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實業家、教育家張謇》閱讀習題及答案

《狀元實業家、教育家張謇》閱讀習題及答案

  十九世紀下半葉以來,隨著歐風美雨浸染,中國社會經濟結構和價值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一部分眼光遠大的中國人,開始意識到商品和資本的力量,張謇也自然地隨著時代起舞。

  張謇,江蘇南通海門人。他長期在科舉和客幕之間流連,科舉屢敗,這讓他“名心益冷”。中法戰爭後,張謇便產生了“實業救國”的想法,而且認為“中國須振興實業,其責任須在士大夫”。1894年,42歲的張謇才在恩科會試中被點了狀元,被任命為翰林院修撰。任職不久,張謇便陷入黨爭。

  1894年6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張謇力主抵抗。這時,父親去世,因回家守制,他匆匆離開了京城。1895年2月,甲午戰爭以中國戰敗告終。中日簽訂的《馬關條約》准許日本人在中國內地開設工廠,張謇痛心痰首:“幾罄中國之膏血,國體之得失無論矣。”夏天,他為湖廣總督張之洞起草奏章,提出“富民強國之本實在於工”的主張。8月,張之洞授意他籌辦紗廠,12月,張之洞正式委任張謇“總理通海一帶商務”。

  籌辦紗廠期間,1898年閏三月,丁憂期滿,張謄回翰林院銷假。此時,帝后兩黨激戰方酣。政海翻雲覆雨,仕途險惡,張謇只留兩月,便匆匆南返,跳出了政治漩渦。

  張謇為紗廠定名為“大生”。紗廠起初確定為純粹的商辦,擬招商股60萬兩,但一年只招得三四萬兩。為了籌款,張謇奔走各地,心力交瘁。無奈之下,將大生紗廠改為官商合辦,接受將張之洞用官款購買的美國紗機作價50萬兩入股,但商人擔心官股專權舞弊,不願參與。後盛宣懷和張謇均分官機,作價25萬兩,官股只是“按年取息,不問盈虧”,紗廠變為“紳領商辦”,商人這才接受。1899年5月,大生紗廠建成紡紗,但經費卻依然不足,只能採取“盡花紡紗,賣紗收花”的方法艱難週轉。幸運的是當年棉紗市場不錯,大生紗廠才柳暗花明,當年便贏利20萬兩白銀。

  大生紗廠成功後,張謇沒有停止腳步。他辦廠是“為通州民生計,亦為中國利源計”。張謇的長久設想,是以大生紗廠為核心,利用盈利創辦新廠,擴大再生產,最後形成多業共行的大生集團,然後,以實業為基礎,發展各項事業,建設一個區域的理想社會。

  張謇為運輸物料,設立了大生輪船公司;為建立紗廠原料基地,建立了通海墾牧公司;為了製造紡織機器和農具,開辦了資生鐵冶廠;為辦理浚河、築路、造橋,建立澤生水利公司。他利用紗廠產生的棉籽,創辦了廣生油廠;利用油廠的下腳油脂,建了大隆皂廠;利用紗廠產生的“飛花”和當地的稻草、蘆葦,辦起大昌紙廠。他還利用當地小麥,籌建了大興機器磨麵廠,麵粉供食用,澱粉做漿紗原科;依靠當地蠶繭,建立了阜生蠶桑染織公司。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帝國主義忙於打仗,民族工商業進入黃金時期,張謇的事業也在這時達到了頂峰。1917年,單大生紗廠的盈利就達76萬兩白銀,1919年又賺了263萬兩白銀,張謇先成為了東南實業界的巨人!

