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家訓的讀後感(精選17篇)

曾國藩家訓的讀後感(精選17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曾國藩家訓的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曾國藩家訓的讀後感 篇1

  寒假裡,我讀了《曾國藩家訓》雖然沒讀完,但其中的故事讓我感觸很深。

  曾國藩,他被稱為“晚清中興名臣之首”,又被稱為中國近代史上最後的理學大師和一代大儒。大家想,這樣一位名人,肯定是聰明絕頂吧!那讓我們來看一個小故事吧。

  在公元1825年一個冬天的晚上,天氣很冷,一般人都早早上床睡覺去了,只有小偷在這時“工作”。有一個小偷早早地趴在一戶人家的房樑上等待最佳時機。這戶人家裡的一個孩子正在背書,小偷想,等他背完了我再下去“工作”吧。這孩子背的文章並不長,按理說一會兒就背完了,可這孩子背了一晚上還沒有背過。小偷在房頂上又冷又餓,眼看著再不走天就亮了,凍了一晚上什麼也沒偷著,他氣得不得了,“蹭”的一下就從房頂上蹦了下來。小偷一把搶過小孩手裡的書,“啪”的一下摔在地上,說:“不就是一篇文章嘛!有什麼難的。”小偷一下就背了出來,原來,小偷趴在房頂上一晚上,聽都聽會了!這個笨孩子是誰呢?原來他就是曾國藩。

  那麼,曾經小時候那麼笨的孩子後來怎麼就成為那麼有才能的人了呢?我看過書後才知道,原來,曾國藩雖然笨一點,卻是一個特別勤奮好學的人,他每天都堅持學習,堅持寫日記,每天都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檢查過錯,加以改正,不是堅持一天兩天,而是一輩子。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奮鬥後,他才成為了一代大儒。

  今後,我也要向他學習:學習他勤奮刻苦學習,堅持不懈的精神,堅持每天寫日記,時刻提醒自己的言行,努力做一個“自立、自省、自信、自強”的人!

  曾國藩家訓的讀後感 篇2

  因上週外出培訓,很遺憾沒能觀看人勞科組織的《曾國藩家訓》影片學習,自己隨後在圖書館借閱了《曾國藩家訓》一書認真閱讀。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後來者推崇其為“千古完人”、“官場楷模”。《曾國藩家訓》有“千古第一家訓”之稱,其修身之道、修心之道、勸學之道、交友之道、興家之道中不乏精粹,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積極傳播好家風、家訓起到了很好的引領作用。

  身處於浮躁的社會,很難再靜下心來,讀一本好書,直到邂逅《曾國藩家訓》,雖時隔二百餘年,曾國藩的言語和精神仍熠熠生輝,能夠照亮我們日益陰霾的內心。

  《曾國藩家訓》其主要內容多為曾國藩寫給自己的弟兄的信函。修身要勤、興家要勤、讀書要勤、修心要謙、交友要謙、興家要謙,字裡行間感受最深的莫過於一個勤字和一個謙字。

  而我們現在的年輕人,離“勤”好像越來越遠了。喜歡睡懶覺、運動越來越少、沒看過的書越來越多。身體日益臃腫而腦袋空空,每天忙忙碌碌,但回頭看看自己走過的路,卻發現什麼都沒有留下,頓時覺得很空虛。捫心自問,我們已經有多久沒有學習了、多長時候沒有運動了,又有多少次在“回頭覺”中虛度光陰而不思進取呢?

  現在做什麼事情都喜歡用自信來讚美自己,鼓勵自己。甚至有的人把悠悠幾千年傳統文化中的“謙虛”給遺忘了。新時代的人應該緊跟時代進步的節奏,始終走在時代的前列。然而不可否認的是,謙虛的人更受歡迎。因為謙虛中有一份真誠,有一份恭敬,有一份積極向上在其中。

  看了《曾國藩家訓》一書,我懂得了要時刻反省自己,每天睡前好好回憶今天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有做錯的事,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希望自己在今後的日子裡不要再虛度光陰,珍惜美好時光,在崗位兢兢業業,奮力工作,為我礦的安全發展作出一份貢獻。

  曾國藩家訓的讀後感 篇3

  曾國藩,晚清時期的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者,是一名集政治、文學、軍事等一身的赫赫有名的歷史人物。從《曾國藩家訓》當中,就能看出曾國藩給後世的影響。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五千年的文化傳承至今,深深銘刻在國人心中。俗話說得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從岳母刺字到西花廳的家規家訓,無不體現了祖輩對後代的希望與鞭策,同樣也體現了中華民族淳樸的家風家規。

  知識改變命運,讓出生農民世家,天資並不聰穎的曾國潘成為一代鴻儒。少年時的曾國藩科舉落榜,用借來的100兩銀子買了一套二十三史,可見對書的痴迷程度。他在家書裡是這樣說的“吾輩讀書,只有兩事:一者進德之事,以圖無忝所生,一者修業之事,以圖自衛其身。”我們知道,曾國藩是個個人信仰和信念十分強大的人,他之所以能形成這些信仰信念,完全來自於讀書。

  曾國藩總結出的讀書方法主要有三條:要讀經典;一書不盡,不讀新書;要培養個人的讀書興趣與方向。

  曾國藩一生不僅“無一日不讀書”,他修身養性的功夫更是值得後人稱道,寫下了有名的《日課十二條》:主敬;靜坐;早起;讀書不二;讀史;日知其所亡;月無忘所能;謹言;養氣;保身;作字;夜不出門。最難能可貴的是,自寫下的那夜起一直到生命的最後歷程,他幾乎非常完美地做到了,這也是曾國藩最驚人的地方。他自己總結為一個字——恆。曾國藩有句名言“人但有恆,事無不成”,這種恆心和毅力,試問還有誰能相提並論?

