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以刑輔德思想的啟示》閱讀答案

《西周以刑輔德思想的啟示》閱讀答案

  ①周人認為,修德與刑罰實為一事之兩面。然而,這種對刑德關係的思考卻長期被後人曲解。《論語·為政》載孔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孔子的本意並不是將刑與德彼此對立,而主要是強調單獨用政、用刑的弊害。但後人誤解孔子的原義,將刑與德對立起來,認為德為賢人君子所修,而刑則專為庶民小人而設。這種誤解混淆了古人立刑的初衷,不符合西周刑德思想的本義。

  ②西周金文所提供的刑罰史料雖然極不系統,但仍可從中看出周人對於用刑的思考。比如,西周膡匜銘曰:“汝敢以乃師訟,汝尚忒先誓……宜鞭汝千,幭剭汝。”意思是說,牧牛違背先前所立的誓言,對其處以鞭刑一千,並施以墨刑。再如,夨人盤銘曰:“我既付散氏田器,有爽,實餘有散氏心賊,則鞭千罰千,傳棄出……我既付散氏隰田、莊田,餘有爽變,鞭千罰千。”意思是說,散氏向夨交付田地必先從耕田的農具開始,後又交付田地,兩事皆立誓,如有賊心不誠,則受鞭刑一千,罰金一千,或流放逐遠。這些史料記述了西周刑罰的一些真實情況:受刑者之所以受刑,是因其缺乏誠信的失德行為。這清楚地表明,西周刑罰的意義並非僅僅在於對失行者的懲罰,而是重在對失德行為的約束。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已是不言自明的問題。但刑罰的重點如果僅僅在於禁暴懲惡,而不能戒其未發,其侷限性就非常明顯。因此,西周刑罰思考的重點首先在於以刑罰約束失德行為。德之不失,又豈可失行。這表明,周人早已懂得,崇尚道德、維護誠信對於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

  ③西周金文史料表明,西周刑德思想很重要的內容就是以刑輔德。因為修德並不完全依賴於人的自覺自律,一旦人不能自覺修德而有所背失,借刑罰以正之就成為修德不可或缺的重要補充。換言之,道德的喪失不能僅靠說教加以匡正,而必須藉助刑罰,這體現了西周對刑德關係的基本思考。《禮記·樂記》曰:“刑以防之。”即以刑罰作為防範道德喪失的手段。周人刑罰的目的是將其作為德行推廣的輔助,而信為德之本,失信也就是失德,所以對於失信的行為必然處以刑罰。西周的文治不僅在於禮樂嚴整,更在於全社會崇德修信的風尚。這使誠信成為周人道德的核心思想,失信者要付出高昂的代價。西周社會實行以刑輔德,不僅反映了周人對於誠信之德的重視,而且也符合後來儒家的主張。《論語·為政》載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車不能行自然是無用之物;人而不信,縱有他才,也是無用之人。周人對於誠信的推崇,由此可見一斑

  ④西周社會對道德尤其是誠信的重視意味著失德失信同失行一樣難逃刑律的懲罰。西周刑罰的首要作用即在於輔德,這是西周刑德思想的根本。毫無疑問,殺人越貨的危害是巨大的,但德行的喪失、心靈的汙染所造成的社會危害決不可言輕,因為它會使世道人心渙散而產生動盪。西周社會距今已有3000年,時間雖久遠,但古人的思想並不遙遠,其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值得今天借鑑。深入研究西周以刑輔德思想,不僅有利於瞭解中國古代法制史,而且對於今天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和法治社會建設具有借鑑意義。

  (節選自馮時《西周以刑輔德思想的啟示》)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後人將孔子所說的刑與德對立起來,混淆了古人立刑的初衷,這不符合西周刑德思想的本義。

  B.西周金文所提供刑罰史料雖然極不系統,但足夠說明西周刑罰恩考的重點僅僅在於以刑罰約束失德行為。

  C.以刑軸德之所以是四周刑德思規的重要內容,是因為通德的喪失不能僅靠說教加以匡正,而必須惜助刑罰。

  D.膡匜銘、夨人盤銘的'記錄反映了西周刑罰的真實情況,受刑者受刑的原因是缺乏誠信的失德行為。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第一段中作者價《論語.為政》中的話,論述後人曲解了修德與刑罰是一件事情的兩面,不符合西周刑德思想的本義。

  B.第二段作者重點信西周金文的刑罰史料,論述了周人早已懂得崇尚道德,維護誠信對於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

  C.第三段作者運用舉例論證、引用論證,論述了以刑輔德是西周刑德思想很重要的內容。

  D.全文重點論述周人刑德思想對今天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和法治建設具有借鑑意義。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西周對失信之人處以刑罰,讓失信者付出高昂的代價,表明西周人對於誠信的重視,這與後來儒家的主張並不相符。

  B.從孔子說的車不能行就是無用之物,人而無信就是無用之人,可見西周社會對於以刑輔德的高度重視。

  C.西周刑罰的根本就是輔德,其思想的合理因素仍然值得我們今天在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法治社會中借鑑。

  D.西周刑罰的重點僅能禁暴懲惡,卻不能戒其未發,說明西周刑罰是有明顯的侷限性的。

  答

  1.(3分)B(範圍縮小,“僅僅”有誤,原文為“首先”)

  2.(3分)D(是第四段的論述,不是全文論述的重點)

  3.(3分)C(A“與後來儒家主張並不相符”錯;B孔子的話證明儒家重視誠信與周人重視誠信是一致的;D項在原文第二段中,西周刑罰已經考慮到戒其未發的情況。)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