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生課餘時間利用情況調查報告

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生課餘時間利用情況調查報告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開展,小學生放學後課餘時間的客觀增多,一方面為小學生個性的全面自由發展提供了條件;另一方面,如果利用不當,反而帶來一些消極的影響。這就要求我們對小學生放學後課餘時間的支配情況及小學生的課餘生活狀況給予足夠的關注。但因目前的種種因素,我國小學生在放學後課餘時間利用方面存在著諸多問題,歸納起來大致有三類:一是剝奪的課餘時間;二是消極的課餘活動;三是成人化的課餘時間。本文主要採用問卷調查的方法,選取了廣州市小學的193名有效調查問卷作為研究物件,並訪談了願意接受並配合訪談的家長,其目的主要是從側面研究小學生放學後課餘時間的配情況及某些原因,並分析課餘時間對小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的影響。

  關鍵詞:小學生 放學後課餘時間 支配方式

  1995年5月1日實行每週兩天休息日製度,加上節假日的增加、學生學習負擔的相對減輕、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入等,中小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越來越多。大量的放學後的課餘時間,本來為小學生個性的充分自由發展提供了可能性,在國內關於小學生課餘時間安排的研究中基本上都是從素質教育方面討論的,強調學生的課餘時間完全被家長安排,孩子沒有自由安排時間的權力;而國外課餘時間雖然沒有被家長安排,課餘時間孩子是自由的,但是出現無所事事,與社會上的閒散人員混在一起,受到不良的影響,沾染一些不良習慣。本研究透過擬定調查問卷,從微觀層面上的社會化機制和途徑的角度比較分析小學生放學後課餘時間支配的現狀,在第一手材料的獲得中瞭解小學生放學後課餘時間支配的現狀與學生學習的相關性,切實糾正對小學生放學後課餘時間支配方式的認識上的一些誤區和主觀臆定;同時結合當代的社會背景,充分了解小學生的放學後的課餘需要,對小學生放學後課餘時間支配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做一些理論探討,力圖提出有實質性意義的建議與對策,以期拋磚引玉,對早日構建小學生放學後課餘時間支配方式有所幫助。

  透過調查與研究把握了被調查學校小學生放學後課餘時間是如何支配的,分析小學生課餘時間支配方式存在的問題,並最終對被調查學校學生放學後的課餘時間的支配是否與學生學習有影響做出判斷,借鑑國外的經驗與理論,對小學生課餘時間的支配與學生學習成績之間的關係進行闡述,總結出自己的看法,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1.問題的提出

  在教育領域內,隨著教育改革過程的深入以及基礎教育階段為學生“減負”的呼聲,我國中小學生在校時間逐漸縮短,課餘時間大幅度增加。因此,學生的學習負擔相對減輕,他們自由支配的時間越來越多,放學後課餘時間的增多,一方面為個人的充分自由發展提供了時間上的可能性,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想克服負擔過重現象,就得使學生有自由支配得時間。”“自由時間是豐富治理生活的首要條件,”“正像空氣對於健康一樣,自由時間對於學生是必不可少的。”另一方面小學生放學後的課餘時間也可能成為虛擲光陰,消唐意志,放浪形骸的生命泥沼。馬克思說過:“搬運工和哲學家的原始差別要比家犬和野犬之間的差別小得多。”因此如何安排利用好小學生放學後的課餘時間就成了擺在學校、家庭、社會面前的共同問題,而從我們的身邊可以看到,小學生課餘時間大多是由父母長輩安排的,如寫作業、做父母留的作業、去輔導班;父母沒有時間的則是自己去找夥伴玩、看電視等等。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的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根本不讓自己的孩子有自由的時間,變本加厲地給孩子們在學習上加碼。有的家長不僅在孩子學科的範圍內給他們加碼,範圍以外的諸如舞蹈、武術、繪畫、音樂等,不管自己的孩子在這些方面有無興趣,也要送孩子去學習、培訓。從個體方面來看,小學生課餘時間的合理安排,既有助於小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自我實現,也有助於小學生的身心健康,在教育中充分體現出“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念。從社會層面來看,對小學生課餘時間合理安排會使小學生得到全面、充分、健康的發展,對其社會化過程有推動作用。愛因斯坦說過:“人的差異在於業餘時間”。在同樣的環境,同樣的時間,同樣條件的業餘時間裡,兩個文化程度相同的人,經過若干年之後,一個人合理安排業餘時間透過業餘時間學習,可能成為具有某方面專長的學者,另外一個不願安排業餘時間,不願學習就可能成為庸才。業餘時間可以造就人,也可以毀滅人。那麼,放學後這些課餘時間該拿來幹什麼呢?怎樣安排更有益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呢?在這種情況下,進一步加強對小學生放學後課餘時間支配方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2.研究方法

