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師資隊伍建設調研報告範文(精選7篇)

大學師資隊伍建設調研報告範文(精選7篇)

  我們眼下的社會,我們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報告,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避免篇幅過長。你知道怎樣寫報告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大學師資隊伍建設調研報告範文(精選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學師資隊伍建設調研報告1

  根據黃曉武書記在市委常委會上的指示,市人大常委會高度重視對我市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工作的調研,立即組織召開協調會,傳達指示精神,常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任方宗澤親自安排部署,多次督促、審閱調研報告,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健全三大機制、加強隊伍建設

  近年來我市認真貫徹落實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積極實施科教興市和人才強市戰略,不斷完善人才引進、培養、管理和使用工作,我市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但還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各級各類學校(不含高校)737所,公辦學校教師核定編制18847人,實際在編在崗教師15929人。其中市直學校核定編制2837名,實際在崗2787人(含職業高中);濉溪縣核定編制9551名,實際在崗6934人;相山區核定編制1487名,實際在崗1471人;杜集區核定編制2185名,實際在崗2331人;烈山區核定編制2751名,實際在崗2263人。教師學歷達標率,小學為100%,初中為100%,普通高中為97.92%。

  為進一步推進我市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市人大常委會成立了以金文副主任為組長,教科文衛工委及教育局負責同志為成員的調研組,前往我市教育局及4所中小學校,對我市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情況開展調研,分別聽取了市教育局、相關學校的彙報,召開了3次近40位中小學校長、教師代表和人大代表參加的座談會。目前,我市師資隊伍建設呈現總體穩定,好中有憂的發展態勢,為打造我市一流的師資隊伍,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著眼於教師編制與實際需求之間的矛盾,加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著力在健全我市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工作的“三大機制”上下功夫。

  (一)最佳化資源配置機制。

  近年來,教育部門在最佳化教育資源配置,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切實解決義務教育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逐步消除城鄉、區域、學校間差距,高水平高質量普及義務教育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推進中小學教師“無校籍管理”改革。出臺《淮北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明確在縣區範圍內,打破學校對教師的“一校所有”制,建立中小學教師“縣管校用”的管理體制,及時調配教師餘缺,促進教師資源均衡配置和學科配套合理化。二是建立城鄉教師交流制度。印發了《淮北市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實施方案》,加強義務教育學校教師交流輪崗工作,推進城鄉間校乾和教師支教、調配等多種形式交流。三是積極應對優秀教師流失問題。針對優秀教師流失問題,我市正在制定引進優秀教師實施辦法,目前正在廣泛徵求意見,全國重點高等學校優秀畢業生和在職優秀教師都是我們引進的物件。

  (二)健全教師激勵機制

  為使教師在教育教學之實踐中不斷地成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教育部門針對性地建立和健全了相對完善的教師激勵機制。一是不斷完善教師隊伍最佳化與補充長效機制。根據人員編制情況、教師隊伍結構和學校生源變化等因素,研究制定教師招聘計劃,報市編委和省教育廳稽核批准後,按規定程式公開招錄。近期將出臺《淮北市引進優秀教育人才實施辦法》,明確中小學校可以在編制內引進優秀教師。二是注重評優評先的激勵作用。評優評先向一線教師傾斜,向條件艱苦的農村學校傾斜。把評優評先、晉職晉級等,與教師的工作業績掛鉤,確保把真正優秀的教師選出來。進修學習、校際交流、考察學習等優先安排優秀教師。三是提高鄉村教師待遇。認真落實鄉村教師生活補貼政策,提高鄉村教師待遇,實施職稱評聘傾斜政策,鄉村教師評聘職稱,取消發表論文的剛性要求;評選特級教師,對鄉村教師實行切塊單獨評審,提高鄉村教師崗位吸引力。

  (三)強化培訓培養機制

  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高低,直接關係到全市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直接關係到我市基礎教育發展的水平和質量。因此,市教育部門近年來一直在著力建設一支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一是全面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加強正面引導,展播全市各級各類優秀教師事蹟,組織宣講活動。加強師德培訓,採取校本培訓、集中培訓和遠端教育三種形式,強化師德師風的培訓力度。在全市中小學開展師德師風專題教育活動、教師違規辦班補課專項治理行動,嚴厲查處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堅持正面引領與反面警示相結合,引導和教育廣大教師樹立良好的師德師風。二是加強教師業務培訓。把繼續教育工程擺在重要位置,堅持中小學校長和教師任職資格培訓和定期提高培訓,大力開展校本培訓,實行校本培訓報告冊制度,開展紮實有效的校本培訓活動,年終進行專門考核,評選校本培訓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三是加強名師隊伍建設。依託27個名師工作室、12個名班主任工作室、2個名校長工作室,透過評課議課、上示範課、舉辦講座、組織研討等方式指導培訓青年教師。鼓勵教師參加課題研究,對取得課題研究業績的教師,給予表彰,不斷增強其榮譽感,使其繼續攀登新的高峰。

  二、聚焦三大問題,深刻剖析原因

  師資隊伍建設是教育事業的基礎建設,近年來我市師資隊伍建設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調研過程中仍發現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需要我們深入研究探討出解決的辦法。

  (一)中小學校長隊伍建設問題逐年顯現。

  一是知識結構需要調整,觀念需要更新。現有中小學校長隊伍教育思想更新和教育觀念轉變的速度與程度均與現代教育發展形勢和要求不相匹配,對素質教育尚缺乏清晰的認識,對學校教育尚缺乏理性思考。二是校長教學以外的事務較多,不能集中精力抓教學管理工作。三是校長人才的流失現象嚴重,部分學校校長年齡偏大,後備幹部缺失,不能形成有效地補充。

