲年紀的我們充滿了青春的叛逆,想要儘快地離開父母的庇護,自認為自己已經長大,我想起來98年我上大學時,關於送我去長沙,我和父親還辯過嘴,而那年我們家裡讀書買房,經濟上的很拮据。可真的在外孤單流浪,跌得滿身是傷的時候,最懷念的還是父母親的鼓勵,因為在父母的心目中,自家的小孩都是最棒的。想來了這次父親來北京看病時仍然清晰地講到那些道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親人在的時候總是不夠珍惜,而在她們忽然離去之後,我們才明白,這個世界上也許再也沒有人像家人一樣無私無悔地愛著我們,那份入骨的血緣和溫暖的失去足於使整個人生的信念倒塌。家人的緣分要幾世的福分才能修得在一起,以後再也不會有這樣的緣分,生離死別之間,唯有親情的思念仍然是不變的。

  龍應臺目送讀後感 篇5

  《目送》裡包羅永珍,龍應臺女士用她溫婉細膩的筆觸將每一篇文章刻畫地十分完美。在人生的不同的階段,我們總會有不同的感悟,會面臨各種各樣這樣年齡段所要觸碰的事情。 《目送》一共有七十三篇文章,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龍應臺的文章給人的感覺是十分的細膩的。其中《目送》這篇文章帶給我很深的觸感。

  《目送》講述的是目送兒子的背影漸漸遠去,目送父親的背影漸漸遠去。當我們長大後,對子女的關切可能會勝於對父母的,而當子女長大後,他們也依然會對自己的子女的關切勝於父母。這種愛會一代一代的延續。我們在生活中總是在不斷的目送他人的背影,有時會體會到很多。

  當我們的父母也漸漸變老的時候,變成一個雙目渾濁,滿頭銀絲,全身佈滿老人斑的時候。我們是否能像父母對待年幼的我們一樣去細心照顧他們呢。

  當我們無所事事,不知道該做什麼的時候,那就去父母吧。因為孝順父母永遠不是壞事。

  龍應臺說父母的背影告訴我們不必追,但我認為應該拼命的追,用自己的愛使他們的心溫暖,像小時候那樣整天黏在他們身邊也許就是每個作為父母最大的願望。孝順並不一定是讓父母過上特別好的日子,而是多陪伴父母,多照顧父母,多與父母聊天。因為有你時候他們會覺得很開心。所以請不要說自己今生來不及孝順父母,想孝順父母什麼時候都行。

  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無法言喻那種情感。

  龍應臺目送讀後感 篇6

  龍應臺的《目送》是本生死筆記,它深邃,憂傷而美麗,在她的文章中我讀懂了什麼叫孝敬。

  這世上總有一群人:當我們披著霞光呱呱墜地時,他們喜悅而泣;當我們學步不穩摔倒在地上時,他們急切心疼;當我們背起書包憧憬未來時,他們日夜操勞;當我們躊躇滿至打拼事業時,他們獨守空巢或孤老而終。目送了時間,語言和生命,讓我知道了因為有自己的命運,長大後我們不得不離開家鄉,離開父母我們身為子女也是如此失落常常在人生盡絕時默默流下思鄉的眼淚,每一次回家,總覺得如此衰老,為何父母總是如此的漸漸離去,總是在告別式微笑的說一聲再見,在上車時獨自的.在心中流淚

  很多人認為,孝敬只是一種單方面的給予,只要給予長輩足夠的物資,就是孝敬,殊不知,孝敬其實只是一種陪伴;又有多少人認為孝敬只是一種動作,只要今天孝敬了這份溫馨就能在長輩心裡封存很久,殊不知,孝敬還是一種延續的狀態,長輩們需要的不只是隻言片語的零碎的關懷,而是呢喃細語的嘮叨與問候。孝敬不是絕對的服從,它是一種心,一種情,一種內心的思念。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業。時間,永恆得把一些東西帶走,帶不走的,隨著時間,也便成了永恆。然而,這種永恆到底是兩個人的不悔的歡笑,還是兩個人遺憾的淚水,完全取決於你對孝敬的態度!現在的我常常看到爺爺奶奶衰老的痕跡,很害怕突然有一天他們就不見了。任憑我怎麼呼喊,他們都不會回來了。而有過多少年,那昔日健朗的爸爸媽媽也將步入風殘燭年,也將從此消失,無處尋覓呢?