  2.1物件

  由於一年級學生太小,筆者從二年級到六年級進行了調查。調查問卷共發放200份,收回問卷198份,其中有效問卷為193份,有效回收率為96.5%。問卷調查的物件分佈如表1所示。

  表1問卷調查的物件統計(N=193)

  分類 男 女 二年級 三年級 四年級 五年級 六年級

  人數(人) 102 91 38 30 30 28 67

  百分比(%) 52.8 47.2 19.7 15.5 15.5 14.5 34.7

  2.2方法

  2.2.1問卷調查

  本文的調查研究物件是廣州市普通學校的小學生。之所以選擇廣州市的小學生為調查物件,主要有幾方面的考慮:第一,小學生正處於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可塑性強,且易受各種社會文化的影響,瞭解他們放學後的課餘生活,對合理提出利於他們成長的策略建議提供了依據,具有重要的意義;第二,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調查很難涵蓋綏中縣所有類別學校的小學生,所以將調查的'學校類別限定為普通小學。

  2.2.2訪談調查

  筆者在問卷收回以後,訪談了來自這所學校的3名任課老師,分別是英語老師,數學老師,語文老師。此外還聯絡了4名願意接受訪談的家長進行了訪談調查,主要是瞭解他們對小學生放學後課餘時間支配方式的評價。

  3 結果與分析

  3.1 課餘時間

  在回答“你覺得你放學後的課餘時間?”時,其中女生認為放學後擁有的課餘時間“比較多”,而男生認為放學後擁有的課餘時間“剛剛好”。透過表2,我們可以看到在此次調查中,不同性別的學生在認識上都傾向於課餘時間“比較多”和“剛剛好”的選擇。透過調查筆者發現,現階段小學生放學後所擁有的課餘時間是足夠的。

  表2小學生放學後所擁有的課餘時間

  放學後的課餘時間 男 女

  人數 比例 人數 比例

  太多 11 10.8 11 12.1

  比較多 26 25.5 26 28.6

  剛剛好 48 47.1 41 45.1

  不夠多 17 16.7 13 14.3

  在調查中,問及“你每天放學後有多少時間可以自由支配?”時,學生們的回答集中在1小時以下和1-3小時之間,如表3所示,女生可自由支配時間在1-3小時佔38.5%,3-5小時佔35.2%,男生小於1小時的佔38.2%,1-3小時佔28.4%,女生在放學後可自由支配時間要略多於男生,說明女生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當天的作業及額外作業(父母安排要做的事)。

  表3小學生放學後可自由支配的時間

  時間 ≤1小時 1---3小時 3---5小時 ≥5小時

  人數 比例 人數 比例 人數 比例 人數 比例

  男 39 38.2 29 28.4 22 21.6 12 11.8

  女 14 15.4 35 38.5 32 35.2 10 11.015

  透過表2、表3,我們發現小學生放學後的課餘時間足夠,但是他們能夠自己支配的課餘時間比較少,其中女生擁有的放學後的課餘時間和可自由支配的時間這兩項略高於男生。

  3.2 課餘活動

  小學生課餘活動目的的問卷調查(見表4)。排在第一位的是“放鬆心情”,佔45.1%;第二位的是“娛樂”,佔30.1%“消磨時光”排第三,佔8.3%;而“結交朋友”和“學習提高”只佔6.7%和5.7%。此次調查中,男女同學在課餘活動最主要目的沒有顯著差異。

