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阜新市調整區域發展空間的調研與思考論文

對阜新市調整區域發展空間的調研與思考論文

  摘要:針對由傳統單一的產業結構所決定的城市功能和區域佈局,闡述了阜新最佳化區域發展佈局的必要性,分析了阜新最佳化區域發展佈局,以城鎮化帶動經濟轉型升級的各項舉措,並指出在這一過程中所存在的難點和挑戰,提出阜新可以透過統籌城鄉、合理規劃和外引內聯等手段進一步最佳化區域佈局。

  關鍵詞:阜新;區域;轉型;城鎮化;產業

  0引言

  作為經濟發展的基本載體,區域空間本身就是一種具有稀缺性的資源,需要進行最佳化配置。透過調整區域內勞動力、土地和資本等資源要素的空間結構或佈局,可以有效推動經濟結構的調整最佳化,實現經濟社會轉型升級。區域空間佈局的最佳化可以更好地促進城鎮化發展,而城鎮化也是推動區域經濟最佳化發展和帶動經濟轉型的主要方式之一。國內外經驗表明: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的地區加快提高自身城鎮化質量和水平,一方面可以直接拉動經濟增長,另一方面可以透過增量調結構、促轉型。作為國內第一個全國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市,阜新從自身區域發展實際出發,以提升城鎮化質量和水平作為最佳化區域發展佈局的基本路徑,堅持用科學發展觀來統籌城鎮化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因勢利導,合理規劃,有效引導區域內資源要素流向,走新型城鎮化道路,從而調整區域內人口分佈、產業結構和職能分工,推動當地經濟轉型升級。

  1阜新經濟發展的基本情況

  阜新市位於遼寧省西北部,礦產資源豐富——尤其是其中的煤炭資源,支撐了阜新煤炭和電力產業的發展。阜新礦區曾是全國四大主力礦區之一;始建於1936年的阜新發電廠曾是亞洲最大的火力發電廠;1953年建成投產的海州露天煤礦曾是國內第一座現代化煤礦,同時也是當時亞洲最大的露天煤礦;“一五”計劃的156個重點建設專案中有4個在阜新。整個城市可以說是圍繞煤電產業而發展起來的[1]。然而,這種相對單一的產業結構決定了城市功能和區域佈局,逐漸制約阜新經濟轉型升級的發展空間[2]。到2001年,阜新經濟總量在全省排倒數第一,僅佔全省GDP的1.4%,城鎮化率也低於全省平均水平。經過多年的開採,阜新礦區內形成了大面積的採空區和沉陷區,嚴重影響了居民生活,經濟轉型升級迫在眉睫。在2001年,中央將阜新確定為全國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市,阜新從此踏上了經濟轉型的發展新路。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阜新已經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傳統的產業發展格局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勢下城市轉型升級的需要[3]。針對這種情況,阜新積極推動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產業發展多元化[4]。由於產業的'發展是以區域空間為載體的,因此舊有的產業佈局的調整必然導致區域發展空間的嬗變。在這一過程中,阜新把最佳化區域空間佈局和調整產業結構結合起來,走出一條以城鎮化帶動經濟轉型的發展路徑。

  2阜新最佳化區域發展佈局的舉措和難點解析

  2.1最佳化區域發展佈局的主要做法自從被確定為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市以來,阜新採取多項措施最佳化區域發展佈局,以城鎮化帶動經濟轉型升級[5]。

  (1)統籌規劃,科學發展。阜新市非常重視最佳化區域發展佈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從地區實際出發,按照適當超前、合理佈局、功能完善和彰顯特色等原則,遵循工業化和城市發展客觀規律,結合產業發展佈局思路,統籌規劃區域城鎮體系、城鄉一體化、城區全域同城化和(阜新市主城區、阜蒙縣城區和新邱區)“三位一體”發展。阜新一手抓城鎮化規模:確定到“十二五”期末城鎮化水平要達到65%以上,包括新邱和清河門在內的城區要實現全域城鎮化;一手抓城鎮化效益,依託新城、縣城和產業叢集建設,採取多項措施推動區域內資源要素的最佳化組合,以城鎮化帶動經濟轉型升級。

