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記》的讀後感800字左右

《昆蟲記》的讀後感800字左右

  導語:這個“昆蟲的荷馬”將自己對生命與大自然的熱愛融入了書中的每一章,每一節,將文學與科學進行了完美的融合,鑄就了這部“昆蟲的史詩”使《昆蟲記》成為百年來無人逾越的豐碑。

  《昆蟲記》的讀後感800字左右1

  最近我讀了好幾本書,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法布林寫的《昆蟲記》。這本書裡描寫的昆蟲讓我目瞪口呆。比如愛吃糞便的糞金龜,愛吃捲心菜的菜粉蝶寶寶,熱愛唱歌的蟬,爪子像鐮刀的螳螂……

  我最喜歡的昆蟲是蟬,並不是因為它有嘹亮的歌聲,也不是因為它有酷酷的身型,而是因為它有超常的耐心。蟬寶寶出殼“著陸”後要十分小心奸詐的蚋和狡猾的螞蟻,因為他們會吃掉柔弱的蟬寶寶。因此,蟬寶寶一“著陸”就要挖個洞藏起來,躲在洞裡生活四年、脫四次皮之後才能出來。出來之後的蟬還要再尋找一個安全的地方脫最後一次皮,這樣,蟬才可以高聲地歌唱、自由地飛行。人們常說做事不能半途而廢,要堅持不懈,要耐心等待。這說的就是蟬啊!

  我很佩服蟬。它們呆在黑暗的洞裡度過漫長的四年,出來到外面光明的世界的時間卻只有短短的一個夏天。我真不知道在洞裡呆上四年的蟬是怎麼熬過來的!一隻小小的蟬,尚且知道耐心等待的道理,何況我們這些高智商的人類呢?當老師佈置幾道難題時,同學們就沒有耐心了。這些題雖然有些難,但也不是難得做不出來。況且,為什麼別人能做出來,而我們卻做不出來呢?我想,那是因為我們太懶惰了,沒有做題的耐心,沒有等待的毅力。

  讀完蟬的故事,我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我們應該像蟬一樣,做任何事要耐心等待,堅持不懈。這樣,我們才能取得成功。當蟬在樹梢高聲歌唱時,請你不要煩躁,請你不要厭惡,因為蟬堅持了四年的蟄伏,才換得了這一歡唱時刻啊!

  《昆蟲記》的讀後感800字左右2

  近日,我讀完了《昆蟲記》這本書,感觸很深。

  這本書的作者透過仔細觀察,多次實驗,細緻描寫了各種昆蟲的生活習性、繁殖和捕食的方式,向讀者展現了一個奇妙的昆蟲世界。作者寫得生動有趣,讀者讀得興趣盎然。

  整本書所寫的昆蟲都使我感到有趣之極。這都要歸功於作者的仔細觀察,細緻描寫。如:螳螂的大腿下面生長著兩排十分鋒利的像鋸齒一樣的東西。在這兩排尖利的鋸齒後面,還生長著一些大牙,一共有三個。“為首的那條松毛蟲一面探測,一面稍稍地挖一下泥土,似乎在測定土的性質”等,這些只有仔細觀察才能寫出來。光是仔細觀察還不夠,還要細緻描寫,讀者才能看懂,又如“這小筒的外貌,有點像絲織品,白裡略秀一點紅,小筒的上面疊著一層層鱗片,就跟屋頂上的瓦片似的”等,這些細緻描寫,使整本書寫得更加生動、具體,引人入勝。

  昆蟲世界非常奇妙!在我沒讀這本書之前,我不知道管蟲會穿“衣服”,不知道松蛾蟲會預測天氣,也不知道小蜘蛛會用絲線飛到各個地方。現在我全知道了。有些動物的思維方式比人還高,例如赤條蜂給卵留食物時,是把毛毛蟲弄得不能動,失去知覺,而不是殺死毛毛蟲,這樣,就可以給食物“免費”保鮮。又如舍腰鋒給卵捕蜘蛛時,是隻捕小的,這樣每隻就可以使小蟲只要一頓就可吃完,每頓就可吃到新鮮的,怎麼樣?聰明吧!