  “書蔬魚豬,早掃考寶”是曾國潘的治家的寶典。他要求曾家每個子弟都要身體力行,堅持不輟,他自己就一絲不苟地帶頭去做。在對子女的教育上,他在繁忙的公務中抽出時間,瞭解孩子的學習和思想,陪孩子研究他們感興趣的學問,哪怕這種學問他自己並不在行,也要努力去學傳授給他們。在他的言傳身教下,曾家子弟代代皆有英才,曾國藩的子孫、曾孫甚至玄孫裡,有很多科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不論從事什麼工作,總能以高尚的人格與品行彰顯家庭教育的成就和家族傳承的輝煌。曾國藩良好的家風家規對於後代家庭成員那種努力與實踐的精神猶如土壤、陽光、雨露一樣,是不可或缺的。

  “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自近代以來曾國藩就備受推崇。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曾說過:“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梁啟超稱其“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曾國藩家訓中還提到性情不能懶與傲:大約軍事之敗,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巨室之敗,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曾國藩的家訓名言,讓我學到了很多。這本家訓不是一本普通的家訓,而是一本博覽全世界的家訓,他教會了怎麼做人,怎麼治家等。這是一本集思想和智慧的家訓,它將是我以後人生當中前進的動力,有志者事必成,只要用心嘗試,即便失敗,也不後悔!

  曾國藩家訓的讀後感 篇4

  大名鼎鼎的《曾國藩家訓》是我們總經辦讀書會閱讀並學習分享的第二本書。起初並不太理解為什麼要讀《曾國藩家訓》?我初淺的認為,曾國藩不過是組建湘軍打敗了太平天國而已。可有幸讀了酈波所著的《曾國藩家訓》後,讓我感受頗深。這是一本非常好的為人處事、管理自己、管理他人的教育書籍,閱讀並學習後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都會有很大的幫助。曾國藩在看似平淡的家常中蘊藏真知灼見,極具說服力和感召力。從中,可以感知其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處世、治學、治軍、為政等各個方面,“平凡”真實,平常而又深入,可謂字字良言,句句妙語。

  曾國藩是一個好哥哥、好父親,也是個孝順的兒子。他總是告誡他們要認真研究學問,要讀好書但又不能讀死書。他認為自己能夠幫助父母親教育好弟弟們是一件盡孝道的事情,也就盡心教導弟弟們。遇到問題時,他總能夠先從自身找錯,反省自己的缺陷。在與兄弟間發生矛盾時,他感到很難過,但卻不會意氣用事去追究對方的過錯,而是冷靜處理,仔細維護兄弟之間的感情。“兄友”在他身上充分體現。他曾對其弟說,“凡兄弟有不是處,必須明言,萬不可蓄疑問。如我有不是,弟當明諍婉諷。我若不聽,弟當寫信稟告堂上。”

  我覺得就是要這樣子的。家人之間有什麼問題就應該開啟天窗說亮話,有什麼都說出來。如果有問題而不說,一味地埋藏在心裡,那又有誰會知道呢?這樣只會讓之間的矛盾更加的尖銳,一旦矛盾激發,只會讓彼此收到的傷害更大更深。“養不教,父之過”。儒家向來視家庭教育為人生教育之本,對於孩子的成長,父母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再好的學校與老師也無法取代父親與母親。

  《曾國藩家訓》讓我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深刻認識了曾國藩這位大家最真實的一面,他是如何從一個資質平平的甚至愚笨的人,不斷自省,不斷修身養性,而成為近代史上少有的大家!很多人推崇曾國藩,包括像毛澤東和蔣介石這樣的對手,都不約而同地敬佩著一個共同的偶像,這說明曾國藩除了功業上的成就以及文章、思想之外,他有很多過人之處,那種具有普世價值的智慧與思想尤其值得我們現代人學習。

  曾國藩家訓的讀後感 篇5

  我在暑假期間讀了真國藩家訓這本書。其中我最喜歡的一篇文章叫”致四弟,教子弟去驕氣情習”。他的主要意思是天地之間只有謙虛謹慎才是通向成功的路;人一驕傲就會滿足於現狀,這樣就會導致失敗。讀了這篇文章,我知道了議論人家的短短處、指責人家的食物甚至嘲笑別人的失敗,開口就說別人這個不好那個不好,這些其實都是驕傲。書中說”欲去驕字,以不輕而非笑人為第一義,以不晏起為第一義”意思是說, :想要自己不驕傲的話,就不能輕易嘲笑別人的短處。

  我想有時候我也會犯這種錯誤,在嘲笑別人的時候自己得不到好處,別人也得不到幫助。於人於己都是沒有用的,只有謙虛謹慎,才能步步為營通向自己的理想。我非常喜歡讓我受益匪淺的這本書,希望你也會喜歡。

  曾國藩家訓的讀後感 篇6

  這一年多段時間在學習酈波老師講的《曾國藩家訓》(包括百家講壇以及對應的兩本書),感受頗深,已經學習了好幾遍,可以說是常讀常新,每次都有新的感悟,每次都覺得理解得更深了一層。尤其是當遇到挫折、迷茫時,或回頭檢視剛剛過去的那段以自為在實踐這些理念的時光時,體悟就更深了!在實踐這些理念的過程中,發現僅僅“知道”是無效的,而藉以指導自己實現目標,也是非常不容易,但在自己感悟越來越深時,感覺到抉擇時心中的堅定時,以及越來越強的目標感,都讓自己感到“幸福”和“成就”。

  讀書不在多,即使花5年時間讀完這兩本書,只要能將其思想精華融入我的價值觀中,也是值得的。即使用一生,也是值得的!

  這篇文章即是在讀《酈波評說曾國藩家訓》(下冊)第34章《定見》時的讀書筆記與感悟。其中一些句子是摘自書中原書,為了句子通順,沒有註明。

  一、遇事當有主見,不可人云亦云;遇事當有定見,不可被事態簡單左右

  1.遇事有主見,不人云亦云,這是基本前提

  反思自己,發現自己就是一個典型的沒有主見的人,分析起來,有三種情況:

  ①怕擔責任

  既然“怕”,且最終沒有擔責任,說明自己主動將責任推脫掉了。既然沒有負責任,那就不會收穫“積累”!付出了與他人一樣多的時間,卻沒有收穫,那就是對寶貴資源的浪費!

  為什麼不去主動擔責任?說明那並不是自己的真正“目標”,否則,就會想盡辦法去實現這個目標,而不是躲!

