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光禪寺相益得,志在泉山入佛門散文

風光禪寺相益得,志在泉山入佛門散文

  清晨四點半鐘,妻就喚我起床去藥泉山晨練。來五連池景區已經三天,這期間遊覽了藥泉湖公園(北飲泉)、南飲泉、南洗泉和翻花泉,唯獨沒有去二龍泉和藥泉山。藥泉山離我們住處很近,二龍泉就在藥泉山下,據說那裡的泉山風光都很美。

  我們沿藥泉路向西然後北轉,剛向前走出不遠就發現,去藥泉山的人和車特別多。一詢問才知道,今天是農曆四月十八,這裡的居民和附近縣市的人都在每月的農曆十八到藥泉山趕廟會。

  對佛學沒有研究,對廟會興趣也不大,但趕上不如撞上,不圖別的,只圖湊湊熱鬧,攢個人氣。我和妻沒有遲疑,跟著絡繹的人流一起也來到了藥泉山下。到了山腳下才知道,平時原本免費向遊人開放的藥泉山,在每月的農曆十八這一天卻要收門票。買過門票也只能在藥泉山上游覽,要想進入山間的禪寺,還必須另購票。

  按說景區賣門票天經地義,不這樣景區靠什麼來維持?再說門票的價格也不算太高,一般人都能接受。可碰巧我和妻都換了運動裝,身上根本沒帶錢。再說平時來這裡根本無須花錢,我們在這裡療養又不是短時間就離開,為什麼偏要在今天去藥泉山?這樣一想,雖然心中仍有些不快,我和妻還是轉身原路返回了住地。

  廟會辦了一白天,晚飯吃得早些,妻建議我們再去二龍泉和藥泉山看看。本來也閒得無聊,我跟妻兩個人就一起又去了藥泉山。此時公園外人流和車流已經少了很多,公園也不再收取門票。我和妻順利地走進公園,先來到山腳下的二龍泉前。

  二龍泉是源自藥泉山的兩股山泉,泉水從山下兩個人工雕刻的石龍頭口中湧出,二龍泉也由此而得名。二龍泉泉水純淨清澈,水流如注。龍頭下面是泉水匯成的溪流,溪流中擺放著數排由火山熔岩切割成的方石,供遊人汲水和水中拍照。

  二龍泉泉水水質極佳,屬於偏矽酸型礦泉水,是釀製各種酒類和飲料的上乘水品。泉水具有養眼和明目的作用,對各種眼科疾病也有明顯的療效。每天二龍泉前都有很多中外遊客及本地居民來這裡汲水。每年聖水節時,景區內有搶零點水的習俗,那時二龍泉前更是人頭攢動,熱鬧非凡。

  在二龍泉前流連了一會兒,我和妻來到了藥泉山山門前。山門前是兩尊威武的鎮山石獅,山門高大雄偉,很有佛家建築的恢宏氣勢。此刻兩側的門洞已經關閉,唯有中間的正門敞開著。正門內兩側是長龍似的冰點、燒烤、香火和旅遊紀念品、工藝品攤位。

  走進山門後,我們向右來到登山的石階前開始登山。石階很寬,亦很陡,左迴右轉直通藥泉山山頂。山上到處都是茂密蔥蘢的樹木,到處都充滿了濃郁的生命綠色。石階兩旁是昂然盛開的白色和紫色的丁香花,樹上花團錦簇,階上落英繽紛。到處都可以嗅得到丁香花馥郁芳芬的香氣。

  藥泉山是一座早期噴發的火山,火山噴發年代距今已經有四、五十萬年。山上植被豐富,綠蔭密佈,生長著數百種中草藥。遠近聞名的佛教寺院——鍾靈禪寺,就座落在藥泉山古火山口內。將禪寺建在火山口內,這在世界上都可能是奇蹟,是獨一無二的。

