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報告範文

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報告範文

  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報告範文一:

  一、紅柳溝調查區域概況

  紅柳溝調查區域位於榆中盆地北部,夏官營鎮東南部,隴海鐵路和在建的蘭渝客運專線以及萬川河從調查區域貫串而過。由於距離縣城比較遠,受到地理位置條件的限制,交通比較落後,整個區域內只有一條水泥硬化的村級公路。紅柳溝調查區域地表形態起伏變化較大,從河溝到農田,從荒地到高山,地貌特徵比較複雜,整個地區海拔在1700~1780m之間。調查區域總面積5385359m2,其中耕地面積3383438 m2,設施農用地163985 m2,人口2000人左右,以務農為主。該區域內宛川河周邊一些原本是農田的地方,後因為修建蘭渝客運專線的需要,拓為工礦用地。

  二、紅柳溝調查區域自然狀況

  紅柳溝位於E104°12’,N35°56’,地處內陸,大陸性季風氣候明顯,特點是降水少,日照多,太陽照射紫外線強度大,光能潛力大,氣候乾燥,晝夜溫差大。年平均降水量少於300mm,並集中分佈在6~9月。

  調查區域地表形態起伏變化較大,海拔在1700~1780m之間。在調查區域內,宛川河沿西北-東南走向貫串其中,由於宛川河補給水量不足,河底已經乾涸,地勢平躺的地方或開墾成為耕地,或成為車輛行走的道路,或成為工廠的材料堆積地。河流的左側地勢比較高,耕地面積相對較少,河流的右側由於地勢相對較低,而且比較平躺,農耕比較繁榮,而且居民地基本都分佈在這一側。在調查區域的東北方向的一小角上是高山的一角,由於地處西北,山上缺水,只有少量的貼地的矮小的抗旱植被生長,山上的其他地方都是裸露的黃土。

  三、紅柳溝調查區域經濟狀況

  調查區域內主要以農業為主,種植的作物有玉米、小麥、菜花、土豆、胡麻、芹菜、蠶豆和毛豆,其中以糧食作物為主,菜花和胡麻種植範圍也比較大,其他的作物種植的面積相對比較小。調查統計表如下:

  該調查區域內,人們的生活主要來源還是種地,由於地理條件和氣候條件的侷限,居民的生產方式很大程度上還是停留在略比自給自足高一點的狀態,從統計的情況來看,種植糧食作物的土地佔到耕地總面積的67.36%人們的收入相對其他調查區域的人來說還是偏低的。

  紅柳溝調查區域內有少量零星的果園分佈,這些果園的面積一般都不大,主要種植的是蘋果、梨和杏子。果園主要集中在居民區附近,而且在居民區的院子裡見多,耕地中也有少量的果園分佈。由於果園規模較小,果園的經濟效益也不是很好。同時在一些家庭的院子裡,也圈養著一些牲畜,畜牧產業不是很發達。

  全區範圍內只有當地的兩座磚廠和一個太陽能基地,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當地的工礦企業。在宛川河和龍海鐵路線之間,因為修建蘭渝鐵路客運專線的需要,中鐵二十一局在那裡設立了工地。

  總體上來看,紅柳溝調查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來說還是比較落後的,居民的收入水平普遍是比較低的。

  四、紅柳溝調查區域社會狀況

  紅柳溝調查區域分佈著兩個村落,紅柳溝村和鏊子坪,其中紅柳溝為行政村,鏊子坪為自然村。兩個村落有一條水泥硬化的村級公路連線,並且分別有一條通向外界的公路。鏊子坪規模非常小,村裡沒有診所,沒有小商店,也沒有學校,商業程度在那裡幾乎屬於未開發狀態,人們日常生活所需基本從外界才能獲取。紅柳溝村的規模比較大,村裡的人基本上以務農為主。居民的房屋沿著村級公路兩邊建設,村裡有自己的小學,和小診所,有兩個規模稍大的小商店以及一些小的家庭小商店,日常的小的生活所需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得到滿足。紅柳溝村與榆中縣有一條班車,方便人們的出行。

