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樂寺塔記散文

妙樂寺塔記散文

  “柳絮滿天飄,又是一年春來到”。週末無事,忽地想去妙樂寺塔看看,於是,簡單收拾一下,步行至修武老汽車站,坐車去武陟。車上,詢問了妙樂塔行走路線,一熱心的同車人答曰在武陟南花臺乘坐12路車即可。一路還算順利,十時許在武陟轉車,前往大虹橋方向。

  提起妙樂寺塔,還源於幾年前的一次偶然邂逅,好像是在《焦作日報》讀到了有關介紹它的文字,遂產生了拜訪的念頭,只是由於諸多原因一直未如願。對於武陟,我是不陌生的,由於它距修武約20公里,交通便利,縣域幾個知名景點,像萬花莊青龍宮、福慧寺,嘉應觀、千佛閣、白馬泉寺都先後遊覽過,唯獨妙樂寺塔還沒有拜訪過,心特嚮往之。

  據瞭解,妙樂寺塔位於武陟縣城西南大虹橋鄉境內,距城區7.5公里,背靠沁河。該塔原名真身舍利供塔,始建於唐朝,後周顯德二年(公元955年)重修,高34.19米,塔體為13級密簷疊澀式方形磚塔,是我國現存最古老、儲存最完整的五代御塔之一,2001年6月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武陟縣誌》載,後周的重建碑上有“佛祖舍利靈骨,建寶塔一十九所,妙樂寺塔其一也,序列第十五”等文字記載。該塔是唐、宋過渡時期佛塔建築發展演變的珍貴例項,是研究建築史、美術史、宗教史重要的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是一處傳遞黃河文化、佛教文化的精緻載體,是與法門寺塔具有同等佛教地位的河南第一塔。

  車子出南關,過陽城,不到半個小時便到了安張村,妙樂寺塔就在該村東。該村古稱“五車口”,歷史上曾是四方物資集散地。透過車窗,看見路邊不遠處塔吊林立,新建的樓臺殿閣已初展雄姿,車上的售票員說,這是新建的妙樂寺,寺塔在後邊。等車子繞過一個彎,我下了車,遠遠地就看到了妙樂寺塔美麗的身影。在景區入門處,遇到一崔姓大姐推著輪椅,輪椅上坐著一位老太太,一問方知,她們是附近南張村的,週末沒事,來這裡轉轉。不知何故,今天來妙樂寺塔遊玩的人不多,只有她們母女和我三個人。進了景區門,左拐,繞過簡易的幾間“廟宇”,妙樂寺塔便展現在眼前,巍然聳立,秀氣挺拔。由於崔姓大姐是附近人,也多少知道點關於妙樂寺塔的掌故,再加上她很健談,真是有緣遇到一個嚮導了。在塔前,我幫她們拍了幾張照片,老太太也很高興。期間,崔姓大姐向我講起妙樂寺塔的故事。她說,小時候她經常來這裡玩,當時還沒有開發,就一座塔和三間小廟,香火不斷。聽村裡老人講,1939年日本鬼子扒開沁河大堤水淹沁南,塔曾被水淹,原來的寺院全毀,只剩下了這個塔。當時淹埋後塔門尚可進人,後平整土地時,塔門被埋,人不能再從塔門進入,目前,仍保留有各個朝代的碑刻13通。關於妙樂寺名字的由來,她說道,“妙”字取於佛教經典《妙法蓮花經》的第一字,“樂”字來源於“極樂世界”的第二字,意思是熟讀、感悟和忠實於佛教經文,便可修成正果,圓寂於極樂世界。聽了她的熱心講解,看著眼前這座造型優美的古塔,我不由感慨萬千,它能屹立千年不倒,又歷經洪水、地震、戰亂而得以倖存,實為幸事!

  仰視妙樂寺塔,只見塔身自下而上每層高度均勻遞減,外輪廓呈優美的拋物線形,塔二層有山花蕉葉,二層以上南、東、西壁有數目不等的佛龕,內建佛像。諸層塔簷的簷角下有木質角梁,梁頭懸有鐵風鐸,清脆悅耳之聲數里可聞。塔頂的.塔剎為銅製鎏金,高約六七米,由須彌座、七級相輪、寶華蓋、水煙、仰月、三重寶珠、剎尖組成,與塔身渾然一體。塔前立有一通石碑,碑身為明崇禎二年(1629)周萬書的融楷、篆、畫為一體的如來佛畫像碑,此碑陰陽線刻與平面減地刻互為交替運用,無論書法和畫技雕工,藝術價值頗高,鐵筆為沁陽人,碑外有玻璃罩,向前認真觀看,碑文內容為:“積智成明,積因成業,能仁奚感,將吼妙法。駐景上天,降生右脅。如出四門,終超九劫。眇求靈性,曠追玄軫。道雖有門,跡無可朕。物我兼謝,心行同泯。一去後心,百非寧盡。或資理悟,悟以言陳。言不自布,出之者身。有來必應,如泥在鈞。應我以形,而餘蒙瞽。守茲大夜,焉拔斯苦。仰尋尊靈,法言攸吐。不有儀形,薆焉誰睹。梁·沈約《釋迦佛像銘》”。落款為:“萬曆四十一年,妙樂寺舍利塔東南隅,自上至第七級,是夜三鼓,其聲大震若雷,墜下一角,若電光閃爍,似釋迦像現,又聞洪軍路過,架炮復打,佛現金手遂止。塔院僧鏡愛異而告眾,糾施主孟守道等六人,重拯復興之。自萬曆泰昌天啟,至崇禎改元間竣,愛逝。今孟師湯謹齋心礱石,仍肖釋迦金像欲上,令十方善士瞻誦有歸。崇禎二年十月吉旦成縣吏蕭屏撰虹橋周萬書畫並書。”碑陰字跡模糊,需仔細方能辨認,隨後,讓崔姓大姐幫我在碑旁和塔前各拍了幾張照片,以示留念。

  關於妙樂寺塔,也曾讓幾多文人雅士流連忘返,唐宋詩人王勃、杜甫、范成大及清代文家李調元等皆留戀此地,為後人留下不少名篇佳作。明隆慶間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趙貞吉途經妙樂寺時,曾作《過妙樂塔》詩:“洪流千古意,孤塔往來人。寂寂留雙槿,花開不計春。”明人牛自新在《懷宮詠古詩》中也有:“妙樂塔前聊縱目,清風嶺上有懸蘿”的詩句。牛自新一說是康熙乙卯舉人。史載,塔前原有一座佔地百餘畝的寺院--妙樂寺,據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碑刻《佛像並羅漢聖像記》碑載:“妙樂寺昌盛時,六院分裂,形式甚闊。今所存遺址有山門、鐘樓、鼓樓、東西配殿、白衣殿、中殿、大殿、僧房等。”近年來,為發展旅遊經濟,重現妙樂寺塔昔日輝煌,武陟縣斥巨資整修妙樂寺塔,全力打造妙樂寺遺址文化旅遊區。相信,不久的將來妙樂寺景區定成為武陟乃至焦作的一處重要的歷史人文景點!

  在妙樂寺塔前,我凝視沉思良久,不捨離去。說真的,今天的到訪也圓了我多年的一個夢想,讓我近距離欣賞這座擁有千年歷史的精美建築,感觸良多。同時,也為妙樂寺塔能屹立在沁河南岸這片沃土而倍感欣慰和羨慕。期待下次故地重遊,屆時將細睹妙樂寺的芳容!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