  藥泉山海拔355。8米,相對高度65。8米,山並不是很高。可攀登起來卻感覺到山既高又陡,十分費力。還沒有到半山腰,我和妻就早已經累得氣喘吁吁了。幸好石階每隔數十級、十數級和數級就有一個緩衝的平臺可以歇腳,否則我真都懷疑我和妻能不能登上藥泉山山頂。

  藥泉山山頂沿西南和東北走向,有一條寬約兩米的由火山熔岩鋪就的方石路。沿山頂的石路向東北,路盡處有一個涼亭叫憂樂亭,亦稱鍾靈亭。在亭的一側空地上有一些形狀奇異的火山石,若龜,似蛙,那就是山上著名的龜石和蛙石。站在涼亭上下望,山西側綠樹掩映中的禪寺建築盡收眼底。禪寺背靠青山,以青山為依託;青山亦因禪寺而增輝、增色。二者可謂是相得益彰。

  從東北折回西南,再上幾級臺階,在南側山頂的平臺上一有座漢白玉觀音菩薩塑像。觀音菩薩面向南,安祥地站在那裡,左手託一裝滿聖水的寶瓶,右手拇指和食指相扣,其他三指自然彎曲作彈水狀。觀音塑像下方是一個較低的平臺,平臺上端放著兩個供遊人和信徒們頂禮膜拜用的蒲團。

  站在觀音菩薩塑像下北望,在藥泉山北面相對的山頂上聳立著一座青灰色的寶塔,向遊人詢問才知,那是正在建設中的藥師塔。藥師塔看上去很高,亦很雄偉,建築已經完成大半,上面的腳手架和雲吊依稀可見。只是不知什麼原因此刻正在停工。

  從觀音菩薩塑像向西北沿階而下,在半山腰間遠遠看到一處寺院,這裡就是鍾靈禪寺。禪寺的牌匾高懸於寺門的正中,兩側的門柱上一副對聯赫然入眼:上聯是“晨鐘幕鼓驚醒世間名利客”,下聯是“經聲佛號喚回苦海迷路人”。佛教萬事皆空、勸人向善的禪宗由對聯可見端倪。

  寺門緊閉,一旁的邊門卻開著,容遊客和參佛的人往來行走。上山前本來是想欣賞一下山間的風光秀色,並沒有想到要進禪寺。可一看此時禪寺無須門票可以隨意進出,也就隨著斷續的人流進入寺院中。

  寺院南北兩側各有一個獨立的鼓樓式建築,北側是地藏閣,靠南一側是經藏閣。經藏閣內供奉著一尊佛像,這尊佛究竟是什麼佛,因為自己對佛學孤陋寡聞,也就不得而知。只見門側立一個功德箱,正對佛像的門外有一個團墊,此刻正有一位老婦人牽著一個男孩兒準備在那裡跪拜。

  正對寺門的大殿是天王殿,天王殿建築恢弘而有氣勢。大殿門外左右各是一座石獅,正中的過道上擺放著一個很大的香爐。香爐中的香火已經燃盡,爐前一排粗大的香柱此時雖然燃燒過半,卻依舊煙氣繚繞。天王殿前到處瀰漫著濃濃的香火氣。

  天王殿殿後的匾額和楹聯向我們透露了天機:“大千護法”的匾額高懸於大殿後側正中,兩側硃紅的門柱上是“受佛囑咐護山門,金鋼寶杵震魔軍”的對聯。由楹聯可知,天王殿內供奉的這尊神佛,是專門管震妖和看護山門的。

  大雄寶殿座落在禪寺內天王殿後,殿前亦有鎮殿石獅和擺放的香爐,大殿建築與前面的天王殿基本相似。大雄寶殿是禪寺的正殿,建築也正處於禪寺的中央位置。大殿門前除設有功德箱外,在殿外北側還有一面法鼓。至於這面法鼓是用於百姓狀告僧人,還是看破紅塵之人傳遞前來出家訊息,亦或還有其他什麼用途,我實在也說不清楚。

