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鄉下留守兒童情況的調查報告
關於鄉下留守兒童情況的調查報告
第一篇: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一)留守兒童現狀調查分析
在5天的社會實踐過程中,工商大學外語學院暑期社會實踐展開調查,主要採取了問卷調查、入戶走訪、個別訪談、集體座談的形式。
據調查,二小有留守兒童200餘人,佔在校學生總數的30%,據二小一位三年級的班主任老師反映,留守兒童在學校各年級和各班均有分佈,約佔1/3左右。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60份,回收問卷60份,有效問卷58份,有效率為97%。透過對問卷進行分析,發現35%的留守兒童是由祖父母照看,90%的留守兒童希望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尤其是10週歲左右的留守兒童表現得更明顯,70%的留守兒童一年以上才能與父母見一次面,87%的留守兒童通常與父母進行電話聯絡,81%的留守兒童經常在家做家務,生活自理能力較強,55%的留守兒童在學校有不少夥伴,14%的留守兒童害怕見陌生人,性格較內向,比較自卑。在調查問卷的主觀題部分,絕大多數留守兒童理想中的生活就是能夠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在調查留守兒童“最想對父母說的一句話”時,多數孩子“希望爸爸媽媽早點回來”、“我想你們,我會好好學習的”“爸爸媽媽辛苦了”,部分學生表示“爸爸媽媽快來接我”“爸爸媽媽能多關心我”,這一方面反映了留守兒童與其他孩子相比更加成熟,另一方面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在外打工的父母對留守兒童關愛不夠,親子關係不夠融洽。
透過與二小的老師交流和問卷調查過程中我們的親身經歷總結出,留守兒童主要有以下特徵:
1、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上表現參差不齊。我們在入戶調查中一位叫做王浩然的小男孩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品學兼優,能夠熟練地背誦古詩、唱英文歌,在家還要照顧僅僅2歲多的妹妹。他很理解爸爸媽媽離開家外出打工,在問到他最想對爸爸媽媽說的一句話的時候,他希望父母能早點休息,懂事程度已經超過同齡人。但也有的留守兒童劣跡斑斑,據二小的一位老師反映,一位留守兒童有偷竊行為,經常偷竊超市裡的商品賣給同學。
2、性格方面。不少留守兒童較內向、自閉,逆反心理較重。據老師反映,有些留守兒童很渴望和他人交流,但由於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外出打工,孩子的人際交流能力沒有得到有效培訓,而祖(外)父母多數情況下也缺乏這方面的技能,因此,當這些孩子長大後,人際交流的能力並沒有得到同步發展,因而很難和別人溝通。小學和初中是留守兒童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而他們的監護人尤其是爺爺奶奶通常溺愛他們,造成了他們的任性;另一方面,和老人一起生活的孩子在反應力、思想行為方面相對其他孩子要緩慢一些,這也造成了日後和他人交流產生障礙。
3、學習方面,留守兒童的學習兩極態度分化現象嚴重。據學校老師反映,學習不認真的往往是留守兒童,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家長的監督力度不夠,他們的學習就無人過問,最終很容易形成雙差生和問題兒童。據二小的袁校長介紹,一位11歲的留守女童,其父母在外地打工,通常是幾年才回家一次,該生學習成績較差,行為習慣也很不好,自覺性不強,逐漸成為問題兒童。
留守兒童之所以會出現以上問題,監護人也存在著不容推卸的責任,主要表現在:一是留守兒童的監護人自身文化素質低,無法在學習上給予留守兒童必要的輔導,致使留守兒童學不會的知識越積越多,積重難返。二是留守兒童的監護人教育能力低,往往只能夠關注孩子的生活和基本安全問題,對留守兒童的性格形成和文化教育顯得力不從心,因而只能持放任的態度,任由其發展,不管不顧,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願在其身上花費心思。三是留守兒童的監護人沒有能力監管或溺愛他們,這主要表現在祖父母和外祖父母身上......