  表4小學生課餘活動目的

  選項 總計 男 女

  人數 比例 人數 比例 人數 比例

  放鬆心情 87 45.1 46 45.1 41 45.1

  娛樂 58 30.1 28 27.5 30 33.0

  消磨時光 16 8.3 9 8.8 7 7.7

  結交朋友 13 6.7 8 7.8 5 5.5

  學習提高 11 5.7 6 5.9 5 5.5

  其他 8 4.1 5 5.0 3 3.3

  3.2.1放學後課餘活動的內容

  表5小學生放學後的課餘時間經常參與的活動(多選)

  內容人數 百分比(%)

  做作業、自修學習 138 71.5

  參加文化補習班及特長學習 134 69.4

  看電視127 65.8

  看課外書116 60.1

  上網95 49.2

  玩電腦遊戲91 47.2

  外出閒逛娛樂72 37.3

  棋牌等娛樂活動66 34.2

  做家務59 30.6

  進行體育活動54 28.0

  其他29 15.0

  排前3名的課餘活動是:做作業、自修學習;參加文化補習班及特長學習;看電視;排在後三名的是:棋牌等娛樂活動;做家務;進行體育活動(其他項不計)。做作業和參加文化補習及特長學習是小學生普遍進行的課餘活動,而做家16務和進行體育活動卻是小學生很少做的,也許是因為教師和家長對學生有很高的期望,也許是因為當前社會上的競爭更加激烈。總之,現在的學生的確不輕鬆,許多無形的壓力被加在了小學生的身上。

  3.2.2 課餘活動的載體

  (1)網路

  透過問卷調查,我們得知,在193個樣本中,上網者有95人,佔總人數的49.2%。其中,男同學有58人,佔男生總人數的56.9%;女同學有37人,佔女生總人數的40.7%,可見男生上網的比例大於女生。

  表6上網的主要目的(N=73)

  選項 總計 男 女

  比例 人數 比例 人數 比例

  消磨時間 24.7 18 31.0 10 27.0

  娛樂 42.5 20 34.5 13 35.1

  獲取資訊 13.7 8 13.8 4 10.8

  學習提高 15.1 8 13.8 8 21.6

  其他 4.1 4 6.9 2 5.4

  透過對上網目的的調查,娛樂、消磨時間、習提高分別列居前三位(見表6),調查顯示男女同學在上網目的認識上略有差異,其中在“消磨時間”男生佔31.0%,女生佔27.0%,男生上網的主要目的“消磨時間”的比例大於女生;“學習提高”選項男生佔13.8%,女生佔21.6%,女生上網為“學習提高”的比例大於男生。

  (2)電腦遊戲

  在193個樣本中,玩電腦遊戲或其它遊戲的有91人,佔總人數的47.2%。其中,男同學有65人,佔男生總人數的63.7%;女同學有26人,佔女生總人數的28.6%,男生玩遊戲的比例大大高於女生。在問及玩電腦遊戲或其它遊戲的目的主要有哪些時,選擇“宣洩情緒”的最多,其次是“刺激、好玩”。[17]

  (3)電視

  表7小學生經常看的電視節目(N=127)

  內容 總計 男 女

  人數 比例 人數 比例 人數 比例

  卡通類 67 52.8 47 37.0 20 15.7

  影視類 72 56.7 30 23.6 42 33.1

  娛樂類 48 37.8 21 16.5 27 21.2

  新聞類 40 31.5 26 20.5 14 11.0

  體育類 37 29.1 25 19.7 12 9.4

  科技類 34 26.8 24 18.9 10 7.9

  廣告 23 18.1 13 10.2 10 7.9

  其他 25 19.7 11 8.7 14 11.0

  學生中看電視的共有127人,佔調查樣本的65.8%,可見電視在小學生放學後的課餘生活中佔有絕對位置。學生看的最多的電視節目依次是:卡通類、影視類、娛樂類、新聞類、體育類。根據表7顯示男女在“影視”、“新聞”、“卡通”、“體育”這四類節目的選擇上有顯著性差異,在“新聞”、“卡通”、“體育”這三項中男生的比例明顯大於女生,而相反女生看“影視”、“娛樂”類節目的比例大大多於男生。(見表7)在我對四名家長進行的訪談中,家長們表示孩子在家裡一般都看電視,可以說電視成了學生們最親密的夥伴。

