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供應鏈、重塑我國勞動密集型企業競爭優勢論文

整合供應鏈、重塑我國勞動密集型企業競爭優勢論文

  論文摘要:面對日益嚴峻的生存環境和不絕於耳的產業升級呼聲,我國勞動密集型企業該何去何從?文章從供應鏈的角度入手分析我國勞動密集型企業參與全球供應鏈時存在的問題。提出我國勞動密集型企業不僅要從企業內部入手整合和最佳化供應鏈,而且要向供應鏈的兩端延伸,培育高附加值的核心競爭力,更要與外圍企業合縱聯盟構建屬於自己的外部供應鏈,培育供應鏈整體的核心競爭力,並努力成為全球供應鏈新一代“鏈主”的建議。

  論文關鍵詞:勞動密集型企業,供應鏈,競爭優勢

  一、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定義

  勞動密集型企業(Labor-intensiveenterprises)是相對於資金、技術密集型企業而言的。是指生產需要大量的勞動力的企業,也就是說產品成本中活勞動量消耗佔比重較大的企業。它具有投資省,單位投資吸收勞動力多,技術操作要求低,資金週轉快的特點。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充分利用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以及資金短缺、技術發展水平較低的特點,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企業,彌補資金和技術力量的不足,穩定了社會安定團結的局面,也積累了大量的建設資金。勞動密集型企業對我國經濟建設的貢獻功不可沒。目前在我國,中小企業佔我國企業總數的99%以上,而中小企業總量的95%都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儘管勞動密集型企業對我國國民經濟的貢獻率並不佔據舉足輕重的位置,但是從解決勞動就業的角度來看,卻是主力軍。2007年,國家發改委調查顯示,中國有4200萬家中小企業,提供了70%的就業崗位,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和技術創新的主要力量。

  二、重塑我國勞動密集型企業競爭優勢的必要性

  但是近年來,在國際貿易條件日益惡化和席捲全球金融危機的雙重打擊下,我國勞動密集型出口企業受到了嚴重的衝擊,一些中小企業紛紛破產倒閉。僅2008年10月份以後,在東南沿海一帶倒閉的企業即以數萬計:從最初的製鞋業波及到製衣、玩具加工、電子加工等整個勞動密集型行業,掀起“多米諾倒閉鏈”。我國勞動密集型企業在價值鏈中較低的利潤分享能力和麵對逆境較弱的抗風險能力使其地位和發展方向頗受爭議。調整與最佳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呼聲不絕於耳,但這是否意味著現階段我國應該放棄以勞動密集型為主要特徵的經濟發展道路而走資本、技術與知識密集型產業的道路?本人以為不妥,理由如下:

  (一)勞動密集型產業應是我國長期堅持的方向

  根據要素稟賦理論,每一個國家應利用比較優勢生產並出口其相對充裕要素所生產的產品,換取那些需要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生產的產品。我國是一個典型的勞動力資源充裕的國家,擁有13億多人口,適齡的就業人口達7億~8億人,且國民整體受教育程度偏低。據統計,2007年我國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小學29.9%,初中37.8%,高中12.6%,大專及以上6.2%。這種教育程度的人口結構導致我國要長期面對大量素質較低的勞動力的就業壓力,而勞動密集型產業對技術要求不高、吸納勞動力多,在促進就業方面具有直接的作用。據測算,每一單位固定資本所吸納的勞動力數量,勞動密集型的輕紡部門是資本密集型的重工業部門的2.5倍,勞動密集型小企業是資本技術密集型大企業的10倍以上。鑑於我國的具體國情,勞動密集型產業在相當長時期內都將是我國產業發展的重要形式。因此,無論從理論分析還是現實需要來看,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應該是我們長期堅持的方向。