第二篇:共青團加強留守兒童管理調查報告
近年來,留守流動兒童的問題不斷凸現,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團縣委積極履行職責,圍繞“監護、服務、關愛”做文章,紮實推進全縣留守流動兒童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縣留守流動兒童概況
縣共有留守兒童2901人、流動兒童1688人。在留守兒童中,學齡前兒童約佔留守兒童總數的9.2%,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生分別約佔總數的73.3%、14.3%。父母雙方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1253人,約佔留守兒童總數的43.2%。留守兒童主要和祖輩生活在一起的約佔87%,和其他親戚生活在一起的約佔3.9%,寄養在朋友家裡的約佔4.9%。在流動兒童中,學齡前兒童佔總數的10.7%,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生分別佔總數的72.5%、14.5%。據瞭解,留守流動兒童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家庭教育薄弱。絕大多數留守兒童是隔代監護,長輩們物質上給予的多,精神上關注的少。流動兒童雖然和父母在一起生活,但父母真正能夠和子女進行談心交流的較少,導致留守流動兒童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
二是心理問題突顯。許多留守流動兒童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在性格上表現為任性、冷漠、內向和孤獨。甚至還有一部分孩子受外來不良社會因素影響成為“問題孩子”,有的甚至走上違法犯罪道路。
三是意外傷害嚴重。留守流動兒童因為缺乏家庭管護,自我保護能力差,很容易出現意外傷害事件。
四是學習情況不佳。留守流動兒童由於缺乏父母有效的督促和引導,厭學、逃學、輟學的傾向比較明顯。
二、縣留守流動兒童工作情況
(一)多措並舉,在強化留守流動兒童的監護上下真功
各級團組織透過各種途徑加強對留守流動兒童的監護和管理,讓他們“有人管”、“有人理”、“有人愛”。一是重點提升留守流動兒童家長的家教能力。先後開展了為期三月的“科學家教鄉村行”,為期兩月的以“親子和諧”為主題的“家教知識五進”活動,即家教知識進社群、進鄉村、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透過多主題、多層次、多形式對留守流動兒童家長的分類家教指導,不斷提升他們家庭教育的理念和對家教知識的知曉率和運用能力。二是不斷完善代理監護人制度。組建了全縣“愛心媽媽”志願者服務隊,透過與新聞媒體合作在全縣大力推廣“社會媽媽”、“代理媽媽”的做法,呼籲和發動社會愛心人士擔任留守流動兒童的代理監護人,彌補他們親情失落、生活失助的缺憾。並透過組織“社會媽媽”“代理媽媽”攜留守流動兒童做遊戲、遊玩、帶回家生活等活動,讓留守流動兒童感受到家的溫暖。三是部門聯動為留守流動兒童提供關懷。充分發揮婦兒工委的作用,在全縣推行“54321”留守兒童關愛機制,“5”:對留守兒童的基本資訊、性格特點、興趣愛好、健康狀況、父母及監護人聯絡方式做到“五清楚”;“4”:對留守兒童在安全上優先教育監管、學習上優先幫助輔導......
本文來自,檢視正文請使用站內搜尋檢視正文。
第三篇:農村留守兒童高中學生調查報告
一、調查登記表
調查時間:月日—月日
調查方式:走訪
調查人:
調查地點:略
留守兒童家數:13戶,
留守兒童人數:26人
總戶數:33戶
其中有4戶一位老人帶3個小孩,有5戶一位老人帶2個小孩,有4戶1位老人帶1個小孩。
其中未滿週歲的留守兒童:2人;學齡前的留守兒童:6人;學前班—四年級:11人;五年級—六年級:7人。
二、調查感受
“孟母三遷”的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言傳身教”這一成語也有很多人知道。但就此次調查情況看,在我們這個村組真正明白其中道理的人屈指可數,真正做到的更是寥寥無幾。推而廣之,在中國像我們這樣的村子還有很多,比我們村經濟條件差的還不可計數,可想而知: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確實多,並且情況不容樂觀。
這些留守兒童的父母大多都是為了養家餬口,為了孩子讀書而背井離鄉出外打工,但這裡面也含有個別怕吃苦而將重任交給來人的青年夫婦。他們有些一年回家一次或兩次,有些甚至幾年才歸家一趟,只是按時寄一些錢讓小孩生活、學習,有時寄一些衣服或玩具來“滿足”這些留守兒童的物質生活。須不知正當這些父母自認為給了孩子富足的物質生活時,這些留守兒童的精神生活卻空虛得像一張白紙,他們很少享受到父母在身邊的那種溫馨與快樂,他們只能用電話線來寄託他們的情思,抑或在電話旁,在夜裡,在父母牽著孩子小手玩的電視片前淚流滿面。
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對人的行為習慣,對人的思想認知,對人智力的開發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這些留守兒童,這些祖國的花朵、民族的希望整天面對的卻是沒有文化的,已跟不是時代步伐的,思想已落伍的,身體裡甚至還流淌著封建社會血液的老人。在這些老人的“薰陶”下,這些留守兒童又怎能從小養成愛祖國、愛學習的行為習慣呢?他們又怎能知道“狼來了”的故事,又怎會明白飯前便後要洗手,朋友夥伴要團結呢?走訪中我看到他們一個個臉上滿是汙垢,找不到一點白淨的皮膚,身上的衣服像抹布......