  大雄寶殿前的對聯很有特色:殿中的兩聯“鍾靈月上磬歇雲收唯有此山含秀色,藥泉碧水紀年長流方顯二龍泛波瀾”,是譽美藥泉山山水風光的;兩側的楹聯“說法靈山會上十方三界共仰能仁,身現淨梵裹四生九有同尊慈父”,則點明瞭禪寺宣教佛法的真意——勸天下蒼生一心向善、向佛,共尊佛祖。

  大雄寶殿的後面是一座兩層建築,下面一層是法堂,上面一層是藏經樓。法堂殿前亦有一副楹聯:“大乘小乘雖根機而演教,半科滿科逐權實以相曉”。由對聯可以看出,佛家宣揚佛法和教義是平等的,是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

  法堂和藏經樓前南北兩側各有兩塊高大的石碑,其中南側有一塊萬古流芳碑。流芳碑正面刻滿了名字,碑上刻著名字的都是在鍾靈禪寺重建時捐款的人。捐款在一千元以上的,在名字旁邊有具體捐款數額,一千元以下的僅刻一個名字。由此可見,當年為鍾靈禪寺重建捐款的人很多。

  佛教是以四大皆空來教化天下蒼生的,按佛家思想功名利祿本是身外之物,應該拿得起,更應該放得下。如此說來,能否流芳百世對這些為佛家捐款的人並不重要,建流芳碑也就失去了實際意義。可為募得更多善款,禪寺還是不得不違背教義的初衷,向世俗低頭。可見佛家也有很多的無奈和苦衷。

  流芳碑背面刻有《鍾靈禪寺重建記》碑文。由碑上的文字可知,鍾靈禪寺所在的'藥泉山左鄰石龍蜿蜒的五大連池,右守獸王雄踞的臥虎山,背靠三峰鼎立的筆架山,西臨波光粼粼的訥謨爾河,山口朝向西天,是上天賜予的佛教聖地。

  而山上的鐘靈禪寺也是一座有近百年曆史的老寺。一九一七年法輪寺經一和尚雲遊至此忘返,遂率眾僧人歷經十一年艱辛,建成了最初的鐘靈禪寺。後經民國戰亂和日寇侵擾,鍾靈禪寺幾度興衰,終於倒塌於暴風雨中。一九九一年覺悟大和尚受省佛協選派來藥泉山,亦用了十一年時間復建成現在的鐘靈禪寺。從此,鍾靈禪寺人氣勃生,迎來八方朝拜、香火鼎盛的時期。

  鍾靈禪寺正殿兩側是偏殿,依次有伽藍殿、藥師殿、觀音殿、祖師殿、地藏殿、彌陀殿、還有法物流通處、十方堂和客堂等建築。每處偏殿和建築都有匾額和楹聯,以次觀來,以地藏殿的對聯最為有趣,亦有氣勢。上聯是“眾生度盡方證菩提”,下聯是“地獄未空誓不成佛”,表明佛家普度眾生的決心。在佛家看來,普度眾生才是首要,成佛只是其次。

  繞寺一週後,我在祖師殿前停下了腳步。祖師殿門前擺放著一隻香鼎,門前坐著一個慈眉善目和尚,門兩側各有一株開滿黃色小花的不知名的樹木。拍照之後,和尚主動向我搭話,頗有些自豪地說這兩棵洋槐樹比寺外的樹要粗壯得多。我猜這樹一定是和尚澆水和侍弄的。我也很誠實地對和尚說,我原本不知道這樹的名字,只是在景區路邊看到許多,還要感謝和尚的賜教。

  出了禪寺,我和妻沿西側的公路下山。山上到處都是蔥鬱的樹木,盈眼都是綠色,讓人在欣賞這初夏山光秀色的同時,更憑添了幾分閒適和怡情。拐過一道山彎,眼前更是豁然開朗:山下是一望無際的如茵麥田,盈眼的新綠融和著夕陽柔美的金輝,一直綿延至天邊。微風吹過,麥浪滾滾,好一派美麗的田園風光!