  五、調查的人員組成

  組長:李同學

  組員:馬同學、羅同學、趙同學

  六、日程安排

  七、用到的資料

  1、實習手冊

  2、谷歌地球資料等

  八、路線

  第一天:從榆中校區出發,乘車到夏官營火車站,穿過鐵路沿著鐵路走,從調查區域的西北角進入調查區域。確定方位後,按照預定好的路線,沿著紅柳溝村北邊的外圍往東走,到達山腳的地方再往南邊步行,直到鏊子坪,然後向西行走,到達太陽能基地後向北走,然後沿著鐵路向夏官營火車站的方向往回走。

  第二天:用腳踏車代步。由夏官營從研究區域的西面進入調查區域,然後直接穿插到調查區域的內部,進入紅柳溝村,開始在紅柳溝村邊的農田裡來回穿行調查土地裡利用型別。下午的時候調查鏊子坪附近的土地利用型別,然後從宛川河的右側到左側,調查龍海鐵路線附近的土地利用型別。最後折回紅柳溝村,從其北面出村,調查紅柳溝調查區域西北角上的一小塊沒有調查過的土地後,完成整個野外的土地利用型別調查。

  九、土地利用現狀圖

  十、土地利用現狀調查表

  調查區域總面積:5385359㎡

  各種土地利用型別面積及其分佈見下表:

  十一、土地利用現狀分析

  從統計分析的資料可知道,紅柳溝調查區域土地利用還是以耕地為主,佔整個區域土地面積的62.83%,而其他型別的土地利用型別所佔的比例都遠比及耕地的面積,這也可以從土地利用這樣一個側面反映本地區的經濟型別以及經濟發展情況。從整體上來看,宛川河和鐵路基本上將整個區域劃分成兩個部分,其以西的.地方由於地勢高,水供給不足,土地利用以草地和荒地(裸地)為主,而其東側則主要以耕地為主,居民地規模大,分佈集中。

  從細節上來看,紅柳溝村和鏊子坪都是沿著宛川河河道方向發展的,也與沿河河道旁邊的地方通常是比較平躺的緣故有關。也正是因為比較平躺,其東側的農業也比較發達,用作耕地的土地面積比較大,而且都是成片分佈的。在大面積的耕地中間就是居民地,也是成片的分佈。在村落和河道之間由於地形有一定的起伏變化,主要還是以耕地為主。在這樣地形有一定起伏,又靠村莊的地方,有兩塊面積比較大的地方劃做為磚廠,變成工礦用地。河道與鐵路的狹長地帶上,地面比較平躺的地方開發成為鐵路設施用地。穀場、農用設施點綴在村莊的周邊,果園零散在村莊的周圍也分佈在農田當中。

  十二、問題和建議

  1、從整個區域來看,宛川河西側的草地和未利用的荒地面積比較大,土地的利用率不是很高。同時在宛川河東側的兩個磚廠距離村莊都比較近,因此磚廠排除的煤煙等廢氣對居民區的汙染比較重,同時磚廠位於耕地中間,會影響到作物的生長。

  【建議】為同時解決這樣的問題,可以考慮將磚廠的工礦用地設立在宛川河西側的太陽能基地那側的土地上,調整土地利用型別,從而創造更高的價值。

  2、紅柳溝調查區域大陸性季風氣候明顯,降水少,日照多,太陽照射紫外線強度大,光能潛力大,氣候乾燥,蒸發量大,蓄水設施比較少。在宛川河東側,耕地的面積非常大,耕作的水基本上是使用地下水。為應對農業生產用水的緊張,可以在大面積的耕地區域內建設一些蓄水的水利設施,這樣就可以更加充分的利用自然降水。

