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鍾書《論快樂》讀後感範文1200字
錢鍾書《論快樂》讀後感範文1200字
《論快樂》是錢鍾書的第一本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中的一篇。文中作者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反覆闡述了對快樂的種種理解。文章不僅文采斐然,議論也深入淺出,活潑靈動,通篇蘊含著濃郁的幽默與睿智。而且這種幽默並不是那種沒有半點營養的滑稽,作者可以說是以一種幽默的情趣,為文章披上一件微笑的外衣,讓人笑過之後又讓人沉思良久,再三咀嚼回味……
在我看來,快樂實在是個是個平凡的東西,因為每個人都有追求它,享受它的權利,我們也確實都在追求它,享受它。千百年來,中國的騷人墨客盡是詠些離愁別緒,懷才不遇的東西,愣是沒讓“快樂”染上些文人的雅氣。但錢鍾書卻在快樂前加一個論字後,好像將本是通俗的東西文學化了,就像是一首打油詩經大師之手後立馬變成了古體詩,頓時讓人覺得深刻了不少。作者站在人生的邊上談論人生的大問題,但卻字字珠璣,大放智慧的異彩,自然地把讀者引入一個廣闊無垠的人生天地,給予我們豐富多彩的人生啟迪。
曾經讀到過這麼一段話:“死亡才是真正的永恆。人類千方百計地追求永生,一旦真正達到永生便會發現,這永生不過是物質的`長存,精神卻無法一成不變地存在。”生命如此,快樂亦如斯。錢鍾書開篇另闢蹊徑,從法語、漢語、德語的精微之處分析入手,提出“快樂”的“快”說明“樂”不能持久,“快”意味著人生一切樂事都短暫難留,“歡娛嫌夜短”啊。在生活中,人們也總會有這樣一種感覺,快樂的時光特別容易過去。“永遠快樂”是古往今來人們一直的期待和祝福。
但錢鍾書的《論快樂》卻告訴我們:“永遠快樂”不但“渺茫得不能實現”,並且“荒謬得不能成立”。因為苦難和荒誕才是人生的本質——“我們只是時間消費的籌碼,活了一世不過是為那一世的歲月充當殉葬品,根本不會享到快樂。” 有快樂就意味著有快樂過後的冷清,寂寞;有了繁華也就意味著有繁華過後的淒涼。於是乎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沒有了永恆,能永恆的惟有痛苦,猶如作者說:“只要一個失眠的晚上,能使你嚐到什麼叫永生的滋味。”
不過,錢鍾書接著又告訴我們:人生雖痛苦,卻並不悲觀。因為“它終抱著快樂的希望”;因為“精神是一切快樂的依據。”“從此痛苦失掉它們的可怕,肉體減少了專制。精神的鍊金術能使肉體痛苦都變成快樂的資料。於是,燒了房子,有慶賀的人;一簞食,一瓢飲,有不改其樂的人;千災百毒,有談笑自若的人。”他覺得:快樂是一種心境,擁有了快樂的心境,就擁有了永久的快樂。在文中錢鍾書舉了穆勒對“快樂”的說法,從對立面的角度論證自己的觀點。“穆勒曾把‘痛苦的蘇格拉底’和‘快樂的豬’作比較。” 即把快樂分為肉體而和精神兩種來談,而錢鍾書則反對這一種說法,他認為一切快樂的享受都屬於精神的。
儘管快樂的原因是肉體上的物質刺激,但如果精神不痛快,“那時刻的靈魂,彷彿害病的眼怕見東西,撕去皮的傷口怕接觸空氣,雖然空氣和陽光都是好東西。”惟有精神上的愉快才能使人真正得到快樂,如果精神上不愉快,那麼再美味的食物也食之無味,在漂亮的花朵也熟視無睹。所以說“發現了快樂由精神來決定,人類文化又進了一步”,也就是說人懂得了怎樣使自己快樂,發現了精神是一切快樂的源泉,於是便懂得自得其樂。佛家亦有云:“快樂即在你心中”,故快樂是精神上的,是人的一種心態。
接著錢鍾書又用了一系列的事例來說明這一點,他說,世人懂得了快樂是一種心態後,於是便有人從苦中作樂,從病痛裡濾出快活來。如蘇東坡就 說:“因病得閒殊不惡,安心是藥更無方”,還有諾凡利斯、羅登巴煦、白洛柯斯等人都能把忍受變為享受,這是精神對物質的最大勝利,所以保持快樂的心態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我們都希望快樂地活著,但不要指望有這種美事,人只能總是痛苦而偶爾快樂地活著。面對這樣的人生,我們只有時常保持快樂的心態才能把人生過出美好的滋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