  愛父母,孝敬他們,就是愛30年後的自己;愛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就是愛五十年後的自己。孝在心中,心存敬意。

  龍應臺目送讀後感 篇7

  《目送》與我跨越了十年,十年前的閱讀和十年後的閱讀總有許多不同的體會與感悟,一本好的書是能陪伴你走過不同的人生旅途,你能在不同的時期從書的身上獲取不同的力量,鼓勵你繼續勇敢地走下去探索未知的人生。

  說起我和《目送》這本書的緣分可以追溯到上大學那年,第一次離開家的我滿懷對家人的不捨,偶然間看到了目送這本書,年少的我並不能理解這本書更加深刻的內涵,十年之後有時間重新好好閱讀這本書。

  我最喜歡看龍先生與兒子相處那部分,一代代的我們是在先生描寫的這種模式下成長起來的。小時候的我們不願聽從父母教誨,年少輕狂。可是,歲月匆匆當我們有一天又變成孩子們的父母,又在重複父輩對於我們的那一套理論。先生的文字中透露出父母對孩子成長的思考,對孩子的愛對孩子的成長也是無奈中透著喜悅。

  最讓我動容的那部分就是先生寫到自己的父母親,寫這本書的時候,龍先生的母親是一位耄耋之年的失智老人,她的記憶總在現實與回憶之中穿梭,停留在或是明媚的少女時光或是兒女小時候的溫馨陪伴,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的腦海中會浮現出一位白髮蒼蒼慈祥的老人用灰濛濛的雙眼望著彼岸的美好年華。或許先生就是幸福的原生家庭吧,好的原生家庭如先生那樣,一位情緒內斂有大智慧的父親,一位溫柔慈愛的母親,這樣的家庭可以給予子女最大的底氣去面對人生未知的風雨。

  先生還有對兄弟姊妹親情那段描寫,他的比喻讓我印象深刻,她說“兄弟姊妹就像一棵樹上遙遙相望的樹葉,即使不相見,他們的根也是連在一起的”。這種對親情的思考獨生子女的我們分外羨慕,希望我們的子女能擁有這種手足親情。

  十年,我經歷了許多,今天再看這本《目送》也讓我有了許多新的人生感悟,我最喜歡仍然是那句:“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訴你:不必追”。

  龍應臺目送讀後感 篇8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龍應臺在《目送》中寫的是她個人的情感。寫她與兒子一起逛街時,兒子不願跟她牽手過街,兒子大了,有了疏離感;寫她母親得了老人痴呆症,反反覆覆的問她是誰,寫她與母親逛街,母親的那個愛美樣子;寫她與父親同樣在過街時,要牽她的手,而她已經人在中年,寫她父親最後病重生活不能自理時,由於傭人的疏忽,眼屎黏住了眼,等等。

  龍應臺的文筆優美而細膩,將這些生活中的點滴娓娓道來,那些情感也如流水般湧出筆端,躍然紙上。只是讓人不禁為之唏噓的是,父母老後的情形。我甚至覺得在美麗文字的背後,龍應臺是不是也想到了她老時的情景?由此,你不得不想到自己。

  這個社會是需要關懷老年人的。雖都說老人像孩子,但孩子是生命力的象徵,而老,那是英雄遲暮,美人易老時。那是一個成年人不能掌握自身命運的時刻,那是垂垂老去等待死亡的時刻。那時,多少預示了人生的悲愴。或者,說的白一點,人,要有個好死!

  我非常喜歡《不相信》中所寫的,假如我籠統的隱晦的表達的話,那就是理想主義墮落為現實主義,而轉向實用主義的過程。是理想沿著這一路線演變而歸於世俗的過程。龍應臺在文末引用了李叔同的話。我想他是尊重這位弘一大師的。我猜測,她應該非常佩服佛家的圓寂。因為這是將死亡掌握在自己手中而從容面對。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似乎應對那些主動捨棄生命者抱有尊敬之情。正像蘇格拉底所說,“踏上死亡之途”與“繼續存活”,“孰優孰劣”,“只有神明知道”。

  當我們對生老病死充滿疑惑時,李叔同在臨終前“悲欣交集”四字絕筆及偈語或許告訴了我們他的人生體驗。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餘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龍應臺目送讀後感 篇9

  “這世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唯有父母之愛是為了別離”,所以,才有了那麼多綿長的目送,以及轉身的悵然。