  (二)教師隊伍建設問題尤為突出。

  一是教師結構性缺編。主城區的學校原有編制數量跟不上學校規模擴張與教育教學改革需要,結構性缺編問題十分突出,市直、杜集區、相山區都缺乏大量師資,特別急缺音、體、美、歷史、地理、生物等學科教師,有的單位教育教學甚至難以為繼。二是職稱評聘問題亟待化解。20xx年,國家實行中小學職稱制度改革,實行“評聘結合”政策。只要沒有退休離崗的,已經評上職稱的教師只能等待,這樣一個月比同等資歷但是聘上職稱的教師少拿近千元,嚴重挫傷了教師的工作熱情。在農村學校,有的優秀教師直到退休也不能評上高階職稱,只能拿中級職稱的工資,造成教師心理失衡。

  (三)師德師風建設問題依然存在

  一是在敬業精神方面,少數教師存在著不求進取、職業怠倦現象嚴重和創新精神不足的現象。二是在師生關係方面,教師歧視學生、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亂收費等現象仍時有發生;三是在價值觀念方面,部分在職教師上課不認真教,課後違規有償補課問題依然突出,是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問題。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調研組經過實地考察,召開教育行政管理人員座談會、校長座談會、教師座談會等方式,研究分析了這些問題存在的`原因:

  一是隨著教育改革與發展程序加快,教育師資隊伍原有知識結構已不能滿足承擔現代教育管理任務的需求。加上培訓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不強,培訓與學校管理研究的結合不緊密,培訓制度、培訓管理力度還不是很高,教育師資隊伍原有知識結構已不能滿足承擔現代教育管理任務的需求。

  二是受個人成就感、職業規劃、福利待遇、發達城市的虹吸效應、外地政策吸引以及隨子女生活的家庭因素等多方面原因,特別是農村學校由於工資待遇低,職稱評定難,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小,普遍存在新招聘教師不願意到農村學校任教,已經在農村學校任教的教師千方百計往城鎮調轉和向外地發展,校長和教師的流失現象嚴重。

  三是我市依然存在一所小學只有幾個或幾十個學生的現象,需要超比例標準使用編制,與此同時,全市因病、因年齡等原因不能正常或不能承擔滿工作量的教師也達到一定比例。原企業學校移交地方後,工勤、息崗待退人員多且消化慢,在編不在崗人員仍然佔有一定比例,全市教師補充數量達不到每年退休的人數,教師隊伍補充不足。

  四是職稱評聘存在諸多的限制。崗位設定不足;論資排輩的現象是一些學校職稱評定的“潛規則”;重教科研輕教學,教科研作為職稱評定的一項重要條件,參評教師必須有獲獎論文或發表論文,並且有一定的獎項要求;“三年一聘任制”變成“終身制”。

  五是少數教師受消極社會現象的影響和對未成年保護法等法律知識的理解淡薄,認識不足,在教學、科研工作中不接受新事物,滿足現狀,不思進取;在對學生的教育管理中,由於“恨鐵不成鋼”的心理驅動,選擇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導致學校歧視、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的現象時有發生。

  六是極少數教師動搖了“忠誠於黨和人民教育事業”的理想信念,價值取向的功利性呈上升趨勢,過分看重個人價值的實現和物質利益的索取,在教學中投入精力不足,熱衷於利用第二職業掙錢,消極應付本職工作,把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僅僅認為是一種職業和提高收入的手段。另外教育部門在檢查、治理、規範校外培訓機構時有困難,缺乏相應的政策支撐。

  三、強化三大保障,促進強師興教

  儘管這些年來教育部門在抓好強師興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比較好的成效,但目前的教育發展情況與人們的需求還存在著比較大的差距,因此,為提高教育質量達到強師興教的目標,加快建立切實可行的保障措施刻不容緩。

  (一)強化“龍頭”保障,著力解決校長隊伍建設問題。

  好校長不僅為學校繪製良好的發展藍圖,更重要的是奠定學校發展的精神起點。同時也是教師成長所依,是學校良性發展的重要源泉與動力。校長在整個教師隊伍中身處“龍頭”地位,加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首先必須要強化校長的“龍頭”保障。一要推行公開選拔競爭上崗和聘用上崗制度。按崗位能力要求,對校長的聘用期限、退職年齡等作以修改,加強校長崗位培訓和提高培訓,提高培訓效果,逐步打造一批專家型校長。二要建立校長儲備機制。作為校長後備力量,根據實際需要擇優上崗,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在校內設校長助理一職,不僅可以分擔校長教學之外的事務,也可以使其儘快適應校長工作。完善後備幹部選拔和任用制度,讓真正有思想、有活力、有能力、有上進心的年輕教師進入到後備幹部的行列。三要建立對校長工作的定期考評制度和合理流動制度。並將各項制度和要求真正落到實處,真正實現“庸者下,能者上”的要求,建立優質學校的優秀校長到薄弱學校,年輕校長、薄弱學校的校長到優質學校任職的交流機制,要在“校長職級制”方面作深入調研,力爭有所突破。

