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與黑的讀後感800字(通用8篇)
紅與黑的讀後感800字(通用8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紅與黑的讀後感800字(通用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紅與黑的讀後感 篇1
司湯達的《紅與黑》,寫的是法國青年於連的故事。於連是一個有才華,有野心,有自尊,也有良心的人。許多評價把於連說成是一味向上爬的野心家。但我個人而言,我覺得他們都忽略了一點,就是於連良心的一面。或者說忽略了站在故事背後的作者進行的精神思考。
於連確實是野心家。於連的野心膨脹過程是故事最表面也是最直接的線索。在德。雷納爾放假,於連想:“我一定要在這個女人身上得手,”“那樣如果有一天我發跡了,有人指責我趕過家庭教師這樣下等的職業,我就可以告訴他,是愛情把我拋到這個職位上的。”但是於連也像一個哲學家,他思考人生,思考巴黎,在他的腦中揮之不去的是當像拿破崙般的英雄。
但他對德。雷納爾夫人的愛,特別是在他生命的最後,不能不讓人感到真情。作者的故事構造得極巧妙。當於連步上仕途時,他用盡心機去獲取德。雷納爾夫人的心,並想用此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和提高自身的價值,可最後他才明白德。雷納爾夫人是他的終生至愛。後來的瑪蒂爾德小姐是在開始時主動追求於連的。但是又經過多次的反覆,曾使於連感到神魂顛倒。當瑪蒂爾德確認自己愛上於連的時候,於連在臨死之前卻說只有德。雷納爾夫人才會真心待他的孩子。在於連的攀升過程也少不了這些女人們的幫助,可是在最後他的摔倒也是因為女人。作者在《紅與黑》中塑造了於連,可是更塑造的於連背後的時代,在上層社會中,人人都重視榮譽,可是又過著奢侈的頹廢的生活,青年們都缺乏勇氣。社會的各種黨派都在積極而又秘密的活動著。
在人物塑造的手段上,司湯達使用了超出同時代作家所能及的心理深度的挖掘。以深刻細膩的筆調充分展示了主人公心靈空間,廣泛運用了獨白和自由聯想等多種藝術手法挖掘出了於連深層意識的活動,並開創了後世“意識流小說”“心理小說”的先河。是一首“靈魂的哲學與詩”。
對於書名人們也引起了一番爭論,通常,人們認為書名中的“紅”是象徵拿破崙時代的軍服;“黑”是王政復古年代的僧侶黑衣。也有人認為,紅是德·瑞那夫人的鮮血,黑是瑪特爾的喪服;紅與黑是象徵賭盤上的黑點紅點,而輪盤則象徵人生的遊戲等。我認為紅色還可以象徵於連的追求人生意義,而黑色就代表社會中形形色色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拼命奔波,卻不理解自己存在真正意義的生存狀態吧!
紅與黑的讀後感 篇2
我讀完《紅與黑》對於連的一大感受就是他十分虛偽。他崇拜拿破崙,可在市長家裡,為了不被別人發現,他不惜燒掉拿破崙的肖像。他蔑視特權貴族階級,但是在侯爵家裡當秘書時,他卻時刻留意謹慎,提醒自我絕對不能表現出對特權貴族階級的不滿與蔑視。在貝藏松神學院時,他更是虛偽。明明明白那些所要學習的東西是錯誤的,還是將自我的思想藏了起來,繼續學習。
然而,他也有真誠善良的一面。在看到貧民所所長哇列諾一家的鋪張浪費、肆意享樂的生活狀況,他同情貧民的貧苦生活,同情他們連唱歌的權利都被剝奪。這樣的他,是善良的。最終,在審判庭上,他痛斥了貴族階級對平民的殘害,他敢於直面他的真心,說出了他對貴族階級的不滿與輕蔑。即使在有機會免於死罪的狀況下,他依舊沒有動搖;在最愛的女人瑞那夫人和最真誠的朋友傅凱的勸導下,他堅定了自我心中的信念。這樣的他,是真誠的。
正是這樣矛盾的性格,使得他的杯具讓人心疼。
小說除了對男主人公的塑造令人印象深刻外。兩位女主人也一樣。瑞那夫人的軟弱、善良與真誠同樣讓人心疼。兒子生病,她不惜把一切錯誤歸結於自我出格的感情上。對於於連,她深愛著,但是處於社會道德、社會輿論以及對丈夫的那絲同情,她最終只能選取軟弱,選取放下。直到最後於連的槍殺,她依舊原諒,甚至還埋怨自我不該寫那封信。
