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心理學下的學習空間室內設計探討性論文
環境心理學下的學習空間室內設計探討性論文
摘要:學習空間通常指進行學習活動的室內外環境,主要包括社會空間,如圖書館、展覽館等,還有校園中的教室、實驗室等。學習空間的構建是實現教學變革的基礎,在科技發展為重點目標的21世紀,學習空間設計應更趨於多元,傳統封閉的教室環境氣氛枯燥,缺乏對學生個性的關懷。環境心理學研究了人們對環境特徵和要素的體驗,其研究的課題都來源於實際問題,該文主要結合環境心理學理論中的個人空間與領域感等方面透過分析環境對學習行為的影響,找出對學習具有正面影響的環境屬性,提出提高學習效率、綜合各種教學方法的學習空間的設計原則和設計策略。
關鍵詞:環境心理學;學習空間;人性化設計
引言
目前國內經濟基本結束高速增長模式進入了平穩期,教學條件日益完善,學習空間的室內設計已趨成熟穩定的階段,但在細節上仍然不能充分滿足學習方式的變革和學生個體的人性化需要,而且目前國內學校的教室普遍環境樸素,設施不夠完善。在滿足教學基本功能的基礎上,符合人性化的設計更能為廣大師生接受和欣賞,室內空間作為人所處的環境,給予人的影響是多元化的,因此研究環境心理學理論,透過合理營造公共空間,改善學習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一、學習空間概述
學習空間主要包括三種:正式空間、非正式空間和虛擬空間。正式空間是學習空間的主體,是進行學習實踐的主要環境,包括教室、自習室和實驗室。學習空間要滿足大量師生的教學要求,其主體是各種型別的教室,主要分為授課教室和專業教室。在專業教室中,學生們不僅能聽取老師的講解,還能進行設計構思、模型製作和探討交流,專業教室具備工作室的性質。學校建築需在滿足最小空間需求的基礎上,結合環境心理學理論和室內設計手法建立符合學生心理需求和提升學習效率的學習空間。
二、學習空間設計原則
(一)多種教育方式相結合
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學生學習的環境已經從完全的教學空間發展為被教育和主動學習相結合的學習空間。新的學習空間構建應該以教學改革為依據進行。社會性學習理念提出,學習活動是和主體與其他學習者的交流,這要求新的學習空間要在對教學資訊進行呈現的同時,實現資訊的即時分享,從原有的獨自學習向獨自學習論與協作討論相結合發展,將所有的學習活動視為一個連續的整體,體現出空間的開放性和連續性,而不僅是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中接受教師的教學。
(二)符合學生心理行為模式
學習任務需要長時間注意力集中,在自習時還需要長時間伏案,學生難免會感到疲勞和枯燥。長時間高強度的學習會對他們的身心造成消極影響,學習效率也會因此降低。傳統的學習空間佈置強調秩序,營造出一種嚴肅的氛圍,為了儘量保證學生學習時更加舒適和放鬆,我們要結合環境心理學中對空間體驗的要素來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
(三)提升學習效率
環境心理學研究人與環境的關係,室內環境對人的行為影響是我們設計時考慮的出發點。在傳統的教學空間中,學生作為知識資訊的接收者,要儘量消除來自外界環境和周圍人的影響。在教室作為自修室使用時,個人學習自發的創造性行為可能會缺乏方向,因此可以從環境中給予一定引導。
三、結合環境心理學的學習空間構建
(一)喚醒理論對自習室學習空間設計的意義
結合本文提出的多種教學方式相結合的設計原則,高校除授課教室應設計單獨為自習所用的學習空間,與以往封閉的教室不同,自主學習的空間應該更加開放,並新增更多的設計元素。環境心理學中的喚醒理論描述的是人的興奮狀態,行為上表現為情緒的變化和體力活動的增加。當人的行為不自由時,會產生消極情緒,並試圖重新建立對環境的控制。因此傳統學習空間呆板的佈局會讓學生陷入被迫學習的心理狀態,結合環境心理學理論構建的學習空間應在空間佈局上更加靈活。伯萊恩認為,能喚起注意,又能引起人們興趣的環境刺激才能引發人們去探索,環境的複雜程度增加,更能引發人們探索的興趣,但如果達到一定的複雜水平,人們對環境的偏愛反而會降低。另外,學習活動需要集中注意力,如果周邊環境過於複雜,也會對個人學習產生消極影響,在環境心理學中,特定的環境因素能讓人們獲得良好的體驗,實驗表明自然或與自然相關的景物更加有利於一個人從壓力和疲勞中恢復,一個人從情感上認為自己與自然是有聯絡的,就能從整個環境中受益。一些自然特徵,比如綠色的植物能讓人們更容易將當前的任務歸結自願的行動,很多高校的校園綠化充分,在自習室的設計中可以擴大外窗,增加與外界景觀的聯絡,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意願和活力水平,另外也可以在教室後排擺放一些宜於養殖的觀賞植物來增添自然元素。使用淡綠色進行室內裝飾,也能讓學生獲得與自然相關的聯想,如淡綠色的牆裙,但高度不宜過高,要在視線高度以下,以600mm-720mm為宜。室內踢腳線、轉角處的細節裝飾可以使用綠色的塑膠線條,結合了經濟和美觀。
(二)個人空間與人際距離對教室學習空間設計的影響