  3、紅柳溝地區本身缺水,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農業的發展,在該地區果園的用地面積比較少,可以在比較乾旱但適合果樹生長的地方發展水果種植,改善土地利用型別,也改善經濟發展方式。

  4、在龍海鐵路線夾著的一部分是耕地一部分是裸地和草地的地方,由於水、交通的極不便利,應該將部分小區域發展為林地或者是果園,這樣及有利於土地的有效利用,又有利於收入的穩定。

  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報告範文二:

  一、土地資源

  根據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結果,全國耕種的耕地面積為12339.22萬公頃,園地1108.16萬公頃,林地23396.76萬公頃,牧草地26311.18萬公頃,其他農用地2550.83萬公頃,居民點及獨立工礦用地2535.42萬公頃,交通運輸用地214.52萬公頃,水利設施用地356.53萬公頃,其餘為未利用地。與上年相比,耕地減少2.01%,園地增加2.70%,牧草地減少0.16%,居民點及獨立工礦用地增加1.03%,交通運輸用地增加3.30%。

  全國淨減少耕地253.74萬公頃,人均耕地已由2002年的0.098公頃降為0.095公頃。其中生態退耕223.73萬公頃,包括退耕還林211.7萬公頃,退耕還草11.95萬公頃,退田還湖0.09萬公頃。生態退耕是耕地面積減少的主要因素。

  新增建設用地42.78萬公頃,非農建設佔用耕地22.91萬公頃,比上年增加3.27萬公頃,增長17%。其中獨立工礦佔用耕地11.17萬公頃,比上年增加3萬公頃,增長37%;公路建設佔用耕地3.77萬公頃,比上年增加0.76萬公頃,增長25%。

  農業結構調整減少耕地36.41萬公頃,增加耕地3.28萬公頃,淨減少耕地33.13萬公頃,比上年多6.27萬公頃。災毀耕地面積5.04萬公頃,低於往年平均水平。

  耕地佔補平衡制度逐步完善,24個省(區、市)不同形式建立省級耕地佔補平衡目標責任制;26個省(區、市)實行補充耕地與土地開發整理專案掛鉤制度;27個省(區、市)建立耕地儲備庫;21個省(區、市)建立耕地佔補平衡統計臺帳;城市建設用地補充耕地基本實現“先補後佔”;逐步開展按建設用地專案考核耕地佔補平衡工作。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31.08萬公頃,其中整理增加耕地6.44萬公頃,復墾廢棄地增加耕地3.25萬公頃,開發增加耕地21.39萬公頃。補充的耕地比建設佔用和災毀耕地多3.13萬公頃,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補充耕地大於建設佔用耕地。

  2001—2003年國土資源部共安排國家投資土地整理復墾開發專案731個,專案建設總規模47.39萬公頃,其中,土地整理31.43萬公頃,土地復墾4.01萬公頃,土地開發11.95萬公頃。新增耕地17.17萬公頃。

  土地管理為經濟建設服務,重點抓好國家重大工程用地協調和報批:三峽工程淹沒用地在庫區淹沒蓄水前報經國務院批准;西氣東輸從陝西靖邊至上海白鶴鎮涉及河南、山西、安徽、江蘇、浙江、上海境內的永久性用地已經國務院批准;西電東送廣東、湖北等省境內輸電線路塔基、換流站用地已隨工程進度報國務院批准;青藏鐵路青海段工程用地已經國務院批准;南水北調江蘇、山東、河南等省境內控制性工程按有關規定辦理先行用地手續。