  ②沒有見解

  當某件事情由自己負責時,就會想盡辦法去搞定,逼著自己去收集資訊、整合資源,梳理解決思路,怎麼會沒有“見解”?因此,根本原因,還是自己沒有目標,才導致了自己沒有“實現目標”的責任。

  ③對自己的方案沒有信心,即沒有風險把控能力

  其實一般情況下,自己還是有一點“見解”的,但就是怕失敗了,遭埋怨,即怕擔責任。為什麼會沒有信心呢?其實就是缺乏風險把控能力。“風險評估”並不是盲目地猜測,更不是“算卦”,只不過是預測“後果”而已,在推演過程中,遇到障礙走不動時,補上相應的缺就是了!怎麼會評估不出風險呢?只不過是在遇到障礙時,沒有動力去補而已!為什麼沒有動力,根本原因,還是沒有目標,也就沒有實現目標的責任!

  沒有主見的根本原因是沒有目標,沒有“實現目標”的責任。如果有了清晰、明確的目標,就會去想盡辦法“實現目標”,就要在設計方案的過程中,評估方案“實現目標”的可能性、可行性以及風險。而要具備設計方案的能力,就要站在高處,進行全域性考量,不去管是否是所謂的“常規”,總結、分析,梳理出骨架,使無重大因素的遺漏,抓住重點,然後,缺什麼就補什麼。當梳理出骨架了,抓住重點了,進行反覆的驗證、修正,對方案的風險評估就非常明確了,對風險的把控就非常強了,對自己所設計方案,就會非常有自信,對他人方案也具備了風險評估能力,“怎麼做”就非常清晰了。

  如果目標感清晰,就要為“實現目標”負責,設計方案,比較各方案的“後果”是否能夠“實現目標”,以及對“目標”的影響。當了解到新的資訊,或收到他人不同的見解時,就要重新評估,而不是盲從。

  2.遇事有定見,這是對風險的把控能力,抓住“骨架”的能力

  事態緊急,而且事情比較重要時,不改變方案,意味著即刻(短期內)就有“損失”。但我們往往只顧著著急,而忘記了如果改變方案,同時也意味著未來(長期)損失更大,甚至徹底失敗,再也沒有翻身的機會!因此,是否改變方案,就要仔細權衡,短期和長期的影響各是什麼,哪個更重要,要懂得取捨,懂得“放棄”。

  如李鴻章初到上海,軍情緊急,在淮軍沒有足夠的戰鬥力時勉強出兵,失敗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但失敗之後,就再也沒有機會了!何談“建功立業”!但如果不出兵,上海告急,情勢危急。如果仔細衡量一下,就會發現,他來之前上海一直都在“危急”,短期內不出兵,上海只不過多危急一段時間而已,也沒有什麼!經過曾國藩的言傳身教,他選擇了“任爾風狂雨驟,我自巋然不動”,直到淮軍形成戰鬥力之後才出兵,並一戰成名。但他堅持數月不出兵,卻也招來了無數的指責和非議,要抗住這一點,也是不易的。

  曾國藩是有血淚教訓,吃過大虧的!他在初練鄉勇時,只有幾百人,但當時事態緊急,他忘記了自己還沒有足夠的實力,而越俎代庖,得罪了綠營和長沙官場,差點被整死。他選擇了忍辱退走衡陽,日日練兵。後來事態更加緊急,太平軍圍攻長沙,長沙告急,不管長沙政府如何低聲下氣地多次求他出兵,曾國藩都按兵不動,甚至皇帝咸豐連下四道聖旨,也不為所動,直到覺得兵練得有底氣了,他才揮師出衡陽,一舉成名!

  曾國藩滅太平天國的經歷,更是如此,歷經十年,過程中並不總是光輝和榮耀,更多的,卻是被朝廷質疑、防範,戰敗後的冷落,沒有實權被地方政府欺凌,友軍(正規軍)冷眼看笑話,以及朝廷瞎指揮。但曾國藩堅定“順江而下,不斷壓縮太平軍戰略生存空間”的戰略,在任何情況下都不為所動,終於成功。

  但如何正確地進行選擇?答案是“勢”,即趨勢。要順勢,不能逆勢。

  滾滾長江東逝水。如果觀察江邊某一處的水,會發現並不是向東流的,甚至好像沒有規律,但將汪汪一江水當做一個整體來看,卻只有“東”一個方向!這就是“勢”!

  也類似於抓骨架。

  抓住了“勢”或“骨架”,就把控住了風險,任它風狂雨驟,也無需搭理!

  對於一個企業來講,應該怎麼辦呢?對於一個有理想的企業來說,追求的是“基業長青”,也即永續強大。而一個企業,是一個組織,是由人組成的組織,所有的事情都要由人與人之間的協作來完成。只靠老闆,或者少數精英,都不能成功,只有將大部分人或所有人的能量都調動起來,才能發揮出最大的作用。靠“自覺”肯定不能調動,就要靠經營之道,以“制度”進行保障。當出現任何問題時,都要透過制度來實現,如果制度不能實現,或者效率太低,那就修正制度,使制度不斷地得以最佳化,而不能放棄制度。而自己如何能夠實現“參與創造一家基業長青的企業”的夢想呢?首先要培養自己的實力,否則一切免談,那就是做好自己的手頭工作,使自己的工作創造出越來越多的價值,使自己的工作越來越不可或缺,影響力越來越大。而要實現,就要提高能力,為了實現目標,對遇到的障礙進行攻克,發現缺之後,缺啥就補啥!雖然在工作當中,會有很多幹擾,而且看起來好像都比較“緊急”,但都不重要,甚至完全不做,也無礙大局,那就不用管,或敷衍一下就可以了,不要浪費時間和精力,更不要轉移方向!