  (二)強化人才保障,著力解決教師隊伍建設問題。

  要更加合理地核定編制,要縮短教師編制核定週期,根據需要採取師生比和班級比相結合的辦法,合理定編,從而從根本上解決教師編制與實際需求不符的矛盾。一是建立合理的教師補充機制。準確理解和把握上級政策精神,學習借鑑其他市執行政策的經驗、做法,切實解決學校教師補充問題。促進實現教師由“學校人”變為“系統人”,鼓勵和引導縣(區)域內、學區間教師合理流動,緩解結構性缺編、學校間教師專業技術崗位緊缺和空餘不均矛盾。透過包點支教、結對支教等形式,建立校際間結對幫扶關係,形成教師合理有序流動的格局。精簡、壓縮非教學人員,對不適應教育教學要求的教師,教育部門應會同人事部門做好安置工作,年輕教師可參照公務員分流政策安排進修或直接分流;年齡較大且不能勝任教學工作的教師,建議實行離崗政策。二是建立靈活有效的“留人”機制。事業留人是穩定教師的前提,要積極搭建教師素質提升的平臺,透過競賽、教學課、宣講等形式引導教師把心思和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不斷提高教師的成就感。感情留人是穩定教師的基礎,學校要為教師創造和諧的人際環境,形成尊重教師、愛惜教師、信任教師的優良風尚,在學校和教師之間建立起牢固的職業忠誠。待遇留人是穩定教師的必要條件,透過待遇體現了對教師的尊重和愛護,也體現了教師自身的實際價值,要儘可能地提高工資福利待遇,改善工作條件,在政策允許的範圍內,幫助教師解決進修提高、升職晉級、以及個人生活上的問題。三是建立更加合理的分配機制。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能力評價體系,將教學能力納為職稱評定的重要指標;職稱評定應該更加註重實踐技能,要更多地考察教師的教學成果;探索一線教師與管理崗位人員晉升教師系列職稱時分開評審的途經,合理分配一線教師與管理人員的參評比例。要縮小職稱之間工資差距,教師之間的按勞分配以績效工資體現。四是建立教師儲備機制。市一中東校區2020年將投入使用,擴招後學生人數會有大幅度增加,按照生師比要求教師勢必會嚴重不足,考慮到教師的成長和成熟的週期,一定要提前做好師資儲備,確保市一中擴招後能夠平穩過渡。

  (三)強化制度保障,著力解決師德師風弱化問題。

  教師的政治態度和思想觀念,教師對基礎教育的認識,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對於教育的質量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要充分認識到師德師風是教育發展的靈魂所在。因此,教育部門必須重視教師隊伍的思想建設,透過各種途徑來增強教師的思想素質,提高教師的師德修養。一要建立學習制度。要全員學習《教師法》、《未成年保護法》、《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範》等法律法規,使教師能夠樹立起全新的教育觀、人才質量觀,自覺地把師德貫穿於教育教學的全過程,為培養高素質人才而努力。二要建立監督制度。把師德建設落到實處,除了教師自身的自覺性和良好的素質外,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對於提高師德建設水平、做好教書育人工作也是很重要的。建立學校、教師、家長、學生四位一體的師德師風監督體系,形成學生家長評學校、教師評領導、學生評老師的制度。三要完善評價制度。將師德師風建設與單位和個人評先評優、年度考核、職務晉升、工資晉級、職稱評聘掛鉤,對嚴重違反師德師風規定的單位和個人一票否決;對少數師德缺失,又不服從調動和管理的教師,要予以解聘,空出編制用於解決新進人員的編制問題。

  大學師資隊伍建設調研報告2

  地處xx省xx市北部,總面積1183平方公里,轄13個鎮247個村民委員會,總人口35.5萬人。

  近年來,彬縣隨著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教育事業得到大力發展,先後透過陝西省教育強縣驗收,成為陝西省首家“雙高雙普”達標縣,xx年全省縣級黨政領導優先發展教育現場會。幼兒教育事業隨著教育事業快速發展而得到了快速發展,特別是《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的出臺,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績。

  截止xx年年底,全縣共有幼兒園60所,其中公辦8家,民辦幼兒園52所。在園幼兒園14115名,其中公辦4049名,民辦10066名。在崗教師931名,其中正式編制254名。全縣共有省級示範園1家,市級示範園2家,該縣已將學前教育納入了免費教育序列。

  隨著幼兒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該縣在幼兒教師隊伍建設方面取得可喜的成績。

  1、總體數量增大。截止xx年底,全縣各級各類幼兒園共有教師931名,較xx年增加了285名,基本上能滿足14115名幼兒入園的需求,適應幼兒教育事業快速發展的需要。

  2、素質得到了提升。截止xx年底,在全縣931名教師,本科學歷62名,大專學歷360名,中專學歷509名。較xx年本科增加43名,大專增加260名。有小學高階教師32名,小一以下(含小一)222名,縣級教學能手12名,市級骨幹教師4名,縣級骨幹教師15名,縣管專家2名。

  3、待遇得到了改善。隨著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該縣的公辦幼兒園教師工資隨著其他事業單位員工工資而增長,月工資在3000元至5000元之間。民辦幼兒園教師工資在900元至1500元之間。待遇明顯的得到了提高。

  4、保教能力名下增強。隨著學歷層次的提升和園本培訓的開展以及教師從教年限的增加,保教能力明顯增強。

  5、教師隊伍較為穩定。在調查我們發現,無論是公辦園還是民辦園,連續從教五年以上的能佔百分之六十。說明大部分人能安心從事幼兒教育工作。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發現該縣幼兒教師隊伍還存在著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

  1、幼兒教師缺口很大。

  截止xx年底,全縣共有各級各類幼兒園60所,在園幼兒14115名,按照國家規定師幼比1:6計算,全縣應有幼兒教師2353名,而實際有教職工931名,還差1422名。按照兩教一保的編制,全縣共有318班,應有幼兒教師954名,而實際有931名,還差23名。這不含幼兒園的管理人員和教輔人員。

  2、幼兒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亟待提高

  近年來該縣的幼兒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得到了明顯的提高,但是還是不能適應快速發展的幼兒教育。在一所公辦幼兒園中,全園60名準專任教師中,無一人能全面透過幼兒教師的6項技能測試,懂得閱歷鍵盤超不過10人,能進車型摺紙的不足20人。這一現象,在民辦幼兒園中更為突出,教師學歷雖然提高了,但知識結構單一,文化功底薄弱,語言表達不強,邏輯性較差。

