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生態農業技術課程設計的教學探索的論文

高職生態農業技術課程設計的教學探索的論文

  摘要:現代學徒制是在校企深度合作下,以企業為主導的、強化實踐技能訓練的人才培養模式。結合發達地區生態農業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的特點,構建以生態農業通用技術為核心,覆蓋全產業鏈的綜合課程體系,探索以教學方法、教學實施及教學評價為立足點的生態農業技術專業整體教學設計,是實現利用現代學徒制進行農業類技能人才培養的重要路徑。

  關鍵詞:高職學校;生態農業技術專業;現代學徒制

  隨著農業經營方式的不斷創新和農業產業鏈的延伸,發達地區農業類企業的崗位型別和工作內容都有了很大的變化,對高職培養的技術技能型農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能夠合理規劃佈局農業生產,能夠監測、評價農業產地生態環境,能夠科學指導生態農業的生產和經營等。這些職業能力目標的實現需要透過校企深度合作,為學生創造真實的工作環境,使他們在實際生產中得到培養和鍛鍊。現代學徒制正是由企業主導的、基於工作流程的培養模式,該模式有利於培養符合新形勢、新要求的生態農業技術人才,然而,受自身利益驅使,企業可能會增加學生的工作時間,增強勞動強度,忽視技能培養過程中的理論指導,導致學生技能單一,缺乏知識系統性。為揚長避短,對生態農業專業課程體系進行綜合設計,使教學內容、教學實施和企業生產管理相協調,是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順利實施的關鍵。生態農業是以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生產過程具有技術技能綜合化的特徵。基於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基礎上的生態農業技術專業,在課程設計上要使農業基礎理論、實踐技能、經營管理、職業精神相互滲透和融合,著力培養學生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課程體系構建

  (一)著眼生態,課程融合

  生態農業是建立在農業生態學之上的實踐活動[1]。生態農業著眼於生物、環境及生物與環境這幾個模組,強調的是農業生產的綜合效益,因此在教學專案中,往往要求多門課程的知識交叉,甚至要求技術技能的跨專業融合。如種養結合的立體栽培專案,要求學生既掌握種植技術,又熟悉養殖技術;既要充分理解種植與養殖之間的內在聯絡,又要將生產物件的生長狀況與生長環境緊密聯絡起來。這就要求學生有廣博的知識面和廣闊的視野。在課程體系構建時,就要發掘模組間、專案間的內在聯絡,使之互相融合,如將種植物件與土壤環境之間的關係和養殖物件與水體底泥之間的關係放在同一個教學專案中進行對比教學,使學生深刻理解生物與環境之間互相依賴、互相作用的關係。

  (二)通俗易懂,由點帶面

  結合高職學生的學習特點及現代學徒制模式的人才培養特點,課程體系中的專業基礎課程應注意以下三個方面:第一,以通俗易懂的介紹為主,意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普及農業生產常識。如透過水稻生產專案,使全體學生對水稻生產流程形成總體認知,對水稻生物學特性有一定認識,對水稻高產技術有一定的瞭解,至於水稻的種質資源開發、生長環境對水稻的持續細微影響等,可在以後的生產實踐中進一步瞭解。第二,要在不同的專案中,適度重複基礎理論,使學生加深印象。如任何農作物的生長都離不開土壤,在水稻生產專案、蔬菜栽培專案、果樹栽培專案中都應該反覆介紹土壤的理化特性及其對生產物件可能造成的影響,通過幾次反覆學習,學生對相關概念的理解會逐漸由模糊轉向清晰。第三,課程設定無須刻意追求全面,而要引導學生舉一反三,爭取做到融會貫通。如種養結合生產專案中,雖然養殖物件種類繁多,但不必一一介紹各種魚類的養殖方法,在現代學徒制的模式下也未必有條件讓學生實際養殖多種經濟魚類,學生只要掌握通用核心技術,透過教材或網路自主學習不同品種的生物學特性和養殖技術特點,就能掌握相關技術。再以農業機械操作專案為例,透過某種大型機械,如旋耕機的操作實踐,要使學生能辯證地看待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中所起的作用,在享受農業機械帶來的高效率的同時,充分認識所有的科技手段的應用都要基於農作物生長的基本規律,主動思考現代農業機械的應用與生態農業要求的優質、低耗、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係,促使學生真正理解農業機械化在生態農業中扮演的角色及發展趨勢[2]。

  (三)立足地方,突顯特色

  為了便於現代學徒制的順利實施,地方優秀農業企業往往是高職院校的優先合作物件,這就要求在進行專業課程體系構建時,必須立足當地特色,教學專案中的生產物件、情境設定、崗位設定、工作任務等都要與企業師傅聯合設計,力求與企業實際生產相對接,力爭做到“工學一致”。如蘇州地區進行生態農業專業課程設計時,可以圍繞枇杷、楊梅等特色水果,中華絨螯蟹、翹嘴紅鮊、秀麗白蝦等特色水產品,太湖豬等特色畜牧產品及陽澄湖度假村等進行教學專案設計。這些教學專案帶有明顯的地方特色,雖然專案中涉及的生產物件種類、生產管理技術都不甚全面,但只要在專案設計過程中注重課程融合,以點帶面,輔以合適的教學方法就能克服這些問題。如教師在生產崗位上示範中華絨螯蟹的生態養殖技術的同時,可以讓學生探討克氏原螯蝦在此生產條件下的生產管理要點,進而拓展到甲殼動物養殖的核心技術,相應的技術細節可以引導學生自學或分組交流探討。