  二、定見不是頑固不化,不是固步自封,是對大原則、大趨勢的把握

  曾國藩不是戰術家(他打仗很爛),而是戰略家,制定的大戰略就是舍枝葉固根本,因地制宜。與太平軍作戰戰場主要在長江中下游一帶,所以堅定地按照由西向東的作戰趨勢,沿長江中下游一線逐步壓縮太平軍的戰略生存空間。因此他大力發展水師,使之具有壓倒性優勢,並因水師的優勢,而使陸軍可以在每一個沿江戰略據點展開持久戰,實現“扎硬寨,打死仗”的戰術原則。

  湘軍堅守這一戰略原則,任太平軍時有聲東擊西、南突北擊、圍魏救趙之靈活術,任朝廷時有左調右遷、朝令夕命之瞎指揮,也任友軍綠營有隔岸觀火、東堵西截、疲於奔命之狼狽相,卻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戰略中。

  這是一種對趨勢的把握。

  定見不是“瞎”定的,而是把握趨勢、抓住骨架,風險是掌控住了的!

  我的基業長青之路應該怎麼走?也是趨勢!出現任何情況,都要從制度上解決!企業不生長了,出現問題而不自覺了,出現問題但不能有效地解決,部門之間相互扯皮等,所有的這些亂象,都是因制度不行!

  但並不是簡單固守、一成不變,而是能應勢而變,順應乃至引領時代發展的潮流。隨著新的資訊,新的變化,而對原有的進行補充、修正,把握住“勢”,就會使之越來越貼切。比如自己的“培養能力”,則要根據需求而選擇培養哪方面的能力,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細化。

  原有的學識,容易使自己陷入一個天井而不自知,由是偏執。比如清朝的多數儒家知識分子,不能正視西方的發達一樣,在已經落後的事實下,還在夜郎自大。而清朝政府,則在遭到西方列強蹂躪時,則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由自大轉向了絕望,開始唯洋人是舉。這就是失控!

  而曾國藩的學習西方、洋務,則是源自於自強之道的定見。中華之難,中華當之!師夷是為了制夷!最終是要制夷的!並不是夷不可以制,而是目前自己實力不夠而已,實力不夠,培養即可!缺什麼就補什麼,夷人處有,則向夷人學習,自己祖先已經留下了,以前卻丟掉了,那就從故紙堆裡撿起來。

  因能有自強的定見,所以不惜向所謂的“蠻夷”之邦學習;能有自立的定見,所以不求裝模作樣的表面文章。目前的中國社會,很多人表面上“抵制日貨”(比如不買日本車),以為是“愛國”,實際上,不買日本貨就是愛國?可笑!中國比日本弱,態度上惡日,並不能改變中國的弱,要改變,就要缺什麼就補什麼。現在很多國內的品牌,打著“民族”的旗號進行道德綁架,更是可憐!你的產品不行,那就去彌補,缺什麼就去補什麼!即使國人一時可憐,買你的東西,但一年又一年,差距不但沒有縮小,反而加大,這種可憐能養活一個企業?!國家現在為了所謂的`“培養”民族品牌,封鎖國外優秀產品,如谷歌、Facebook等,奢望能夠培養起國內的品牌,這麼多年過去了,後果大家都看到了吧,百度並不因谷歌的被禁而強大,反而越來越垃圾!

  六轡在手,萬流赴壑。

  三、定見源於對人生信仰的追求,源於對人生追求的堅持

  為什麼有的人有定見,而有的人卻連主見都沒有?

  沒有定見的人,是因其沒有需求!如果需要,自然會去尋找。

  在大海中,沒有方向的航船,是不可能靠岸的。人生也要有方向,才能活得有意義,“方向”即志向,即追求。而要於世間撐持事業,須先立定腳跟。

  對於人生之樹而言,先要立志,先要紮根,才能長成參天大樹。如果連意願都沒有,那就幾乎不可能長成,如果要長成,則要先紮下根基。

  在人生事業的撐持過程中,當面臨種種困惑與挫折與迷惑與艱難時,還要學會“內斷於心,自為主持”。有方向,在遇到意外情況時,就不致於迷失方向。曾國藩在平定太平天國的過程中,經歷了相當多的挫折與阻撓,就是因其心中有方向,才能坦然面對。

  曾國藩以為“先立堅卓之志,可求變化之法”,也即人生要有明確的方向,即有清晰、明確的目標,然後想盡方法,充分呼叫一切可用資源,去實現目標。方向明確,目標明確,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則不受任何限制,隨之變化。

  酈波老師說:人生就是這樣,有思路才有出路,有定位才能有地位。

  四、總結

  人生要先立志,有方向,即有明確、清晰的目標,然後想盡辦法、調動一切可呼叫的資源去實現目標,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要先立定腳跟。當他人有不同見解,有新的資訊,遇到意外情況,或事態緊急時,要評估風險,短期和長期的失與得各是什麼,進行綜合衡量後,再去進行選擇。扎穩根基、積累至足夠的實力,這是一切的前提,事態再緊急,也不能動搖!

  曾國藩家訓的讀後感 篇7

  本書是家訓的下篇,識事、識道,個人覺得不如上篇的識人、識己更為直觀、有說服力。

  識事篇講的是“剛柔並濟”,兩個印象比較深的曾公的個人案例。一是國藩鬥咸豐,咸豐20歲做皇帝,還是很想勵精圖治的,於是讓大家給他提建議,但三分鐘熱度過後,就不是那麼回事了。曾公卻並沒順坡下驢,而是寫了一道批判咸豐個人的奏摺而且當著滿朝文武當場背了出來。結果可想而知,被咸豐連罵十幾聲“狂悖”,還要定罪,幸虧有大臣出班跪求,才免遭懲罰,但卻讓咸豐從此對他抱有很大的成見,導致多年後曾公帶湘軍與太平軍作戰,得不到咸豐的支援,甚至讓他回家丁憂。“剛柔相濟,剛其實是目的,柔其實是手段。在實踐行動中,柔的手段比剛的手段更為可取。”女性管理者,剛會被認定為“鐵娘子”,柔可能不能真實表達自己的意願,被認定為“沒有原則”,剛與柔有時很難拿捏與平衡。二是“寬一與乾爹”,講的是乾爹因為個人的事去找做大官的兒子幫忙,曾公隻字不提,就是各種好招待,在瞭解乾爹佔理後,才用一把扇子很隱晦的去幫助他。成年後,特別是有了一定的社會關係、職務,都會遇到這樣的事,如何處理才不會有失偏頗、不會佔用過多精力,只能總結為一句話:這是一門藝術。