而瑪娣兒特,在我看來更多的是傲慢。她在理智與感情中掙扎,她和於連一樣有著強烈的自尊心。對於於連,她的內心也無數次掙扎過、糾結過。她一方面忘不了於連的平民身份,一方面又把於連的前程想象成完美的無與倫比。她總自我安慰的告訴自我,只要時機恰當,於連必是有用之才。但最後她在感情裡無法自拔。
杯具總是把美的東西撕破給人看,《紅與黑》是這部杯具,它撕破了下層人民的努力奮鬥,撕破了純真感情,讓人讀完回味無窮。
紅與黑的讀後感 篇3
進我校恬靜的圖書館,腳步下意識地停留在世界名著一欄前,一本紅色的“書脊”映入我的眼臉,情不自禁的拿出這本書,輕輕地撫摸,《紅與黑》三個字豁然在封面的中央,腦子裡一下閃現出於連的影子,這個在中外文學長廊人物畫像的“向社會宣戰的不幸兒”,怎樣與紅色和黑色兩種顏色聯絡在一起呢? 也許是書的題目吸引了我,還是什麼原因,我只借了這本書便匆匆離開,只想一口氣讀完,好明白為什麼,然而讀書是一件“謀心”的事,急是不可取的,歸根結底,是要讓我們的靈魂得到安頓,心智得到開啟,精神得到寄託,情操得到陶冶。這本書我讀了三遍大約用了一個月,才體會到一點味道,品得對不對味,我自己一點感受而已。
我首先了解名著的背景,這樣有助於我更透徹地理解原著的深刻內涵。《紅與黑》起初的標題為《於連》,1830年定名為《紅與黑》,並有副標題“1830年紀事”。稱之為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作,是因為它最早體現了這一流派的`基本特徵。小說直接吸取現實題材,反映現實鬥爭。 1
827年的《法院公報》上登載一個27歲的青年家庭教師槍殺了自己的女主人的案例,啟發了司湯達,但小說的故事已與生活中的案件有了很大的不同,作者用他長期以來對復辟王朝時期生活的觀察,聯絡當時的實際,注入他對社會矛盾的認識,使《紅與黑》成為一部反映復辟與反覆闢鬥爭的形象歷史。
作品中的“紅”代表了充滿英雄業績的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特別是拿破崙皇帝;“黑”代表了教會惡勢力猖獗的復辟時期,還有的認為“紅”與“黑”,代表著軍裝與道袍,寶劍與十字架,軍人的榮耀與僧侶的黑暗,也有人認為,紅是德瑞那夫人的鮮血,黑是瑪特爾的喪服;紅與黑是象徵賭盤上的黑點紅點,而輪盤則象徵人生的遊戲等。
我認為紅色還可以象徵於連的追求人生意義,而黑色就代表社會中形形色色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拼命奔波,卻不理解自己存在真正意義的生存狀態吧!
紅與黑的讀後感 篇4
《紅與黑》是司湯達的長篇小說中最優秀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這既是一部刻畫官場黑暗的政治小說,也是一部細述真情錯愛的愛情小說。主人公於連有成功之處也有失敗之處。
男主人公於連是農民木匠的兒子,出生卑微但不卑賤。他骨子深處對上流社會充滿了憎恨與厭惡。他希望透過戰爭飛黃騰達,可是在殘酷的現實面前他又不得不屈服於教會以換得微薄的報酬。他不敢面對真實的內心,以至於親手為自己帶上偽善的面具。
於連的原生家庭帶給他的都是殘酷,兄弟的欺凌,父親的勢力,哪怕在他死前父親去看他也只是為了他的錢。血淡於水,不過如此。不過於連命中有貴人,神父、神學院院長都是他官場中的貴人,他倆自始至終都在扶持他。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出身卑微的於連之所以能涉足於貴族圈,歸根到底是因為他自身的聰慧。有人說:他的第一步也只不過是精通拉丁文的聖經。那麼,試問:有幾個木匠的兒子懂得拉丁文呢?這告訴我把簡單事做到不簡單我們的人生也會不簡單。
那麼,於連失敗在哪裡?不是他的出生低微,不是他的自負,而是錯愛。,他的瑞納夫人的愛是出於嘲諷雷納爾市長、減輕她對他木匠兒子的輕蔑、將來為從事家庭教師這卑賤的職業找一個“愛情”的高尚藉口。瑞那夫人愛上於連註定是錯愛,不管她的愛是多麼的真,終究是不為世俗所容的,她內心無比的煎熬……或許,這樣愛也算是一種無悔吧,所以於連走後的第三天他也就死了。較之瑞那夫人更為悲哀的是瑪特兒小姐,花容月貌出生高貴的她為了於連不惜一切,在於連鋃鐺入獄時求人就他,怎料他卻抱著另一個女人靜待死亡。他對她的“愛”,只是想證明平民子弟的他比貴族的公子哥們兒更有被愛的價值。
