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躍類運動員彈響髖發病機制的解剖學探討論文

跳躍類運動員彈響髖發病機制的解剖學探討論文

  【摘 要】彈響髖,又稱咔噠髖,為青壯年的一種常見疾病。其發病誘因較多,藥物臀部注射、瘢痕體質、髖部慢性損傷等能夠引起髖部肌群形態、結構、功能發生改變的因素都可導致髖部彈響疼痛。在從事運動訓練的人群中,其發病與髖部慢性運動損傷密切相關,尤以跳躍類運動員發病為多。本文透過對田徑跳躍專案運動員運動訓練中髖關節的運動特點和髖部解剖變化的研究對這一發病機制進行了探討,為預防其發病提供支援。

  【關鍵詞】跳躍運動員 彈響髖 發病機制 解剖學

  彈響髖是指髖關節在運動時髖及下肢運動受限、區域性疼痛並伴隨聽得見或可感覺到聲響,根據彈響部位不同,分為關節外彈響和關節內彈響。筆者在田徑跳躍專案的教學訓練和運動損傷的教學及臨床治療中發現,在從事運動訓練的人群中田徑跳躍專案運動員“彈響髖”發病機率相對較高,多見於支撐側髖關節。由於常伴有較大響聲和疼痛,除對運動員運動訓練有影響外,對運動員精神有一定的不良刺激。關於彈響髖誘因學者有很多觀點,筆者透過對跳躍類運動員髖關節及其周圍肌群結構區域性解剖特點以及跳躍專案動作特點的分析,結合臨床查體,發現其誘因主要是髖部慢性運動損傷,在髖關節進行主動伸屈、內旋活動時,髖關節周圍損傷的肌腱等纖維索狀物在大轉子往復滑動引起彈響,也有髂腰肌肌腱在髂恥隆凸上往復滑動原因引起彈響,還有關節內關節面移動摩擦所至聲響。特撰寫此文,對髖部慢性運動損傷導致彈響髖發病的機制進行探討,為預防其發病提供支援。

  一、髖關節的解剖學特點

  一般認為髖關節為球窩關節,可進行屈伸、收展、旋轉、環轉運動。股骨頭在髖臼內運動為螺旋擰緊式。由於股骨對縱向負重自然反應為內旋,故髖關節伸時常伴股骨內旋。髖臼呈倒置環形,約佔球面2/3,周圍關節面部分為月狀面,呈馬蹄形,覆以軟骨稱髖臼唇,非關節面稱為髖臼窩。馬蹄形二臂之間通常為移動性脂肪所佔據,隨關節內壓力增長或減少,移動性脂肪在屈曲時被吸入,在伸直、內旋時又被擠出,以維持關節內壓力。髖關節運動中,股骨頭及大轉子位置有一定差異,在大腿屈曲時,股骨頭的後下半位於髖臼以外,大轉子向後弧型滑行,此時關節囊的後、下壁與坐骨神經及臀肌肌腱均緊張;大腿伸直內旋位時,股骨頭前部及下部一部分位於髖臼外,大轉子向前弧形滑動,此時關節囊的前壁及髂腰肌腱、髂脛束均緊張。在伸直、內旋時兩關節面緊密接觸交鎖,內旋的交鎖借恥骨韌帶和坐股韌帶緊張對抗髖關節扭力距得以維持,而後伸受髂股韌帶所限制,運動幅度較小。髖關節是人體運動中負重較大的'關節且活動頻繁,在受壓較大的部位,關節囊增厚形成滑囊減小壓力,如髂恥隆突、大轉子處均有滑囊覆於表面。運動時,有效的減小肌腱與骨突起間的摩擦。

  二、髖周肌群的解剖特點

  1.概要

  複習解剖學知識可知,髖關節周圍肌肉前群主要有髂腰肌、股四頭肌、縫匠肌、闊筋膜張肌等,前群肌拉力線主要從髖關節冠狀軸前方跨過。近固定收縮主要使髖關節前屈,遠固定收縮使脊柱前屈和骨盆前傾。後群分為臀部肌群和股後肌群,臀部肌群有臀大、中、小肌、梨狀肌、閉孔內、外肌;股後肌群有半腱、半膜肌、股二頭肌等,各肌拉力線主要從髖關節冠狀軸的後方跨過。近固定收縮主要使髖關節後伸,遠固定收縮使骨盆後傾。內側群主要有恥骨肌、收肌、股薄肌等,肌拉力線主要從髖關節失狀軸的內下方跨過。近固定收縮主要使髖關節內收;遠固定收縮恥骨肌、收肌、股薄肌可使骨盆前傾,大收肌使骨盆後傾。