  識道篇講的是“明強挺經”,更多講的是剛的藝術與智慧,“剛”的哲學在於它是一種臨事之剛,自勝之剛,克惰之剛。碰到事情別空發言論,要能挺起胸膛負責任,即是臨事之剛,自勝與克惰之剛,我認為可以理解為自律的韌性。

  做事往往只著眼於眼前的問題與矛盾,深陷其中,曾公的做法會給我們啟示。曾國藩帥湘軍與太平軍鏖戰10餘年,之所以能取得最後的勝利,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他能夠有著眼於全域性的戰略眼光,他不輕易的被對手所惑,在整個晚清與太平天國的作戰階段,可以說只有曾國藩做到不為對手所惑,堅持穩紮穩打、壓縮太平軍生存空間的戰略決策。因而他從來不會被太平軍聲東擊西、圍魏救趙的計策所迷惑,也不會被暫時的困難說動搖,而其清軍將領則跟在太平軍的後面疲於奔命,終究肥的拖瘦,瘦的拖垮,成了那場時代大競爭中的失敗者。無論哪個行業,獲取暴利的時代已一去不返,實體經濟需要紮紮實實的做,實行精細化管理,從管理中要效益。

  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我們見證了社會的迅猛發展;而歷史是一面鏡子,讓我們從中找到規律,總結經驗教訓,學會自省、自律,以匹配時代的進步。學無止境。

  曾國藩家訓的讀後感 篇8

  曾國藩有一對名聯:養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

  撐起兩根窮骨頭是指人要有骨氣,曾國藩一生以窮為榮以窮為本,他曾經說過一句話,說他絕不把當官所賺的錢留給後人,這就有疑問了。自從曾國藩發跡後湘鄉出來很多人,因為曾國藩喜歡用鄉人。曾府也成為湘鄉第一府第,曾家也一度成為湖南首富。難道建曾府或是湖南首富的曾家就沒有曾國藩一分錢?其實這裡面還真沒有曾國藩什麼事。曾國藩確實很節儉,但他的幾個兄弟卻是一個比一個貪。他自己兄弟五個,最貪的是五弟也就是在家族裡排行第九的曾國荃。曾家兄弟打仗都特別狠,除了曾國藩外打了勝仗後都喜歡屠城,然後把所得的金銀財寶據為己有。老九曾國荃就這樣斂財無數。曾國藩對大家庭的兄弟們無可奈何,但他對自己子女確實很嚴格。兩個兒子都非常節儉,一直都過得很清貧。曾國藩是死在兩江總督的任上,難道他真沒有留一點錢給他兩個兒子嗎?有個小小的例子可以反證:曾國藩死後他兩個兒子曾紀澤和曾紀鴻都為官了。老大曾紀澤比較有名,曾經是晚清最著名的外交家。當時國家比較窮,曾紀澤在駐英、法大使期間甚至把自己的薪俸貼補到建使館或是外事活動中去了,而他節儉得衣服都捨不得買。老二紀鴻則是北京一名低階的官吏,比他哥哥還窮。有次紀鴻生了一場大病,看了病後竟然拿不出錢去抓藥,想向哥哥借錢,但一是哥哥不在國內,二是想到哥哥也不寬裕。這時曾國藩才離世不久,如果留了錢的話兩個兒子不可能會過得那麼的拮据。

  在萬般無奈之下還是左宗常知道了這件事後出手相助。當時左宗常熱淚盈眶,說平時最不服曾國藩,但現在不服也不行,兩個孩子身為名門之後,清廉自省到這個地步,老曾真是教子有方啊!

  曾國藩平時就穿家裡老妻織的布衣。一生只做過一件高檔衣服,那還是他金榜題名時做的一件高檔料子的長袍,平時捨不得穿,只有在大場面時才會穿出去,回來就趕緊脫下收好。這件衣服穿了三十年,一直到曾國藩去世時還是嶄新嶄新的。

  曾國藩在南京任兩江總督時把家眷都接過來了,有一次李鴻章請曾家的女眷吃飯,這時曾家兩個女兒還沒出嫁,聽到請客的訊息都很高興,但發愁的是兩人只有一條綢緞褲子,這條褲子還是大嫂留下來的。那誰穿這條褲子去赴宴呢?姐妹倆為此吵了一架,小妹妹沒爭羸就大哭起來。於是曾國藩就做小女兒的工作,說等明年如果我還做兩江總督的話我就給你做一條更漂亮的褲子,小妹聽了才破泣為笑。

  曾國藩名言:士農工商,勤苦儉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

  曾國藩家訓的讀後感 篇9

  一、多讀書

  曾國藩出身於農民世家,天資並不聰穎,如何能夠成為一代鴻儒呢?讀書是一個重要因素。

  曾國藩總結出的讀書方法主要有三條,要讀經典;一書不盡,不讀新書;要培養個人的讀書興趣與方向。這三條非常值得我們現代人借鑑。

  在講到怎樣讀書時,他寫到“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學問無盡,不甘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看天,皆無識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二、常自省

  曾國藩一生不僅“無一日不讀書”,他修身養性的功夫更是值得後人稱道。32歲的曾國藩,寫下了有名的《日課十二條》:主敬;靜坐;早起;讀書不二;讀史;日知其所亡;月無忘所能;謹言;養氣;保身;作字;夜不出門。

  最難能可貴的是,自寫下的那夜起一直到生命的最後歷程,他幾乎是非常完美的做到了。

  曾國藩在致九弟的信中引經據典,歷數從古至今一些強勢人物的悲慘結局,告誡諸弟加強自身修養而不是與人爭強鬥狠。

  三、誠交友

  俗話說:“千金難買是朋友,朋友多了好走路”,曾國藩十分注重交友待人的原則,尤其是他的“八交九不交”值得我們學習。

  八交是指與以下八種人交朋友:勝己者;盛德者;去圍著;肯吃虧者;直言者;志趣廣大者;惠在當厄者;體人者。

  九不交是指避免與以下九種人交友:志不同者;諛人者;恩怨顛倒者,全無性情者;愚人;落井下石者;德薄者;好佔便宜者。

  我們學習曾國藩,最重要的就是要學習他身上那種持之以恆讀書、勤勉、謙恭、恆心、堅韌反省、以誠交友的可貴精神。

  曾國藩家訓的讀後感 篇10

  縱觀中華5000年的浩瀚文化,一個個英雄式的人物不計其數,他們有的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有的衝鋒陷陣,嚇破敵膽,有的官拜一品,開創盛世等等。而我讀完《曾國藩家書》後,越來越欣賞這位清朝後期的第一名臣。