  (二)產業結構調整不能一蹴而就

  國際產業結構調整使大量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了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從而拉動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的高速發展。從國際經驗看,勞動密集型產業是工業化初期及中期產業經濟的主導與基礎,是區域產業發展由資源和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轉變演進的基礎與必經階段。但隨著東部沿海地區土地瓶頸的制約和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其比較優勢有所弱化。雖然我們完全可以借鑑國際產業結構調整的路徑,把東部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以擴大我國在這些產業中的比較優勢。但事實上,受多重因素的制約,產業轉移並不能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更不能一蹴而就。它必須依據一定的條件、遵循一定的規律、以產業發展的基本規律為指導。從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情況來看,在中西部地區投資設廠雖然有土地廉價、稅收優惠等優勢,但東部沿海地區產業鏈比較完善、制度成本低、產業叢集發達、產業內部化優勢(如產業叢集的網路配套等)明顯,企業很方便找到自己的配套供應商,有利於相關企業的成長與發展。這對維持產業競爭力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因此,面對嚴峻的國際國內環境,我們所要關注的不應該是要不要繼續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而是要積極探索如何對我國勞動密集型企業進行戰略調整,把曾經的比較優勢發展成為競爭優勢,並最終形成整體核心競爭力。本人認為應該從供應鏈入手解決我們的競爭優勢問題。

  三、我國勞動密集型企業參與全球供應鏈時存在的問題

  我國勞動密集型企業的供應鏈和所有制造企業的供應鏈一樣,包括從供應商到製造商,分銷商,零售商,最後到最終消費者全過程。所不同的是,我國勞動密集型企業的供應鏈對於每個環節特別是高附加值環節,無論是從上游的原材料採購,研究與開發,還是下游的分銷和零售,都處於弱勢和低端地位。

  (一)被動參與到跨國公司的全球供應鏈中

  在國際產業大轉移中,跨國公司利用他們在資金、技術、管理和物流等方面的明顯優勢,控制著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的生產,透過直接投資、產業轉移和外包訂單等形式把部分工序或生產製造環節轉移到勞動力、土地等資源稟賦更為富裕的國家進行生產,使那些勞動密集的、附加價值較低的、加工貿易為主的製造企業依靠來樣、來料加工參與到了其全球供應鏈中,將發展中國家的比較優勢轉化為自己的競爭優勢。我國的服裝、鞋帽、玩具、手工藝品等勞動密集型企業在跨國公司進行產業轉移時也在有意無意間被納入跨國公司的國際生產體系之中,這種納入固然使我國在傳統國際貿易之外,獲得了新的參與國際分工的途徑,為我國進入服務於全球市場的世界主流分工網提供了契機,但由於勞動力資源豐富且成本低廉是跨國公司向我國投資的基本動因,我國在跨國公司內部化國際分工體系中被作為低增值環節生產基地的結果是顯而易見的,其實質是被動接受發達國家所轉移的落後產業,使得我國的產業升級相當程度上受制於跨國公司的產業轉移和分工部署。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國勞動密集型企業的供應鏈危機正是這種被動受害的一種表現形式。

  (二)處於全球供應鏈的最低端

  在全球供應鏈“V”型的微笑曲線中,高附加值的部分處於供應鏈的兩端,一端是研發與核心技術,另一端是渠道和品牌,製造業則處於供應鏈的最低端。2008年我國研發經費僅佔GDP的1.4%,與發達國家2%的水平相差甚遠,而在2007年評出的全球100大品牌中,美國、日本、德國佔了2/3,亞洲僅有9個品牌入圍,中國無一上榜。我國從傳統的玩具產業到高新技術的電子資訊產業,基本上都沒有自己的品牌,由於缺乏品牌和核心技術等深層次競爭優勢,我國勞動密集型企業只好持續地為世界各大廠商做OEM產品,依賴核心企業的技術和市場而生存,賺取的僅僅是加工費,90%以上的利潤都被外國品牌商拿走,而在附加值高的研發、設計、銷售等供應鏈環節上皆不具備控制能力,幾乎沒有地位可言。目前在我國高速發展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正是處於供應鏈的最低端。

  (三)低成本價格優勢逐漸喪失

  全球供應鏈的基礎是供應鏈的整體最優,其基本前提是發展中國家廉價的勞動力。勞動密集型生產方式大多是建立在當地廉價勞動力的基礎之上。但是近幾年來,隨著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勞動力成本逐年攀高,新勞動法的頒佈實施,更使得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用工成本大幅上漲,此外人民幣自從匯改以來持續不斷地升值,這些對於高度依賴價格競爭策略和匯率固定環境的勞動密集型企業而言,經營風險正在迅速放大。我國勞動密集型企業受其自身產業結構的制約以及外在經濟、政治環境的壓力,其低成本價格相對優勢正在逐漸消失。而許多周邊國家如印度以及越南等東南亞新興國家的製造業飛速發展,其勞動力價格已遠遠低於我國,低成本的競爭對手正在不斷湧現。相比之下,我國勞動密集型企業的比較優勢不再明顯。

