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當·斯密的理性和西尼爾的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區分和聯絡論文

亞當·斯密的理性和西尼爾的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區分和聯絡論文

  1亞當·斯密的理性

  亞當·斯密作為古典經濟學的創立者、西方經濟學的鼻祖對經濟學的發展影響極其深遠,他的兩本著作《道德情操論》和《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不僅奠定經濟學的基礎,到今天經濟學的研究者還在不斷拿出來學習研究,並不斷得到新的收穫和啟迪。1759年《道德情操論》出版,作為斯密的第一部著作,斯密從倫理學的角度出發提出“道德人”的概念。他認為人是自私的,但人的自私不是純粹的,人還有同情心,有利他的一面,“無論人們會認為某人怎樣自私,這個人的天賦中總是明顯地存在這樣一些本性,這些本性使他關心別人的命運,把別人的幸福看成自己的事情,雖然他除了看到別人的幸福而感到高興外,一無所得。”對市場經濟非常重要。經濟自由沒有道德是不能很好地存在下去的,特別是在其鼎盛時期。如果貪婪肆意猖獗,人們還會支援自由市場制度嗎?如果客觀的邏輯和合理性成為每一個不公正結果的庇護所的話,人民還會支援自由市場制度嗎?“個人這一概念是隨養相互的權力、責任和義務才形成的。道德規則不僅承認個人的尊嚴,也承認其相互關係。如果人類沒有基本接受的道德規則的話,社會將會崩潰。”亞當·斯密一生中曾五次修改《道德情操論》,到1790年斯密去世前幾個月第六版才而世,可見斯密對這本著作非常重視,其本書中的思想也不是像看起來那麼簡單。在亞當·斯密的思想中,道德哲學和法學是基礎,經濟學是其核心,其經濟思想主要集中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一書中。1776年《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簡稱《國富論》)知出版,1786年斯密修改的第四版而世,這也是斯密修改的最後一個版本。

  “經濟人”這個概念不是亞當·斯密所提出的,但亞當·斯密是第一個系統闡述“經濟人”假設思想的經濟學家。透過對18世紀初英國商品生產和經營的商人進行觀察,斯密在《國富論》中指出,“我們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飲料,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師和烙面師的恩惠,而是出自他們自利的打算。我們不說喚起他們利他性,的話,而說喚起他們利己心的話”經濟人從事經濟活動都是利己的,在一個自由的社會里,“每一個人的利益會促使他去尋找最有利的用途,避開最不利的用途”。對財富的追求是每個社會的大多數有用勞動力行動的動機。斯密還分析了分工產生的原因,他指出分工使得勞動變得專業化,勞動者的熟練程度能夠得到提高,相同的時間能夠生產更多的產品,分工還可以使得勞動者省卻從一項工作轉到另一項工作的時間,分工從事單一工作有助於發明新技術新工具,總之分工有助於提高效率生產更多產品,“勞動分工提供了那麼多的好處,它最初卻並不是由於任何人類的智慧,預見到並想要得到分工所能帶來的'普遍富裕。它是人性中某種傾向的必然結果,雖然是非常緩慢的和逐漸的結果,這是一種互通有無、進行物物交換、彼此交易的傾向。”彼此交換出於人的利己動機,在交換中人們發現,從事單一工作要比從事所有工作更加有利可圖,於是人們專門去做一項工作,分工就出現了。由於每個“經濟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每個人都透過分工使自己生產專業化而擴大了產出,社會總的產出也增加了,每個人都透過交換消費多種商品,使得遠比自己一個人生產自己消費的所有商品要更有效率,能消費更多商品,利己的“經濟人”對自身利益的追求促進社會利益的增長。“每一個人都不斷地竭力為他所能支配的資本找到最有利的使用方法。誠然,他所考慮的是他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社會的利益。但是研究他自己的利益自然地或者毋寧說必然地導致他去採取最有利於社會的使用方法。”透過價格機制這一“看不見的手”,自利的“經濟人”推動社會利益的增長和社會進步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論述的“經濟人”假設的三個要求:即個人理性、自利心和市場自由(看不見的手)。在自利的、理性的經濟人的行為下,“看不見的手”(市場)會使整個經濟在人們追求私利的同時達到最優。在斯密思想中,經濟學和道德哲學、法學是密不可分的,自利的“經濟人”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有可能會做出損害他人和社會利益的選擇,“經濟人”並非只是自私自利的人,有利他心的一面,受自身人本性和社會道德的約束,受法律約束,亞當·斯密的“經濟人”並沒有指出是完全自利,具備完全計算能力的人,受道德和利他性,的影響,斯密的“經濟人”會做出非個人最大化的選擇,並非完全理性

  2西尼爾的個人利益最大化

  納騷·威廉·西尼爾(1790-1864)是英國著名的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家,對英國當時的政治事務有極大的影響力,斯密去世那年西尼爾降生,西尼爾也提出了個人利益最大化的觀點。西尼爾一生主要著作包括《政治經濟學大綱》、《政治經濟學緒論》、《論工廠法對棉紡織業的影響的書信》等。西尼爾主張政治經濟學脫離價值判斷、政策宣傳的影響,他的經濟學是實證經濟學。他認為,政治經濟學所依賴的一般事實可以概括為四個“不需證明”的基本命題。

  2.1每個人都希望以儘可能少的犧牲去的更多的財富(收入效用最大化原理)。

  2.2精神上或物質上的缺陷使得人們當心財富不足以適應自己的需求,會自行限制人口增長(人口原理)。

  2.3勞動力量和生產財富的其他力量可以藉助所生產出的產品繼續作為工具,可以無限制的增加(資本積累原理)。

  2.4農業勞動技術不變條件下,不斷增加勞動投入時,一般會產生比例遞減的報酬(邊際報酬遞減原理)。

  西尼爾認為四個基本命題中的第一個是意識問題,其他三個是觀測問題,是對第一個基本問題的註解,所以他的經濟學基礎也是個人利益最大化。除此之外,西尼爾還反對古典派的勞動價值論,認為全部利潤是最後一個小時生產出來的,主張節慾論,認為節約是犧牲當前的享受,和工人的勞動沒有區別,應該得到相應的利潤作為補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