  3、臨聘人員多,教師流動性大。

  在全縣60所幼兒園中931名教師中,有正式編制269名,即使在全縣兩所最大幼兒園中,共聘任臨時教師50名。由於這些臨聘人員工資在900至1600元之間,與正式教師差距很大,加之寒暑假沒有工資,一旦有了更好的發展機會,隨時就有流失的可能性,這給幼兒園的管理帶來了不可預測的困難。即使在平時的工作中,臨時人員缺乏主人翁感,缺乏歸屬感,影響著幼兒園的工作。任何一個團體,要謀求發展,必須有一支相對穩定的團體成員。而在現實中,諸多幼兒園都面臨著教師隨時流失的可能。

  4、教師專業結構不合理

  在全縣幼兒教師中,雖然大專本科學歷比比皆是,但真正是幼兒教育專業畢業的是鳳毛麟角,持有幼兒教師資格證更少。在公辦幼兒園中,教師已轉崗居多,有一部分是師範專業畢業的。而在民辦幼兒園中,學醫學林學水者居多,還有相當一部分技工學校畢業的。這些駕駛連基本幼兒教育學心理學都沒學過,對幼兒教育規律缺乏正確的認識,就更談不上應用。保育保教活動的開展憑經驗辦事,不能遵循科學的規律辦事。

  5、幼兒教師性別結構不合理

  在全縣931名幼兒教師中,男教師90名,佔10%。女教師841名,佔90%,男女比例1:9而這些那教師基本上在幼兒嚴從事是管理工作或後勤服務,教學一線幾乎是清一色的女教師。這對於幼兒的成長極為不利,清一色的女教師在培養幼兒勇氣膽量等方面存在欠缺,長期使幼兒生活在清一色的女老師的氛圍中,容易使幼兒性格女性化,是孩子性格產生缺陷,猶如一個孩子生活在單親家庭裡。

  6、幼兒教師整體事業心成就感職業幸福感不強

  由於受世俗觀念的影響,許多家長和社會上,認為幼兒教師就是哄孩子的文明保姆,缺乏對幼兒就愛哦是職業的正確認識,影響到教師對從事職業不想中小學那樣受人尊敬,受人崇拜。由於在工作缺乏名師骨幹教師引領,好多教師忙於上班下班,缺乏對自己職業規劃,是的幼兒教師對自己職業看不到前景,從而缺乏事業心,成就感,進而缺乏職業幸福感。使許多教師為工作而工作,為生活而工作。

  在認識到幼兒教師隊伍存在問題後,筆者經過思考後,提出以下建議:

  1、教育行政部門要積極爭取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援,每年有計劃從省市師範院校中學前教育專業招錄一定數量的專業教師,充實到幼兒教師隊伍中,逐年改善幼兒教師結果不合理的現象。在招聘過程要招錄一定數量的男教師,以改善幼兒教師性別比例。在財政和編制制約前提下,要鼓勵各園到師範院校招錄學前教育專業的臨時教師,為了是臨聘教師素質得到最佳化,對於工資,縣財政可分但一部分。在社會福利事業方面,要大力爭取把幼兒教師納入其中,特別是臨聘教師,特別對於經適房廉租房等方面,要積極為教師解決這些現實問題,是教師有歸屬感。

  2、加大對幼兒教育宣傳。增強教師的自信心,職業幸福感。首先,要大力宣傳幼兒教育的重要性,讓全社會認識到幼兒教育重要性,改變公眾對學前教育認識。其次,要大力宣傳國家學前教育的政策,使人們認識到國家把學前教育上升到了國家戰略。再次,要大力宣傳那些在幼兒教育領域做出突出貢獻人和事。第四,在評優樹模方面要對幼兒教師予以傾斜。

  3、規範幼兒教師聘用程式,保障臨聘教師的合法權益。對於臨聘教師的聘任,要在勞動部門備案,督促用人單位為其繳納“三金”。

  4、加大對現有教師的培訓力度。

  對於新任教師,要堅持崗前培訓,使其熟悉《幼兒園工作規程》《幼兒教育指導綱要》《3-6歲學習指南》、使其熟悉幼兒園一日工作規範。對於現任教師,要堅持立足崗位,立足課堂,立足幼兒保教活動的開展,開展形式多樣業務技能比賽活動,提高其業務技能。在條件飲虛的情況下,可以組織教師到知名幼兒園參觀學習,聽課培訓,提高其業務技能。對於有發展潛力的教師,可採用置換培訓:與知名園所結對後,將知名園所教師派到自己園所,透過參與教育教學活動,進行示範引領,提升教師整體素質,將自己園所教師派往知名園所,透過跟崗培訓,參與名園的保教活動,回園後進行引領。其次,要鼓勵青年教師在學前師範專業院校進行學歷培新提高。要充分發揮現有骨幹教師的示範引領作用。

  大學師資隊伍建設調研報告3

  一、調研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均GDP的增長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然而,隨著人均GDP的增長,城鄉收入差距也在急劇加大。2005年全國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為1049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255元,兩者的收入比為3.22:1。隨著我國社會發展的加速和不同地區之間、社會階層之間的差距拉大,教育公平問題進一步凸顯,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和諧社會的基礎是公平、公正,而教育公平則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內容,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和核心,沒有教育的公平公正,就不可能實現真正的社會和諧。教育作為推動社會變革與發展的重要力量,既可以影響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效率目標,又可以影響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公平目標。

  社會的教育在社會流動、社會分化中具有“篩選器”的功能,又具有穩定器、平衡器的功能,被視為實現社會平等“最偉大的工具”。按照現階段提出的新要求,我們應該以和諧理念來引領教育發展,透過推進教育的公平、公正,來促進社會的公平、公正,透過構建和諧教育,來推動構建和諧社會的步伐。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只有農村得以發展,才能真正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農村發展的基礎是搞好農村的基礎教育。基礎教育是地方事業,擔負著為地方培養人才的重要任務。基礎教育辦得好壞,直接關係到地方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然而,農村基礎教育現狀卻不容樂觀。