本文來自,檢視正文請使用站內搜尋檢視正文。
第四篇:農村留守兒童成長調查報告
農村留守兒童處境究竟是何狀況?近日來,在新寧縣團縣委的帶領下,我們對該縣清泉村進行了調研,該村留守兒童正面臨著5個“缺失”,即親情上缺失“慰”,生活上缺失“幫”,心理上缺失“疏”,學習上缺失“導”,安全上缺失“護”。5個“缺失”字字句句沉重地告誡家長,提醒學校,警示社會。由於留守兒童失去了他們應當擁有的成長條件,乃至人格發育不夠健全,行為習慣有失規範,學習成績一般較差,健康狀況不容樂觀。一些留守兒童身體沒有長成,過激的性格和行為卻提早成熟,如內心封閉,孤獨離群,心理逆反,學習敷衍,甚至迷戀網咖、混入社會等不一而足。面對這一新形勢下形成的社會難題,經過近日來工作調研實踐表明農村留守兒童急需少一點“缺失”,多一點“共享”。
“缺失”是客觀存在,“共享”需要我們為之創造。我們著重從三個方面入手開展留守兒童調研工作,以進一步瞭解留守兒童的現狀,讓更多的人去關愛留守兒童。
一、發揮基層組織作用,加重零距離的關愛氛圍
零距離的關愛本屬於父母親人的,我們如能將農村基層的黨員、幹部和志願者以一種組織機構形成參與到關愛留守兒童的隊伍中來,定會給留守兒童創造一種新的氛圍,讓孩子心情舒暢的置身其中,親身體驗到來自父母親人以外的關愛。清江橋鄉清泉村人多田少,外出務工人員多達百餘,其中父母全部外出的就有26家,留守孩子處於不同程度的困境:一是父母離異或一方亡故的有6名,他們的細小心靈過早地受到傷害;二是家庭經濟特別困難的有5家,孩子們受教育的隨時都可能被貧困吞噬;三是監護人沒有家庭管教能力的佔50%,孩子們的成長處於“信天游”的狀態。改變這種狀況不能只靠“外援”,充分發揮村、支兩委的積極性至關重要。團縣委在清泉村正式建立留守兒童綜合教育管理工作試點,做到有由村支兩委成員組成的領導小組和關心下一代工作協會,有在村內選拔的義務輔導員,有固定“走訪日”,有總結表彰長效機制。清泉村關心下一代協會還特別規定村支兩委人員分片監護留守兒童,村民組長協助監護人監護本組的留守兒童。為加強聯絡,該村關心下一代協會還制定了聯絡學校和家長的特別信函,共同幫教留守孩子。
隨著組織機構的建立,明確基層幹部幫教留守孩子的責任,為留守兒童新增了不少代理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加強了零距離的關愛氛圍。
二、建立結對幫教機制,為留守孩子彌補“缺失”
清泉村留守兒童綜合教育管理試點,另有一個突出特色,即是對留守孩子“幫教結對”單位較多,“雙邊關係”穩定,而且收到顯著成效。相關單位都與清泉村1至2名留守孩子結對幫教。幫教活動克服形式主義,具有三大特色:一是結對單位一般都是主要領導,親自參加結對幫教和走訪活動,給鄉村和留守兒童產生激勵效應;二是結對幫教活動經常開展鼓舞自信心、培養團結協作等活動,如每年的總結表彰活動,按季進行的集體走訪日活動等;三是結對單位堅持精神和物質的雙重幫教......
