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牆會說話》的讀後感1000字
《如果牆會說話》的讀後感1000字
這本書是亦舒寫的,如果牆會說話。書中以纜車經一號這座房子為線索,描寫了在這裡居住的租客,時間悄悄地飛逝,不變的是這座房子,當然,少不了那面牆,那面記錄著一切的牆。
故事其實很簡單很平凡,但是又有誰能夠留意到我們身邊所發生的一切,原來都有牆在看著呢?直到看了這本書,我才好好地看看了身邊的牆,一剎那,我感覺到她的生命。在此,不得不佩服作者,能把故事表述得如此的細膩動聽。作者並不是把人物的生活寫下來,而是著重寫了他們的情感生活,不管是愛情,還是友情,令人感到社會既是黑暗也是光明,是寒冷也是溫暖。
半明半滅間,她聽到一聲嘆息。這句話在書中出現了很多次,每當主角們受到心靈的“洗禮”時,都會聽到牆壁的嘆息,作者賦予牆生命,它附著無數重量,即使飽和了,還是要繼續聽著租客的一切,久而久之,只好溢位來了。
前幾天,跟著外婆去拜太歲,經過鄧氏祠堂,不禁走了進去。外婆說,很多地方都翻新了,雖然我對這座祠堂沒有過去的記憶,但是景觀觀察,也是看出很多經過翻新,橫樑、地磚、瓦蓋面等等都修過。雖說不維持原有的味道是可惜,但是不翻新祠堂無法供人參觀。此時,我不得不想起了亦舒的《如果牆會說話》,我認真地,幻想著聽牆,希望能聽出了什麼。外婆卻說了一句,就連牆壁也都翻新了。原貌不在,憧憬也就不在。在我準備離開祠堂時,走過天井,看到凹凸不平的石板地,頓悟,對啊!石板沒有修葺,她還是原來的面貌,只是磨得更光滑了,凹凸逐漸趨平了。在這些石板上走過的人形形式式,房子建成,牆與石板必定同時存在,她們也就同樣在記錄,不管在記錄什麼,她們都在記錄著。
走過這些石板的`,有大腳有小腳,有滿布皺紋的腳有水嫩的腳,有正常的腳有畸形的腳,到後來,有不同的鞋,有的走得急促,有的走得拖拉,有的在跳,有的在跑……其實,石板才是與我們最接近的。難怪會有:地為母,天為父。
父愛是重要,但怎麼樣都比不上母愛的切肉不離皮。大地母親一直為著我們,我們不能沒有天,更不能沒有地,腳下空空的,心裡會沒底,不踏實。我們應該多留意身邊的一切,其實他們都是有生命,其實他們從不曾發出聲音或做出動作,我們也就不自覺地忽略了他們。閉上眼,感悟一下,即使你寂寞著,依然有他們,生活是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