  二、調研物件

  此次我調查的物件就是針對農村的基礎教育現狀展開的。基礎教育,就是人們在成長中為了獲取更多學問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識。基礎教育,作為造就人才和提高國民素質的奠基工程,在世界各國面向21世紀的教育改革中佔有重要地位。中國的基礎教育包括幼兒教育、小學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本報告的研究範圍主要是有關我國農村地區基礎教育的現狀。

  三、調研目的

  1、透過進行實地調查和網上搜集資料,活的農村基礎教育現狀的資訊。

  2、分析農村基礎教育所存在的問題,並找出出現問題的原因。

  3、透過分析具體農村地區的基礎教育現狀的案例,切實掌握農村基礎教育問題出現的原因和解決的途徑。

  4、對本地區的農村基礎教育問題進行調研,掌握第一手資料。

  5、探索解決農村基礎教育問題的途徑,共同探究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方法。

  四、中國農村基礎教育現狀分析

  自1986年國家義務教育法出臺以來,特別是《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實施以來,我國的農村基礎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發展。但由於農村教育先天不足,再加上後天失調,所以農村教育狀況並沒有實現質的飛躍,依然存在諸多問題。

  (一)政府投入有限,農村基礎教育經費嚴重不足,辦學條件差

  教育的發展離不開一定的財政支援。農業經濟發展緩慢,農村財政緊張,各種經費特別是義務教育經費嚴重不足,導致農村學校的持續發展難以實現。中國是個農業大國,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在校生佔全國在校生的絕大多數。目前,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合計約1.93億人,按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70%算,農村在校生約1.3億人。

  然而,長期以來,我國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經費總投入中義務教育階段所佔比例過低,義務教育經費投入佔總投入的比例始終低於60%,而農村義務教育投入佔總投入的比重近年還不足30%。而且,在農村義務教育總投人中,政府的財政撥款所佔比例也不高。儘管近年中央教育財政轉移支付向農村義務教育傾斜有所增加,但最高也只達到64.9%。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縣鄉財政與農民負擔”課題組2001年發表的調查報告顯示,在農村義務教育的投人中,鄉鎮一級的負擔竟高達78%左右,縣財政負擔約9%,省地負擔約11%,中央財政只負擔了2%。而在國外,中央政府是義務教育資金來源的主渠道,有的國家中央政府投入佔整個基礎教育投入的比重高達80%。

  長期以來,農村義務教育主要以農民投入為主。尤其是農村稅費改革以前,農村義務教育事實上主要由農民承擔。稅費改革後,農村基礎教育的經費來源基本是以鄉鎮財政撥款為主,輔之以農村教育費附加以及收取學雜費、教育集資等。鄉級財政在農村義務教育中承擔了全部責任。農民的`“合理”負擔成為農村義務教育的重要支柱。農村稅費改革之後,在農民減負的同時,教育也大幅度減收,一些地方農村義務教育財政狀況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由於經費不足,農村中小學的教學設施十分落後,一些中小學的基本辦學條件得不到保障。2004年,我國農村地區危房比例仍然較高,全國小學和初中一共有4542.3萬平方米的D級危房。此外,每年新增危房約1750萬平方米,因自然災害受損的校舍約200萬平方米,小學和初中校舍危房率分別為5.6%和3.7%。雖然2006年,國家實行了九年義務教育新的保障機制,許多學校新修了教學樓、辦公樓、學生宿舍,但在教學儀器、實驗裝置、圖書資料、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等方面,農村中小學與城市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其教育資訊化和教育技術水平更低,從而最終導致農村學生流失。

  (二)師資力量嚴重不足,教師教學水平低,教學質量堪憂

  教師隊伍的建設,在整個教育環節中至關重要。師資力量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學校的教育質量。調查發現,農村教師隊伍的現狀不盡如人意。

  1、師資力量匱乏,農村師資“缺血”

  由於農村教師待遇低,生活條件差,拖欠教師工資的現象嚴重,很多人不願到農村任教。一些剛畢業的大學生,寧願在家待崗,也不願當鄉村教師。同時,家裡有門路的、教學水平稍高的教師也想辦法擠入城市。再加上這幾年城市學校擴招,一些學校的師資力量不足,也開始從農村招聘教師。隨著進城教師的擇優錄取,越來越多的優秀教師流向了城市。由於師資的流失,貧困農村的中小學校裡一個教師跨年級、包班上課的現象司空見慣。在農村許多學校美術等方面的教師嚴重缺乏,無法適應新課改後的需求。另外,造成農村教育師資力量不足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教師的單向流動,即優秀教師只具有向上的流動性。如果村裡的老師教得好,則入編進入鎮裡的學校,鎮裡的老師如果教得好,則進入縣城裡的學校。依此類推。這種帶有剛性的評選機制導致農村基礎教育系統只能得到較差的師資來源。農村師資原本“先天”不足,無奈又遭流失之痛,農村師資嚴重“缺血”。

  2、教師素質參差不齊,教師專業化程度偏低

  農村中小學教師學歷普遍偏低,學歷達標與能力達標存在較大落差,教師素質參差不齊。以湖南省為例,農村小學專任教師中本科以上學歷佔的比例不到城鎮的20%,初中也只相當於城鎮的一半,如衡陽市農村學校教師第一學歷合格率為22.7%。儘管透過大規模的學歷補償教育和在職培訓,農村教師學歷達標率得到極大提高,但教師素質仍然不能滿足義務教育快速發展的需要。農村一些學校的大部分教師是本鎮(縣)未考上大學的高中畢業生,甚至一些初中畢業生也當起了教師,很多貧困縣還有一部分教師小學畢業。另外,相當一部分農村教師教育觀念陳舊,知識老化,教學方法落後,難以適應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尤其是在資訊化迅速發展的今天,他們無法趕上時代前進的步伐,使得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形成不了梯隊,專業化程度不高。教師的低素質直接影響、限制了學生素質的提高。由於教學質量不高,農村一些學校的生源逐漸流失。在一些地區,“村小學到中心小學,中心小學到縣城小學,優生不斷流向縣城”已成了趨勢。長此以往,學校將陷入一種惡性迴圈並將隨著這種惡性迴圈而趨於萎縮。