  在讀書方面,作為程朱理學的唯一傳人,他的文章寫得洋洋灑灑,讀起來朗朗上口。在他晚年回憶學習的時候,曾說自己是一個讀書天賦不高的人,但是他特別強調一個“靜”字,每次看書不允許任何人去打擾,說到讀書唯有靜才能真正的領悟書中的真諦,讀透書中的文意。而在現在喧囂的環境和社會氛圍中,我們更應該靜下心來,正如諸葛亮所說“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不被外面的繁華所感染,也不要被生活中的誘惑所吸引。

  “人若有恆,事無不成”是他一身的寫照,我們看一個人時總是看到他的汗水,卻沒有看見他含著淚水依然在奔跑。曾國藩的堅持是很少人能做到的,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無一日不讀書”,只有他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不斷努力,才造就了他輝煌傳奇的一生。而現實的世界,堅持已經成了少數成功者的專利,能堅持的人已然不多,當自己回首失敗的時候,不妨多從自己身上找突破口,是不是真的付出了這麼多呢?是不是半途而廢導致的失敗呢?

  在他給九弟曾國荃的一封書信裡,他寫到“無愧於兄弟”,其實推而廣之,就是他對待家人的態度,無論是兄弟還是子女都是平等而待,在子女面前,他絕對是一個稱職的父親,教育出一位外交家,一位數學家,一位文學家。特別是二子曾紀鴻,為了鼓勵他,他花掉大量的時間和兒子一起學習數學。而現在有很多人以工作忙無暇照顧家庭,或許真的是那樣,但是時間是絕對可以調節的,只要我們用心花時間去做,去思考、去感悟。何愁不成功呢?

  曾國藩家訓的讀後感 篇11

  近日一直在讀好朋友送的《曾國藩家書精選》,同治元年四月二十四日給紀澤、紀鴻的信中,曾國藩這樣寫道:“人之氣質,由於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則可變化氣質。古之精相法者,並言讀書可以變換骨相。欲求變之之法,總須先立堅卓之志”。大意為:人的氣質,與生俱來,本來難以改變,只有讀書才可以改變它,重新塑造氣質。古代精於相面的人,都說讀書可以改變骨相。要求得變骨相的方法,必須先立下堅定不移的志向。

  讀完此文有以下兩點感悟:

  一、讀書改變氣質。曾國藩是一介書生,靠科舉發家,最後權傾朝野。在《曾國藩家書》中多次提到讀書的重要性,他諄諄教誨家人子弟要讀書,“讀書貴精專”,“須用困知勉行功夫”,“讀書有一耐字訣”。讀書可以改變氣質,這一點毋庸置疑,且與“滿腹詩書氣自華”表達的意思完全相同,現今提倡的“知識改變命運”則把讀書的重要性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面。

  二、立堅卓之志。古往今來,凡是有所成就之人必先立堅卓之志,才能鍥而不捨,持之以恆,終成大器。道理淺顯易懂,做起來卻是千難萬難。當今世界,燈紅酒綠、物慾橫流,多少人在宦海商場中顛撲沉浮、迷失自我,理想和志向早已拋到九霄雲外,最後落得一個可悲可嘆的下場。

  博覽群書,立堅卓之志,懷赤子之心,方為高人。

  曾國藩家訓的讀後感 篇12

  以前,對於曾國藩的認識,知道他是晚清重臣,湘軍的創立者,清朝重要戰略家、政治家,記得毛澤東曾經說:“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滿無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滿乎?”表達出對這位中興名臣的推崇之情。

  暑期在家,有幸讀《曾國藩家書》只是匆匆翻看了幾篇,但讓我感受很深的地方有許多。感覺對他有了另外一種印象,不僅是重臣,而且是一位知識廣博,道德修養極高,處事嚴謹,循循善誘的長者形象。

  曾國藩與弟書之第一書時,寫到“予思朱子之言,為學譬如熬肉,先須猛火煮,然後漫火溫”時,這又在說誰呢?就現實而言,我們大多數人,在為學之初都曾對自己猛火煮過,但一離開那個環境,火隨之就熄滅了。求學的路上一路學來,畢業以後就少了學習的激情。很值得我們反思。談為學之道,曾國藩說:“用功譬若掘井,與其多掘數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其中的苦中婆心的味道不言而喻,表面上理解,這句話有在一棵樹上吊死的味道,但從本質上講,卻說明了執著的重要。力掘一井總比淺掘數井更有希望見泉吧!一個在在社會上,必須要有自己的追求,這樣主能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找準位置,持之以恆力掘一井,泉總會見的。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要選準方向,執著追求,就一定能夠達到目標。

  一旦目標確立,就要向著這個目標不懈努力,猛火煮之,漫火溫之,“何必擇地?何必擇時?”。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曾國藩真是一位偉大的良師,他自己就是老守一井而力求及泉的實證。他的才華和認識著實讓人佩服,也很值得我們現代人學習借鑑。

  曾國藩家訓的讀後感 篇13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後來者推崇其為“千古完人”、“官場楷模”。他整肅政風、倡學西洋,開啟"同治中興",使大廈將傾的清王朝又苟延殘喘了60年,其功業無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樣影響深遠、澤被後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曾國藩是近代中國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從清朝官吏到現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曾說過:“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可見曾國藩影響之大。