讀完整本書,內心無疑是壓抑的。於連,這個野心勃勃的男人,若沒有利用這些女人,是否就不會英年早逝?是否會是一代偉人,銘記於史冊?當然,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許我的一些看法會受到反對,但這是我心中實實在在的感受。
紅與黑的讀後感 篇5
《紅與黑》的男主人公叫於連,她的第一個情人是德萊納夫人,第二個情人是馬蒂爾德小姐。論身份地位來說,兩任情人的身份都遠遠高於他。所以,我一個朋友是這樣對我描述《紅與黑》的,這就是一個男人靠著女人往上爬的故事。
我不認為於連有過愛情,至少直到結尾,也不曾見到過,愛情是一種高貴的存在,有人說,愛情是去守護一個人,用這個標準來說,顯然,那兩段情史都不能算作愛情。德萊納夫人愛上了於連原本的樣子,可是於連從德萊納夫人身上想得到的只是一種身份,地位提高的滿足感和征服一個比自己強的物件的征服欲,而且這是一段婚外情,所以哪怕勉強地說,最後那一刻他沉入了對德萊納夫人的愛情,但是因為錯誤的開始,所以最後很難善終。況且,他竟然因為認為德萊納夫人破壞了他和馬蒂爾德小姐美好的未來,就想要殺了德萊納夫人,可想而知,他從頭到尾只想著自己的野心,並沒有真正的投入到愛情中去。對於馬蒂爾德小姐,他之所以想和馬蒂爾德小姐在一起完全是被馬蒂爾德的外在迷住了,初始來源於一種慾望,後來一種越是得不到越想要的心情,狠狠地折磨了他。馬蒂爾德只是把於連當作了一種幻想,馬蒂爾德希望重複她崇拜的一段浪漫史,那也不是愛情,最後她親吻了於連的死人頭,也算是實現了她的願望吧。
我不喜歡紅與黑的故事,這個故事裡唯一看到真情的就是,德萊納夫人對於連的那份感情,可是由於德萊納夫人的身份,還有從來沒有陷入過愛情中,所以在她還沒有真正的學會分析人的時候,就愛上了於連。當然,不得不說,如果分析了之後再愛上,能夠被那麼理智的對待的也許就不是純真的愛情了。
於連這種對於野心的堅持,也許是不少還奮鬥在基層,沒有有錢人家的“關係”的我們,值得學習的一部分。但是他這種過度的自私,還有失去了“真心”這一點,絕對是我們應該摒棄的部分。我們應該學會用正確的方式實現自己的夢想。
紅與黑的讀後感 篇6
《紅與黑》這本書最先吸引我的就是書名。這裡的“紅”代表了什麼,“黑”又象徵了哪些事物?強烈的好奇心使我迫不及待地翻開書看了起來。
讀完《紅與黑》以後,我終於明白了"紅“代表流血和犧牲,而“黑”則意味著黑袍和教會。小說的主人公於連是一個性格複雜的人。他既真誠又虛偽,既痛恨貴族,又漸漸同流合汙,他喜歡坦率自然,但背地裡又耍盡花招……作者不惜筆墨,透過主人公內心世界的詳細描寫,把變化莫測的人心展現得淋漓盡致,寫出了一人千面的真實;打破了傳統小說中的人格設定:好人就是好人,壞人就是壞人,善惡分明。相反,於連卻亦善亦惡,亦真亦假,時好時壞,而且還有一顆敏感的自尊心。這跟他的家庭背景和當時的年代有著緊密的不可分割的關係。於連出生在一個木匠家庭中,飽受父親的摧殘,何況他還置身於那個復辟當局統治的腐朽和黑暗之中,導致他擁有了極其敏感的自尊心,從小產生的自卑感造就了他的高傲,高傲到不願受別人一丁點兒責備。他的高傲和不可一世使得他的野心越發不可收拾。他的野心和自尊心某種程度上也為他贏得了一定的好處,但是過於追求自尊心和麵子,最後踏上了一條與反動當局同流合汙的道路,與自己最初的夢想漸行漸遠,直到最後被送上斷頭臺才恍然大悟。他明白了自己的過錯,也有機會被放出來,但他始終不肯向“黑”低頭,最終慘死在了斷頭臺下。不過我想於連應該不後悔,因為他在生命最後的時刻說出了戰鬥的宣言;這一次,他站在了普通大眾這邊,控訴了階級不平等,控訴了庭上所有的貴族,更控訴了當時的統治階級;這一次,他毅然決然地放棄了“黑”色的道路,選擇了“紅”色的道路,用自我犧牲做出了最後的反抗,吐露出了普通大眾的心聲。
《紅與黑》是一本享譽世界、傳世百年的文學名著。
