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的讀後感800字

《三國志》的讀後感800字

  中華民族是一個源遠流長的的民族,她有著五千年的文明歷史,有著五千年的傳統文化。作為四史之一的《三國志》,是中國幾千年沉澱下來的文化瑰寶。

  弗朗西斯·培根曾說:“讀史使人明智。”讀《三國志》,彷彿藉著那一篇篇傳記親歷了那個風雲變幻,英傑輩出時代,那五千多年中最讓人心馳神往的精彩一幕。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蜀漢征戰四方,成就一番霸業;孫吳據江東而虎視天下;曹操一統北方,但兵敗於赤壁。自此三國鼎立,互相爭鬥,互有勝負。最終,三國同歸於晉。

  大家有時候會說,劉備是偽君子,而驅使他的是卻他“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天下大義。《三國志》中,我最為敬佩的,是同樣秉持著對漢室的'忠貞的人物,曹操帳下的謀士荀彧,荀文若。

  荀彧這個人物,如果沒讀過《三國志》,很少有人會注意到他。

  潁川荀彧,王佐才也。司馬懿也曾言:“書傳遠事,吾自耳目所從聞見,逮百數十年間,賢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或許有人說荀彧沒出過什麼奇謀妙計。但荀彧,他謀的不是一場小戰鬥的勝負,而是放眼天下為曹操出謀劃策。“君之相為匡弼,君之相為舉人,君之相為建計,君之相為密謀”這是制定大的戰略。如果說出謀劃策的謀士是棋子的話,荀彧便是助曹操下棋的人。

  若只是有王佐之才,荀彧尚不足以為人傳頌至今。真正令人敬服的,是他“積德累行,少長無悔,遭世紛擾,懷忠念治。”的高尚人格。

  向來忠於漢室的他,輔佐曹操是為了借其力以匡扶漢室。建安十七年,曹操欲請加九錫,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而此時曹操權勢滔天,荀彧卻敢於冒其不韙,進言“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他對匡扶漢室的信念,或許會被稱為愚忠,但我認為這更體現了他對於志向與理想的堅定,並甘心為此付出生命。

  有匪君子,不可諼忘。荀彧,堪稱三國亂世中一位真正的君子。

  亂世之中,英雄輩出,但更為動人的,是在這亂世之中仍秉持己志的人,是他們的勇氣與堅定。讓我們炎黃子孫把這種品格銘記於心,永世相傳。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