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高山清渠感悟(精選6篇)
觀高山清渠感悟(精選6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對人或者事物有新的思考,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還是用文字把這些感想都記錄下來吧。不過,你知道怎樣記錄感悟會更好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觀高山清渠感悟(精選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觀高山清渠感悟1
古有愚公移山,今有黃大發修渠引水。《高山清渠》是中共貴州省委組織部、中共貴州省委宣傳部聯合出品的32集電視劇,以“七一勳章”獲得者、“時代楷模”、全國道德模範、遵義市播州區原草王壩村黨支部書記黃大發為原型創作,講述其帶領群眾開鑿生命渠、開創幸福路的故事。灣村按照要求,於2022年7月18日,組織本村黨代表、黨組織書記、黨員幹部、第一書記和駐村幹部、村幹部、群眾集中觀看了《高山清渠》第一集、第二集。
一是深入刻畫了一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對黨忠誠、幹事創業的優秀共產黨員。
“黃大發一心為民,百折不撓,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勇於擔當、不怕困難,黃大發‘當代愚公’精神激勵和鼓舞著我們黨員幹部不斷前進,作為年輕的黨員幹部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時刻保持銳意進取的工作態度,以高昂的工作熱情投身涼灣村建設。”黨代表姚旋觀看後說道。“基層工作的難度與壓力越來越大,能支撐我們走下去的更多的是精神層面的東西。黃大發老支書面臨的客觀條件是我們難以想象的,內心堅定的‘信念’也是他作為黨員幹部心繫群眾,主動承擔責任的支撐,也是我往後學習與工作的導向標!”支部書記劉先偉觀看後說道。
二是生動展現不怕苦不怕累,夢在前方,路在腳下,事在人為的精神信念。
“黃大發翻山越嶺、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水源,但是新的問題又來了,水源地與草王壩村相隔三座大山,在困難面前黃大發沒有放棄,這生動展現了黃大發不屈不撓的精神與堅定的信念。作為群眾,我們也堅信黨組織堅信支部書記能帶著我們致富增收!”群眾侯文忠觀看後說道。“當代愚公黃大發帶領村民開鑿絕壁天渠,改變草王壩落後面貌,黃大發一句‘認命,我就不是黃大發’擲地有聲,在新時代,做出了轟轟烈烈的壯舉。作為黨員幹部,要大力弘揚‘黃大發精神’,樹立實幹思維、強化實幹擔當、弘揚實幹精神,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更要發揮自己的力量,用心用情為人民服務,書寫新時代青年人的奮鬥篇章。”黨員幹部鍾玲觀看後說道。
三是啟發我們戰天鬥地,促進鄉村振興,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發揚貴州精神。
“黃大發一生只為一清渠,幾十年,堅持不懈,精神可嘉,堪比愚公,由衷敬仰,這就是一個基層黨員的信仰,寧靜致遠,沉默有聲。作為村幹部讓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要做艱苦奮鬥的楷模,堅定信念,堅持不懈為村民群眾謀幸福!”村幹部徐能說道。“用生命鑿渠,以黨性引水。黃大發憑著一根筋、一股倔勁、力排眾議,帶領鄉親們上下同心,攻堅克難,用實幹兌現了‘水過不去、拿命來鋪’的誓言。作為駐村第一書記,只有在學懂弄通做實、履行好駐村工作職責上下功夫,只有與村支三委一道,俯下身子,心繫群眾,解決村民急愁難盼之事,不負組織重託,不負群眾期待,讓駐村書記成為名副其實的‘助村書記’。”駐村第一書記張莉說道。
觀高山清渠感悟2