  作為中國近代史上地位顯赫而又最有爭議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國藩家書》是研究曾國藩其人及這一時期歷史的重要資料。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至,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蘊含真知良言,極具說服力和感召力,從中可以感知其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處世、理財、治學、治軍、為政等各個方面,真實而又細密,平常而又深入,可謂字字良言,句句妙語。儘管曾氏著作留傳下來的太少,但僅一部家書足以體現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從而贏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並使其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尊精神偶像。

  中國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業)、立德(成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為後人留下學說)的“三不朽”之說。曾國藩雖出身低微,卻從小發憤圖強,立志“澄清天下”。立志之後持之以恆,對人對己坦坦蕩蕩,每日自修、自省、自律,實現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理學名儒”,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中國人傳統的道德理想。孔子曾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這名經歷了幾千年歲月打磨依然閃爍著金子般光芒的警世名言,不知激勵了多少有志之士。人貴有志。但“志”對於人來,不能僅僅作為一個符號和標記,一旦樹立了遠大理想,就要對它負責。一部《曾國藩家書》讓我仰望到曾國藩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心靈世界,感悟到一個家庭崛起自有其自身的密碼,更觸控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層積澱。

  曾國藩認為讀書要“求業之精,別無他法,日專而己矣。”講究“志、識、恆”;鼓勵其弟“不能不趁30以前立志猛進也。”、“富貴功名皆人世浮榮,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講求立志需嚴,求強當在自修處著力,內心修養、素質的提高,經過日積月累,形成高山景行的道德品格,做到真強;教育家人“做人之道,聖賢千言萬語,大抵不外‘敬、恕‘二字。”以“不貪財、不失信、不自是”為處世為人之本,悉心體會“勤、儉、剛、明、忠、恕、謙、渾”。勤勞、謙遜、戒驕、寬容、節儉、堅忍、自強,在其家書中屢屢可見,言之切切。

  人們常說,子孫有用,留錢沒有用;子孫無用,留錢也沒有用。令人感慨的是,曾國藩身為朝廷重臣,手中實權在握,竟然入不敷出,“亦將欠債”,“決不肯以做官發財,決不肯留銀錢與後人。”再三叮囑家人要力行節儉以不致虧空,這在一般人看來實在是不可思議的事。然而,這卻是實實在在的一個“廉”字,作為封建士大夫的曾國藩是做到了,與今天那些利用職權大撈錢財、中飽私囊的的“蛀蟲“們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儘管書中不可避免地留下了那個時代和階級的烙印,但我們評價歷史人物又怎能以點代面、求全責備。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今天,經濟跳躍式地快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人們的雄心壯志,也引發了浮躁之氣。各個領域追求短期效應、表面效應之風盛行,許多人不是在基礎工作上下功夫,而是沉浸於“一飛沖天,一鳴驚人”,竭澤而漁、殺雞取卵,比比皆是。這部家書值得每位有志之士一讀,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重新認識自己、重新塑造自己,特別是當今人民的公僕們更應好好讀讀曾國藩的“八本堂”,謹記“居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每日審視自己的心靈,是否做到了“不問收穫,只問耕耘。”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他寫給兒子紀澤、紀鴻以及諸弟的家書中。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30多封,是歷史上家書儲存下來最多的一個。全書分為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理財類、濟急類、交友類、用人類、行軍類、旅行類、雜務類,共10大類。

  曾氏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曾國藩受家風薰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並諄諄加以教誨。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諸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恆、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曾國藩家訓的讀後感 篇14

  曾國藩家書》是曾國藩的書信集,成書於清19世紀中葉。該書信集記錄了曾國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後達30年的翰苑和從武生涯,近1500封書信。所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是曾國藩大半生的主要活動和其治政、治家、治學之道的生動反映。對於《曾國藩家書》有人在稱謂及提稱語、啟辭、正文、結語等總結出一堆東西,其實當時的人寫信大體上都是這樣的形式,倒是信中的內容包括了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處世、治學、治軍、為政等方面,這些家書真實而又細密,平常而又深入,是一部真實而又生動反映曾國藩生活記錄的書,是現代人可一窺這位清廷中興名臣內心世界的書。

  世人以為這些家書中,曾國藩寫給子女最多,其實不是,這些家書中,曾國藩寫給弟弟們的書信最多!曾國藩有幾個弟弟,排行第四國潢、排行第六國華、排行第九國荃、最小的弟弟國葆,一般人認為,國潢懶散、國荃浮躁、國華受不得挫折、國葆最小缺乏自制,曾國藩是長兄,又是最早獲得功名,情理上他都應作為弟弟的表率。曾國藩在做京官時,常寫信給弟弟們,和他們說做人之道理。

  曾國藩說:“吾人只有進德、修業兩事靠得住。進德,則孝悌仁義是也;修業,則詩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做主,得尺則我之尺也,得寸則我之寸也。今日進一分德,便算積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業,又算餘了一文錢;德業並增,則傢俬日起。至於功名富貴,悉由命定,絲毫不能自主……,此可見早遲之際,時刻皆有前定,盡其在我,聽其在天,萬不可稍生妄想。六弟天分較諸弟更高,今年受黜,未免憤怨,然及此正可困心橫慮,大加臥薪嚐膽之功,切不可因憤廢學”。(譯文:做人只有增進道德、研修學業這兩件事靠得住。進德來增進修養,就是指孝、悌、仁、義這些品德;研修學業,就是指寫詩、作文、寫字的本領。這兩件事都可以由我們自己做主,這些道德及學問能以增進一尺,便是我自己進了一尺;這些道德及學問得以增進一寸,便是我自己進了一寸。

  今天進一分道德,便可算是積了一升穀子;明天修一分學業,又算存了一文錢。道德和學業都增進了,那麼家業便可一天天增多。至於功名富貴,那隻能看天意來決定了,自己一點也做不了主……可見入學是否遲與早、入學時間都是前生註定的。考試的方面能否盡力而為在我自己,但能否考取則聽天由命,萬萬不能做不切實際的妄想。六弟(國華)天分比諸位弟弟更高些,今年沒有考取功名,不免憤世怨命。但現在正好可以對自己衡量一番,更需要有臥薪嚐膽的功夫,切不可以因一時氣憤而廢棄學習)“。