  (4)書籍

  本次調查顯示:小學生在放學後的課餘時間看課外書共有116人,佔調查樣本的60.1%。小學生常看的課外書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文學名著、懸疑小說、卡通,在“武俠小說”、“言情小說”、“懸疑小說”、“教材輔導”、“娛樂雜誌”這幾類書籍上,男女性別有顯著性差異,閱讀“懸疑”、“武俠小說”這三類書籍的男生人數大於女生,而女生閱讀“言情小說”、“教材輔導”、“文學名著”類書籍的人數明顯大於男生。(見表8)

  表8小學生閱讀課外書的內容

  內容 總計 男 女

  人數 人數 人數

  文學名著 72 28 44

  言情小說 56 21 35

  武俠小說 51 32 19

  懸疑小說 68 45 23

  教材輔導 47 21 26

  卡通、漫畫 64 30 34

  娛樂雜誌 45 18 27

  其他 32 14 18

  (5)課餘活動場所

  從小學生在家以外的課餘活動場所的選擇情況可以看出,排在前六位的依次為:同學朋友家(45.3%)、戶外綠地(40.7%)、商場超市(39%)、書店圖書館(29.3%)、親戚家(26.0%)、網咖(21.4%)。

  (6)課餘活動形式

  調查中,在問及學生對其閒暇活動“放學後的課餘時間你經常和誰在一起?”時,家人佔62.1%,同學朋友佔15.8%,自己一個人佔24%,可見家長對小學生的課餘生活有很重要的影響

  4對調查結果的討論

  4.1課餘時間能夠為小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條件

  早在100多年前,馬克思就深刻指出了自由時間對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意義,他認為,自由時間一是“用於娛樂和休息的時間”[1];二是“用於發展智力,在精神上掌握自然的時間”[2],即自由時間的價值一方面在於休息娛樂,另一方面在於發展,他認為,自由時間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條件。小學生課餘時間就是他們的自由時間,同樣課餘時間為小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條件,是小學生全面發展自我的重要時空環境,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4.1.1有助於小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一個人的心理是否健康,並不像軀體健康那樣已經具有比較客觀的指標,人們的心理活動是一個不斷髮展和變化的過程,因此一般認為心理健康只能是一種保持動態平衡的心理狀態。課餘活動由於是在課餘的時間裡,可以自由參加,自主選擇專案,所以能最大程度地滿足學生個人的慾望。對於小學生而言,學習也是某種性質的“工作”,它必須付出相應的體力和一定的智力才能完成,剛剛進入學校的小學生處於學習的初級階段,學習任務相比以前比較重,再加上現代化的生活節奏使一些小學生感到疲憊、緊張和焦慮。而課餘活動正是小學生進行身心調節的重要手段,在課餘時間裡,他們可以自由、自主地進行體育鍛煉、文娛、交往等各種活動,並在活動的過程中獲得輕鬆和愉快,這不僅可以消除學習和壓力帶來的身體疲勞,恢復自己的體力、精力。更重要的是,小學生們透過自由而豐富的課餘活動,可以放鬆心情,安撫疲憊的心靈,調節緊張情緒,表達和宣洩自己的情感,轉移內心的傷感、悲哀、憂愁和不良衝動,從而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和享受,增進心理健康。此外,積極性的課餘活動可以陶冶性情,使人保持較好的心態,避免身體疾病和心理異常。

  4.1.2有助於小學生個性的自由充分發展

  個性決不是塑造出來的,決不能按一個設定的理想模式去培養,關鍵是要營造寬鬆的氛圍,使其個性自由彰顯。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活動與交往是個體個性發展的源泉和基礎,健康生動的活動和交往有助於小學生個性的形成和發展。在正規的課堂學習生活中,小學生的活動要服從於社會角色規範和學校規章制度,絕大部分活動必須聽憑猶如機械鐘錶式的課時計劃和作息時間的指揮和擺佈,這對小學生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導向和約束作用。而在課餘時間,小學生則應該更多地依隨心理的時間去安排自己的生活,自由地選擇符合當時內心感受和需要的有意義的活動方式,激發其自主選擇和決斷意識,促進其個性得到充分自由地發展。