  從前母親與我不習慣相互陪伴,每次假期回家,她要麼忙碌著,要麼得空能坐下來陪我坐坐說說話的時候,她寧願到鄰居家去閒聊或者打牌。母親與我也不習慣互送,從小到大外出上學她從不曾送。而她每次來武漢,我總是安排好行程告訴她怎麼坐車然後自己去上班她坐車回家。然而有了孩子後,這些卻開始發生變化,每次離家母親在車窗鏡裡的身影越來越小直到看不見,每次相聚母親絮絮叨叨說不完的七大姑八大婆和街坊鄰里的八卦,有時候甚至嫌她重複的囉嗦讓她去打牌都不去,起初我以為是為了孩子,後來我發現原來是她老了。

  是的,母親老了,越來越像記憶中的外婆,頭髮花白,每一次在離開時的村口看著我,走了很遠還在身後喊,要聽爸媽的話路上要小心。外婆這樣送母親離家,也這樣送我們每一個做客的孫輩,年復一年。我體會不到老人久久站在那裡,我們從來不回頭,母親興許回頭去說回去吧別送了的情景。如果說父母之愛是為了別離,那麼這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便把別離的滋味嚐了透。

  而懷中稚子,不曾離開半步,時時刻刻都粘著媽媽,無論走到哪裡都帶在身邊。連斷奶和上幼兒園這兩次本該初嘗父母之別離滋味的時刻,我都沒有機會感知。感謝生活和孜孜不倦的自己,讓這番滋味自覺的推遲到孩子的小學階段。有一天我也會習慣送他一次又一次,而他不回頭也不給我擁抱,任我原地惆悵。那又如何?生命,原就是一種延續,一場輪迴,於是有了這親子間對父母恩的感知和對子女情的感觸。我們或許在父母那裡得到的愛是粗糙不精緻的,我們給予孩子的愛或許並不是她們想要的。但是,無論是為別離還是為相聚,就像隱瞞不了的咳嗽和貧窮,愛是從來掩飾不了光芒的。

  春風十里,總不及你,不及你送別離時,微噙的淚光;也不及你,不及你依賴的目光裡,稚嫩的期許。

  龍應臺目送讀後感 篇10

  繼《孩子你慢慢來》,龍應臺又創作了這本《目送》,之前也有品讀過龍應臺的文字,她的文字“橫眉冷對千夫指”時,寒氣逼人,如刀光劍影。“俯首甘為孺子牛”時,卻溫柔婉轉,彷彿微風吹過麥田,又彷彿像媽媽的手,輕輕的撫摸著你的臉。

  “目送”,它的含義是什麼?生命中總有許多人被時光帶走,或者失落在天涯,或者用死亡劃開彼此的界限,像龍應臺這樣還活著的人,就不免要遭受一次次的離別,一次次的悲痛。 目送,是送別離去的親人和友人,也是送別過往難忘的記憶和美好的時光。 在送別時,我們總要睜著眼睛,眼睜睜地看著對方離去……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篇,他講的是龍應臺目送她的孩子——華安小學到大學,然後作者的父親住院還有火葬。“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段讓人心酸和感動的文字說了:年幼的孩子長大到成人,讓她牽掛、讓她失落、讓她懂得怎麼放手。和她父親的去世,在火葬場最後一次目送她父親的時候,也就是說她和他今生緣分也就終止了。

  作者只是摘了生活中幾個片段來寫,但其中流露的情感讓人魂牽夢縈。你的心處處處被這種真實的文字牽動著。 看著龍應臺的一次次目送,想著自己的一次次迎接與目送。突然發現,自己對父母有著如此之多的虧欠,只有珍惜才不枉他們對我們的一次次目送……

  讀《目送》懂得了對於生命,最好的態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讀《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遺憾不捨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著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且行且珍惜!