  2.肌群協同作用

  (1)下肢上抬懸空時,支撐側下肢臀大肌高度緊張,是維持身體姿勢的重要肌肉。下肢懸空下垂時,髂腰肌、闊筋膜張肌、臀大肌、臀小肌與臀中肌共同起懸掛肌作用,能防止關節囊拉長及肢體墜落。下肢站立時,臀中肌、臀小肌、恥骨肌、閉孔外肌能防止股骨頭自髖臼脫出。臀大肌在臀小肌與臀中肌共同協助下,可使下肢後伸並可抵抗可觀的負荷。

  (2)在髖關節內旋、外旋運動中,各肌組合起著不同的功能:髂腰肌、臀小肌與臀中肌前部纖維和闊筋膜張肌與恥骨肌、大收肌等協同作用內旋髖關節。臀大肌、臀小肌與臀中肌後部纖維在梨狀肌、閉孔內、外肌等協同作用下外旋髖關節。內旋肌在髖關節外旋中起穩定關節的對抗作用,但其肌力的合力小於外旋肌,故外旋幅度較內旋幅度大,外旋畸形也常見。四肌在運動中收縮都可牽拉髂脛束呈緊張狀態,使大轉子處滑膜囊受壓增加,往復活動產生較大摩擦。

  三、跳躍運動髖關節動作分析

  1.跳躍運動特點

  跳躍專案包括主要是跳高和跳遠兩類運動,對運動員彈跳素質要求較高。兩類運動都分為助跑、起跳、騰空、落地四個階段,且都以起跳作為動作的重要環節,因而訓練中最多的就是起跳練習。訓練中髖關節的練習頻率及練習要求都比較高,運動中髖關節既是練習中初始動作發力肌肉收縮的支撐點,又是軀幹重力傳遞的重要支撐點。

  2.起跳練習支撐側髖關節動作分析

  起跳動作支撐側髖運動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為快速下蹲階段、減速制動階段、蹬伸階段,各階段動作分析如下。

  快速下蹲階段:身體重力矩效應向下為屈, 髖關節前群肌在遠固定形式下做向心收縮,其中髂腰肌、股直肌為主要原動肌,次動肌有闊筋膜張肌、短收肌等,髖後部肌群作為對抗肌拉緊。肌力矩效應向下,順應重力作用,故髖關節進行較大運動幅度的屈曲運動。

  減速制動階段:身體重力矩效應向下為屈, 髖關節後群肌在遠固定形式下做離心收縮,其中臀大肌、股後肌群為主要原動肌。肌力矩效應向上向內, 對抗重力作用,因肌力矩效應小於重力矩效應,故髖關節仍進行屈曲運動。

  蹬伸階段:身體重力矩效應向下為屈, 髖關節後群肌在近固定形式下做向心收縮,其中臀大肌、股後肌群為主要原動肌,次動肌有臀中、小肌、梨狀肌、閉孔肌、大收肌等,股前群肌、闊筋膜張肌作為對抗肌拉緊。肌力矩效應向上向內, 克服重力作用,因肌力矩效應大於重力矩效應,同時股骨負重內旋,故髖關節進行快速後伸伴隨輕度內旋運動。

  3.運動中髖關節生物力學

  運動時下肢步態週期較步行時明顯縮短,其中雙肢負重時相更是隨運動速度加快而縮短,在奔跑時消失。此時負重側髖關節內股骨頭所受的合力隨加速度增快而增加,呈幾何倍數遞增。跑動中時合力約為體重的10倍乃至數十倍,因而運動中髖關節關節囊、韌帶、後外肌群一直處於高度負荷緊張狀態,維持髖關節穩定。

  四、跳躍類運動員髖周結構變化

  1.一般變化

  我們分別對河南省體工隊和鄭州大學體育學院田徑隊跳躍類專案運動員(男)15人,普通體院大學生(男)15人進行運動史調查、髖部、下肢臨床查體和測量,結合髖局解特點和髖周肌群功能,我們發現跳躍類運動員髖周結構有如下變化:(1)髖周肌群體積均明顯增大,肌肉力量及張力都較高,尤其運動中各發力肌如髂腰肌、臀大肌、股後肌群等。(2)臀後肌群和股後肌群損傷多,觸之硬度增加有結節感。(3)跳躍類運動員下肢股骨相對較長,故髂脛束緊張度也較其他專案運動員大。(4)跳躍類運動員股骨大轉子與髂恥隆突、坐骨結節等髖周骨突起發生應力性變化,觸診檢查各骨突起常較大而突起明顯。

