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悲慘世界》讀後感範文1200字

名著《悲慘世界》讀後感範文1200字

  初讀《悲慘世界》是在近六年前,只是連環畫式的壓縮版本,我記得當時我反覆看了三四遍,哭得一塌糊塗。

  現在終於拿到了一百多萬字的原著,我花了十天的時間才閱讀完,有感於其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作了以下的分析:

  維克多·雨果不愧為名作家,本書的人物包括各個階層,各種身份,各種性格,各種遭遇,幾乎展示了整個法國社會,是法國那個時期的人物畫廊。圍繞中心人物冉阿讓,各種人物的經歷,心態各有不同,但都符合在革命時期的特點,因此人物雖多,卻不繁雜。

  當然必須得談談中心人物。在冉阿讓的身上,時時透出悲慘的氣息,從苦役犯到市長再到逃犯,冉阿讓的命運在那個悲慘的世界中,無法依靠法律制度,也只能如此吧。

  從冉阿讓開始,縱向來看,即是他的一生,這是貫穿全文得主線。他的靈魂深處,始終存在著邪惡與正義的對比與衝突:一方面,他是因為一塊麵包而進監獄,成了19世紀的苦役犯;另一方面,主教的事蹟和教誨讓他震撼,主教幾乎是作為神的形象在他的記憶裡。就在他從苦役犯變成市長以後,得知商馬第即將作為他的替罪羊而被判刑時,他的內心矛盾極了,然而,自我保護的意識首先讓他在英雄主義面前退縮了,同時,他也希望“真正意義上的復活”,換出那個承受不白之冤的人。兩種思想僵持不下,以至於在法庭上他的頭髮全白了。當他知道他即將失去珂賽特,而搶走她的人生命危在旦夕時,他面前同樣有兩條路:任他自生自滅。他在剛開始甚至為這一想法而竊喜;或是救他,不讓珂賽特傷心。猶豫了許久,最終正義佔了上風。他內心所受的痛苦煎熬更貼近常人,畢竟”但丁在邪惡之門前駐足,徘徊,最後離開,而我們最後走進去“,所以他真實,即使和現實存在著時間,地點上的對比,他也會被接受。

  從橫向來看,圍繞冉阿讓的眾多人物,善惡分明,善的代表如主教,惡的代表如德納第,對比分明,而在他們的一生中,前後命運、遭遇也大多不同,存在著類比,吸引著讀者的.視線。在冉阿讓就任市長之前,有人認為他只想發財;他有錢後,人們又認為他是個野心家;他放棄了市長頭銜和十字勳章,又被認為是投機鑽營的傢伙。“隨著地位的提高,上層社會要他。這個市的佈置整齊的大廳的門,當他還是個手工藝人時,對他當然是關閉的,現在對這個百萬富翁,卻是大開特開。”他逐漸勝任了市長的職務,人們尊敬他,但一旦得知他從前是個苦役犯時幾乎每一個人都拋棄了他。不到兩個小時,他所做的一切善事都被遺忘了,他只是一個罪犯。這只是一個小城市中無知的市民的心態。認識的改變,從另一角度反映了悲慘世界。冉阿讓的命運具有必然性,這些眾多人物如眾星捧月,豐富和完善了冉阿讓的形象。

  合上書後,在我的腦海中,所有人物依然那麼清晰、稜角分明,感謝雨果,他像一位偉大的雕塑家,用他奇妙的刻刀,重現了19世紀法蘭西的芸芸眾生的生活,讓我們從另一側面去探索人性,瞭解法國。

  他真的屬於全世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