  (2)依託產業,功能明晰。阜新一直致力於產業結構的調整,由原來主要依賴煤電產業到現在打造“三大基地”和“六個重點產業叢集”,同時積極發展農業和第三產業,培育阜新經濟轉型新的增長極。為此,阜新也規劃了相應的產業發展和集聚空間。在這一過程中,阜新改造城區,建設新城,發展縣城和中小城鎮,提升城鎮承載能力,透過引導產業向園區集中、園區向城鎮集中,以城鎮化帶動產業結構的調整,改變了原來“煤電之城”的產業格局和區域經濟版圖,實現產業發展和區域發展良性互動,促進經濟轉型升級。

  (3)層次分明,重點突出。依託重點產業叢集的培育和發展,阜新大力推動“五大新城”建設、城區升級和同城化、縣城改造、小城鎮建設、城中村與城邊村改造,提升中心鎮和重點鎮的集聚功能,從而推動形成以阜新中心城區為主核心,以沈彰新城為次核心、以八個先導鎮為重要節點的新的區域城鎮化空間格局,構建東靠瀋陽、西南倚錦州、北接內蒙古的多層次、多功能、立體化、放射狀發展的區域城鎮體系[6]。

  (4)連線省內,溝通蒙東。首先,作為瀋陽經濟區的成員,阜新積極向瀋陽靠攏,連線遼寧中部城市群。以國道102線(於洪至新民段)、304線(新民到彰武段)和京四高速(彰武至阜新段)為軸線,連線瀋陽于洪區、新民市,阜新彰武縣、阜蒙縣、主城區和清河門區,面向瀋陽和遼寧中部城市群,發展沈阜城際連線帶,將彰武打造為沈阜經濟帶重要節點,把沈彰新城建設成為“大瀋陽”的後花園,並且推動與瀋陽經濟區交通、人才戰略和商貿物流等方面的一體化程序。其次,大力發揮清河門區的橋頭堡作用,依託現代皮革產業叢集、皮革新城建設,積極融入遼寧沿海經濟帶;再次,沿新義鐵路和阜錦高速公路、鐵阜高速公路、101國道幹線,依託阜新國際物流園和兩個物流發展區,規劃建設連線瀋陽經濟區、遼寧沿海經濟帶和遼西北地區的錦州、阜新、瀋陽物流主發展帶,提升阜新在省域經濟版圖的地位;最後,面向內蒙古自治區及周邊鄰國,依託巴新鐵路、盤奈高速公路、北方國際物流園等物流基礎設施,發展貫穿阜新、赤峰、通遼、錫林郭勒、興安、呼倫貝爾等市盟乃至蒙古、俄羅斯等國的以煤炭、煤化工、其他礦產資源為主要服務物件的工業原材料專業物流,規劃建設遼西蒙東物流發展帶,從而提升阜新在東北乃至整個東北亞區域發展空間中的地位。

  2.2區域發展佈局最佳化的難點分析

  (1)如何切實發揮好城鎮對鄉村的輻射帶動作用阜新在依託產業推進城鎮化以帶動經濟轉型過程中,產業叢集的發展會產生集聚效應和乘數效應,形成規模經濟,反過來又容易產生極化效應,引導區域內人口、資金、技術資訊等資源流向城鎮地區,這在提高當地城鎮化質量、水平以及區域競爭力的同時,也使得城鎮成為當地區域經濟中的“黑洞”,難以起到對農村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

  (2)如何正確處理區域空間結構體系內各層次城鎮間關係阜新城鎮發展原本就不均衡,小城鎮發展相對滯後,而阜新本身經濟總量和增長質量都相對較低,這就使得阜新在調整產業佈局的時候不可避免的要集中有限資源重點推動城區和縣城改造、新城建設、中心鎮和重點鎮的發展,培育支撐產業,從而為經濟

  轉型奠定基礎,這就容易進一步加深城鎮之間的不均衡發展。

  (3)如何合理統籌與瀋陽經濟區、遼寧沿海經濟帶、內蒙古自治區關係阜新地處遼寧西北地區,經濟發展過程中一度被邊緣化,產業基礎薄弱,與瀋陽、錦州等地的產業關聯度相對較低。在當前縣際競爭的背景下,阜新如果不能充分合理利用瀋陽經濟區、遼寧沿海經濟帶和內蒙古自治區的經濟要素和政策資源的話,將很容易進一步被邊緣化,而且淪為先進城市極化效應的作用物件。