  (三)家庭貧困,出現了新的“讀書無用論”

  在農村,尤其是貧困地區,由於教育投資少,本應由財政支付的教育經費負擔轉移到農民家庭,義務教育已無義務之實,老百姓需要自己負擔學費。農民一年的收入本來就很少,大部分用來支出子女的學費,一些多子女的家庭出現了教育致貧現象。農民不堪教育費用的重負,導致其子女失學、輟學。另外,近年就業形勢不太樂觀,職業教育極不發達,導致學生在大學學的知識在農村派不上用場,使得農村出現了新的“讀書無用論”。一些家長認為,與其讓孩子讀書,還不如讓孩子早點出去打工掙錢以貼補家用。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較困難而成績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財力的制約,對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甚至連小學都沒有畢業。貧困人口失去學習機會,也就限制了他們獲得個人發展的機會。

  五、營勝村基礎教育案例分析

  此次調研我來到了遼寧省丹東市五龍背鎮的一個普通的鄉村-營勝村,調研結果如下:

  (一)教育現狀

  據xx年資料顯示該村約有人口1500多,學齡兒童接近200多,全村只有一所小學,六個年級共有教師9名,9名教師中無本科以上學歷者,7名專科學歷,2名初中學歷,中級職稱4人,初級職稱5人。調查發現,該村基礎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一方面,師資力量缺乏教師不配套和跨年級上課現象嚴重,很多教師都是上了這門課再上那門,由於照顧不過來,只能讓一些班級學生自習或做作業。我們還了解到由於農村教師的待遇低,辦公條件差,農村基礎教育崗位難留人,老師調動頻繁。另一方面,教師隊伍普遍存在學歷低、職稱低、素質低的“三低”現象。大部分教師為“民轉公”教師,由於他們的年齡偏大,業務素質在短期內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

  (二)面臨的主要問題

  1、教師隊伍數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質偏低。由於受政策因素的制約,該村近3年未補充過教師,導致教師嚴重不足和失衡。而鎮上的中心學校和交通條件較好的學校教師普遍超編教師隊伍數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質偏低。同時由於一批學歷低、素質不全面的人員進入教師隊伍,再加上“民轉公”教師,使得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不高,年齡結構也不合理。農村課程改革對目前的農村教師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它要求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學角色行為必須實行全方位的轉變。由於農村教師隊伍年齡資歷、學識水平、身心狀況差異較大,因此轉變過程困難很多。

  2、學校管理方面有待改進。一是校長結構欠合理,老的老了,工作精力有限;年輕的又過於年輕,沒有什麼工作經歷,更談不上有較好的工作經驗。二是部分校長對學校的管理工作較為片面,只注重學校教學管理,對教學管理以外的,如學校安全管理,學生的德育工作、疾病防治、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管理的力度不夠。

  3、學校經費困難。實施“一費制”和“兩免一補”後,人民群眾的負擔的確減輕了,但學校的辦公經費受到一定影響,由於政府財力有限,上面的撥款也難以及時足額到位,使學校日常工作的正常運轉受到一定的影響,一些基礎設施建設無法實施,如校舍建設、綠化學校的建立等。

  六、關於農村基礎教育問題的對策思考

  針對農村基礎教育出現的困難,今年我國提出了實施教育救助。教育救助是國家、社會團體和個人為保障適齡人口獲得接受教育的機會,從政策、物質和資金上對貧困地區和貧困學生所提供的援助。限於農村的基礎,農村地區難以實現教育的自救,因此,積極發揮政府的調節功能,及時實施農村地區的教育救助就成為促進農村教育事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教育經費方面

  1、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資力度,同時建立農村教育財政保障機制

  緩解基礎教育投入問題的關鍵是解決財政乏力的問題。教育是一種公共產品,應當由政府承擔責任。建議國家增加對教育的投入,並嚴格規定農村教育投入的恰當比例。我國許多省在農村稅費改革後,農村教育費附加和農村教育集資被取消,縣鄉財政收入減少,為了保證縣鄉對基礎教育的投入,中央應確定一定比例的稅收進行轉移支付,專門用於農村基礎教育。切實發揮國家公共財政資金在配置農村義務教育資源中的絕對主體作用,構建基礎教育投入主要由中央財政、省級財政承擔的財政轉移支付體制,最終實現農村義務教育和保障農民子女平等享受教育機會的長效機制。

  2、拓寬籌資渠道,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

  由於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綜合國力還沒有達到完全支付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水平,所以從長遠發展來看,農村教育經費完全靠國家長久支付的可能性並不大。要想使農村義務教育得到更好的發展,除了國家對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保證外,還應該透過其他渠道盡可能多地籌措經費。比如可以建立“義務教育基金會”接受來自社會各界的捐助;讓全社會都來關注和支援義務教育。所得的資金由政府根據有關政策統一進行調配,切實定向用於農村教育。同時建議國家出臺農村教育救助法,以保證農村教育的優先發展。

  (二)師資方面

  1、加強對農村教師的培訓,不斷提高農村教師的專業水平

  農村教師資訊閉塞,接受培訓的機會少之又少,其教育理念、教學方式都與城市的教師有很大差距。因此,各級政府要大力開發並充分利用國內外教育援助專案,加強對農村校長和教師的培訓。同時在教師繼續教育政策方面對農村教師要有所傾斜,比如為農村教師提供免費的培訓,適當增強教師培訓名額等。對農村教師進行培訓,要增加一些新的理念方面的內容,同時還要結合農村的實際情況,注重教師實際教育教學素質的提高和教師的實際教學效果,以切實提高農村學校教育教學質量。