  (四)傳統的推式供應鏈模式導致供需嚴重失調

  在該模式下,我國勞動密集型企業往往先生產後銷售,企業一般根據自身所擁有的.資源和能力進行大批次少品種的生產,期望以大規模生產相同品質的產品滿足不確定的顧客需求,以降低產品成本,並使最終市場價格低廉。但隨著現代市場的變化,這一傳統的推式供應鏈模式已無法滿足現代多樣化、個性化的市場需求。此外,由於考慮到生產和供貨的提前期,零售商為了避免缺貨,往往需要保持一定的安全庫存導致零售商的訂單往往要大於估計的消費者的需求量,以此類推,同樣的情況會發生在從批發商到各級製造商的訂單上。當零售商跟消費者之間出現銷售不暢時,零售商會減少存貨,從而補貨量會比預期的需求減少。根據從零售和經銷兩個階段來的訂單,產品製造商看到消費者的需求變動程度會增大,導致製造商難以確定適當的生產計劃。這種需求資訊不斷扭曲放大現象,管理學中稱為“牛鞭效應”。“牛鞭效應”令推式供應鏈模式下我國勞動密集型企業難以確定適當的產能配置,生產不具柔性和靈活性,在面對全球市場日新月異的變化時,不能進行快速反應並及時滿足市場多樣的個性化需求,使得供需嚴重失調。

  (五)勞動密集型企業內部供應鏈管理混亂

  我國勞動密集型企業,特別是依賴外加工型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往往因為季節因素、市場因素、資源因素而出現訂單不均衡現象:每次加工產品不同、批次不等、作業型別繁多、產品類別複雜和輔料種類多,企業又缺乏專案管理人才,往往對每次訂單不制定具體的詳盡的操作流程和要求;或者作業計劃不周,臨時性的生產突擊現象嚴重;或由於計劃能力較差,資源配置不合理,企業往往在規定的時間內不能完成規定的任務,部分勞動力不斷處於打補丁的處境,導致現場混亂、人員等待和機器裝置等待的現象司空見慣。致使勞動力成本提高,產品成本上升,原有的價格競爭優勢大打折扣。

  四、建議

  (一)最佳化企業內部供應鏈,推行精益生產

  企業的供應鏈從縱向的角度看有三個層次:基於企業內部業務流程的內部供應鏈、內部供應鏈與外部企業的供應鏈、企業供應鏈與企業供應鏈。在這三個層次的供應鏈中,企業內部供應鏈是一切供應鏈的基礎,它是由企業的採購供應部門、生產部門、營銷部門、客戶服務部門、資訊部門、財務部門等為職能單元組成的資訊流、資金流、物流、服務流的功能網鏈。最佳化企業內部業務流程是基礎,沒有企業內部業務流程的最佳化就不可能將企業內部的業務流程延伸到企業外部,建立與其上游的供應商關係,與其下游的顧客關係,從而使之與中間層次和最上面層次的供應鏈對接和協調執行。因此要從企業戰略高度解決企業內部業務流程衝突,實現內部市場化運作,對業務流程進行整合和最佳化,強化企業整體性,透過供應鏈整合,朝著跨職能部門的一體化方向發展,以實現整體效率與整體成本的平衡。並透過系統結構、人員組織、執行方式和市場供求等方面的變革,持續改進生產流程,推行精益生產,以使用者為導向、以人為中心、以精簡為手段、推行準時化生產技術,使生產系統能快速適應客戶需求的不斷變化。最終達到包括產品開發、生產、日常管理、協作配套、供銷等方面最好的結果,以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二)充分利用叢集優勢,整合外部供應鏈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已經逐步發展成為一個個產業叢集。如浙江溫州柳市低壓電器產業叢集、福建晉江鞋業產業叢集、湖北仙桃彭場鎮無紡布產業叢集、廣東東莞電子資訊產業叢集等。在這樣一個個產業叢集地域內,聚集了生產或製造某類產品的所有或幾乎所有的、各個階段的企業:從研發機構到供應商、製造商、批發商,甚至是終端客戶等組織。我國勞動密集型企業可充分利用這叢集地域內完整或近乎完整的、基於本地一體化的供應鏈系統,參與或構建屬於自己的外部供應鏈,即聯合行業中其他上下游企業,透過資源的整合、業務流程的調整和相關節點企業的能力整合,建立一條經濟利益相連、業務關係緊密的行業供應鏈,實現優勢互補,共同增強市場競爭力。邁向能帶來更大效益和顧客滿意度的企業間供應鏈一體化的階段,完成供應鏈中企業之間核心競爭力的有效整合,並逐步形成供應鏈聯盟,構建全新的叢集競爭力。