  3推動阜新最佳化區域發展佈局的建議

  3.1統籌城鄉,反哺帶動在推動城鎮化過程中,積極推進城鄉一體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現區域空間內城鎮與鄉村的最佳化佈局與和諧發展。推動農村公共服務均等化,夯實農村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依託食品及農產品基地建設和板材傢俱等重點產業叢集,發展現代農業、設施農業、特色農業和都市農業,培育龍頭企業、重點企業和支柱企業,推動農業產業化、規模化、集約化,大力解決三農問題。此外,還要提高對發展中小城鎮的重視程度,進一步加大典型示範和政策引導力度,適度放寬經濟管理許可權,增強中小城鎮的財力,鼓勵支援農行阜蒙縣支行等金融機構繼續向中小城鎮拓展開發金融業務,服務鄉鎮企業成長和壯大,狠抓“一鄉一業”,讓中小城鎮成為縣域特色產業的節點和當地鄉村的商貿文化中心,從而發揮其連線城鄉、輻射農村的作用,盤活城鄉發展空間。

  3.2合理規劃,協調發展

  按照城鎮規模、經濟基礎、服務半徑、區位交通和發展潛力等,將阜新境內所有大中小城鎮作為統一體系內的完整梯隊來統籌發展。一方面,要明晰職能分工,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對不同層次的城鎮實行差異化的政策導向,尤其是對縣城和中心鎮、重點鎮、先導鎮,政策上要適度傾斜,推動擴容提質。例如阜蒙縣在進一步推進“南延北擴西接”工作過程中,可以結合“三位一體”規劃,把專案分佈和產業格局與整個阜新區域發展佈局相結合,統籌點軸發展,引導集聚與輻射,在提升城鎮化水平的同時還可以改進縣域產業發展面貌。另一方面,在堅持基本發展方向的同時還要靈活調整,使得城鎮規劃發展不斷適應市場需求和區域經濟版圖的動態變化。例如位於阜新北部地區的一些處於生態環境脆弱區的建制鎮,發展基礎薄弱,人口密度較低,輻射帶動作用較小,在將來經濟發展過程中可以適度控制其人口增長和資源開發,引導要素流向效率更大的地方。

  3.3依託產業,外引內聯

  阜新的區域最佳化發展要和瀋陽經濟區乃至整個遼寧省的區域最佳化發展結合起來,實現區域間產業的對接發展。例如可以提升阜新經濟開發區和彰武縣等地的液壓裝備產業與瀋陽機床產業、鞍山的裝備製造業等的聯動性和對接性,以及透過產業為媒介擴大連線沈彰新城和新民新城,都可以更好地帶動沈阜城際連線帶的發展,提高沈彰乃至沈阜整體區域融合度,對提升阜新區域經濟競爭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還要積極爭取國家和省內對經濟轉型試點市的政策支援,創新開發包括飛地經濟在內的區域戰略合作發展方式。

  4結語

  阜新經濟轉型發展水平與區域空間佈局最佳化程度有著密切聯絡,當地的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直接決定了區域空間佈局的最佳化發展。隨著“突破遼西北”戰略各項工作的廣泛深入開展,調整產業佈局,提升城市功能,加快實施城鎮化帶動戰略,已經成為阜新進一步推動經濟轉型的關鍵所在,同時也是實現阜新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要正確處理產業和空間之間各項關係,以高質量高水平的城鎮化為載體,將阜新建設成為轉型示範市。

  參考文獻:

  [1]高峰,張健,王學定,孫成權.資源型城市接續主導產業的選擇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4,14(3):88-91.

  [2]田珅,仲維清.阜新市主導產業選擇問題研究[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9(1):34-36.

  [3]田珅,仲維清,高小倩.基於結構比較的阜新市產業結構評價[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S1):124—126.

  [4]張立柱.區域產業結構動態性評價與應用研究[D].青島:山東科技大學管理學院,2000.

  [5]阜新市統計局.阜新市統計年鑑[Z].阜新:2003-2010.

  [6]阜新市統計局.阜新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Z].阜新:2006-2010.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