  2.彈響髖病例特殊變化

  我們對河南省體工隊門診和鄭州大學體育學院醫務室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接診的26例彈響髖運動員中14例跳躍類專案運動員進行調查。透過詳細的病史詢問和查詢病歷,結合查體、X光片及治療中所見發現如下:多為慢性發病,多與髖部負荷量大有關係。

  五、發病過程

  1.關節外彈響

  在跳躍類運動起跳過程中,髖關節動作為屈曲外旋變為伸直內旋。在這個動作過程中,髖前群肌收縮時,臀大肌前部肌纖維、臀中、小肌腱連同緊張的髂脛束先從大轉子後移向大轉子前;髖後群肌收縮時上述結構及較長的闊筋膜張肌又由大轉子前緣移向大轉子後,同時拉長的髂腰肌腱,在跨過的髂恥隆凸前面產生滑行。此時,如有運動員股骨大轉子或髂恥隆突異常突出,周圍滑囊緩衝壓力能力有限,即發生肌腱滑過骨突起的摩擦聲響。另外一種情況是由於反覆進行起跳練習這些肌性結構與骨突起周圍滑囊摩擦增多,滑囊水腫充血增厚,囊壁纖維化,發生慢性炎症,其緩衝功能受限,肌腱與較大的骨突起間壓力增大摩擦增加,受摩擦的肌纖維、肌腱或髂脛束逐漸充血水腫、增厚孿縮變硬、彈性降低。在運動中即發生髂腰肌腱滑過髂恥隆凸的摩擦聲響;或臀大、中、小肌肌腱與髂脛束滑過股骨大轉子的摩擦聲響。以上兩種為關節外彈響,較為多見,以大轉子處彈響居多。

  2.關節內彈響

  當運動員有臀大、中、小肌慢性損傷後,損傷肌肉發生病理性改變而導致孿縮。肌孿縮後,其生物力學性質發生了明顯改變,表現為彈性模量和強度增大,而應變則減小,因此臀大肌前緣與臀中小肌肌腱融合的腱板由正常的解剖位置大轉子外側完全退到大轉子後內側。這樣在蹬伸髖關節時,髖關節因為負重作用內旋至膝關節伸直,髖關節內旋扣緊,由於孿縮的臀肌牽拉作用,髖關節囊就表現為拉長,髖關節失穩呈外旋。上述過程內旋協同作用受阻,運動週期因髖呈外旋而延長,股骨頭運動滯後,移動性脂肪擠出受滯而引起瞬時髖關節內高壓,在最後完成內旋交鎖時,關節面摩擦增加,發出彈響。此為關節內彈響,較關節外彈響少見。

  六、總結

  綜上所述,跳躍類運動員彈響髖的發生,是在髖部負荷較大的情況下,肌群發生勞損導致慢性運動損傷後,肌群出現病理性孿縮,孿縮的肌肉與相臨的骨突起發生摩擦,或者孿縮肌肉導致髖關節運動週期延長內關節面間過度擠壓摩擦所致。由於該病的根治途徑只有手術,故重在預防髖關節慢性運動損傷。訓練中要遵循訓練原則,積極進行髖部準備活動;訓練中注意各對抗肌協調性練習,減少肌肉急性損傷可能性;運動後及時消除疲勞。如有髖部慢性損傷,積極治療,如採用小針刀等方法,儘量避免手術導致的運動生涯縮短或結束。

  參考文獻:

  [1]董亦明,宋一同.軟組織損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0.236.[2]週中煥.臀小肌損傷與彈響髖關節的研究[DB/OL].2007-5-17.

  [3]原林,高梁彬.髖關節的解剖和生物力學[J].中國創傷骨科雜誌,2001,3(2):131-147.

  [4]單大卯,伍勰.髂腰肌對髖關節功能的實驗性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6,23(1)68-70.

  [5]喬柱.跳遠起跳動作的生物力學分析[J].天中學刊,2005,20(5):54-55.

  [6]肖金,原林,邱潔.臀肌孿縮症的生物力學機制探討[J].醫用生物力學,2002, 17 (3):134-136.

  [7]葉斌,孫宏偉,陳友燕.臀肌孿縮症體徵與解剖及病理改變的關係[J].傷殘醫學雜誌,2004,12(3):9-11.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