近日,電視劇《高山清渠》在央視黃金強檔熱播,引起強烈反響。該劇讓“當代愚公”黃大發的故事再現於熒幕,他立下愚公移山志,劈山引水為人民。老支書黃大發幾十年如一日,以血肉之軀劈山修渠,以實幹苦幹帶領鄉親力拔窮根。
黃大發的扮演者李鍵,把黃大發一心為鄉親的細節演繹得準確到位。讓我再次為他的精神所感動。讓人忍不住思索,究竟是什麼原因促使一個普通黨員,一個普通農民成就他的“偉大壯舉”,我思索著他那頑強拼搏的精神動力源頭。
人的成功有兩大方面,一是為自己的事業(利益)奮鬥而成功,另外一種是為大眾事業(利益)奮鬥而成功,顯然,黃大發屬後者。我們常說“窮則思變”或“逆境與苦難”能激發一個人的動力及鑄就其堅韌。黃大發少年苦難,幼年喪父母,這是一個人精神上巨大的苦痛,加之,他出生地十分貧瘠,連基本的生活用水都很成困難。或許,正是這些鑄就了他頑強的意志。
在開渠過程中,曾遭遇種種阻撓甚至技術上的難題等,黃大發為此發誓:“渠不通,毋寧死。”從黑髮人到白髮人,一生為渠,矢志不渝。黃大發鑿渠的每一個細節都令人感動,但令我最震撼的有兩處,一是由於水渠經過一段垂直上百米高的絕壁,須懸空鑿渠,那是命垂一線的高危作業,且不說作業,人站在臨近的高處往下看都會心驚膽寒。起初是黃大發親自懸空而鑿,後來上了年紀,叫自己的兒子上,兒子不解地問:“爸爸,村裡這麼多人為何不叫,卻要叫我呢?”黃大發沉重的回答:“如果別人遭遇不測,我賠不起啊,你是我的兒子,我不用賠呀。”這是何等之境界!另一個令我感動的情節是,他為了湊錢開渠,把家中所有值點錢的東西,甚至連自己棺材都賣掉。
黃大發精神的動力,難道僅僅因為他是一名普通黨員或者是村支書一職?我想,或許是,或許又不完全是,一個人或一個黨員偶爾做點好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把好事做下去。
不管做人還是做官,首先要做一個好人。一個好官必定是個好人。做官的前提首先是做個好人,一個好人的做人標準品質往往就是一個合格的共產黨員或者說是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必須具備的。因此,我們要求廣大黨員幹部“做好人”,做出表率,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顯然,黃大發是其中的傑出典範。
黃大發堅韌頑強的另一個原因,似乎源於他因幼年痛失雙親靠吃“百家飯”成人,對鄉親報以感恩。但是,世間報恩的方式有多種,為何要付出如此艱辛?想必是他深刻體會到了“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但在我看來,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在他靈魂深處裡流淌的就是“大善”的血液,我想,即便他不是黨員,不是村支書,也同樣有“大愛之舉”。當然,黃大發從入黨宣誓的那一刻起就已經把一個黨員的使命烙印心間,似乎與他骨子裡的“大愛”一拍即合。
《高山清渠》全面展現黃大發的感人事蹟以及他那難能可貴的精神。我們學習黃大發,要以飽滿的熱情付諸於黨和國家事業的工作之中,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無愧我心,無愧天地!
觀高山清渠感悟3
由中共貴州省委組織部、中共貴州省委宣傳部聯合出品的電視劇《高山清渠》,講述“當代愚公”黃大發戰天鬥地,帶領村民開鑿絕壁天渠,改變草王壩落後面貌的故事。劇中,黃大發一句“認命,我就不是黃大發”擲地有聲,在轟轟烈烈的時代,做出了最轟轟烈烈的舉動。作為基層青年幹部,要以黃大發老支書為榜樣,樹立實幹思維、強化實幹擔當、弘揚實幹精神,要堅定初心、恪盡職守、戒驕戒躁,讓“時代新人”的青春色彩更加“斑斕絢麗”,讓“青春之歌”在基層“絢爛有聲”,用實際行動踐行新時期愚公移山精神。
青年幹部要錘鍊“臣心一片磁針石”的忠誠度,讓“青春理想”在基層開出“時代之花”。“我在23歲的時候就在大隊當大隊長,在24歲的時候我就入黨。我入了黨過後,我心頭,本身是共產黨員,要下決心把這個水弄到草王壩來,讓我們老百姓吃上大米飯。”這個決心一下,就是一輩子的奮鬥與堅持,“當代愚公”黃大發之所以被授予“七一勳章”,靠的是不忘初心的堅定信念,理想信念為人生指引了奮鬥的目標,提供了前進的動力,也讓人生的境界得到提高。作為青年幹部,要堅持多讀原著、勤學原文、深悟原理,把堅定理想信念作為終身實踐的“必修課”,修好共產黨人的“心學”,“心不動於微利之誘,目不眩於五色之惑”,始終與各級要求保持“同聲”,做思想上的清醒人、政治上的明白人。