本文來自,檢視正文請使用站內搜尋檢視正文。
第五篇:貧困山區留守兒童狀況調查報告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迅猛浪潮和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遠離家鄉,大量湧入外地打工,使得大批的'孩子脫離父母的直接監護,成為一種新型的社會弱勢群體——“留守兒童”。由於這些留守兒童長期遠離父母,缺親情,少關愛,導致其安全、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的問題日益突出。這一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也越來越備受社會的關注。關於存在的問題,我們進行了大量的調查:
一現況及存在問題:
(一)監護管理問題。
1、認識不深,教育方法落後。監護人不管是母親、父親或祖輩,大都淺薄地認為監護責任就是讓孩子吃飽穿曖、不出事。他們大都因家務繁忙,沒有時間輔導孩子學習。而祖輩教育孩子由於觀念和方法滯相對落後,存在嬌生慣養,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傾向,造成部份留守兒童道德教育缺失。同時由於祖輩的文化素質較低,基本沒有能力輔導孩子學習,特別是對高年級的學生存在重養輕教,忽視孩子的全面發展。
2、素質不夠,教育力不從心。從調查情況看,在留守兒童中由隔代教育的佔留守兒童總數的19.8%,他們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加上他們有的忙於農活維持生活,無時間監護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無精力監護孩子,使得他們難以與孩子進行交流溝通,對孩子進行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只能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
3、精力不足,教育強度低下。留守兒童中由單親監護的佔有相當的比例,在家庭教育問題上,由於他們的父親或母親外出打工,造成“父親教育缺失”或“母親教育缺失”,加上生產勞動和家務勞動要落在一方家長身上,使得家庭勞動強度增大,家教精力嚴重不足,這些都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二)兒童自身問題。
1、缺乏自主,成績較差。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較差成為普遍現象,由於他們缺乏家長及監護人的正確督促和引導,逐漸養成了自由散漫、貪玩厭學的不良習慣,不能完成家庭作業,對一些有益的課外讀物和社會實踐活動也採取排斥的態度,致使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差,學習成績逐漸下降。
2、缺乏親情,感情空虛。由於外出務工父母常年與子女分離,聯絡較少造成親情缺失,這種情感上的空白是監護人無法替代的。大多數留守兒童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齡越大越表現出對家庭完整和父母關懷的強烈要求。
3、缺乏交流,性格缺陷。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缺少與父母交流溝通的機會,監護人則對他們的關注不夠,直接影響了孩子的行為習慣、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發展。部分兒童表現出心理方面的異常,如感情脆弱、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等。
4、缺乏管教,習慣不良。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少年,其行為發展很大程度上還處於他律階段。由於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有的留守兒童或流動兒童表現出不遵守規章制度,經常說謊,在家騙監護人,在校騙老師,不服管教,我行我素,在學校紀律散漫,常有遲到、早退、打架的現象,有的則迷戀網咖和遊戲廳......
