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主義教育中的情感激發論文

愛國主義教育中的情感激發論文

  一、環境陶冶法。

  良好的環境具有導向、激勵、育人、審美等功能,是一種無聲的力量,它每時每刻都在對學生進行著一種滲透力很強的性情陶冶。為此,學校那麼些在精心創設愛國主義教育環境,引導學生由入境而入情,從中受到感染和啟迪。

  1、淨化美化校園。很顯然,在一個整潔優雅、情趣橫溢的環境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會顯得和諧統一、相得益彰,而在一個紛亂嘈雜的氛圍裡大講愛國主義,則顯得蒼白無力、格格不入。可見,激發學生愛國情感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外部條件即是校園的美麗和寧靜。

  2、佈置環境。應突出愛國主義教育主題,佔領各種宣傳陣地(宣傳欄、黑板報、走廊、教室牆壁等),張貼國旗、國徽圖案、革命領袖和歷史傑出人物的肖像、愛國名言等。應充分發揮藝術感染力的作用,用直觀鮮明的藝術形象撥動學生的心絃,如油畫、壁畫、連環畫等。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建造愛國人士紀念亭和塑像等。

  3、發揮環境作用。讓學生留下對美好環境的“感性印象”固然重要,引導學生愛護環境,人人動腦,人人動手積極參與建設也不可忽視。因為這些活動中,包含著許多陶冶學生性情的契機。

  二、情境感染法。

  勿庸置疑,愛國主義教育的主渠道是學科教學,在各科教材中蘊藏著取之不盡的愛國主義素材,猶如粒粒閃光的珍珠,但要串成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美麗項鍊,決不是教師在課堂上面無表情地喊幾聲令學生墜雲入霧的“偉大、崇高、優秀”之類的言辭可以辦到的。愛國主義情感的滲透是一種心與心的呼喚,心與心的感應,心與心的'碰撞,硬性灌輸是難以奏效的。這要求教師必須飽含真情,用富有磁性的語言和極具感染力的表情,創設一種情境,製造一 種氛圍,如和風細雨地感染學生的情緒。無論是語文課中講到人物形象的美醜、正義與邪惡的交鋒、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還是歷史學科中談到輝煌燦爛的文明史,卑躬屈膝的屈辱史、忠臣英烈的悲壯和姦險小人的可恥;亦或政治學科中提及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和現實中人心不古的缺憾,教師都應用一種如江流般深沉的情感帶動學生的情感潮起潮落,使學生如臨其境,深感其情。

  教師要做到這點就應當深鑽教材,精心設計,有的放矢。這樣才能做到文道結合,水乳交融,情境自生。如語文課運用詩詞進行愛國情感激發就是一例:時代散曲乃詩人讚頌祖國,高揚時代主旋律之心聲;烈士心曲是革命烈士鮮血鑄就的詩章;古國戀曲為民族英雄魂去來兮的感召等,這些均是教材中的“閃光點”。

  三、活動激情法。

  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實在性和豐富性,決定了其教育形式的靈活性與多樣化,其中更重要的,在於讓學生在具體可感的活動中去體驗,去感受。因此,學校必須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和校外活動。

  1、開展愛國文藝作品賞析活動。如“讀百部愛國故事書”,“唱百首革命歌曲”,“觀百部愛國優秀影視片”,“賞百首愛國詩詞”等,借五彩繽紛的鏡頭銀屏和蕩氣迴腸、慷慨激昂的文字旋律來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2、結合清明節、“五四”、“七一”、國慶節重大節日開展主題鮮明的活動。如憑弔先烈、遠足尋根、文藝演出、歌詠比賽、入團宣誓、書畫展、徵文等。

  這些活動寓意深刻,寓情於景,寓教於樂,使學生耳濡目染,動心動情。

  3、開展寒暑假社會實踐和調查活動。組織學生走出校門參觀革命故居、歷史遺蹟、中外合資企業、訪問老紅軍老將軍;還可邀請地方政府、有關部門同志來校作鄉情和形勢報告;開展一些愛國實踐活動,如“我為殘疾人事業獻愛心”,“我與災區小朋友心連心”“為希望工程獻愛心”等。這引起貼近現實的活動更富真情實感。

  四、按需施教法。

  經濟學上有一個概念叫“邊際效應”,即一個東西的價值與它滿足需要的程度成正比。用通俗的話來說即:雪中送炭比錦上添花更好。如運用於愛國主義教育中,也就是說,教育如能觸及學生內心世界最敏感迷惑最需要答案的部位,所留下的痕跡是最深的,在情感上所產生的磁化效應也最強烈。因此我們必須洞察學生內心,把握其思想脈搏,深析其身心特點,重視周邊環境的影響,仔細尋找契入點,以此深入,逐步擴大深化,激發其情感。

  如有的同學對市場經濟要不要奉獻精神很迷惑,這時就要有社會上種種事例加以醒示:市場經濟的主要特徵之一就是合作。如果不講責任心和奉獻,只知坑蒙拐騙、見死不救,我們將生活在冰冷無情的世界裡,最終受害的還是自己,發展市場經濟只是一句空話。還有前不久出現的“追星熱”曾使教育一度陷入尷尬境地。此時我們不應該圓避,而應耐心說理、設法疏導,用更加明亮的“英雄明星”、“科技明星”、“教師明星”沖淡其腦中渾沌的“星雲”。

  觸擊興奮點的教育方法,不僅能在學生情感上引起強烈共振,還使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更具鮮明的時代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