  作者寫出這些都是因為他仔細觀察,而我,則是一個不太會觀察生活的人,因此,老師叫我寫作文時候,我總想不到題材。不過有一次例外,一次去上課的路上,我發現了一隊螞蟻正在搬食物,經過觀察我發現,螞蟻是先把食物切成小塊,然後頂在頭上,搬回窩裡,然後原路回,再搬。這次我雖然仔細觀察了,但這是對我感興趣的事。現在我明白了:不能只對我們感興趣的事仔細觀察,應該對周圍的所有的事仔細觀察,才能做到無處不文章。瞧,小小的昆蟲也蘊含著大學問呢!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只有仔細觀察周圍的一切,才能瞭解世界的奇妙。這是讀完《昆蟲記》後,我深刻體會到的。

  《昆蟲記》的讀後感800字左右3

  第一次讀《昆蟲記》,不知怎樣的它就吸引了我。這是一部描述昆蟲們生育、勞作、打獵與殞命的科普書,平實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敘述,引人捧腹……人性化的蟲子們翩然退場,何等奇異、有趣的故事啊!法布林的《昆蟲記》,讓我沒有夢幻感,那些詳細而細緻的文字,時時讓我感覺到縮小鏡、潮溼、星斗,還有蟲子氣息的存在,彷彿置身於現場一樣。被我輕忽太久了的昆蟲的身影,及它們囂張的鳴叫,一下子聚攏過去,我屏住呼吸,然後,憑它們穿透了我心靈的幽暗。是法布林,讓我看到了昆蟲跟我們人類在生與死,休息與打劫等很多題目上都有著驚人的`相似。《昆蟲記》不是作家發明出來的世界,它差別於小說,它們是最基本的事實!是法布林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是單獨的,安靜的,幾乎與世隔絕的寥寂與艱苦。我仰起了頭,這一刻,我非常想仰起我的頭,像仰望星空一樣,來對待昆蟲們存在的奧秘。它使我第一次進入了一個生動的昆蟲世界。

  讀了《昆蟲記》後,這本書使我十分著迷,原來昆蟲世界有這麼多的奧秘,我曉得了:凌晨,蟬是怎樣脫殼;屎殼螂是怎樣滾糞球的;螞蟻是怎樣去吃蚜蟲的分泌物。還弄清了:“螟蛉之子”是錯誤的,蜂抓青蟲不是當成自己的兒子養,而是為自己的後代擺設食物。

  於是,我接著往下看《昆蟲記》。

  當我連續閱讀《昆蟲記》時,我看到法布林過細入微地觀察毛蟲的旅行,我看到他掉臂危險捕獲黃蜂,我看到他大膽假定、審慎實行、反覆推敲實行過程與資料,一步一步推斷高鼻蜂毒針的作用工夫與結果,螢的捕食過程,捕蠅蜂處理獵物的方法,孔雀蛾的遠間隔聯結……一次實行失敗了,他網路資料、分析原因,轉身又計劃下一次。嚴謹的實行方法,大膽的質疑精神,勤奮的作風。這一次,我感覺到了“迷信精神”及其胸無點墨的內涵。

  讀了《昆蟲記》後,這本書使我十分著迷,原來昆蟲世界有這麼多的奧秘,我曉得了:凌晨,蟬是怎樣脫殼;屎殼螂是怎樣滾糞球的;螞蟻是怎樣去吃蚜蟲的分泌物。還弄清了:“螟蛉之子”是錯誤的,蜂抓青蟲不是當成自己的兒子養,而是為自己的後代擺設食物。

  接著往下看,《昆蟲記》是一個個有趣的故事:“螳螂是一種十分兇殘的動物,但是在它剛剛擁有生命的初期,也會捐軀在個頭兒最小的螞蟻的魔爪下。”蜘蛛織網,“縱然用了圓規、尺子之類的東西,也沒有一個計劃家能畫出一個比這更規範的網來”,富厚的故事情節使我浮想聯翩。看著看著,幼兒園調研報告幼兒園設計調研報告這些蟲子們垂垂地清晰起來,我思考著:如果我們掩護環境,不汙染環境詩詞名句_,這些蟲子是不是還會在呢?現在的環境惡化,又是不是在當前還會有呢?我仔細地想著這彼此之間的干係,這一次的閱讀,為我翻開了一扇全新的門。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