本文來自,檢視正文請使用站內搜尋檢視正文。
第六篇:鎮團委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什麼是留守兒童?“留守兒童”就是父母雙方外出打工,孩子被迫離開父母,廝守在當地讀書的兒童。2014年3—4月,鎮團委、鎮中心小學開展的“留守兒童”現狀及存在問題調查,對鎮中心小學的1284名學生進行了調查,其中有留守兒童174人。透過調查,我們發現,留守兒童問題頗多,主要表現為:
一、隔代監護比例較高。目前鎮中心小學是小學階段,留守兒童中,主要的監護方式有三種:隔代監護、親戚代管、獨自生活。其中,隔代監護比例最高,有140人,佔80.5%;委託親戚朋友代管的也有一定比例,有32人佔18.4%;獨自生活的留守兒童人數相對較少,只有2人,而且均為六年級學生,有一定的自理能力,佔1.1%。
二、心理、生活、學習上存在偏差。由於這些兒童還處在小學階段,他們過早脫離了父母的關愛和教育,其生活、學習和心理都要經受前有未有的境遇。有的表現心理不適應,常常思念父母,感到孤獨無助;有的承受不了學習上的壓力,拖拉作業,學習上也膽小怯懦;有的則是過早地挑起了生活上的擔子,但顯得力不從心。集中表現在:
親情撫慰缺乏,心理問題堪憂。由於缺失父母正常的教育引導,許多留守兒童不善於與人溝通、頑皮任性。他們在學校比較自由散漫,違反校紀校規屢屢出現;在家不聽祖輩和代管親戚的話,頂撞長輩的行為。
隔代管教不當,行為存在偏差。隔代監護,由於祖輩過度溺愛,百依百順,日子一長,孩子或多或少有過失,一旦祖輩批評責備,他們之間就有可能產生心理隔閡,嚴重的甚至鬧矛盾,造成行為上的偏激。其實他們很多事情上就有可能因拿不準主意而失誤。
缺少學習輔導,學習效果不佳。據我們從班主任手中調查的資料顯示,留守兒童能按時完成作業的佔了72%,而非留守兒童則在98%以上,二者差距十分明顯。
針對以上情況,怎樣使這些留守兒童有一個正常、健康的心理,作為學校,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讓他們和同齡人一樣健康......
本文來自,檢視正文請使用站內搜尋檢視正文。
第七篇:縣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一、調查背景
隨著經濟的發展,傳統生產生活模式也隨之改變。原來的大山和土地已經無法滿足山區農民的要求。加上人口增長剩餘勞動力的大量出現,迫使大批青壯年農民離開家鄉,遠赴陌生的城市謀生。為城市建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同時也在廣大農村留下許多正在接受教育的孩子,他們被稱為“留守兒童”。且這個群體的人數正在不斷擴大,逐步成為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現象。由於家庭關愛和教育的缺失,這批孩子存在著學習、品德、心理等方面的的問題。為此,浙江省台州市仙居縣鄉婦聯對當地的留守兒童進行了重點調查。
二、基本情況
鄉是典型的山區鄉,對鄉中心學校的調查顯示:全校學生458人,留守兒童184人佔40%(還不包括寄託在外鄉學校和高中學校的學生);其中女生222人,留守女生96人佔43%。對這184人年齡統計結果:6-9週歲47人佔25、5%;10-12週歲67人佔36、4%;13-16週歲70人佔38、1%。留守兒童跟隨情況統計結果:隨祖輩129人佔70%;隨親戚28人佔15%;隨老師7人佔4%;自立12人佔6、5%;其它情況8人佔4、5%。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個人就是一個家,一個人想,一個人笑,一個人哭。父母是他們最親近的陌生人”。曾有人這樣描述留守兒童的現況。的確,在對鄉的調查中也發現了這種問題。
1、心理問題:缺乏父母關愛和溝通,親情失落,產生孤獨感,心理失衡。留守兒童大多年齡在1—15歲之間,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有的出生幾個月或一週歲後,父母就外出務工,他們第一個熟悉的人,第一個老師都不是他們的父母。以前聽老人們說,小孩子只要給點吃的就能和小狗一樣健康長大。現在,父母在外打工的孩子,相對來說經濟不是很缺乏,成長卻存在問題。究其原因是人的成長,除了吃飯穿衣還需心理的關愛。對於這些處於成長期的孩子來說心理的關愛更顯重要。有專家指出,今後人類健康的主要問題不是身體疾病而是心理疾病。那麼這些缺乏父母關愛和溝通,親情失落,產生孤獨感,心理失衡的孩子,很可能就會落下心理病根。
2、學業問題:由年邁的老人帶養,沒人輔導,沒人督促,學習成績普遍較差。留守兒童的帶養人普遍是老人,文化程度較低,或者是文盲,很難對留守兒童的學業進行輔導。老人們一般又都是爺爺輩,對他們寵愛有加,欲加督促,卻又拿孩子沒辦法。而且現在學習的內容這麼豐富,如果沒有家庭教育的配合,學習成績提高很難。成績差又得不到輔導和鼓勵,時間一長,就再也沒有學習的興趣了,學習成績就上不去了。
3、生活問題:留守兒童的父母們為了彌補自己的不足,往往給留守兒童......