  龍應臺目送讀後感 篇11

  最犀利的一支筆也有最難以言盡的時候。

  ——題記

  面對路途的疲憊,心神的勞累,堅強的她逐漸領悟到許一個人走的路。龍應臺,著名作家,也是一名普通的母親。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也寫下一部部人生的經典。

  《目送》便是其中的一道心靈雞湯。華安從上學開始,龍應臺便目送他的離開,望著孩子的逐漸長大,心中的欣喜也夾雜了絲絲的憂傷,那幽幽的悲來自孩子的叛逆。當華安將母親遞來的傘棄之不理,當淡淡且帶有嫌棄的說“小孩”時,此時的她才意識到孩子已經長大。

  這時,我才真正瞭解到小路盡頭的“不必追”的深深的落迫,瞭解到目送背影的離開也真的變成了對時間的無言,對時間的目送。飄渺間,似乎看到了我的母親,她那早已為我白了的發,皺了的紋。他雖沒有淵博的才華的深明的見地,卻有同龍應臺一樣的母親的心。終究,就會明白朱自清筆下的父親的苦。

  如今的我即將走向成年,邁向社會,也許有一天父母會離開我,雖然我改變不了現實,但我能夠做的,就是不留下遺憾。清晨的一句問候,勞累時的一杯茶,也許真的很小,但在父母的眼裡,那就是全部。父母陪我們走過了無知的童年,叛逆的青春。但是你瞭解你的父母嗎?所謂瞭解,就是知道對方心靈最深處的地方的痛處,痛在哪裡。這樣之後,你還能說了解他們嗎?兒行千里母擔憂。所謂父母的痛不過就是在孩子長大,欣喜之餘留下的孤寂。他們是在用一生去等待目送之後的回望。真正能夠撫平親人心中的痛,不是進行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而是與他們陪伴的每分每秒。父母的心,真的很容易滿足。若每個人都能夠參悟到這一點,也便不會留下“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治理名言。

  時間無情,帶走了青春,偷走了快樂,卻永遠帶不走你對父母的真心。珍惜與父母陪伴的一分一秒,勿留“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

  龍應臺目送讀後感 篇12

  今年寒假作業太多,外出活動更多,我終於擠出時間終於看完了龍應臺的《目送》這本書,這是作者獻給她的父親、母親和兄弟們的書,表達了“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相當深奧,讀了這本書,我感到自己對親情的理解有了更深的領悟。

  這本書與其說是作者對自己生活的回顧與反省,倒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比如作者說道,“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在作者看來,“對於行路的我而言,曾經相信,曾經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舊在尋找相信。但是面對時間,你會發現,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麼了。”對作者的這番感嘆,我深有同感,不管是否相信,只有送別時的心情更讓人無奈。等到我們長大後,擁有了年輕時想要的一切,才會發現自己的父母已經老去,夥伴也都忙著自己的事。我們應該在年輕時就學會珍惜與父母之間這份難得的親情緣分。

  透過讀這本書,我還學會了獨立,父母不應過多照顧孩子,孩子更不能過於依賴父母。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言,“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我認為,父母不幫忙才是對的,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的道路。書中關於母親目送孩子遠去的描寫,非常讓我感動。作者寫道,“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著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著背影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眼睛裡流露的風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她捨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歲月的洗禮。母親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的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她不後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己走。”我想,這本書除了我應該看,我的父母也應該看看吧。

  願我和作者一樣,珍惜親情,在目送的考驗中成長!

  龍應臺目送讀後感 篇13

  讀完了龍應臺的書《目送》,正如封面上的一句話評價:“最犀利的一支筆也有難以言盡的時候。”雖然龍應臺用她那枝最犀利的筆描寫人生,但在生死大問面前還是難以盡言。她的文章充滿了對時間流逝的無奈,對逝去的人和事物的懷念,以及對生和死的考量。在一篇篇文章中,我們可以深深地體會到母親對兒子長大的失落,女兒對父親去世的悲傷,母女親情的息息牽掛。讀完她的書,我感受到一股淡淡的憂傷,人們在成長中總是會伴隨著各種痛苦和悲傷的情緒,細心體味你會更加珍惜當下的生活。

  譬如《目送》這一篇寫了兒子華安在6歲和16歲,分別因為上小學和作交換生而離開時的情景,還有父親開車送作者去大學報到,倒車出巷口離去,和父親去世火化時棺木飄入長廊的回憶。最後用一句話,深刻地寫出了父母和兒女的關係,“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作者悵然無奈的情感流露筆端,通常人們僅僅傷感於離別的情緒,作者卻能看得更加透徹明白,果然是那支最犀利的筆,寫下了深情默默的人生感悟。