  2、建立合理的教師流動機制

  政府要採取有效措施,實現教師的雙向流動。實施“教師交流機制”,把城裡的老師交流到農村支教半年或一年,帶動農村的教育;農村教師則到城市學校去實習,充實提高,以解決農村教師單向流動的問題,切實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從根本上解決教育公平問題,從而有效控制輟學率。比如河南省在1995年就硬性規定,剛畢業的大學生必須到農村支教一年,並把支教作為將來評職稱的一項條件。同時給予支教大學生提前半年轉正的優惠條件。2006年,鄭州市又出臺了新的教育救助政策,從2007年起,鄭州市將在5年內實現所有城市教師到農村學校支教1年。鄭州市教育局檔案規定:從2006年起,市直學校每年下鄉交流人數應不低於全體教職工的10%。另外,政府也可以在政策方面對農村有所傾斜,比如鼓勵優秀教師到農村巡迴授課,鼓勵緊缺學科教師的流動等。

  3、制定可行的措施吸引師範院校畢業生到農村任教

  由於農村學校條件差,工資待遇低,大部分大學畢業生不願到農村去。他們一是害怕無機會再進城市的學校,二是擔心自己到農村會被同化。因為農村教師教育觀念落後,教師專業化水平不高,再加上農村學校硬體設施嚴重不足,新教師難以進行教學改革。為吸引師範院校畢業生到農村任教,政府就要給予到農村任教的師範畢業生一定的優惠政策。

  4、充分利用農村的現有資源與條件開發本土的教育教學模式,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農村學校和城市學校在硬體上相差甚遠,在短期內不能改變現狀的情況下,農村學校的教師也不能總是一味的抱怨,要充分利用農村一切可用的現有教育資源,揚長避短,發揮自身的優勢,彌補不足,開發適合本土的教育教學模式,提高農村的教育教學水平。

  (三)貧困家庭方面

  教育是改變一個人命運的重要途徑。貧困家庭在社會資源尤其是教育資源的享有方面,處於不利的地位,如果沒有輔助性的機制保證他們得到教育的公平,那麼貧困本身則有可能成為“世襲”的不幸命運。這種個人命運的惡性迴圈。最終使整個社會受到危害。因此政府要採取措施,把對貧困學生的教育救助作為農村教育救助的重中之重。

  1、建立穩定的教育救助機制

  各級政府要成立貧困家庭學生救助工作領導小組,建立貧困學生救助聯席會議制度,成立“中小學救助受援捐贈中心”,同時還要增配全額撥款事業編制,設立中小學貧困學生救助專項資金,並將助學工作列人政府年度工作目標管理,明確各部門職責,整合各方面力量,統籌協調和指導本地區的經常性助學活動,推進救助貧困學生工作。

  2、加大教育救助力度

  對貧困學生的救助要以政府資金為主,繼續執行“兩免一補”政策並要落到實處。同時要以經常性捐贈活動為載體,組織和發動各界人士捐款助學,對口幫扶。目前,無論是政府的救助、社會的捐助,還是學校的獎勵與減免,總體來看教育救助覆蓋面不大,平均到人的額度較低,救助力度偏小。因此,各級財政要每年安排貧困學生專項救助金,加大救助力度。

  3、努力擴大教育救助範圍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國民收入不斷提高,我國逐步實行免費的義務教育已成為可能。2005年11月10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京舉行記者招待會,教育部首次釋出《全民教育國家報告》。該報告列出了我國實施免費義務教育的時間表:到2007年,使全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都能享受到“兩免一補”(免雜費、免書本費、補助寄宿費),保證不讓一個孩子因為家庭困難而失學。到2010年,全國農村地區將全部實行免費的九年義務教育,到2015年,全國將普遍實行免費義務教育。然而,政府、社會對高中教育的貧困救助問題,相對來說關注不夠,雖然有一些相關政策,但執行中存在若干問題。從全國範圍看,多數地區至今缺少剛性的制度和措施。因此,在進行教育救助時,要把救助的範圍擴大到高中。

  總之,逐步建立起以政府為主導、多管齊下的教育救助體系,制定合理的教育救助政策,是農村教育救助及時性、長效性的重要保證。

  七、啟示與結語

  通過幾天時間的調研,我對農村基礎教育的現狀有了初步的認識,以上就是這次實踐活動所獲得的一些具體情況,但光了解情況並不夠,既然是調研報告,就要在調查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從調研的物件——營勝村以及參考整個中國的農村基礎教育來看,我認為,中國農村的基礎教育之所以令人堪憂的原因有:一是國家對教育的投資力度不夠。農村本身的經濟水平十分有限,而教育是促進經濟發展的的一個重要環節,中國是個農業大國,對教育的投資力度不夠,教育對經濟的促進就體現不出,長此以往,便形成了惡性迴圈。這是中國農村基礎教育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二是師資力量的嚴重缺乏和不精。廣大農村地區師資稀少並且專業度相比之下嚴重不足,這對農村教育是嚴重不利的。三是農村家庭本身的貧困問題致使農村基礎教育始終得不到提高,“沒錢上學”是廣大農村孩子受教育的一個嚴重的障礙。

  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村的問題是中國的重要問題,而農村的教育問題更是解決農村問題的重中之重,就本次調研的是營勝村而言,他們就亟待靠經濟去幫助教育、靠教育去反哺經濟、推動經濟增長,以此來實現民生的發展和社會的和諧,才能讓營勝村變得富有,和諧,美好,才能讓中國更加強大,富強,和諧,穩定!