本文來自,檢視正文請使用站內搜尋檢視正文。
第八篇:婦聯留守兒童成長調查報告
談及2008年,恐怕金融危機和農民工返鄉潮是人們談及率較高的字眼了。金融危機導致了經濟蕭條,致使失業率驟然增高,並出現大批農民工返鄉潮,大家真切地感受到金融危機竟然離自己這麼近。作為擁有33萬農民工,佔全縣總人口30%的勞務輸出的大縣--睢寧,我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這一點。為進一步瞭解農民工返鄉的狀況及發展趨勢,當前農村留守兒童成長髮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農村家長家庭教育觀念及需求等,縣婦聯自2009年1月20日至2月10日,歷時20天,透過對凌城和姚集兩個鎮100份的調查問卷、縣級召開由勞動、教育、公安、民政、衛生、計生、勞動力培訓機構等相關部門參加的座談會和10戶典型農民工家庭座談的形式,深入具體地挖掘和了解了目前我縣關於農民工返鄉的方面情況。
一、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1、農民工無奈返鄉但心有不甘
從市汽車站了解到,屬於睢寧的第7號檢票視窗,一般在春運期間,歷年都是等車隊伍最長的人群,最多的時候能夠排到四五輛大巴車。但如此壯觀的景象在2009年的春運期間卻沒有出現,最多的時候也僅排到兩個大巴車的數量,為什麼呢?因為在未進入春運時就有許多務工者無奈早早陸續返鄉了。從務工者的口中得知,南方大多數廠子紛紛放假、裁員,甚至倒閉(常州市的企業70%倒閉),被留下的人員上班時間少了(有的一週只上三天班),工資自然降低,工資降低20%、30%是很普遍的情況,有的達到50%。工資收入減少,生活開支有許多都是硬性開支,花銷很難減少,怎麼辦?只好先回家,過完春節等通知或另行打算吧。無論情緒如何低落,家鄉這片熱土總是遮風擋雨的最後驛站。
2、返鄉創業就業願望極少
返鄉回來的務工人員,春節後的務工方向將如何變化呢?這也是目前全社會都關注的,每個有務工人員家庭都關心與思考的問題。透過調查,我們發現:多數務工者的觀點很明確,他們迫切期待經濟危機的風暴儘快過去。他們中的95%人仍然選擇返城,回原單位或重新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只有2%的人打算留在家鄉種田或創業,創業的範圍也僅限於投資不大的養殖業。家鄉太窮、太苦的狀態似乎已成為他們的思維定式,總認為南方的企業多掙錢機會多,工資收入高,家鄉的企業寥寥無幾,工資也太低。關於創業,首先是資金短缺,風險大,另外就目前的經濟形勢而言,生意難做,心裡沒底,不願冒險。另有3%的人在家等待觀望,待形勢好轉或打聽到招工好訊息再出去,畢竟在城市等待是耗不起金錢的。
3、留守兒童居多,心理健康堪憂
在眾多的打工族中,91%的人是將孩子留守在家的,只有6%在城市經商收入不錯的把愛人和孩子都帶在身邊,還有3%的人因為孩子小,帶在身邊培養親子感情,到6歲上小學的年齡,仍然把孩子送回家鄉讀書,因為城市的消費太高,忙於上班沒時間照顧孩子,無戶口無法解決孩子入學升學問題等原因。也就是說,近95%的的打工者只是城市的過客,是漂流者,他們沒有真正融入城市。在調查過程中,留守孩子(特別是12歲初中以下的留守孩子)的監護人大多是眼睛紅紅的,心裡酸酸的,他們與孩子們朝夕在一起,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