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沮、桀溺耦而耕”閱讀答案

“長沮、桀溺耦而耕”閱讀答案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都經常看到閱讀答案的身影,閱讀答案是對有關閱讀題所做的解答。那麼你知道什麼樣的閱讀答案才能有效幫助到我們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長沮、桀溺耦而耕”閱讀答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長沮、桀溺耦而耕”閱讀答案1

  閱讀《論語》(節選),完成1-5題。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1.給下面加粗的詞注音。

  學而不思則罔( ) 思而不學則殆( )

  2.解釋下面加粗詞的意思。

  不亦說乎( )溫故而知新( )

  3.下列加粗詞與可以為師矣一句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可以一戰

  C.可以調素琴

  D.皆以美於徐公

  4.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中國古代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今天我們閱讀它同樣獲益匪淺,請寫出初中語文課本孔子語錄中的一則成語或格言警句(試卷上的除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 wǎng dài

  2. 愉快 學過(舊)的知識

  3.B

  4.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是聰明的。

  5略

  5.略。

“長沮、桀溺耦而耕”閱讀答案2

  閱讀《論語》中的一則文字,然後回答問題。(4分)

  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

  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問於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耕。

  子路行以告。

  夫子愧然曰:“烏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24.(1)面對紛亂的社會,長沮、桀溺兩人和孔子分別採取了怎樣的態度?(2分)

  (2)你是怎樣看待“辟人之士”的?請簡要評析。(2分)

  參考答案:

  24.(1)長沮、桀溺:避世隱居;孔子:積極入世,求道改革。

  (2)辟人之士具有仁愛之心,雖身處逆境卻心憂天下,表現了積極的人生觀。(4分,第一問2分,各1分;第二問2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長沮、桀溺耦而耕”閱讀答案3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下列句子中的“而”用法不同於其他的一項是()

  A、學而時習之

  B、人不知而不慍

  C、溫故而知新

  D、敏而好學

  2、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A、誨女知之乎

  B、默而識之

  C、學而不厭

  D、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3、翻譯下面的句子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何有於我哉”的意思是什麼?孔子為什麼這樣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對“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你有什麼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B

  2、C

  3、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

  4、翻譯略孔子謙虛

  5、“略”。

“長沮、桀溺耦而耕”閱讀答案4

  《論語》四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論語》中的“論”是__________的意思,“語” 就是語言。《論語》是一部記錄__________言行的書。

  2.寫出第一則中的一個通假字。_________通__________

  3.第三則講述的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聯想到本文中孔子的哪句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結合自己的學習生活,就其中一則談談你對學習的認識與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記敘 孔子及其弟子

  2.說 悅

  3.學習與思考的關係。

  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學習要多思、多問。(答案不唯一)

“長沮、桀溺耦而耕”閱讀答案5

  閱讀下面《論語》選段,按要求答題。(6分)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5·26》)

  (1)下列各項是對上面文段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本章中,孔子及其弟子們各自敘述了自己志向,只有顏淵志向最接近仁德。

  B、子路的願望是願意拿車馬衣服和朋友共同使用,用壞了也不抱怨。這不僅體現了他重義輕財的思想,也包含他無私助人的境界。

  C、顏淵的願望是不誇耀自己的長處,不宣揚自己的功勞。

  D、孔子的願望是讓一切人都得到社會的關照:讓老年人得到安樂,讓同輩人互相信任,讓年輕人得到關懷。

  (2)聯絡本章內容,結合下面選段,簡要談談你對孔子志向的理解。(3分)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論語·述而7·16》)

  答:

  參考答案:

  (1)A (只有孔子的思想最接近仁德。)

  (2)孔子極力提倡安貧樂道,認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會總是為自己個人的吃住而奔波,而是致力於讓所有的人都能得到社會的關愛。(意思對即可)

“長沮、桀溺耦而耕”閱讀答案6

  普少習吏事,寡學術,及為相,太祖常勸以讀書。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戶啟篋取書,讀之竟日。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既薨,家人發篋視之,則《論語》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雖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齷齪循默,普剛毅果斷,未有其比。嘗奏薦某人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復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牘擲地,普顏色不變,跪而拾之以歸。他日補綴舊紙,復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1、語意用/為下面這句話標出正確的朗讀節奏(標一處)。(1分)

  在 相 位 者 多 齷 齪 循 默

  2、解釋下列加點的字。(2分)

  (1)卒用其人( ) (2)未有其比( )

  (3)及為相( ) (4)普又以其人奏( )

  3、翻譯下列句子。(3分)

  跪而拾之以歸:

  太祖常勸以讀書:

  4、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

  (1)宋太祖勸趙普要多讀書的原因是:

  (2)讀書給趙普帶來了的好處是:

  5、你喜歡趙普這個人嗎?為什麼(至少寫兩點)?(2分)

  參考答案:

  1、在相位者/多齷齪循默

  2、終於、他(趙普)、等到、把

  3、跪著拾起撕碎的奏牘而回。/太祖經常勸他多讀書。

  4、(1)普少習史事,寡學術。(2)次日臨政,處決如流。

  5、(1)好學(2)以天下為己任(3)不顧個人安危(4)剛毅果斷(立足文字,言之有理即可

“長沮、桀溺耦而耕”閱讀答案7

  語》(節選),完成小題。(10分)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小題1】給下面劃線的詞注音。 (2分)

  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 )

  【小題2】解釋下面劃線詞的意思。 (2分)

  不亦說乎( )溫故而知新( )

  【小題3】下列劃線詞與“可以為師矣”一句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2分)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可以一戰 C可以調素琴 D.皆以美於徐公

  【小題4】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2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小題5】中國古代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今天我們閱讀它同樣獲益匪淺,請寫出初中語文課本“孔子語錄”中的一則成語或格言警句(試卷上的除外)。 (2分)

  答案

  【小題1】wǎng dài

  【小題1】愉快學過(舊)的知識

  【小題1】B

  【小題1】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是聰明的。

  【小題1】正確默寫初中語文課本“孔子語錄”中的成語或格言警句。

  解析

“長沮、桀溺耦而耕”閱讀答案8

  ①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①。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②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②也!上好禮,而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③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注】①鄙事:卑賤的事情。②小人:一般老百姓。樊須,即樊遲。③襁:又稱被單,揹負小孩的布條。

  (1)孔子為什麼說樊遲是個小人?結合以上選段簡要分析。(3分)

  答:

  (2)孔子說樊遲 學稼、 學為圃是個小人,卻又承認自己多能鄙事,二者矛盾嗎?你是如何理解的?(3分)

  答:

  參考答案:

  (1)孔子講求的道,志在濟世救國,平定天下,(1分)強調學生應把精力放在學習仁義禮智信等道義上,而不是去學習種地和種菜。(1分)在孔子看來,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救世濟民的管理者,而樊遲只是熱衷學習種田和種菜這類小的技術,因此,孔子說樊遲是個小人。(1分)

  (2)(3分)二者並不矛盾。(1分)孔子說樊遲是個小人,強調的是君子應該更注重於道德修養,而不僅僅是掌握種莊稼種瓜果蔬菜等各種技藝。(1分)在孔子看來,自己的多能是透過不斷的學習和實踐而獲得的,是符合君子的要求的。(1分)

“長沮、桀溺耦而耕”閱讀答案9

  閱讀下面語段,完成12-13題。(4分)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12.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句子。(2分)

  盍各言爾志?

  答:

  13.請從文中任選一人,談談你對其“志”的理解。(2分)

  答:

  12.何不(為什麼不)各人說說你們的志向是什麼?(爾譯為你不得分)

  13.示例⑴子路:願意把自己的`車馬衣服同朋友共同使用,壞了也沒有什麼不滿。可看出他希望朋友之間重義氣,輕財務。(立足朋友層面,限於“個人”的狹義)

  示例⑵顏回:不誇耀優點,不把辛苦的事兒推給別人。可看出他希望每人加強自我修養。(立足於自我修養,上升到任我互動的層面)

  示例⑶孔子:老者得以安養,朋友互相信任,青 少年得到照顧。可看出他希望所有的人都得到關照。(兼濟天下,最高境界)

  【參考譯文】顏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孔子說:“何不各自談談你們的志向呢?”子路說:“(我)願將我的車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用壞了也不抱怨。”顏淵說:“(我)願做到不誇耀自己的好處,不誇耀自己的功勞。”子路說:“希望聽聽您的志向。”孔子說:“使老人安享晚年;使平輩的人信任我;讓年輕的子弟們得到關懷。”

“長沮、桀溺耦而耕”閱讀答案10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題。(5分)

  ⑴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6.11)

  ⑵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7.11)

  ⑶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11.9)

  ⑷哀公問:“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6.3)

  23.顏淵死時,孔子為什麼慟哭?請結合四個語段用自己的話來概括。(3分)

  24.孔子稱讚顏回“簞食瓢飲”“不改其樂”,而對現代人而言,我們應該還能從中讀出對今天有益的啟示來,你能列舉一條嗎?(2分)

  參考答案:

  23.⑴顏回安貧樂道⑵顏回好學⑶顏回最能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張和人生理想。

  24.示例:現代社會物慾橫流,誘惑太多,但人還是應有自我的精神追求,保持內心理的淡定、安詳,這也是一種人生的高境界;真正的快樂不以物質的富足為必要條件,快樂的本源來自精神的追求。

