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科學活動設計方案

幼兒園科學活動設計方案

  為了確定工作或事情順利開展,常常需要提前制定一份優秀的方案,方案是闡明行動的時間,地點,目的,預期效果,預算及方法等的書面計劃。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科學活動設計方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幼兒園科學活動設計方案1

  一、設計意圖:

  孩子們在遊戲及日常生活中,會發現一些奇怪的現象如船為什麼會浮在水上走?為什麼有些東西回會浮在水面而有些東西沉在水裡?等等,為了使幼兒滿足幼兒的的好奇心,在探索身邊的的科學,接觸沉與浮的現象,並對沉與浮的現象做出簡單的分析、判斷和推理,因此設計了這個科學學習活動。

  二、活動目的:

  1、引導幼兒觀察、比較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

  2、引導幼兒積極思考,大膽操作和用語言較完整連貫地表達自己的意思。

  3、引導幼兒嘗試用簡單的圖畫記錄觀察和探索的結果。

  三、活動準備:

  1、小泡沫板、石頭、玻璃珠、雪花片、小球、塑膠瓶、操作盤放在桌子的中間。

  2、記錄表、筆、水盆。

  四、活動過程

  1、教學活動的匯入

  幼兒進入課室室後,坐在座位上。

  老師:小朋友,我們來看看托盤中都放著哪些東西?

  2、猜測物體沉浮狀態並記錄

  老師:小朋友,請你們猜一猜,這些東西放入水中後,有哪些東西會沉到水底,有哪些東西會浮在水面上?

  老師:請你把猜想的寫到記錄表上,記錄表已將托盤中的材料畫好,表示下沉,表示上浮。請你在相應的位置上畫上勾,等會我們再來比比,你猜的和操作結果到底是不是一樣的。

  3、實際操作物體,並記錄沉浮狀現象。教師給予指導。

  老師:小朋友剛才都將自己的猜測記在了記錄表上,那小朋友的猜得到底對不對呢?請小朋友對照記錄將材料一個一個地放入水中,並將這個材料是沉還是浮記錄在記錄表相應的位置上。

  4、幼兒對自己的`實驗總結及與小朋友分享自己的實驗過程、實驗結果。教師給以鼓勵。

幼兒園科學活動設計方案2

  活動目標:

  1、學習關注身邊常見事物的明顯特點和現象。

  2、嘗試根據不同物質的吸水特點進行不同組合搭配,尋找的吸水效果。

  3、理解實物與符號之間的關係,初步學習用簡單的符號做記錄。

  活動準備:

  玻璃杯、不透明的罐子、裝水的塑膠瓶、盤子、小方巾、海綿、棉花、有一定坡度的塑膠槽、幼兒實驗記錄表、符號對照表、教師統計表等。

  活動過程:

  一、魔術遊戲,激發興趣。

  1、教師:今天老師帶了杯水來和小朋友做遊戲,你們想一起玩嗎?

  (1)出示一杯水和一個不透明的瓶子,將杯子裡的水倒進瓶子,請幼兒猜猜水還能倒回杯子嗎?(結果是將水倒了回來)

  (2)出示另一個不透明的瓶子,請幼兒看看兩個瓶子是不是一樣?(是一樣的)再次做實驗,引導幼兒猜猜這次水還能倒回來嗎?(能)結果水倒不出來了,老師把水變不見了?

  2、啟發幼兒猜猜水到哪裡去了?

  幼兒:在瓶子裡。

  幼兒:飛到外面去了。

  3、開啟瓶蓋,找出原因。(原來裡面有一條毛巾)小結:水被幹毛巾吸掉了,所以就倒不出來了。

  幼兒非常興趣地觀看魔術遊戲,揭開謎底後都發現了水是被毛巾吸走了,反過來幼兒也理解了毛巾會吸水這一道理。

  二、實驗驗證,尋找答案。

  1、介紹實驗材料,符號對照表。

  教師:生活中還有很多東西會吸水,老師也為你們準備了一些,我們一起來看看有什麼。(師介紹提供的物品後出示符號對照表,引導幼兒理解不同符號所代表的物品名稱。)

  2、講解實驗方法。每5個人一組,每次每種物品取一件,分別放進塑膠槽的黃色區域內並記錄擺放的順序,接著取一瓶水從塑膠槽頂端的紅色圓點處慢慢的將瓶子內的水倒進槽內,直至全部倒完,最後將流入槽底托盤內的水倒進事先準備好的量杯內,看清量杯內的水量並做相應的記錄。實驗結束後取出槽內的物品,放進塑膠筐內,將手擦乾後再次取物,改變物品的擺放順序後再次實驗。

  3、提出實驗要求:

  (1)5個人一組,每次實驗每種物品各取一件,擺放後先做記錄才開始實驗。

  (2)水要倒到塑膠槽頂端的紅色圓點上,速度要慢。

  (3)每次實驗結束將槽內的物品取出放進塑膠筐內。

  (4)每次實驗物品的擺放順序不能相同。

  4、幼兒分組操作,尋找答案。

  幼兒:海綿最會吸水。

  幼兒:我覺得毛巾最會吸水。

  幼兒:最會吸水的要排第一,水才不會留走。

  幼兒:最會吸水的排中間。

  幼兒:我覺得應該先放毛巾,第二放海綿,再放棉花,這樣最會吸水。

  幼兒根據教師提供的豐富的操作材料,較順利的完成實驗,並記錄實驗結果。流出的水被倒進了事先準備好的燒杯裡,幼兒很快能根據杯子中水的多少判斷出本組的哪種組合最會吸水。

  三、分享實驗結果,得出結論。

  1、根據幼兒實驗記錄,用大統計表集體統計實驗結果。

  2、得出結論:哪種組合最會吸水。

  師幼共同統計各組實驗結果彙總在大記錄表上,根據大統計表比較出哪種組合的吸水效果。

  教學反思:

  活動一開始,我透過一個特殊的杯子引出課題激起孩子好奇心的同時讓他們自己透過實驗驗證自己的想法,然後讓幼兒互相交流自己的實驗結果,引領孩子再次關注杯子裡的毛巾,比較溼毛巾和乾毛巾的不同,讓幼兒發現其中的秘密。整節課的設計主要運用探索式教學法,儘量做到以幼兒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培養幼兒探索科學實踐的興趣,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判斷能力,讓幼兒養成從小就主動探索科學的習慣,提倡幼兒自己體驗成功的喜悅,並且進一步體驗自信帶來的愉悅感。讓幼兒自己在實際操作中去發現問題並找到解決的辦法,獲得相關的感性經驗。

幼兒園科學活動設計方案3

  設計意圖:

  物體的上拋、下落現象是幼兒在日常生活活動中經常遇見的,如何引導幼兒運用已有的經驗去探索問題,我選擇和設計了“物體的上拋、下落”活動讓幼兒透過操作、觀察、分析、探索主動獲得物體上拋、下落的經驗。在製作玩具的同時,為了讓不同水平幼兒都在各自基礎上獲得發展,我為幼兒提供了難易不同的操作材料,讓幼兒自己動手動腦自制玩具,獲得成功的喜悅。

  活動目的:

  1.感知不同質量的物體上拋、下落的不同現象,培養幼兒探索精神。

  2.激發幼兒自制玩具的興趣,培養動手、動腦能力和克服困難的精神,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1.塑膠袋、沙包、紙張、夾子若干

  2.難度不同的半成品材料,降落傘範樣

  活動過程:

  一、操作、探索

  1.探索塑膠袋與沙包上拋的不同現象

  2.讓孩子運用已有的經驗說出易拋與不易拋的物體

  3.探索紙與夾子上拋不同現象

  4.探索紙與夾子從同樣高度下落的不同現象

  5.探索怎樣使紙能快一點落下的方法

  6.留下餘興:讓幼兒思考用什麼辦法能使夾子下落的速度慢一些

  二、幼兒自制玩具

  1.討論:怎樣能使夾子下落的速度減漫

  2.鼓勵幼兒透過觀察探索自己製作玩具

  3.幼兒製作玩具,教師個別指導

  三、玩玩具,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反思:

  1、第一個環節沒有讓幼兒充分體驗物體都是下落的,示範的時候關於如何拋和最終結果這兩個指令不明確。這個環節只作為初步感知,不應該佔活動的大部分時間。

  2、第二個環節比較時,應讓幼兒在五中材料中隨意選擇兩者進行比較,如果五種比較則很難有明確結果,也浪費時間。在幼兒操作之前我引導幼兒應該在同一高度鬆手來比較,但是幼兒實際操作過程中並沒有都這麼做,有的根本沒有兩兩比較就憑感覺寫結果,幼兒較亂,應該讓幼兒上來分享他是怎麼比較的,也可以讓幼兒將下落的過程畫下來。

  3、材料選擇:用紙來做實驗每次都受空氣阻力會導致速度不同,而且形狀不固定。應選用重量相同形狀不同、形狀相同重量不同的材料來比較,這樣更加能控制變數,要先從幼兒最易認同的經驗來探究。材料投放的時候應隨著環節的遞進一步步投放,不應所有的都放好。

  4、科學活動目標應該是讓幼兒學會怎樣探究,而結果並不是很重要。

  5、第三環節應該讓幼兒操作之後再得出結論,挑戰幼兒原有經驗。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