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十年生態環境調查報告
青海省十年生態環境調查報告
從2011年開始,省環保廳根據環保部部署,組織完成我省野外核查、生態系統引數野外觀測、國家下發遙感調查資料的檢驗複核和社會經濟資料收集整理等工作,建立我省生態十年土地覆被、生態引數等遙感監測資料調查資料庫。調查評估結果顯示:2000年至2010年十年間,在強化生態保護和氣候暖溼化過程的共同作用背景下,我省省域層面各類生態系統格局和質量總體保持穩定,趨勢向好。這是6月15日記者從省環保廳組織召開的青海省生態環境十年變化(2000年至2010年)遙感調查與評價專案評估會上了解到的。
草地:增加面積主要源於退耕還草
草地是我省的主要生態系統型別,主要分佈於青南高原、祁連山地和柴達木盆地東南部。截至2010年,草地面積達377580.67平方千米。
十年間,我省草地面積淨增910.2平方千米,佔省域面積的`比例提高0.14%,主要以草原面積增加為主。草地增加主要來源於農田退耕還草,其中海東市、西寧市和海南藏族自治州的草地面積增加較為明顯。
我省草地植被覆蓋度高和較高的區域主要分佈在光熱條件較好的東部地區和青南高原南部。資料顯示,十年間,我省草地退化總體呈緩解態勢,27.3%的退化草地向好轉化,主要分佈在環青海湖地區、三江源和柴達木盆地,這與近十年的氣候暖溼化過程及強化生態保護和建設有關。
溼地:增加面積主要源於荒漠、草地
2010年,我省溼地面積為48598.09平方千米,呈現相間分佈。其中,沼澤溼地28157.63平方千米,佔省域面積的4.04%,湖泊和河流溼地分別佔2.17%和0.75%。
十年間,我省溼地面積淨增加1529.8平方千米,呈現擴大趨勢。主要是湖泊面積增加,佔到增加量的92%。溼地面積增加主要來源於荒漠和草地,主要發生在柴達木盆地、長江源頭區和黃河源頭區。與此同時,長江源頭區和黃河源頭區的河谷、灘地有34.18平方千米沼澤溼地轉化為草地,初步分析原因為氣候變暖、凍土消融所致。十年來,我省溼地面積變化率為3.25%,總體保持穩定。
森林:增加面積主要源於退耕還林
2010年,我省森林面積為2950.19平方千米,以常綠針葉林為主。森林主要分佈於祁連山和唐古拉山、巴顏喀拉山東段,在海拔4000米以下的崑崙山支脈及其他山地有零散孑遺森林分佈。
十年間,我省森林面積增加3.46平方千米,面積增幅為0.12%,總體保持穩定。增加的森林面積主要來源於農地退耕還林。值得一提的是,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和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分別增加了2.2平方千米和1.2平方千米,海南州增加0.1平方千米,其餘地區未顯變化。十年間,我省森林生態系統質量總體保持穩定。
荒漠:減少面積主要轉變為溼地
2010年,我省荒漠面積為200615.58平方千米,裸地面積為24921.66平方千米。荒漠和裸地主要分佈在柴達木盆地和阿爾金山地區,其次是可可西里、羌塘等高原半荒漠、荒漠生態區,青南高原北緣和茶卡-沙珠玉盆地也有零散分佈。
十年間,我省荒漠面積減少1683.28平方千米,以荒漠轉變為溼地為主,佔荒漠減少面積的88.79%。荒漠生態系統的面積變化主要發生在柴達木盆地,達1171.4平方千米,表現為荒漠轉為溼地和在格爾木市轉為城鎮用地;其次,以可可西里為主,荒漠面積減少450平方千米,主要為荒漠轉為溼地。十年間省域裸地面積淨減少132.88平方千米。
三江源: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增加
我省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極重要和重要區域主要分佈在三江源、祁連山和青海湖區域。十年間,我省區域生物多樣性維持功能持續增強,土壤保持和防風固沙服務功能略有增強,水文調節總量保持穩定。
對三江源區生物多樣性調查評價結果顯示,三江源生態工程實施以來,隨著生態移民、退牧還草、人工增雨、鼠害防治、水土保持等一系列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的持續推進,以及2004年以來的氣候暖溼化影響,水體與溼地面積擴大,生態系統結構和質量改善,三江源地區野生動物生存和棲息環境逐漸恢復,同時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干擾強度減少,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明顯增加,生境有了明顯改善。
此次調查評估以2000年為基準年,2005年為參照年,2010年為現狀年,範圍以省域為主(總面積69.66萬平方千米),對典型區域開展重點評估。評估資料的來源主要包括以30米解析度為主的全色和高光譜衛星遙感資料、基礎地理資料、地面核查/調查資料、監測和統計資料以及專題調查資料等。其中生態系統分類體系包括一級類9個(包括森林、灌叢、草地、溼地、農地、城鎮、荒漠、冰川/永久積雪和裸地)、二級類19個、三級類42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