青年幹部要提高“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責任感,讓“青春激情”在基層開出“實幹之花”。“沒有任何修渠技術,測量靠豎起幾根竹竿用眼睛瞄;沒有水泥,溝壁直接糊上黃泥巴;沒有起重裝置,就在腰間拴根繩子下到擦耳巖用錘鏨鑿。”“當代愚公”黃大發之所以成為“時代楷模”,靠的是愚公移山的豪情壯志,用鋤頭、鋼釺、鐵錘和雙手,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黃大發不僅帶領群眾在絕壁上鑿出一條“生命渠”,走上了致富路,而且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基層優秀共產黨員的實幹擔當。無數實踐證明,要發展,必須要實幹,要在實踐中扛起責任擔當,在實幹中鍛打淬鍊成鋼。作為新時代青年幹部,要當攻堅克難的奮鬥者、不當怕見風雨的泥菩薩,在摸爬滾打中增長才幹,在層層歷練中積累經驗。要敢於擔當、善於擔當,在實踐歷練中增長經驗智慧,放心去幹、放手去做、放膽去衝,做到負責的工作使出最大力氣、出手的事情達到最高水平、交出的答卷達到最好效果。
青年幹部要祛除“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浮躁心,讓“青春風采”在基層開出“奉獻之花”。每次拉水泥的車箱裡撒落的水泥,黃大發總要仔細清掃入庫。妻子說家裡灶臺需要一碗水泥來補一補,他堅決拒絕!為了修渠,黃大發起早摸黑,四處奔波,排除各種困難,腳磨出了血,曾累暈倒在地,也顧不上家。修渠那幾年,買炸藥水泥,過他手的錢就是20來萬,硬是沒出一分差錯。水通了,黃大發又帶領群眾開展“坡改梯”。在黃大發和村兩委的努力下,群眾正逐步改變傳統的種植結構……黃大發忠實踐行了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詮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作為新時代青年幹部,要放下面子、撲下身子、甩開膀子,做到“去時一股書卷氣,來時滿身泥土香”;要鼓起一股清風,不該想的不想、不該拿的不拿、不該去的不去,要無畏無懼,始終保持一顆平常心和正確的進取心。以只爭朝夕的精神抓緊提高自身素質,抓緊做好本職工作,為黨和人民的各項事業添磚加瓦,既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篤實篤行才能不負韶華,才能行穩致遠。
觀高山清渠感悟4
7月20日以來,省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九支隊七大隊黨支部組織黨員幹部職工觀看以“七一勳章”獲得者、“時代楷模”、全國道德模範、貴州省草王壩村原黨支部書記黃大發為原型創作的電視劇《高山清渠》,學習模範人物先進事蹟,汲取榜樣力量,進一步激發幹部職工的奮進精神。
該電視劇用藝術的形式講述了“當代愚公”黃大發為改變家鄉貧困缺水的面貌,帶領全村人艱苦奮鬥的故事。黃大發自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帶領群眾歷時36年,靠著鋤頭、鋼釺、鐵錘和雙手,在絕壁上鑿出一條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地跨3個村、跨3座大山、大小9個懸崖的“生命渠”,結束草王壩長期缺水的歷史,當地群眾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支部書記陳龍飛觀看《高山清渠》後談到,讓他受到為民服務、埋頭苦幹、甘於奉獻等“當代愚公”的精神洗禮,進一步築牢了理想信念之基,表示要以黃大發同志為榜樣,從“開山鑿渠、志拔窮根”的動人故事中讀懂一心為民、埋頭苦幹、百折不撓的“初心”,勇於擔當、甘於奉獻,苦練工作本領,在一線交通運輸執法崗位上認真履職盡責,積極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帶頭作用,用實際行動踐行交通執法人員的初心和使命,努力在新時代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事業高質量發展中創佳績,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當好新時代“開路先鋒”。
