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氣資訊類大類招生培養模式研究論文

電氣資訊類大類招生培養模式研究論文

  論文摘要:針對目前各高等學校實行大類招生的熱點培養模式,以某校電氣資訊大類招生為例,從教學改革和學生管理兩大方面淺談河南理工大學電氣資訊類大類培養的模式和一些經驗。根據查閱相關文獻指出目前高等學校大類招生的現狀、利弊,並進行了歸納總結。

  論文關鍵詞:電氣資訊類;大類招生;現狀;利弊

  電氣資訊類專業是指以電氣資訊科學與技術、電子資訊科學與技術為主幹學科。依據厚基礎、寬口徑、強素質、注重文理交叉的原則,培養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三方面兼顧的電氣、自動化、電子與資訊領域的複合型人才。

  培養模式為學生入學後第一學年完成本大類開設的全校性通識教育課程以及大類基礎課程學習,第二年或第三年根據人才需求、學習成績和個人志願情況分流到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自動化、電子資訊科技、測控技術與儀器等不同專業進行培養的方式。

  一、大類招生現狀

  大類招生培養是高等學校為了適應市場的需要,不斷深化教育體制、人才培養模式和招生制度改革的新舉措。目前,我國的高等學校教育正在不斷地進行教育制度改革和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現階段部分高校已逐漸按照學科大類進行招生培養,讓學生透過一到兩年的公共基礎課程學習後,根據學生的志願、興趣愛好、就業方向和學習成績等實際情況,進行綜合評定實施中期專業分流培養,從而實現“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

  按大類招生培養學生的模式,在加強基礎教學的前提下,拓寬專業口徑,培養高素質的複合型人才等方面起到關鍵作用。這種培養模式既能使學生的興趣愛好得到充分發展,又能加強其對學校學科專業以及社會專業人才需求的明確瞭解。同時,高校可以根據市場的需求,及時調整專業結構,最佳化專業設定和教學資源配置,以滿足社會生產和學生志願需求。

  二、具體情況

  河南理工大學前身是1909年由英國福公司興辦的焦作路礦學堂,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所礦業高等學府和河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學校。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學院(以下簡稱“我院”)始建於1938年,原名電機工程學系,歷經機電工程系(1958年)、電氣工程系(1986年),2005年更名為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學院,並於2010年秋季以電氣資訊類進行本科生一本大類招生,有效提升學生生源的整體質量。

  目前,我院分設6個系室、10個研究所,電氣資訊大類共開設5個本科專業: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國家級特色專業)、自動化、電子資訊工程、電子資訊科學與技術、電子資訊科技及儀器專業。

  現擁有1個國家級電工電子實驗教學示範中心(電工電子實驗中心)、2門國家級精品課程、1個“三電基礎課程”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國家級特色專業(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1個控制工程省級重點實驗室、3個省級重點學科、1個省級創新型科技團隊。學院現有教學辦公用房16000多平方米,教學儀器裝置總值1700多萬元,建有國家級電工電子實驗中心和電氣資訊實驗中心,實驗用房9000多平方米。以上合理的系室專業設定和優越的實驗條件為電氣資訊類本科生培養和科學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我院從2010年開始以電氣資訊大類招生,入學前三學期進行全校通識課和專業基礎課培養,從第四個學期分流於以下五個專業: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國家級特色專業)、自動化、電子資訊工程、電子資訊科學與技術、電子資訊科技及儀器專業。我院電氣資訊類大類招生培養方案以“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的人才培養目標要求,確定了“通識教育、按類教學、倡導探索”的教育教學理念。重視對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創業能力的培養;對人才培養模式、教學計劃設定、教學方法與手段進一步整體最佳化;緊密結合電氣資訊類行業和煤炭工業的發展及科技進步,更新課程教學內容、進一步最佳化課程體系,建設優秀課程、精品課程,達到以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提高為目的的優質課程體系,結合新技術、新知識,不斷更新教學內容,以適應新時期電氣資訊大類人才培養的要求,不斷整合教學內容、最佳化課程體系。

  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不斷創新。在教學方法上,從單向性、封閉性向互動性、開放性轉變,採取討論式、研討式和報告式等多種形式,實現教學手段多樣化,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採取以下一系列教學方式:

  (1)先進的教學理念。樹立“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觀念,突出創新教育、個性化教育、通才與專才相結合的“複合型”人才培養理念。始終堅持“加強基礎教育、注重實踐教學、強化素質教育”的教學理念、“理論教育+實踐教學+學術報告”的教學模式,將理論、實踐和學術活動有機結合在一起,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能力。