  又譬如《山路》這一篇講到在耀眼的舞臺燈光下和五萬人的歡呼中,蔡琴深情地演唱著歌曲。人們都熟識她的歌曲,卻並不瞭解她無奈的人生。而在別人盡情歡笑的同時,某位有名望的人也只能一個人靜靜地躺在加護病房裡,獨自承受寂寞和病痛。人生有歡樂也有落寞,有高興也有悲傷,正如作者描寫:“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讀到這裡,我似乎明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為自己人生負責的道理。正如楊絳先生曾經說過: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在《目送》的每一篇文章中,作者總能用一兩件事把深刻的道理講述出來,而我則需要反覆揣摩才能逐步理解作者的深意。即使這樣,每次讀後體會都會更加深刻,似乎又明白了許多道理,好像又多了些許的成長。

  感謝龍應臺的《目送》帶給我的成長和啟迪。

  龍應臺目送讀後感 篇14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但是意味著,你跟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這是寫在書的封底的話,也是我看這本書的初衷。

  不喜歡離別,更不用說目送,無論是送與被。總覺得親友離別很難過,這個送別的形式更讓人傷感。所以我遠行是很少讓人來送的,我害怕在我的一個轉身會看到落淚的雙眸;我也很少去送別人,我恐懼自己那種無奈的不捨。但龍應臺讓我對目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龍應臺已經年過半百,她的閱歷要多過我很多。作為一個母親,她在機場送兒子去美國做交換生。他在長長的行列裡,等候護照檢查;她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著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最後輪到他,在海關視窗停留片刻,然後拿回護照,閃入一扇門,倏忽不見。其實這位母親一向在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也沒有。

  這讓我想到我的母親,在我年少離家求學的時候,她是否也期盼我遠去的背影能回頭看她;她是否會在我坐的汽車啟動的時候追過來,跟我能多呆一會。但是我卻跟龍應臺的兒子一樣,棄母親的感受不顧,做著一切我該做的並且理所當然的事情。

  一次去機場送我母親,我也是看著她排著長隊去安檢。我就這麼看著看著,期望她能一切順利,身上的化妝水不要因此被攔截。等她結束以後,微笑的回望了我一眼,彷彿是告訴我都OK了,我走了。原先目送中的一個回望會讓一個人心安。

  龍應臺在經歷父親的去世時,是個雨天。她沒有想到能夠站的那麼近,距離火葬場爐門也但是五米。雨絲被風吹斜,飄進長廊裡。她撩開雨失了前額的頭髮,深深,深深地凝望,期望記得這最後一次的目送。他們父女的這一別,只有在下輩子才能再續前緣了。

  這又讓我想到我的父輩們,我此刻所經歷的目送,都是很簡單的凝望。雖然摻雜著不捨跟無奈,至少我們都明白歸期,至少我們能夠聚首,至少這都不是最後一次的目送。其實這也算是一種幸福吧。

  看著龍應臺的一次次目送,想著自己的一次次目送。突然發現,自己對父母有著如此之多的虧欠,只有珍惜才不枉他們對我們的一次次目送。

  龍應臺目送讀後感 篇15

  《目送》是龍應臺整篇《目送》的開序篇,淡淡的文字蘊含了濃濃的父女情、母子情,幾許慨嘆,幾番唏噓,盡在其中了。掩卷沉思,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女兒,自己的父親。

  當女兒帶著青春期的咆哮以長江後浪推前浪之勢向我湧來,我明顯地感到自己的力不從心。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獨生子女的標籤是他們特殊的符號,在前無版本可借鑑後無來者可重複的今天,厚厚的教育讀本都是紙上談兵。青春期與更年期的碰撞,現實與理想的的錯位,困擾著我這個摸著石頭過河的母親。

  我清晰地記著女兒在我面前傾訴她的第一次被欺騙後的痛哭流涕,我用盡可能平靜的語氣對女兒說:“只有經歷一些,才能明辨是非,只有經歷許多,才能返璞歸真。”當女兒似懂非懂地點點頭,我是否已開啟了目送女兒的程式?在生命的長河裡,我目送著女兒從一開始的彷徨迷離到後來的堅定從容,從一開始的跌跌撞撞,到後來的漸行漸遠……在時間與等待中,我靜等花開。

  在這裡,我不得不提我的父親,一個給我生命,帶我成長的男人。不知從何時起,父親迷上了種菜,而且一發不可收拾。每次他把菜往家裡一放,就立刻啟程回家,從不做過多的停留,跟他說了很多回,叫他多休息下,吃個便飯再走,但他依然我行我素,像頭犟驢。只是,我心裡知道,他怕驚擾我們太多,怕給我們添太多麻煩。而且我更知道,他所做的一切,只是緣於我所說的一句話“現在的蔬菜太不安全了”。言者無意,聽者有心,他把這句話牢牢記在心裡,所以,種菜成為他最大的事情,所以,他種的菜吃在嘴裡是安全的,含在心裡是幸福的。每當看到靜放在家裡的蔬菜,想起他一個人躑躅回家的背影,就有一種想流淚的衝動。