黨員陳乾兵同志觀看《高山清渠》後談到,他作為建黨百年新加入中國共產黨的一分子,作為交通戰線最基層的一員,要大力弘揚“黃大發精神”,樹立實幹思維、強化實幹擔當、要堅定初心、恪盡職守、戒驕戒躁,在一線交通運輸執法的崗位上盡職盡責,只有持之以恆做好日常巡查,打擊惡意超限運輸,嚴格規範做好施工監管,以職責使命維護好路產,保護好路權,在抗凝保暢、防汛抗旱等特殊節點勇當排頭兵,為人民群眾安全便捷出行做出應有的貢獻,用實際行動踐行新時期愚公移山精神。
透過觀看《高山清渠》後,黨員幹部職工反響強烈、深深受到激勵鼓舞,幹事的激情高昂,紛紛表示要以黃大發同志為榜樣,立足於行業和本職工作,認真貫徹落實好省十三次黨代會精神和新國發2號檔案精神,將精神源泉轉換為幹事創業的強大動力,在自己的'崗位上勇於擔當、埋頭苦幹、苦練工作本領、履職盡責、甘於奉獻,在疫情防控、交通綜合行政執法管理與服務、超限運輸治理、運政執法、“打非治違”、安全監管、汛期搶險救援、冬防春運抗凝保暢、“四違”等路域環境治理工作中積極地“站出來”“頂上去”,積極發揮好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帶頭作用。
觀高山清渠感悟5
“愚公移山得延續,大發精神修渠成。”近日,以“時代楷模”“七一勳章”、我們貴州遵義原草王壩村黨支部書記黃大發為原型創作的電視劇《高山清渠》在中央臺播出。該劇講述了黃大發為了改變家鄉貧困缺水的面貌,帶領全村人用時36年,經歷時代的考驗,克服重重困難,在絕壁上開鑿一條長達9400米,地跨3個村子的水渠,解決了當地村民的用水困境,最終引領草王壩村民致富過上幸福日子的故事。黃老支書一生“不負韶華、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的真實寫照是時代青年學習的榜樣。
青年幹部要有“瞄準目標,敢想敢幹”的勇氣。堅決不做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七八十年代的草王壩村地處海拔800米以上,“水比娘還親,沒水又缺田”足以形容當時村子的困境,劇中臺詞“寧把閨女推山崖,不讓嫁到草王壩”更是體現了草王壩村因缺水問題,但大部分村民們或不想“挪窩”,或者“挪不了窩”,於是窮就一直延續著的困境。青年黃大發多次進入大山實地勘察,發現在距離村15公里的地方有一條叫螺絲河的水域,於是謀生修渠夢想,打算用雙手鑿出天渠,引“天河”之水解草王壩飲水之困。黃大發敢想敢幹,勤彙報,找政策,籌資金,歷時36年初心不改,以百折不撓的韌性造就清渠功業,解決了村裡百姓生活和耕種缺水的困難。
青年幹部要有“心中有民,行之為民”的初心。“我是村支書,有責任修通水渠,解決村裡人畜飲水,不然貧困老是改變不了。”這是當上村幹部後的黃大發為草王壩村民的承諾,為修渠大計多方奔走,千方百計找出路。為解決村民不願修渠思想問題,透過幹苦力活,做採石工籌集“電影費”讓全村村民第一次看上電影,主動學習宣傳黨中央毛主席對水利工作重要講話精神,以及放棄優先考慮自己懷孕妻子的營養補充,利用鄉里對自己抓特務的`獎勵為村裡老人買藥等細節,體現黃大發心中有民,行之為民的初心。修渠成功後,黃大發繼續千方百計村裡的發展謀出路,修梯田、造公路、通水通電建學校,風雨幾十年的兢兢業業、無私奉獻從未改變,用實際行動踐行為民服務的錚錚誓言。