紅與黑的讀後感 篇7
在這個短促寒假中,我讀了一本書,叫做《老人與海》,它那包含曲折的故事,讓我讀到了很多,也感受到了很多……
這本書主要寫了一位風燭殘年的漁夫一連八十四天都沒有釣到一條魚,幾乎都餓死了;但他仍然不肯認輸,而充滿著奮鬥的精神,終於在第八十五天釣到一條身長十八呎,體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馬林魚。大魚拖著船往大海走,但老人依然死拉著不放,即使沒有水,沒有食物,沒有武器,沒有助手,而且左手又抽筋,他也絲毫不灰心。經過兩天兩夜之後,他終於殺死大魚,把它拴在船邊。但許多小鯊立刻前來搶奪他的戰利品;他一一地殺死它們,到最後只剩下一支折斷的舵柄做為武器。結果,大魚仍難逃被吃光的命運,最終,老人筋疲力竭地拖回一副魚骨頭。他回到家躺在床上,只好從夢中去尋回那往日美好的歲月,以忘卻殘酷的現實。
看到這裡我,感觸很深,思緒如翻江倒海般湧上心頭……老漁夫,他的那種堅毅,讓我著實的感動了,一個人的生命中,又有幾個人能做到像他那樣,面對逆境絲毫不放棄,不妥協的呢?!老漁夫,雖然老了,倒黴、失敗;但他仍舊堅持努力,不放棄,這種品質真的很可貴,值得我們大家去學習。
其實,讀這篇作品之後,它也教會了我一個道理大事小事,只有不拋棄,不放棄才會做得完美無暇。不放棄,不拋棄會給你非凡的創造力,在危急時刻你沒有放棄,而是毅然挺住,這樣危難中的你想盡一切方法以求生存,慢慢的 ,求生本能使你已經得出了克服危難的方法 ,就像書中的老漁夫,他就做到了,不放棄,不放棄生命,不放棄生活,勇敢努力的活著 ,這樣的生命才有陽光,才獲得了燦爛,老漁夫,他真的很棒,他做了一些很多年輕人做不了的事情,他會奮鬥,他懂得 不放棄!!!
生活中,我們要時刻保持老漁夫的良好心態,積極向上 ,努力奮鬥,面對逆境勇敢向前,面對挫折時,不放棄不拋棄!加油,我相信我們的明天會更加燦爛!!!
紅與黑的讀後感 篇8
這學期在圖書館只借過一本書,是司湯達的長篇小說《紅與黑》,斷斷續續花了很久的時間把他看完。很久之前就聽說過這本小說,對於題目,心中滿是懷疑。為何會取這一個模稜兩可,讓人滿是好奇的名字呢?又得人認為,書中的“紅”象徵著拿破崙時代的軍服,“黑”則是僧侶的黑衣,因為文中的主人公於連就是一位教徒。也有的人認為,“紅”是德瑞那夫人的鮮血,“黑”是馬特爾的喪衣。但是看完這本書,我覺得“紅”是象徵了於連不斷追求人生意義的那種熱情,“黑”則代表在於連身處的社會中的各種黑暗的、壓抑的情感,因為在文中,《紅與黑》不僅展示了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法國社會的廣闊圖景,還涉及了許多其它方面的生活風情。上寫皇帝首相、王宮貴族,下寫貧民百姓、三教九流,讓我們真正見識了在“唯美”的法國,人情冷暖、社會矛盾也可以是這麼的值得讓人深思。
在文中,主人公於連索萊爾自始至終有著自己的一種情緒和姿態:他家境貧窮,地位低賤,卻又不甘於這種命運:他抵抗蔑視的眼光,但又向對他投以蔑視眼光的人報以更加蔑視的眼光;他憎惡上流社會的黑暗、虛偽和醜惡,但又懷著極大的野心,一心發跡,渴望飛黃騰達,以至於親手為自己帶上偽善的面具,毀於無情的社會。他的一切經歷,甚至可以用忍辱負重來形容,他的不斷地思考、觀察、自勵和忍受,終於迎來得道的一日,但是所有的一切也終毀於一旦。不得不說,這樣的結尾雖然是一種“杯具”,但似乎似乎並不出人意料。
書中給予於連的描寫常常是大段大段的內心獨白,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在得到侯爵贈予的十字勳章的後,他想道:“為了成功,我會做出更多不公平的事。”感嘆奮進青年於連,抵抗權勢獲取成功的唯一方法,竟然只有用一種不公平去對抗另一種不公平。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心理啊?忽然想到朋友的一句QQ簽名:都是社會惹的禍,讓我沉淪讓我墮落!唉,真是造物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