  (2)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改革傳統的“以課本教學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提出並實行“教學與科研互補”、“教師與學生互動”和“學生與學生互幫”的教學模式,以學習為中心,以學生為本,德育為先的教學方法,充分注重培養學生的個性和創新能力。 (3)課內外有機結合的實踐教學。實驗教學與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相結合,建立大學生科技創新實驗室,搭建開放的實驗硬體平臺和網路資訊平臺,獲得虛擬、模擬和模擬結果,課內外實驗,科技製作與競賽的'多元化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綜合設計、研究創新的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

  本學期伊始,為促進我院2010級大類招生學生專業分流的順利開展,我院結合學生專業分流培養分配情況,對2010級男生宿舍進行統一調整。此次學生宿舍的調整是學院針對電氣資訊大類招生背景下學生日常管理工作的一次成功嘗試,能更好地促進學生日常交流和專業學習,有助於統一學生作息時間。因此,此次我院2010級學生宿舍搬遷工作的圓滿完成為學院在電氣資訊大類招生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做好大類招生學生的專業分流工作積累了經驗。

  三、大類招生的優缺點

  電氣資訊大類招生培養的教學模式既有其積極的一面也有相應的不利方面。多數學生認為其有利於學生自主理性地按照個人興趣愛好選擇專業,但是一部分學生也認為加強基礎教育的大類學習削弱了對專業知識的深入掌握。因此,大類招生培養對專業教育提出新的挑戰,在加強基礎教育而減少專業知識學習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保證專業教育質量而全面提升學生的個人素質教育。

  1.電氣資訊大類招生培養的有利方面

  (1)電氣資訊大類招生培養有利於最佳化配置教學資源、提高辦學水平。可以使優秀的教師資源和教學資源得到有效配置,大類基礎課實行合班授課,可以充分發揮優秀教師和先進教學設施的優越性,使更多學生可以得到優秀教師的教誨,享受優越教學設施的便利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積極性,從而達到資源最佳化共享、提高辦學水平的目的。

  (2)有利於高校培養適應社會需求和經濟發展的人才。按大類招生能夠加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拓寬學生就業的專業口徑,完善學生的專業知識結構。紮實的“通才教育”和符合學生自身情況的“個性發展”,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

  (3)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積極性。電氣資訊類入學按大類招生、後期實施不同專業的分流模式,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競爭性,提高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氣氛。

  2.電氣資訊大類招生培養的不利方面

  (1)強化基礎教育,拓寬專業口徑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大類培養加強基礎教育的模式使專業知識的授課學時受到緊縮,不利於學生更加深入地學習專業知識,如果學生不能充分發揮自身特色,便會出現泛而不精的現象。

  (2)學生所選專業的不確定性和學院專業設定相對穩定性的矛盾。雖然按照大類培養招生時,大類內的專業已經確定,但是學生在選擇專業時,學生具有很大的自由性和不定性,同時會受到當時社會需求和經濟發展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這對大類內已有專業設定的相對穩定性提出了一定的挑戰性。

  (3)大類內專業“冷、熱”不均衡,導致專業間不平衡的矛盾較突出。學生對於專業的認識往往停留在感性層面上,多數學生存在隨大流的心理,造成對個別專業太“熱”的現象。例如我院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大量學生都想分流於該專業,使其與其他四個專業造成冷熱不均的現象。因此,學院必須加大專業教育的宣傳力度,向學生介紹專業內容及專業發展方向,讓學生能夠充分了解到各專業的具體情況。

  四、總結

  大類招生有利於拓寬學生的專業發展口徑,但是不能夠完全滿足所有學生的要求。按大類招生培養的模式有利於學生根據自身條件、興趣愛好和社會發展的需求自願選擇專業,提高就業的有效性,使得招生培養和就業能夠有機結合。但是大類培養模式並不能完全解決專業和社會需求的不平衡性。

  電氣資訊類按大類招生的子專業方向不宜設定太多,在加強基礎教育的同時不能過度淡化專業教育。大類招生強化基礎教育和通識教育並提高素質培養,有利於學生拓寬知識面結構,為後期專業深造奠定基礎。但是,在強化基礎的同時必然會擠佔專業教育的學時,一定程度上會淡化專業教育。

  做好專業分流引導工作,防止學生隨大流而造成專業方向冷熱不均的現象。大類招生前兩年主要學習的是大類基礎課,而專業知識學習不足,進行專業分流選擇時仍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這就要求大類招生培養的學院必須加強引導學生進行專業分流,及時掌握學生的意向並把握市場和社會需求資訊,對就業形勢做出準確評估,使學生能夠根據社會實際情況,結合自身的特點選擇合適的專業方向。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