  出臺一系列耕地保護嚴格措施。基本農田實行“五不準”:不準非農建設佔用基本農田(法律規定的除外);不準以退耕還林為名違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減少基本農田面積;不準佔用基本農田進行植樹造林,發展林果業;不準在基本農田內挖塘養魚和進行畜禽養殖,以及其他嚴重破壞耕作層的生產經營活動;不準佔用基本農田進行綠色通道和綠化隔離帶建設。非農建設用地實行“六不報批”:對土地市場秩序治理整頓工作驗收不合格的不報批;未按規定執行建設用地備案制度的不報批;城市規模已經達到或突破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規模,年度建設用地指標已用完的不報批;已批准的城市建設用地仍有閒置的不報批;未按國家有關規定進行建設用地預審的不報批;建設專案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不報批。

  二、礦產資源

  2003年初,全國有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共158種,其中,能源礦產10種,金屬礦產54種,非金屬礦產91種,其他水氣礦產3種。原油、煤等能源礦產,鐵等黑色金屬礦產保有的查明資源儲量不同程度下降。

  第三輪礦產資源可供性論證第一期工作完成,摸清了45種主要礦產對國民經濟建設保證程度情況。《中國的礦產資源政策》白皮書發表。新一輪油氣資源評價工作正式啟動。

  國土資源調查及地質礦產勘查新發現大中型礦產地157處,其中能源礦產15處,黑色金屬礦產4處,有色金屬礦產73處,貴金屬礦產34處,冶金輔助原料礦產2處,化工原料非金屬礦產11處,建材及其他非金屬礦產14處,其他水氣礦產4處。新查明(預測)礦產資源量:石油7.99億噸,天然氣5035.39億立方米,原煤51.95億噸,鐵7.02億噸(礦石),銅443.26萬噸(金屬)。

  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礦產開發取得重要進展,主要礦產品產量有所增加。我國最大的海上自營氣田東方1?1氣田一期工程順利投產。全國煤炭產量超過16億噸,生鐵產量超過2億噸,10種有色金屬產量超過1200萬噸。大慶油田在連續27年年產原油5000萬噸以後,降至4840萬噸。

  全國礦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突破1600億美元,貿易逆差進一步擴大。2003年礦產品進口量大幅度增加,其中原油進口9112萬噸,鐵礦石進口14813萬噸,錳礦石進口286萬噸,鉻鐵礦進口178萬噸,銅礦石進口267萬噸,鉀肥進口657萬噸。

  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引進來”成效明顯。2003年有效的涉外勘查許可證108件,採礦許可證332件。加拿大TVI太平洋有限公司在湖南省常寧市成立首家外商獨立勘查公司。加拿大西南資源公司與雲南核工業209地質隊合作,在雲南東川拖布卡發現了規模較大、品位富的金礦。

  礦產勘查開發“走出去”取得新進展。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在蘇丹發現了一個世界級大油田,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在伊朗卡山打出高產油氣井。

  三、海洋資源

  全國海洋經濟快速發展,海洋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進一步提高。全國海洋產業總產值首次突破一萬億大關,達到10077.71億元,增加值達到4455.54億元,佔國內生產總值的3.82%。海洋產業結構調整發生積極變化,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28:29:4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02.8億元,增長6.4%;第二產業增加值1221.88億元,增長46.5%;第三產業增加值1930.86億元,下降3.8%,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因“非典”影響造成了濱海旅遊業的負增長。沿海各海洋經濟區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實行優勢互補、聯合開發,開始呈現海洋經濟聯合的趨勢,區域海洋經濟初具規模,其中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的海洋產業總產值最高,首次超過3000億元。

  我國在海域使用管理工作中取得重大進展。全年共發放海域使用權證書6500多本,確定海域面積約19萬公頃,徵收海域使用金約2.5億元。開展了《海域使用管理法》執行情況大檢查及“海盾2003”專項執法活動。國務院批准釋出了《省級海洋功能區劃審批辦法》、《報國務院批准的專案用海審批辦法》,海洋功能區劃審批更加規範化、程式化。

  國務院批准實施《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明確地提出了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的指導原則與發展目標、主要海洋產業發展方向及佈局、發展各具特色的海洋經濟區域、加強海洋資源與環境保護以及需採取的措施等。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