  (三)培育新的核心競爭力,向供應鏈的兩端發展

  培育新的核心競爭力,我國勞動密集型企業應向供應鏈的兩端發展:向上遊,從製造環節入手,最終進入研發設計領域。加大研發投入力度,注重引進專利、技術許可證等軟技術,引進國外處於研究開發後期、尚未市場化的技術,或者有能力的企業可直接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形成產、學、研戰略聯盟,快速形成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從而提高國際競爭力。向下遊,逐步進入銷售和服務領域,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培育自己的民族品牌。透過塑造品牌文化即以產品的天然屬性和目標市場的文化屬性為基礎,透過特定的品牌(文字、圖案)為產品賦予一定的意義,使消費者透過該品牌來感知一種文化的存在,並把此品牌作為彰顯自己價值觀的一種載體,使品牌成為消費者與社會進行非語言溝通的有效工具。

  (四)立足國內市場,建立電子商務平臺

  21世紀是資訊革命的時代,網際網路以其快捷、方便、高效率的顯著優勢滲透到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集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和資訊科技為一體的電子商務成為21世紀商務的主要方式。當前,在國際市場行情低迷、全球經濟環境不穩定的情況下,我國外向型勞動密集型企業應由面向國際市場轉向國內市場,避免捨近求遠和忽視極具潛力的國內市場,透過建立電子商務平臺,直接面向供應鏈下游的客戶以及國內廣大的消費群體。企業可透過電子商務平臺將商品資訊展示給客戶,客戶透過瀏覽器訪問企業網站,與客戶服務部門溝通擬購商品,或根據客戶的需求下定單。此後客戶服務部門即可通知銷售部門快速組織貨源或生產部門利用叢集供應鏈中的柔性生產能力盡快安排生產,在以金融部門為中介完成貨款的支付後即由銷售部門安排第三方物流直接將貨物配送給客戶。採用此種推式與拉式相結合的供應鏈模式即可對市場需求做出快速反應,減少“牛鞭效應”導致的資訊失真,又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顧客的個性化定製需求。

  (五)進行全球供應鏈戰略規劃,努力成為全球供應鏈的新一代“鏈主”

  從前面分析可知,我國勞動密集型企業無法透過被動納入到跨國公司的全球供應鏈中保持長久的競爭力,這就要求我國勞動密集型企業應在立足國內市場的前提下,變“被動”為“主動”,進行全球供應鏈戰略規劃,以其自身擁有的獨特優勢,選擇能彌補本企業競爭不足的合作伙伴,並且將其目標統一為以自身優勢來培育供應鏈整體的核心競爭力、以供應鏈整體競爭力加強各自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形成利益共同體、實現供應鏈整合,從而實現增強競爭力,努力成為全球供應鏈的新一代“鏈主”,進而建立全球整合型企業。

  參考文獻

  1 陳晉祥. 勞動密集型出口企業發展新視角[J].中國外匯,2009,(8):14-15.

  2 國家統計局. 改革開放30年人口素質全面提高就業人員成倍增加. 中央政府站[EB/OL]. (2008-11-03) [2010-07-10]

  3 劉介斯. 勞動密集型產業仍是中國的立民之本[J]. 經濟研究導刊,2009,(10):23-24.

  4 冀東新. 我國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面臨的挑戰及政策建議[J]. 中國經貿導刊,2009,(21):32-35.

  5 何慧,張偉.金融危機下中國出口製造業全球供應鏈戰略分析 [J].商業時代,2009(22):28-29.

  6 張娜,李成剛. 中國經濟時報:壓縮無效泡沫經費 提高研發投入GDP佔比.國家智慧財產權局網站[EB/OL]. (2009-12-28) [2010-07-13]

  7 高愛芳.中國外貿企業供應鏈管理的問題及對策[D].南京:上南京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8 徐章一.企業供應鏈的最佳化[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9 黎繼子,劉春玲.叢集式供應鏈理論與實務[M]. 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8.

  10 馬勇.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J].經濟縱橫,2009,(8):36-38.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