  公路到了山下由西北急轉彎向南,這時我和妻才發現,在藥泉山南側正對著公路還有一個正在建設中的宮殿式的南門。建築青磚青瓦,氣勢一絲不輸巍峨的東門。在山下南門內向東北方向回望,方知《鍾靈禪寺重建記》碑文所記不虛:

  從東南、東、北、西北方向看渾然一體的藥泉山,在西側變成了兩個並立的山峰。自然形成的山口恰好朝向西方,而鍾靈禪寺剛好就座落在兩山之間。並立的兩座山峰上,一側是觀音菩薩塑像,另一側則是巍峨的藥師塔,而鍾靈禪寺則三面被藥泉山掩映,只有在山的西側和西南側才能看到禪寺建築的影子。

  在石龍北路上遠看藥泉山,山上還應該有一座塔式建築。下山前並未看到,內心不免有些遺憾,我於是不顧妻的勸阻,又沿園內的公路折回東門,經詢問,沿上山石階右側的一條便道向北,來到了藥泉山北部半山腰間的塔前。

  這是一座九重六合塔式建築,取名為普同塔。是禪寺為寺內圓寂的僧人而建築的骨灰塔。塔身青一色的青磚青瓦,每一層上方都有上翹的飛簷,六個面正中各是一個圓窗。塔身南側有一個黑色的拱門,門前擺放著香鼎。塔的四周是漢白玉圍欄,與塔身後側的一間青磚紅瓦的守塔平房相接。

  一位俗家守塔人告訴我,在普同塔東側不遠處的山腰間葬著一位最早在鍾靈寺圓寂的和尚的骨灰。我尋著守塔人所指的方向,來到了那座水泥基座、漢白玉塔身、下面埋葬著和尚骨灰的塔前。

  骨灰塔四周用漢白玉圍欄圍成方型,圍欄四角的石柱上擺放著鮮花,塔前石桌上香爐中還有未燃盡的香燭。白色塔身上刻有“鍾靈堂上圓寂首座和尚本豐塔”字樣。看來這位最早在鍾靈禪寺圓寂的首座和尚佛名可能叫本豐,我問那位俗家守塔人,他也說不甚清楚。

  從塔前沿來時的路回返,出藥泉山東門至二龍泉公路時,已經是夕陽西下時分。西面天際邊只留下幾縷夕陽的餘輝,遠山和原野開始漸漸由灰變暗。只有近處的村落、民居、路上的行人和田間歸來的農人,還沐浴在夕陽金色的餘輝之中。

  藥泉山之行不僅讓我體驗到了藥泉山的泉水之美、山光之美和田園之美,還讓我在不經意間進入了佛門聖地,對佛學有了些粗淺的認識。佛家學說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對凡夫俗子來說過於高深,我是沒有機緣參透的。可我畢竟機緣巧合走入了佛門,這在佛家看來,大概也應該算做是一種緣吧?

  後記:

  離開五大連池前兩天,又去登藥泉山,卻非常吃驚地發現,藥泉山上的憂樂亭竟被拆除了,正在建設中的藥師塔也被炸倒,留下一段殘塔平躺在山頂上。遠遠望去,藥泉山的主要景觀只剩下了山北側的普同塔,看上去光禿禿的。

  挺好的景觀,有的還在建設中,為什麼要拆除呢?有內部人士透露,是為了申報世界自然遺產。還有人說據專家考證,藥師塔正好壓在二龍泉的水線上,這才是炸掉塔的真正原因。不管百姓理解不理解,也不管景觀應不應該拆除,反正現在已經拆除了。還有人說山中的鐘靈禪寺也要在三年內搬遷。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我所看到的藥泉山景觀,後來遊人可能再也無法見到。我不知道我是該為此慶幸還是應該為此擔憂?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