  從何時起,我細數自己額角的皺紋,卻驟然發現父親頭上日益增多的白髮;在感嘆歲月催人老,體力大不如以前時,卻兀地發現父親爬樓梯時的一步三歇。父親——再不像以前的硬朗,他老了。

  真的老了。

  正如文中所說的那樣:“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所以,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攥緊手中的幸福,珍惜每一個我愛的和愛我的人的漸行漸遠的背影。

  龍應臺目送讀後感 篇16

  人都有溫情的一面,即便是燃燒著野火的龍應臺。散淡的文章裡,把濃濃的親情深埋在字裡行間;隨意而寫的閒適中,把臺灣的風土人情傳遞了出來;即便寫的只是家裡的日子,還是在不經意間把一個大家的深刻隱約的顯露。

  貌似不著邊際的表述裡,安置了上下三代人的默默溫情。沒有濃墨重彩的去揚厲愛深愛切的感受,只是隨手把撿起日子裡的點滴,然後,你會在無意之間被貌不驚人的文字打動,會報以會心一笑,會默然神傷,會被柔軟的孝順所溫暖。

  寫親情一般都回難以自持在濃的化不開的情感裡。但是,《目送》不會讓你如此,即便筆者的母親腦萎縮不認識自己的兒女,但是你也會在作者那智慧而又充滿愛意的孝順中,看到燦爛的人性,把你溫暖的留下含笑的熱淚。書的最後寫到作者的父親埋葬故里,族人把這個從臺灣回來的孩子按照當地風俗榮光下葬。你會為鄉里人們那打不斷的骨肉相連而浩然落淚,那是自豪的淚,交織著民族大義的淚。一句,族人們就像迎接自家裡十幾歲走丟的孩子一樣的,在幾十年後接來了從臺灣回來的骨灰。你不能不為之動容!

  合上書的時候,你的思想會在那一場葬禮的轟轟烈烈中升騰,從一個人的愛,到一個家的親,最後闊達到一箇中華民族的分合。你會忍不住想,哪些走丟的優秀華夏兒女,又有多少,又會葬身何處呢?扼腕嘆息裡,桑梓依舊在,青山永不老。

  這就是大家的文筆,不著痕跡裡,就寫出了大視野大境界。

  有時候,甚至,你都會讀的心不在焉。或許,這是兩岸下筆不同的思維所決定,但是,你的思緒還是會不絕如縷的隨同文字勾勒的人情去起伏。

  散散的文字全然不似作者火力兇猛的雜文,文字所及,依然能抵達文化深處的基因,即便是寫生活裡的點滴和瑣碎。你可以從另外的世界裡,看到他們社會里的風情,也能清晰的對比出我們自己生活裡的各種劣根,甚至你還能看到制度裡的黑洞。不避諱能直言,在溫情的文字裡依然能真實的傳遞批判的力量。

  剛猛而深刻犀利的龍女俠,在《目送》裡回到生活的真實煙火,用隨意即興的日子,淡然的描繪出我們共同的親情。做起了孝順的女兒,回到了碎所裡的母親。做女兒,那般溫潤智慧;做母親,一樣絮叨,一樣在代溝前聳肩表達深廣的無奈。

  這就是真實的目送,這就是我在稀稀疏疏的文字裡讀出的感受。

  目送,我們的親人,我們的子女,讓我們共同去經歷,一起去相互目送,一起相互慰藉,在這淺長而又深邃的日子裡,在親情的溫暖中,在這浩茫的人生裡!

  最後,感謝《目送》!