  4.1.3有助於小學生創新潛能的挖掘

  “自由是生命的靈魂,而自主是自由的第一要求。”[3]小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自主的選擇一些適合自己特點的活動,在自由活動中愉悅身心,展示才能,陶冶性情,豐富個性,自由自主的選擇對自己成長有意義的活動。在課餘時間裡,在寬鬆的環境下,有利於學生個性自由彰顯,可以從事各類自己感興趣的創造性活動,自由展示自己的才華,體現“人格”的力量,同時,也只有在自由和安全的精神環境中才會有創新火花迸發。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當孩子每天按照自己的願望隨意使用5—7小時的空餘時間,才有可能培養出聰明的、全面發展的人。離開這一點談論全面發展,強調培養素質愛好、天賦才能,只是一句空話。”[4]

  4.1.4有助於小學生自我意識和自我監控能力的增強

  在課餘時間裡,活動的目的和任務是學生為滿足自己的需要提出的,為了滿足自己提出的目標與任務,他們會主動要求解決問題的方法,設計自己的行動,關注自己行為的結果,並最大限度的調動自己內在的潛力和潛能,主動參與,全身心地投入並從中去發現、去思考、去創造。在這種帶有“解放”性質的自由活動中,小學生的自我監控能力勢必會得到鍛鍊和提高,增強自我效能感,進而激發出更高的自控需求。

  4.1.5有助於促進小學生人際交往和社會化的發展

  一個人生活是離不開社會活動的,一個人的經驗總是在不同性質的各種社會群體中生活並進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一個人的發展取決於和他直接或間接進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展。”[5]課餘的基本內容是人際交往,人際交往是人們適應生活和發展的需要,缺少人際交往,就得不到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往是人的基本需要,人不可能在孤立的狀態中生存和發展。參加課餘活動,可以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人,可以透過課餘活動的多種形式瞭解社會和認識社會,透過課餘活動的人際交往互相交流思想、興趣、情感,互相瞭解,互相幫助,從而增長知識,增長才幹,擴大自己的生活環境和生活內容,不斷認識別人,重新認識自己,使自己不斷適應變化著的新環境。馬克思認為一個人的發展取決於和他直接或間接進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展。在課餘時間裡,學生走向社會,走向生活,在社會實踐中懂得真善美,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學會理解與寬容,分享與合作,在成功中樹立自信,在失敗中磨練心理承受與調節能力,從而養成積極的情感和堅強的意志。特別是針對目前小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的現狀,課餘時間的合理利用對其人格健全和全面發展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小學生可以透過放學後的課餘活動的多種形式瞭解社會和認識社會,透過交流思想、興趣、情感,擴大自己的生活環境和生活內容,不斷認識別人,重新認識自己,使自己不斷適應變化著的新環境,從而促進他們的社會化。

  4.2課餘生活有助於促進小學生社會化的發展

  “社會化就是指個人學習知識、技能和規範,取得社會生活的資格,發展自己的社會性的過程”。[6]簡單地說,社會化就是指一個人由自然人向社會人轉化的過程。課餘生活作為小學生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小學生社會化的重要途徑。

  4.2.1從社會化的機制來看,社會化的主要機制是家庭、學校、同輩群體、大眾傳媒(包括報紙、廣播、電視、網路等)。對小學生來說,除了學校屬於正式組織外,其他機制對小學生的影響都是在潛移默化中完成的,從時間的角度來看,這些機制直接作用於小學生的社會化都必須是在學生的閒暇時間中,即便是作為正式組織的學校,除了課內系統、全面的正規教學之外,對小學生社會化的影響因素還包括班風、學風、教職員工的工作作風、學校的文化氛圍等“潛隱因素”這些因素要起作用,也大多數在他們的課餘生活中。因此可以說,放學後的課餘生活是小學生社會化機制發生作用的重要時空。

  4.2.2從社會化的內容來看,小學生社會化包括學習生活技能、學習和內化社會規範、培養角色能力等方面的內容,課餘生活能夠為小學生完成和實現社會化內容提供條件,集中體現在:(1)課餘生活有利於小學生的身心健康,這就為小學生的社會化提供了物質基礎。(2)小學生具有很強的交往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希望更廣闊地展現自己,發展自己。在放學後的課餘時間裡,“他們是處於自由、自主的生活狀況可以自由而充分地開拓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培養和完善自己的個性品質;可以進行廣泛地學習,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同時可以透過多性的人際交往和社會實踐活動,接觸社會,獲得多方位的角色互動……”[7],這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小學生逐步習得一定的生活技能,提高各方面的素質和能力,內化社會規範,並確立一定的目標和價值體系,從而促進自身社會化的完成。

