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文學批評》讀後感範文

《美國文學批評》讀後感範文

  一

  如布萊奇所說,“反應是一回事,解讀又是另一回事:一個是私人性的,另一個是社群性的”(220)。我閱讀《20世紀30年代至80年代的美國文學批評》的感受屬於前者,免不了個人偏見。

  《20世紀30年代至80年代的美國文學批評》寫的非常清楚,詳盡。細節上比伊格爾頓的《文學理論導論》更為豐富。如果說伊格爾頓的《文學理論導論》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的話,文森特·裡奇相較之下非常客觀。文森特在其著作中清楚梳理了20世紀30年代至80年代(其實最後一章是87年以後的文學批評了)的美國文學批評的脈絡,對各流派的興起背景,爭議,批評及可能存在的誤讀等也作了明白說明。雖然每章結尾處會提到學者們對該理論流派的批判,但是也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個批評流派的理論都有其複雜性和精妙之處,令人歎服。

  我讀的是王順珠先生的中文譯本。翻譯的很好(本文結尾處有摘錄,可以感受一下王先生的文字功底)。譯本共分為14章。開頭有譯者序言,結尾有作者後記,後記中作者寫道“在祛除理論的神秘外衣的同時,也難免會曲解和褻瀆理論。歷史正是這樣書寫和存在的。“褻瀆”、衝突和繁榮是相輔相成的。”(443)作者很謙虛,評價自己的作品也如此辯證,這也是本書作者所體現出的整體態度,客觀,合度。

  作者論述批評流派的方式大致如此:先描述時代背景,描述代表人物主要觀點和著述,流派內分歧,爭議,其他流派對本流派的批評。脈絡非常清楚。作者對社會因素比較關注,比如在芝加哥學派的影響較小的原因中,作者提到此派學者集中於一所大學,並且沒有像新批評那樣出版很多教材等現實原因。如作者所說“My premise here, as throughout the text, is that the history of criticism is not separable from economic, social, political, cultural, and institutional micro- as well as macrohistory”。

  在這十四章中,我重點關注了馬克思主義批評,分佈在第一章和第十三章(第十三章標題為“60年代到80年代的左翼批評”,但是在序言中是“60年代到80年代的文化批評” 原文為“cultural criticism...”?),瞭解“後馬克思主義”或“非馬克思主義”。此外我比較感興趣的是第七章和第十一章,闡釋學和女性主義批評。在第十一章讀到斯皮瓦克的馬克思主義解構主義批評,因為以前讀過她的《三個女性文字和帝國主義批判》,所以更加仔細。

  關於第十二章黑人美學,這周美國文學研討班的講座正好圍繞美國種族問題和黑人文學,所以讀之前也是很有期待的。但是讀完還是比較贊成斯各特的觀點,“黑人美學家存在“頑固的黨派性,哲學上的不嚴謹,對白人批評家特別缺乏寬容”(337)缺點。當然這是個複雜的問題。但是我剛讀了“Ten Black Writers Respond”,覺得確乎有些“缺乏寬容”。

  本書中我還特意關注了Fredric Jameson。第七章和第十三章重點提到他,第七章關於他的馬克思主義闡釋學;第十三章總結了他的研究和別人對他的批評。這一方面可以多加閱讀。尤其是他的《馬克思主義與形式:20世紀辯證文學理論》,《政治無意識》和《後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

  無論從哪一個點說開去都可以寫很多,尤其是腳註中偶爾會提到,某某問題值得進一步研究等。但是我所知實在有限,不敢妄言。

  無論是總體來說還是挑出單獨的章節,20世紀30年代至80年代的美國文學批評》都是一本非常好的書,中文譯本也是無可挑剔(這是很難得的,不信可以讀一下《政治無意識》的譯本,就有感覺)。我非常感謝導師向我推薦此書。

  二

  本書對我個人的啟發有以下五點:

  1. Fredric Jameson 馬克思主義闡釋學的新思考和“第三種立場”

  2. 相對主義和相對性(我對解構主義的誤解)

  3. Fredric Jameson的“烏托邦”概念,源流

  4. 對歷史的關注,不同的切入方式

  5. 對集體無意識的誤解

  三

  關於詹姆遜的相關,我作了如下標註

  特里林...一種從未被理解過的詹姆遜式的文學理論(106)

  馬克思主義和新批評就做不到,它們偏愛的是一定的'文類和時期。(136)

  米勒(155)

  烏托邦存在主義批評(171— 178)

  藝術生產與消費(225)

  音素 神話素 意識形態素,結構主義影響(235)

  四

  我閱讀過程中作了摘錄,挑幾條寫在下面:

  中立與行動主義一樣,也同樣是一種政治立場(13)

  中立,至少從長遠的角度來說,是不可能的:對於一件事來說,如果你不是贊成它,那麼你就必定是反對它(18)

  文學取決於洞察力,而不在於意識形態的合理性(23)

  詩歌是一種詞語的偶像崇拜(31)

  詩歌有優劣之分,這是毋庸置疑的。(37)

  社會壓抑的一切都會在它的文學中再現。(57)

  人類在歷史中找不到救贖。(126)

  人類的動機永遠都是複雜的。(173)

  解讀必須是一種歷史行為。(187)

  文字之外,什麼都不存在。(269)

  不要問文字它自身都不問的問題。(312)

  黑人研究運動所謂對非洲的興趣,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浪漫的,政治上的逃避主義,是對非裔美國人政治生存的殘酷現實視而不見。(359)

  詹姆遜雄心勃勃的建構他的馬克思主義闡釋學,力圖為美國文學批評家提供一個最恢弘的文化批評的解讀模式。(399)

  歷史文字充斥著機遇,巧合和選擇,語境的重重謎團。(442)

  五

  此書中提到的有可能以後會用到的必讀經典:

  《批評的剖析》

  《解讀的有效性》

  《歐洲文學理論和實踐:從存在主義現象學到結構主義》

  《語言的牢籠》

  《哲學的邊緣》等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