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恢字伯奇,京兆長陵人也》的文言文閱讀理解及答案

《樂恢字伯奇,京兆長陵人也》的文言文閱讀理解及答案

  樂恢字伯奇,京兆長陵人也。其父,為縣吏,得罪於令,收將殺之。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門,晝夜號泣。令聞而矜之,即解出親。恢長好經學,事博士焦永。永為河東太守,恢隨之官,閉廬精誦,不交人物。後永以事被考,諸弟子皆以通關被系,恢皦不汙於法,遂篤志為名儒。後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誅,故人莫敢往,恢獨奔喪行服。歸,復為功曹,選舉不阿,請託無所容。同郡楊政數眾毀恢,後舉政子為孝廉,由是鄉里歸之。闢司空牟融府,會蜀郡太守第五倫代融為司空,恢以與倫同郡,不肯留,薦潁川杜安而退。諸公多其行,連闢之,遂皆不應。

  後徵拜議郎。會車騎將軍竇憲出征匈奴,恢數上書諫爭,朝廷稱其忠。入為尚書僕射。是時河南尹王調、洛陽令李阜與竇憲厚善,縱舍自由。恢劾奏調、阜,並及司隸校尉。諸所刺舉,無所迴避,貴戚惡之。憲弟夏陽侯瑰欲往候恢,恢謝不與通。憲兄弟放縱,而忿其不附己。妻每諫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恢嘆曰: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遂上疏諫曰:臣聞百王之失,皆由權移於下。諸舅不宜幹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極不測。方今之宜,上以義自割,下以謙自引。書奏不省。時竇太后臨朝,和帝未親萬機,恢以意不得行,乃稱疾乞骸骨。竇憲因是風厲州郡迫脅。恢遂飲藥死。弟子縗絰挽者數百人,庶眾痛傷之。後竇氏誅,帝始親事,恢門生何融等上書陳恢忠節,除子己為郎中。 (《後漢書·樂恢傳》)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3分)

  A.令聞而矜之,即解出親 凡在故老,猶蒙矜育

  B.選舉不阿,請託無所容 訪風景於崇阿

  C.由是鄉里歸之 歸去來兮

  D.上以義自割,下以謙自引 引壺觴以自酌

  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

  A.諸弟子皆以通關被系

  木欣欣以向榮

  B.薦潁川杜安而退

  覺今是而昨非

  C.以示天下之私

  之二蟲又何知

  D.恢以意不得行,乃稱疾乞骸骨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

  4.下列各句中,與諸公多其行的多字詞類用法相同的一項(3分)( )

  A.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B.善萬物之得時,

  C.襟三江而帶五湖

  D.賓主盡東南之美

  5.下列各項,與其它三項句式不相同的一項是(3分)( )

  A.弟子縗絰挽者數百人

  B.後竇氏誅,帝始親事

  C.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

  D.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6.下列句子分為四組,全都直接表現樂恢耿介性格的`一組是(3分)( )

  ①後永以事被考,諸弟子皆以通關被系,恢皦不汙於法

  ②故人莫敢往,恢獨奔喪行服

  ③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

  ④憲兄弟放縱,而忿其不附己

  ⑤諸舅不宜幹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

  ⑥恢以意不得行,乃稱疾乞骸骨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①②⑤

  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樂恢為人至孝。父親因得罪了縣令而被關押,年幼的樂恢晝夜痛哭不已,他的行為感動了縣令,最後父親得以釋放。

  B.老師焦永以事被考後,樂恢不汙於法,拒絕為他託關係找門路;本郡太守犯法被殺,他獨奔喪行服:這與他的性格有關。

  C.蜀郡太守第五倫與樂恢是同郡故人,所以當第五倫取代牟融為司空時,樂恢在推薦了杜安之後,堅決請退,表現了他為人正直的一面。

  D.河南尹、洛陽令與權貴竇憲相互勾結,為非作歹。樂恢不畏權貴,上書彈劾竇憲兄弟,因竇太后的庇護,勸諫不但沒有成效,自己反而被迫害而死。

  參考答案:

  2.A (A矜:憐憫 B阿:偏袒;山陵 C.歸:歸附;回 D引:引退;端起)

  3.D (A.一介詞,表原因,一助詞,表修飾 B.一表承接,一表並列 C.一取獨,一指示代詞,此、這 D.連詞,於是)

  4.B例句:多:形作動,稱讚。A.南,名作動,南行 B.善,形作動,羨慕 C.襟、帶,名詞意動用法,以為衣襟、以為衣帶 D. 美,形作名,俊傑、人才

  5.A (A.定語後置; B C D被動句)

  6.D

  7.C 故人無根據

  參考譯文:

  樂恢字伯奇,京城長陵人。他的父親是縣裡的小吏,得罪了縣令,(縣令)拘禁了他並要把他殺死。樂恢當時十一歲,常常伏在官署門前晝夜不停地放聲大哭。縣令聽到之後,非常同情他,就放出了他的父親。長大後,樂恢喜好經學,跟隨博士焦永學習。焦永做了河東太守,樂恢跟隨他到了官府,(他)閉門精心誦讀,不與(外界)人物交往。後來,焦永因事被劾查,其他弟子因為替焦永疏通關係被拘禁。樂恢保持自己的清白而不玷汙法律,立志成為有名的儒生。後來在本郡做官,太守因犯法被殺,朋友中沒有誰敢前往奔喪,只有樂恢為他服喪。回來後,又做了功曹,推選、舉薦從不偏袒,別人的請求、託付也從來沒有接受。同郡的楊政多次當眾詆譭樂恢,後來(樂恢)舉薦了楊政的兒子做了孝廉.從此鄉里的人都歸附他。被徵辟到司空牟融的府中。正趕上蜀郡太守第五倫代替牟融做司空,樂恢因為與第五倫是同鄉,(樂恢)不肯留下來,在舉薦了潁川杜安之後辭去官職。許多人都稱讚他的行為,接連幾次徵辟他,他都沒有答應。

  後來徵召他做了議郎。正趕上車騎將軍竇憲要出征匈奴,樂恢多次上書諫爭,朝廷稱道他的忠心。入朝為尚書僕射。這時,河南尹王調、洛陽令李阜和竇憲關係密切,放縱家人胡作非為。樂恢彈劾王調、李阜以及司史校尉。眾多指責、薦舉(的事實),令(他們)無法回答,無從逃避,顯貴的外戚們非常厭惡他。竇憲的弟弟夏陽候竇瑰想要問候樂恢,樂恢謝絕了他,不與他交往。竇憲兄弟兩個行為放縱,又憤恨樂恢不依附自己。妻子常常勸諫樂恢說:古人有用保全自身來躲避災禍(的說法),你何必用自己的言論來招致別人的怨恨呢?樂恢慨嘆地說:我怎麼能夠容忍朝廷中那些尸位素餐之人呢?於是上書勸諫說:我聽說眾多帝王的過失,都是由於權利下移造成的。國舅們不應該干預王室的事情,以此顯示天下是個人的天下。政治有了過失,如果不加補救,其結果不可預測。當今應該做的,帝王應以大義為重,斷絕這種聯絡,國舅應以謙遜為主自我引退。上書沒有取得效果。此時,竇太后臨朝,和帝沒有親政,樂恢因為主張沒有能夠施行,於是稱病回鄉。竇憲因為這一緣故,迅速而又嚴厲地告知各州郡對樂恢進行逼迫、威脅。樂恢最後飲藥而死。(死後,)穿喪服哀喪的弟子有幾百人,廣大百姓非常悲痛。後來,竇氏被誅殺,和帝即位,樂恢的門生何融等上書陳述樂恢的忠心、氣節,(和帝)賜與樂恢的兒子樂己為郎中。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