環境心理學中的空間關係學著重研究人使用空間的方式,其中個人空間與私密性和領域性對學習環境中學生的體驗具有重要意義。個人空間是個人心理上需要的最小空間範圍,這一範圍不容許他人的侵入,一旦有其他人介入個人空間,被侵入者會在做出一系列複雜反應後逃離。個人空間影響人際距離,人與人的距離決定了在相互交往時最主要的方式,人類學家將人際距離概括為四種:密切距離、個人距離、社會距離和公共距離。在學習空間的交往中,最主要的兩種是學生與學生間的聯絡和學生與教師間的聯絡。學生間的距離應該保持在常態圈,即50釐米到120釐米之間,教師講課時與第一排學生的距離應該在社交圈內,即125-350釐米之間。在對高校學生上課時座位選擇的調查,發現離教師距離較近的第一排位置被選擇的頻率較低,學生通常傾向於坐在第二到第三排的座位,由此可以證實學生們傾向於與教師保持稍遠的距離,因此在社交圈內的距離應該選擇較遠的300-350釐米之間。由於建築面積的限制無法讓每個學生都能實際獲得更加寬裕的個人空間,另外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也需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觀察,因此學生彼此間的距離也不宜過大。距離包括實際距離和心理距離兩方面。實際距離是指物理上可度量的距離遠近,心理距離則是指憑知覺認定的不可量化的'感性距離,因此從透過結合環境心理學提出的設計方法改變學生的心理距離可以讓學生在個人距離方面的體驗更舒適。影響心理距離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色彩的冷暖度,這裡採用的Greenwald在1988年提出的內隱聯想測試,被測物件是19-20歲的大學生。選出含有近距離和遠距離概念的詞彙,讓被試者根據看到的顏色選擇描述該影象的詞彙。該實驗中,被試者將紅黃以及其中間色等暖色與近距離詞彙聯絡更多,相反將藍綠色及其中間色等顏色與遠距離詞彙聯絡更多,證明人們對暖色的時間和空間距離估計都是相對較短的,相反對冷色的時間和空間估計較遠。因此在教室中介面的裝飾顏色和桌椅的裝飾顏色採用淺藍或淺綠等冷色能夠拉開學生的心理距離,從而填補空間距離不足的缺點,提高學生的舒適感。教室內的人際關係除了學生之間,還有師生之間。在高校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通常只擔任教課職能,學生與教師的接觸較少,心理距離較遠,講臺上的老師形象較為威嚴和疏離,與學生關係不夠親近也會降低教學體驗。因此在教師教學時背對的介面處理應該使用一定的暖色,如米黃色或淡粉色的牆面。色彩的明度也會影響心理空間,光線明亮的地點會給人開敞的體驗,因此在教室內增加照明也是拉開心理距離的方式。
(三)私密性和領域性對學習空間設計的影響
人們普遍具有資訊私密性和控制方面的需求,需要他人的理解和尊重。私密性可以分為行為傾向和心理狀態兩方面,行為傾向是退縮,包括個人獨處、與他人親密接觸、或隔絕來自環境的干擾。資訊控制則包括匿名,即拒絕他人瞭解自己。保留,即隱瞞部分事實,儘量減少交往,對接近自己或自己所在群體的選擇性控制。學生在專業教室中學習時主要以動手實踐和討論協作為主,需要讓幾名學生成組坐在一起。在教室中間佈置座位和繪圖臺,同時也考慮學生們在單獨作業時的領域性體驗,可以將單獨的書桌合併在一起,形成一個環形的討論區,能讓學生們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和協作。同時由於書桌並不是一個整體,而是由多個單人書桌拼合成的整體,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區域和明顯的邊界,同時滿足交流和對個人領域的控制。人們在不同的交往模式下通常會進行不用的位置選擇,如會話時傾向於面對面或對角就座。另外,在會議上位置的安排也與職位和參與度有關。而個人空間在學習空間設計中主要用來佈置坐具,人們為了保持個人空間,通常傾向於坐在轉角處和邊界較為明顯的位置。階梯教室的座椅大部分是整排連線在一起,在設計時將整排座椅分為幾部分排列,在中間留出空間,人為地多製造一些盡端位置。專業教室整體劃分為分組作業區、單獨作業區和儲物區。根據學生的反饋,在開敞空間學習中注意力更容易分散,因此需要協作討論的部分在專業教室中應分離成單獨的區域。學生個人作業時使用的書桌新增能增加心理距離的藍色隔斷,同時增加私密性體驗。以書桌為單位劃分出個人空間,每個書桌都配備儲物功能,個人物品擺放在書桌下方的儲物空間可以給使用者製造出該領域由自己支配的體驗。剩餘區域擺放一些儲物櫃將上交的作業和專業所需的資料集中起來以供教師的統一批閱和學生查閱,以此提高空間利用效率。
結語
環境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與環境關係的學科,既著眼於人對環境的影響,也研究環境對人的影響,它將環境和行為關係視為一個整體並加以研究,學習空間作為學生們進行長學習時間活動的場所,需要具備完善的功能,舒適的環境,讓學生在一個整體有機的環境中提升知識和能力。文章從環境心理學理論中攫取個人空間與領域感以及有關私密性體驗的部分,結合設計手法和裝飾色彩在有限的空間內增加心理空間,透過教室內坐具的合理佈置增加領域感和私密性的體驗以提升學生在教學環境中的體驗。
參考文獻
[1]祝智庭,管珏琪.數字學習環境設計新焦點[J].中國電化教育,2013,03(1):01-06.
[2]畢冰實,焦陽.高校建築館專業教室空間環境設計研究[J].城市建築,2012,07(1):115-116.
[3]王山香,等.建築學專業教室裝修改造方案研究與設計[J].裝飾與裝潢,2016,42(28):214-215.
[4]許濤.色彩心理與室內空間色彩設計[J].現代裝飾(理論),2011,08(28):112-114.
[5]張楠,都偉.大學生心理需求與環境設計研究[J].設計,2017,30(2):108-109.
[6]孫靜,王海峰.淺談環境心理學對高校景觀設計的影響[J].設計,2017,30(5):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