  曾國藩這些文字寫得特別得好,那怕現在來讀,一樣適合現代的人。現代人,功利心太強,做什麼事都希望有結果,其實讀書,真不是宋真宗趙恆所言,“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那是做皇帝用來誆騙讀書人來為他服務才這樣說的。但無論如何,做人的確是需增進道德、研修學業兩件事靠得住,也只有這兩件做得好,這個人才能成器。曾國藩能守住讀書人的底線,立身不忘做人之本、為政不移為民之心、用權不謀一己之私,錘鍊忠誠乾淨有擔當的政治品格,切實做到“內自省”,完全做到古人所言:“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這些都是過去或現代讀書人應該學習的品格。

  中國近代史研究權威學者徐中約說:”曾國藩的政治家風度、品格及個人修養很少有人能予匹敵。他或許是十九世紀中國最受人敬仰、最偉大的學者型官員”。這個評價是合適的。

  曾國藩家訓的讀後感 篇15

  一年前我在百度中搜索曾國藩關鍵字時出現一個推送:曾國藩到底有多可怕。其中談到了曾國藩的自律程度,令人感嘆。自此,我開始閱讀曾國藩的相關書籍,《曾國藩家書》是寫給父母兄弟,更是寫給我輩讀書濟世之人,字裡行間盡是一位滄桑老人的人生感悟,一位古聖先賢的諄諄教誨。

  如今社會的發展迫使我們告別了書信,同時告別的還有紙張獨具的溫情。讀《曾國藩家書》感覺特別親切,它讓我們看到曾國藩的另外一面,一封封家書,無論長短,字裡行間充滿了對親朋好友的掛念、關心和關懷,每一句話都感受得到作為父親,兄長濃濃的親情。曾國藩在困苦之境也不忘關心弟妹,是最好的哥哥;繁忙之境也不忘教誨子女,是仁慈的父親;窘迫之境也不忘接濟族人,是最好的親友。

  曾國藩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恆等方面,都繼承和發展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曾公在家書中上千次的提到兄弟的學習狀況,從中可以看出曾公對學習的重視。改變人的素質真正的根源還在於教育和文化,物質極度發展的今天,文化的匱乏帶來很多社會問題,這也是我們急需解決的,中國強則少年強,少年強則中國更強。文化和教育的發展才是改變一個民族和國家素質的關鍵。

  曾公在一封信中有寫到“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學問無盡,不甘以一得自足,如河伯觀海,如井蛙之看天,皆無識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他為兄弟們設立課程表,從早到晚,從詩到經,從讀書到修身,詳細至極。在曾國藩的家書中真正體會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

  曾國藩作為國之棟樑,在330多封家屬中,他講求人生道理,道德修養,他說:“凡人皆望子孫為大官,餘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的君子”。我們的教育似乎太重視“才”,忽視了“德”的教育,若想成才,必要加強道德修養。我們定當思考一味的追求技能,而不懂何為“孝”,何是“任”,如此何以“修身”,怎能“齊家”,何談“平天下”。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唯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唯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

  曾國藩家訓的讀後感 篇16

  這是第二次翻家書,曾經買回來翻過一次,無感悟,僅是感嘆。今日再讀,感觸良多。或因時間不同,或因心境變化,都源於外力,並非內省。

  專一為感觸第一要義。為學問,精讀一家之言,為友貴專,任何事都離不開專一。少即是多,慢即是快。求多必然混亂心智,求速必然不求甚解。一生只做一件事,一個時間只看一本書,一個階段只關注一個公司,只愛一個人等等。一是核心,沒有一就沒有二三四五等等。

  恆心為做事之最高法門。半途而廢是平庸的唯一原因。為何半途而廢,庸人因為惰,才人因為傲。所以,立志為要,此志為信仰,為價值觀,並非具體目標。價值觀與生俱來,個人自求多福。

  敬恕之處事原則。敬則無妄言,不議人長短,無驕傲之氣。恕則不損人利己,不佔人便宜,心存於厚。

  曾公之言,只有處於類似境遇,才可體察公之志向。為何只見人感嘆公之聖偉,不見真正學於曾公。修身之路漫長,須時刻謹記,確實非常難,不易為。

  曾國藩家訓的讀後感 篇17

  曾國藩,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晚清重臣,著名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湘軍創立者和統帥者,晚清散文“湘鄉派”創始人。由於其實現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完成了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的偉大事業,被譽為“中興第一名臣”、“中華千古第一完人”。

  縱使曾國藩取得了如此驕人成績,並不是因為多麼天賦異稟,而是在於一個勤字。《曾國藩家書》修身篇有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能勤能敬,愚人有先知”,愛因斯坦也說過成功等於百分之99%的汗水加1%的天賦。聯絡到實際工作和生活中來,我們會發現生活中或者工作中,我們經常巴不得想以最快的速度解決問題,有時候就是一種“完成任務”的心態,以至於不顧實際完成的效果,以次充好,重複勞動,工作效率低下,而且工作技能也得不到提高。因此,我們必須克服惰性,努力做到曾國藩所說的手勤、腳勤、口琴、腦勤、事勤,相信勤能補拙,堅持到底一定會有不一樣的結果會出現。

  《家書》敬、恕有云“聞有逆耳之言,當平心考究一番”,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隨著我們的知識、閱歷、經驗的不斷豐富,做事情也會更加有信心和決斷,但是事物總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答案,我們必須保持謹慎、客觀、包容的態度去看待和處理問題,不僅豐富自己的思路,還能是事情更加圓滿的得以解決。

  《家書》挺忍有云“受不得窮、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世事紛擾,前路不知道有多少坎坷崎嶇,委屈在所難免,但是越是委屈,越是歷練胸襟、成就自我的最佳機會。委屈的時候,你所做和所為也是展示的個人修養和風度,為自己的人生積累不一樣的財富。著眼於複雜的實際工作和生活之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委屈,伴隨著會有各種埋怨和指責,但是靜下心來,其實此時一個忍字就可消了無窮災禍,一個足字 即可省了無限營求。“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災星”。不論如何,為人處世,盡一份心,做一日事,不要過分計較成敗得失,路還很長,放眼遠方,踏實腳下,如是即可!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