  張謇重實業,更重教育。甲午戰後,張謇認定“今求國強,當先教育”,世界的競爭,是教育的競爭。1902年,他自籌資金創辦通州師範,作為“興學之本”。傳統辦學旨在造就官吏,張謇設學則為培養廣大的勞動者。他說:“只須努力於學業,將來無論為士為農為工為商,皆為健全之國民。”為塑造健全國民,他設課既重國學,又重自然科學技術。

  針對舊教育“空言無用”的缺陷,張謇十分注重理論與實際、教育與社會相結合。他為師範、醫校、紡校、農校都建立了附屬的實習基地。“學必期於用,用必適於地”是張謇辦學的原則。為治南方水患,他創辦河海工程學校。為發展當地蠶桑業,他設立蠶桑講習所。為改良當地棉種,農校應時而立。紗廠需要紡織人才,設立紡校。隨著醫院的建立,急需新式醫生,又設醫校。商業管理人才短缺,就設商船學校。為培養鐵路管理人才,建立鐵路學校。為充實南通市民文化生活,辦起伶工學校。

  張謇又大辦慈善和社會事業。他創辦濟良所,收容不良婦女與娼妓,建立育嬰堂,收養棄嬰,建造養老院,收容孤寡老人,創辦殘廢院,為殘障提供衣食,創辦棲流所,收養乞丐,創辦貧民工廠,招收貧民為徒工。他還創辦更俗劇場,除舊佈新,移風易俗;建南通博物苑,供人觀習植物與館藏文物;建南通圖書館,張謇“捐其所有圖書五之四”;辦六大公園,辦醫院等等。

  籌辦大生之前,南通城內人口不過4萬,沒有任何工業,只有零星的手工業,人們按農業社會的節奏過著傳統的生活方式。大生紗廠的出現打破了南通的千年沉寂,新企業、新事業不斷出現。南通在張謇手中變成了一個令人嚮往的桃花源。

  張謇每餐不過一葷一素一湯。他常說:“該用者,為大眾用者,雖千萬不足惜;自用者,消耗者,一文錢也須考慮,也需節省。”張謇每年的收入,大都用在了不能生利的公共事業上面。

  張謇一生為事業生,為事業死。他的心中總是充滿著愛國情懷與濟世情懷。1926年7月,張謇逝世。入殮時,衣服就是用大生紗廠織的布做的。

  (1)下列對傳記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張謇主張“實業救國”,說明他看到了清末衰微、落後的現實,但他把“振興實業”的希望寄託在士大夫身上,這是有侷限性的。

  B.張謇創辦大生紗廠的`過程十分艱辛,不僅沒有得到官方的大力支援,就是商人也對他缺乏信任,只是袖手旁觀,不願意參股。

  C.張謇設想建立的理想社會,產業經濟發達,百姓生活富裕,而且人人都得到良好的教育,社會風氣良好,各項事業蓬勃發展。

  D.張謇經過多年努力,成功締造了一個以大生紗廠為核心的產業群。這個產業群的特點是全部利用當地資源,產業之間構成迴圈。

  E.張謇一生因創辦實業獲得了萬貫家財,但他對自家的消費非常苛刻,而對大眾事業的投入卻毫不吝惜,以致耗去了全部收入。

  (2)張謇為什麼會放棄仕途走上實業道路?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6分)

  (3)張謇辦學與傳統辦學有什麼不同?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6分)

  (4)為什麼說張謇一生充滿著愛國情懷與濟世情懷?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8分)

  閱讀答案:

  (1)選C給3分,選A給2分,選D給1分。(B.“沒有得到官方的大力支援”錯,大生紗廠有官股。商人不是對他缺乏信任,而是對官股,後來商人參了股。D.“全部”不確切,輪船公司、鐵廠是否利用當地資源,無明確說明。E.“耗去了全部收入”不準確,應是“大都用在”。)

  (2)①思想受到歐風美雨的浸染,認識到了商品與資本的力量。②艱辛的科舉之路,讓他徹底厭倦功名。③屈辱的《馬關條約》讓他站出來抵禦經濟侵略。④政海翻雲覆雨,仕途險惡,讓他避而遠之。(每點2分。答出三點即可)

  (3)①認識不同:傳統辦學只是瞄準國內,張謇則具有世界眼光。②目標不同:傳統辦學旨在造就官吏,張謇為培養廣大的勞動者。③課程不同:傳統辦學只重國學,張謇還重自然科學技術。④原則不同:傳統辦學脫離實際與社會,張謇理論與實際、社會相結合。(每點2分。答出三點即可)

  (4)①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張謇力主抵抗,是愛國。②張謇辦實業是為了實業救國,為通州民生計。③張謇辦教育是為了教育救國,也為塑造健全國民。④張謇辦慈善是為了貧苦大眾,是濟世。(每點2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