  4.2.3從社會化的特徵來看,由於小學生的身心不斷走向成熟,自我意識不斷增強,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的形成也已經發展到能夠直接依靠自己對客觀事物認識和判斷的水平,在課餘生活中,小學生可以完全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甚至本能,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在最大限度範圍內進行選擇,從而在各個層面上推動小學生的社會化程序。

  根據本次調查的結果,我對小學生放學後的課餘時間、課餘時間的支配方式有了一些具體的瞭解。結果也讓我深思:放學後課餘時間的剝奪,或放學後課餘時間和課餘時間支配方式不能自己掌控,課餘活動權被侵犯,學生放學後的課餘時間、空間很有限,對他們的全面發展,尤其是人格的發展、自我成長是否會有不良的影響。同時,也讓我們看到:網路、電子遊戲和動漫也並非洪水猛獸,他們並沒有完全充斥著孩子們的生活,所以如何引導他們去選擇、去面對,顯得更為重要。在我們今天的高競爭社會,除了給孩子們知識之外,人們更需要給他們健全的人格,才能讓他們日後更好地適應社會。

  參考文獻:

  [1]王莉、王健敏,杭州市小學生課餘生活現狀調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5

  [2]王小波,兒童休閒:被遺忘的角落—我國城市兒童休閒狀況調查[J],《青年研究》,2004

  [3]孫雲曉.十四個新發現———當代中國少年兒童發展狀況調查系列,

  [EB/OL].www.sunyunxiao.youth.cn.

  [4]黃小葵、[日]高口明久,中日兩國小學生課餘生活狀況比較研究[J],《外國教育研究》2003 4卷2期

  [5]吳奇程、袁元,城市小學生課餘生活現狀調查報告[J],《現代教育論叢》,2002(6)

  [6]廣州學生課餘怎麼玩打遊戲看電視140分/天[N],《資訊時報》2004-5-25

  [7]中國少年兒童素質狀況抽樣調查情況報告[N],《中國婦女報》2001-12-5

  [8]中國城市少年兒童生活習慣研究課題組

  中國城市少年兒童生活習慣研究[EB/OL].www.sunyunxiao.youth.cn.

  [9]張炳富、鍾華英,“遊戲機室對青少年的影響”調查[J],《青年研究》,1998(8)

  [10]天津市教科院課題組,中小學生雙休日調查[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8(6)

  [11]樓玲玲,小學生雙休日生活現狀調查[J],《班主任之友》,2003(4)

  [12]周國萍,初中生閒暇生活現狀研究[D],華東師範大學,2004

  [13]美法孩子的課餘生活是這樣過的,中國教育報,

  2007-10-09 http://edu.xhby.net/system/2007/10/09/010132930.shtml

  [14]Adler,P.A.,&Adler,P.(1994).Social reproduction and the corporate other:The institutionalizati afterschool activities.Sociological Quarterly,35(1),309-328

  [15]朱文學,日本小學生生活狀況簡述[J],《外國中小學教育》,1999(04)

  [16]Cutforth,N.J.(1997).What's worth doing:Reflections on an afterschool program in a D

  elementary school.Quest,49(1),130-139

  [17]關健,中學生閒暇生活與閒暇教育研究[D],天津師範大學,2006

  [18]Afterschool intervention program for educationally disadvantaged young children.Urban Re 24(3),203-217.

  [19]楊昌勇,大學生閒暇及閒暇教育現狀的抽樣調查及對策研究[D],西南師範大學,2004

  [20]胡杰容,大眾傳媒與城市青年的閒暇文化生活一一對592名城市青年的問卷調查〔J〕,《青究》,2001(1)

  [21]柳平,美國關於附暇教育的研究〔J〕,《外國教育動態》,1986,(5):56一58,35

  [22]龐桂美,我國閒暇教育研究述評〔J〕,《中小學管理》,2000,(10):6一8

  [23][英]斯賓塞,斯賓塞教育論著選[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24]楊友桐,關於閒暇教育的理性思考[J],《陝西教育學院學報》,2002,(3):11一13

  [25]葉瀾,《教育概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