  (四)崗位覆蓋,靈活實施

  現代學徒制主要是在實踐教學環節中採用“師傅帶徒弟”的形式來培養人才[3]。生態農業涉及的領域比較廣,企業型別多樣,職業崗位大致分三種類型:一是生產技能型,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工作,如農業企業或農場員工等,這類崗位強調熟練操作、創新求變,設計教學專案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多加練習,熟能生巧;二是經營管理型,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的經營管理工作,如家庭農場主、種養殖大戶,這類崗位強調平穩運營,教學專案設計時要重視拓展學生在人事、物資、財務等方面的經營管理知識面;三是社會服務型,主要從事農業產業鏈上的服務工作,如農產品經紀人、農業機械操作員、農業技術推廣員等農業社會化服務人員,這類崗位強調拓展市場,教學專案設計時要注重鍛鍊學生的交流談判能力[4]。課程體系構建時應儘可能涵蓋三種類型的工作崗位,但在實施教學專案時要根據企業型別及生產實際,選擇適宜的職業崗位型別,開展學徒制培養。然後透過輪崗等方式,使所有學生儘可能地多熟悉不同型別的崗位。在專案設計過程中,應將農業生產各環節的知識和技能合理分割,形成一系列可以獨立實施的專案。為避免學生在不同階段更換實踐企業時,知識系統和操作技能出現明顯的割裂,所有專案要圍繞農產品生產經營的核心通用技術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以生態養殖專案為例,學生可以在河蟹育苗場完成人工繁殖專案實踐,接著可以輪崗到草魚養殖場完成苗種培育專案實踐,商品魚養成專案可到工廠化河豚養殖企業進行實踐。雖然學生實踐的企業型別不同,生產物件也不同,但不同生產物件和生產模式的核心技術及不同企業的經營管理技術是有共性的,可以進行有機銜接,學生可以透過不同企業間的輪崗完成整個養殖生產流程。

  (五)融入文化,活用政策

  一般而言,涉農企業地處偏遠,工作條件較艱苦,不少學生對農業生產不感興趣,不能適應工作崗位,不利於現代學徒制教學模式的開展。因此,要在教學內容中融入農業文化和企業精神。引導學生了解傳統農業文化,瞭解新品種農作物中蘊含的科研人員的辛勤付出,潛移默化地使學生意識到自己不僅是我國第一產業的勞動者,還是農業文化、農業技藝的傳承者,有責任為我國農業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如今,國家對現代農業、生態農業發展高度重視,涉農專業的高職學生在學習技能的同時,也要有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的意識。因此,在專案設計時要體現中央和地方的惠農政策,使學生充分了解惠農政策的具體內容,培養學生正確編寫專案或方案的能力,使他們能協助企業或在創業過程中爭取到農業扶持資金。

  二、教學專案實施

  (一)不違農時,彈性教學

  農業生產必須遵循自然規律,不違農時。傳統農業教學流於紙上談兵,教學時間與生產時機不匹配是一個重要因素。以現代學徒制模式培養人才時,尤其要注意調整專案教學時間,使之與企業生產實際相匹配。如春季往往是動物繁殖季節,在此時節需主攻動物繁殖技術;夏季往往是病害頻發的季節,學校應調整暑假安排,組織學生充分利用暑期時間到企業崗位鍛鍊應對突發情況的技術技能;冬季農閒時,則返校學習理論知識,使理論學習與實踐鍛鍊迴圈交替,實現以理論指導實踐,以實踐領悟理論。由於個人能力的差異,學生學習技術技能的進度會有所差別,學校教師與企業師傅要及時與學生溝通,找出問題癥結,針對個別學生適當調整教學進度,酌情調整崗位實踐模組,這就要求教學時長、工作強度等不能統一標準,要有一定的彈性,表現優秀的學生可以縮短專案學習時間,增加休整時間進行其他技能拓展,或協助教師,幫助其他同學。

  (二)分工協作,明確責任

  在企業生產環境中,即便一個簡單的操作,由於工作量大,也離不開團隊協作,因此在教學設計時,要妥善分組、分工,訓練組員交流協作的能力,以提高生產效率。如測定評價土壤肥力專案,需要檢測的指標眾多,選擇樣品、配置試劑、校準儀器等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導致最後檢測報告失真。因此,團隊所有成員要分工明確,職責清晰,以高度責任感完成各自的分工。