  龍應臺目送讀後感 篇17

  最近,我閱讀了臺灣著名女作家龍應臺的散文隨筆集《目送》,這是一本書某些地方寫得與我此時的心境居然有著許多相同之處,當然,如果你感興趣可以看看我的書評,如果否,那就不用了。

  《目送》收錄了七十三篇散文,寫了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老去,兒子的成長單飛,朋友親人的離散牽掛,兄弟的重逢攜手等等,在剛讀完第一篇的時候,我就不忍釋手,深深為之吸引,為之感動。

  龍應臺先生的文字,時而鋒利,時而溫婉,時而脆弱,時而感傷,時而樸實,時而華麗,卻總是,如此的動人。讀她的文字,如冬日晨曦中沾滿露珠的青草,帶著輕微的潮氣和清新,撲面而來。亦如黑暗海面上綻放微光的燈塔,散發溫暖的光茫和明亮,照進心房。

  《目送》是《目送》的開篇點題之作。閱讀它,讓我的內心無比的酸楚,眼淚差點決堤。文章分為兩個段落,第一段龍應臺從一個母親的角度,敘述了兒子從第一天上小學起到中學、直至出國上大學十幾年的感人片段,當時看這個篇章裡女兒剛好上二年級,第一天開學她也是這樣頭也不回就跑進了學校。

  第二段龍應臺從一個女兒的角度,追憶自己成長的歲月,與父親的一次次別離,總是目送父親的背影漸行漸遠,直到有一天,在殯儀館熊熊爐火裡永遠的消逝。所以她說:“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而我的父親卻在我不知世事下已然離去,成為我一生的痛。

  另有一段寫《雨兒》一文時,作者伴媽媽睡、陪媽媽聊天、帶媽媽洗溫泉、坐公交車,讓媽媽享受著有女兒陪伴的分分秒秒,這應該是人世間最樸實的幸福吧。回想我自己,卻因為種種事務,更是丈著她對我的愛,讓她獨處在家,心中的愧疚無時不作痛著。每月的抽出那點時間來到母親的家中,聽著她家家長裡短的嘮叨,不管對錯都點頭應和著。

  在作者清新細膩的文字裡穿梭,我讀懂了太多關於愛的資訊。也許是歲月增長,人的心也越來越容易憂傷。曾經視若無睹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印跡。這些個關於光陰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我們眼前的背影從高大到佝僂,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別人眼裡的背影。當我們再不能為過往的遺憾一一買單的時候,彼時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涼。

  龍應臺目送讀後感 篇18

  前段時間,我和兒子一起閱讀了《目送》。這本書是龍應臺“人生三書”的第三本,是一本情感性的文集。全書包含七十三篇散文,寫父親的逝去、母親的衰老、兒子的離別、朋友的牽掛、兄弟的同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龍應臺深邃、憂傷而又細膩溫暖的文字,觸動了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對親情、對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而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這是《目送》中最為經典的句子,也是流傳最廣的。它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份血濃於水的親情感慨,更是一份對生命本質的深刻思索。當子女長大了,自我意識開始覺醒,便不再像兒時那樣親近依賴父母了,此時尚未讀懂人生中最深的親情和眷戀;經過歲月的歷練,光陰的浸染,當子女能體會這份濃濃的厚愛時,父母卻已在時光的流逝中慢慢老去,最終留下的只是一個蹣跚的背影。

  讀完全書,我掩卷沉思,一縷淡淡的憂傷在我心間縈繞。比我高一個頭的兒子即將中學畢業了,這也意味著分別的日子越來越近了。回首這一路的攜手,總有一些溫馨的畫面定格於記憶的深處,揮之不去。當我牽著他的小手,將他送進幼兒園大門時,他不停地回頭,在人群中尋找著我,小小的眼眸中盛滿了依戀,這時我的心總是變得很柔軟。一眨眼的功夫,他上小學了,每天晚上,他坐在書桌前寫作業,我捧著一本書讀著,柔和的燈光下,這一刻靜謐而美好,我多麼希望時光能夠凝固,我們相處的時間再久一些。很快,兒子上中學了,隨著學業的加重,他也越來越忙碌,我們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少,留給我的只是匆匆而去的背影。我有些失落,但很快又釋然了:你有你的方向,而我不必追。

  人們常說,龍應臺有一支從容的筆,一個個平凡的文字在她的筆下熠熠生輝,道破了世間百態,是我們人生的真實寫照。我問兒子讀完了這本書,有沒有什麼感悟?他沉吟片刻,告訴我:“媽媽,我想到了兩個字——珍惜。我們要珍惜身邊的人,珍惜相處的每一段時光。”聽了他的回答,我欣慰地笑了,我相信,親子閱讀使得這本書在兒子的心裡留下了印跡,也為我們在心靈上的溝通架起了一座橋樑。被書香浸染的光陰真好!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