“長沮、桀溺耦而耕”閱讀答案11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題。(5分)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3.3)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5.26)

  小題1:根據上述內容,概括“仁”跟“禮樂”“志”的關係。(2分)

  答:

  小題2:朱熹引程頤的話:“夫子安仁,顏淵不違仁,子路求仁。”志有大小之分,請對三人的“志”作簡要評析。(3分)

  答: 參考答案:

  小題1:“仁”是“禮樂”的核心(本質),“志”是“仁”的外在表現(體現)。

  小題2:子路願將車馬輕裘與朋友共享,輕財重義,有愛人之心,表現了對仁的追求;顏淵不誇耀自己的功勞,不把勞苦之事加與他人,是心中有仁而不違仁,其境界是子路無法相比的;孔子要讓老人安逸,對朋友信任,關心年輕人,以人為本,心懷天下,境界最高。

“長沮、桀溺耦而耕”閱讀答案12

  閱讀下面《論語》《孟子》選段,回答問題。(6分)

  ①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論語·衛靈公》)

  ②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①。(《論語·公冶長》)

  ③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孟子·離婁上》)

  【注】①怨是用希:是用,因此;希,通稀。

  (1)孔子提出了哪些遠怨的方法?請簡要概括。(2分)

  (2)在品德修養上,孔、孟為什麼都主張反求諸己,請簡要分析。(4分)

  參考答案:

  9.(1)①嚴以律己,寬以待人;②不計較過去的仇怨。(每點1分)

  (2)反求諸己,就是自我反省。因為孔子認為多責備自己就可以大大減少別人對自己的怨恨,孟子認為凡是行為得不到預期的效果,都應該反過來從自身找原因。(孔、孟的理由各2分)

  【參考譯文

  ①孔子說: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那就可以避免別人的怨恨了。

  ②孔子說:伯夷、叔齊兩個人不記人家過去的仇恨,(因此,別人對他們的)怨恨因此也就少了。

  ③孟子說:愛別人,別人不來親近,就要反問自己仁的程度;治理別人卻治理不好,就要反問自己智的程度;禮貌待人,別人卻不理睬,就要反問自己恭敬的程度。行為有得不到預期效果的,都要反過來求問自己。

“長沮、桀溺耦而耕”閱讀答案13

  《論語》中的這兩則文字,然後回答問題。(4分)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南宮适問於孔子曰:“羿善射,奡盪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宮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⑴第一則材料中孔子提出了怎樣的治國理念?(1分)

  ⑵孔子稱讚南宮适的理由是什麼?批判冉有與季路的原因又是什麼?(3分)

  參考答案:

  24.⑴均無貧 和無寡 安無傾

  ⑵①南宮适懂得治理國家必須使百姓安居樂業,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更懂得窮兵黷武、以武力而有天下者都不得善終的道理。君子治國尚德。

  ②冉有與季路非但沒有盡到做家臣的責任,反而謀動干戈於邦內,與孔子倡導的以德治國的理念背道而馳。

“長沮、桀溺耦而耕”閱讀答案14

  閱讀下面的《論語》選段,回答問題。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論語·述而》)

  (1)下列對選段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孔子認為,用就去做、不用就隱退只有顏淵能做到。這表明了孔子對顏淵的讚賞,也體現了孔子的謙遜。

  B.子路假設孔子統帥三軍,問孔子將和誰一起,其實是在向孔子暗示自己的才幹與本領。

  C.“暴虎馮河”是赤手空拳與老虎進行博鬥、徒步過河,這樣缺少“謀”的“勇”不是孔子所欣賞。

  D.“勇”是孔子道德範疇中的一個德目,在這裡,孔子用“與”和“不與”明確地表達了自己的態度。

  (2)孔子還說過“勇而無禮則亂”,結合上面選段和這句話,請簡要分析孔子“勇”的含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2)孔子主張的“勇”,要智勇兼備,而且要符合禮,缺少智、悖於禮的“勇”是蠻幹、亂幹。

“長沮、桀溺耦而耕”閱讀答案15

  閱讀下面《論語》中的幾段文字,完成第23-24題:(5分)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711)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610)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未由也已。(911)

  23.當孔子去探望生病的伯牛時,孔子的話語中充滿了痛苦和無奈。試問,得以充分表達這種情緒的修辭手法是什麼?(1分)

  24.孔子透過平時的言行贏得了學生們的喜愛和崇敬。請結合上面三則談談你的理解,並作簡要分析。(4分)

  參考答案:

  23.反覆

  24.第一、孔子對學生生活上的關心。性格上的理解和引導。第二、孔子不僅希望自己的學生博學於文,還希望學生約之以禮,更難得的是對學生採取了循循善誘的教育方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