  (三)適度重複,發散思考

  農業類專業的教學內容有著很強的實踐性,以企業為主導的教學模式為學生實踐技能的.提高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但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不能止步於“會”,而要強調“熟”,要適度重複訓練,在不斷重複中下意識地完成技能的積累和原理的領悟[5]。如植物的扦插嫁接技術,必須透過反覆的訓練,才能真正掌握技能,勝任崗位工作。完全掌握農業生產技術技能也非學徒制培養的終點,使學生能獨立地或透過團隊協作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最後解決問題才是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如在學習作物栽培技能時,要求學生對作物的生物學特性有一定認知,引導學生理解作物品種、生長環境與作物優質高產之間的內在聯絡,在實踐過程中總結出一整套屬於自己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在學習農業機械操作技能時,還要引導學生髮散思考農業機械的適用範圍、使用及維修成本、能源消耗等,促使學生辯證地看待科技進步。

  (四)依託平臺,創新創業

  生態農業是集優美性、生態性、安全性和可持續性於一身的綠色、可持續農業,對生態技術應用、現代經營管理都有很高的要求。在長三角經濟發達地區,更多地依靠創造農業生產新業態,改革農業經營模式來推動農民增收。農業類高職院校一般都有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農產品品種和技術,也有大學生創業園,可以為畢業生創業提供良好的平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髮掘、利用現有平臺,努力創新,條件允許時,鼓勵學生積極創業。

  三、教學方法最佳化

  (一)引導式教學

  高職農業生產技術的理論和技能難度適中,較少有難以理解的複雜計算和推導,因此,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自學能力。透過設定不同工作情境,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教材和網路資源,自主學習工作情境中所需的理論知識,對於一些不易理解的理論,則指導學生在“理實一體化”教室設計小實驗進行驗證。透過學生的合理分組,發揮優秀學生的榜樣作用,引導他們帶領組員溝通交流,解決問題。教師幫助學生歸納知識點,構建知識網路,使學生能全面並正確地發現、分析、解決生態農業生產中可能出現的問題。

  (二)資訊化教學

  企業生產過程的關鍵環節往往不願向學生開放,而這些環節恰是教學重點或難點,教師應充分蒐集網路資訊資源,製作微課或影片片段,學生透過資訊化教學手段,熟悉關鍵步驟的技術要點,加深對抽象理論的理解。資訊化教學並不侷限於播放短片、影片,還可以引導學生透過網路教學平臺上傳影片或者照片尋求更多的技術支援,當學生在實踐中遇到亟待解決的問題時,可以透過影片連線,給予實時指導。

  (三)角色扮演教學

  在學習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學習在實踐過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普通工人、技術員、管理員、農場主等,透過角色轉換,學生會對不同工作的內容、性質、職責等有更清晰的認識和理解,可以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務[6]。如借鑑“聯產承包責任制”和“農業合作社”的經營模式,在教師科研專案的支援下,由學生分組“承包”學校的生產基地,每個學生依據自己的分工,制訂生產計劃,確定生產模式,分別種植不同品種的農作物。在整個過程中,教師不直接指導生產或進行管理,而是引導學生自主完成,如作物生長不佳時,不直接告知學生原因,而是引導團隊中理論知識較紮實的學生帶領組員去查資料,然後團隊討論,共同解決問題。等作物收穫後,也可由學生進行銷售。在生產實踐中,團隊成員會根據自己的特長自發地扮演技術員、銷售員、管理員等角色,有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自我定位,明確今後的就業目標。

  四、多元教學評價

  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的教學評價包括專案實施過程評價和專案完成情況兩個方面。專案實施過程評價主要考核學生出勤率、工作態度、學習態度等,可以採用學生自我評價、團隊成員互評和校內教師與企業師傅聯合考評的方式。專案完成情況考核包括理論知識考核和實踐技能測評,可以透過卷面考試、方案設計、流程制訂、產品展示等多種方式進行。需要指出的是,現代學徒制模式下學生進入企業即為學徒,也就成為企業的一分子。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和學習效果,學徒也應參與企業的績效考核。學生的實習工資與企業的效益相關聯,使學生透過勞動實現自我價值,透過勞動所得的變化體會企業的管理方法和職業精神,促使學生做出正確的自我評價,積極進取,努力奮鬥。為充分發揮現代學徒制在培養高職生態農業技術專業學生技術技能方面的優勢,需構建符合生態農業生產經營特點的課程體系,探索農業類專業教學專案的實施方法,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斷在實踐中最佳化改進。

  參考文獻

  [1]曹志平.生態農業未來的發展方向[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3(1):29-38.

  [2]顧萬榮,寧海龍,鄒德堂,等.農學專業“作物栽培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創新——以東北農業大學教學為例[J].中國農業教育,2013(4):92-95.

  [3]吳含.基於現代學徒制的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初探[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2):37-43.

  [4]單武雄.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問題研究——基於湖南省石門縣500份調查問卷的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4(16):71-74.

  [5]李豔.英國現代學徒制及對我國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啟示[D].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2007.

  [6]徐健.職業學校“理實一體化”教學設計探析[J].當代職業教育,2012(1):36-39.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