青年幹部要有“多謀善斷、處事不驚”的魄力。一道萬米水渠,過三個村子,繞三重大山,穿三處絕壁,越三道險崖。黃大發修渠並不是一帆風順,也經歷了多次挫折,但是他並沒有因為缺技術、缺資金而退縮,反而越戰越勇。54歲高齡進水利班進修學修渠技術,向鄉里爭取幫扶資金,面對村民質疑發出“修不好水渠我把名字倒過來寫。為了水渠,我願意拿命來換”的有力承諾。以及在劇中因修渠工具遲遲不能到位、帶領村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舉措做法,體現了黃大發活到老學到老,勤於學習,善於思考,不斷提升決策判斷能力,多謀善斷、處事不驚,主動積極處理村裡難題矛盾,挑最重的“擔子”,啃最硬的“骨頭”,接最燙的“山芋”,踐行黨員幹部“有事我先來”的責任擔當,高山清渠就是大發精神最好的見證,大發精神是我們新一代青年延續愚公移山精神最好學習榜樣。
觀高山清渠感悟6
作為一個遵義人,黃老的事蹟我一直是知道的,而今,以貴州省“七一勳章”獲得者、“時代楷模”、全國道德模範、遵義市播州區原草王壩村黨支部書記黃大發為原型創作的電視劇《高山清渠》,於16日已經上映。黃老的感人事蹟再一次浮現在眼前,感觸頗深。
這部劇改編自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何建明報告文學《山神》,主人公原型是集多種殊榮於一身的優秀共產黨員黃大發,他被評為“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第六屆全國道德模範,擁有“時代楷模”和“最美奮鬥者”稱號,在建黨一百年之際更被中央授予“七一勳章”,被譽為“當代愚公”。自上世紀50年代末起,他帶領群眾歷經長達36年的時間,用鋤頭、鋼釺和鐵錘,全靠人工苦力,在懸崖絕壁上開鑿出一條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地跨3個村的“生命渠”,結束了草王壩長期缺水的歷史,改變了村子“窮根”的命運,用實幹兌現了“水過不去、拿命來鋪”的誓言。
“我認識他是5年前的事。那時他已82歲,不到一米六的個頭,站在我面前,讓我看到山一般的堅毅,從此再沒改變過他在我心中的形象。”一位鄉親對黃大發的描述。
真的難以想象,在沒有任何水利工程專業知識的黃大發他們,面對30多里長且綿亙蜿蜒的石渠,是如何保證水能在渠道里越走越暢,一直流到草王壩?但正是由於黃老前輩不甘心、不信命,和大山較勁的這份毅力,最終,苦心人,終不負。1995年,這條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的“生命渠”通水了!
為山村引來清渠並解決了水的問題後,黃大發並沒有停止腳步,而是繼續帶領全村人種水稻、坡改梯、蓋學校、拉電線、修公路,用歲月和汗水帶領村民們朝著幸福之村大步前進,不斷提高了村民們的幸福感、安全感、獲得感。
劇中提到過一句話:“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沒有白吃的苦,只要努力希望就在。”誠然,老天是不會辜負每一個正在努力奮鬥的人,當你面對困難所付出的一切,都會成為你一生中不可多得的財富,即使在最後你沒有得到你期待的結果,即使失敗了,也是一種難得的際遇。任何一件事都有舍有得,只要你堅持,不放棄,做好當下,每天前進一小步;正所謂水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總有一天會滴水穿石。行者常成,為者常至,如果一直處於平淡無奇、波瀾不驚的狀態,又何以體驗感悟驚濤駭浪、波瀾壯闊的大風景?
“不怕山高岩石多,苦幹就能把貧脫,打巖引水修公路,窮村變成金銀窩。”如今的草王壩,村民的荷包漸漸鼓了起來,臉上的微笑越來越多,幸福感越來越足,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這是一部弘揚真善美、散發正能量的主旋律文藝作品,非常值得我們廣大青年黨員們認真觀看、學習的影視劇。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要向“當代愚公”黃大發學習,學習他的艱苦奮鬥、一心為民、埋頭苦幹、不屈不撓的愚公精神。這種精神激勵鼓舞了我,作為一名公路人,今後的工作中,我會更加兢兢業業,發揚這種不等不靠、無私奉獻的精神,肩負起“暢安舒美”的使命;堅定信念、敢闖敢拼,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用實際行動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