  大學師資隊伍建設調研報告4

  學校辦學實力的競爭,歸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競爭,師資隊伍建設水平決定了一所學校核心競爭能力的高低。在過去的一年裡,我校師資隊伍建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有力地推動了學校各項工作的發展。但我們深感師資隊伍建設是制約我校進一步發展的核心問題。從堅持科學發展的高度出發,我校領導班子再次認真回顧總結了以往教師隊伍建設的經驗,分析了目前師資隊伍存在的問題,並召開座談會聽取教師意見建議,在此基礎上再思考形成本調研報告。

  一、我校師資隊伍基本情況:

  教師隊伍的基本情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教師群體的整體素質,其結構的合理與否直接影響著教師隊伍整體作用的發揮。對我校師資隊伍基本情況的調查主要包括:性別、年齡結構、學歷結構、職稱結構等。我校現有專任教師22人,其中幼兒教師3人,小學教師13人,校產教師1人,保衛教師2人,職員3人。

  (一)性別情況:男教師13人,女教師9人。

  (二)年齡結構:36—40歲3人;41—45歲5人;46—50歲4人;51—55歲5人;56以上5人。

  (三)學歷結構:本科學歷4人,專科學歷6人。中師學歷12人。

  (四)職稱結構:小學一級教師:7人,小學高階未佔崗教師8人,小學高階佔崗教師7人。

  二、學校教師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及產生的原因

  1、教師結構不合理

  在調查中,教師年齡結構不夠合理,老年教師居多,其中50歲以上的教師佔45%。可以看出教師隊伍存在一定的老齡化現象。主要原因是:農村學校“民轉公”的教師比例大;基礎教育不合格教師的退出機制不健全。

  2、教師水平偏低

  透過調查結果分析其原因:由於農村教學設施欠缺,教學科研水平偏低,再加上教師自身專業能力的限制,教師角色和教學觀念難以轉換,加之受農村文化的內在影響,特別是中老年教師的經驗主義文化模式占主導地位,教學觀念落後,教學方法陳舊,教師對課程的開發能力不強,對新課程改革中出現的文化衝突普遍感到不適應。

  3、教師職稱結構不盡合理

  目前具有小學高階佔崗教師教師教師佔教師總數的比例僅為31.8%,根據我校的性質及主要的培養目標,高階職稱的數量及質量仍需加大培養力度。其原因存在於:首先,教學成績差,和全鎮教師通算不佔優,其次,分配佔崗名額不均勻。

  三、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和建議

  1、應儘快制定出臺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傾斜政策。應針對農村學校的實際,在人才引進、教師待遇等方面,從政策上向農村地區傾斜。要提高農村教師尤其是骨幹教師的待遇。具體表現在工資待遇、工作環境待遇和職稱評定等方面,以不低於城鎮的待遇留住骨幹教師,吸引更多的優秀教師到農村地區工作,形成相對穩定的骨幹教師隊伍,充分發揮骨幹教師的帶頭作用和輻射作用,降低農村地區骨幹教師流失率。

  2、採用定向招錄的辦法為農村學校補充教師,不應從農村招錄優秀教師去縣直學校。應充分考慮教師結構的合理性,把複合型教師作為今後農村小學階段招錄教師的重點;要實行定向招錄,多招錄一些願意在農村長期工作的教師,解決當前教師隊伍在年齡、性別、學科上的佈局結構不合理問題。

  3、嚴格教師隊伍管理。杜絕現有教師隊伍中存在的借調、頂崗等現象。

  4、採取可行措施減輕農村教師的心理壓力

  要實行以教師為本的人性化管理制度,在減輕學生過重負擔的同時,同步減輕教師的負擔。首先,要改革評價機制,不單純以學生學習成績的優劣來評價教師的工作業績。其次,應多從正面宣傳教師的先進事蹟,不渲染個別教師的不良行為及工作中的失誤,不對學生和家長公佈教師的教學成績,以減輕教師的心理壓力。

  5、採取多種形式培訓合格幼師

  教育主管部門要充分利用教師進修學校幼師班這塊陣地,儘快加大教師隊伍的整體培養力度,同時利用函授、成人教育、遠端教育網路鼓勵教師參加在職學歷培訓,要建立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師培體系,積極推進農村幼兒教師繼續教育工程。將農村幼兒教師的業務培訓納人中小學教師的繼續教育規劃,制定本地農村幼兒教師的輪訓計劃,將各幼兒園執行教師培訓計劃的`情況與幼兒園的分類定級檢查評比聯絡起來,以確保農村幼兒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教育、人事部門也可透過實施教師資格證書制度、職稱評定製度等加大對農村幼兒園教師規範,提高幼兒幼兒園教師隊伍素質。

  教育的質量說到底是教師的質量,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是學校發展的永恆主題,是提升學校教育質量的基本保障。

  大學師資隊伍建設調研報告5

  一、工作成果

  蹲點工作內容:

  一是與學科教師零距離、面對面進行交流,研究新課標及統編新教材內容;

  二是深入課堂聽課。

  瞭解教師對教材的處理能力、對新課標理念下課堂的把握能力和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對課堂教學現場暴露出的問題進行分析和研討指導。

  1、七八年級語文教師使用新教材後,經蹲點教研指導和新教材培訓,教師們對於新教材的把握整體上比以前好得多。

  2、在全市統一評價中考質量的背景下,跟蹤九年級畢業班課堂,使得複習備考中的各種問題逐步得到了校領導的重視及摸索解決,畢業班老師們尤其在對各個層次學生的兼顧問題上,有了更深入地思考,也有了一定程度地改觀。

  3、在一定程度上說教課、分析內容課逐漸少了,課堂教學目標由總在課文內容上迂迴,逐步向透過內容教方法、培養習慣與能力轉變。

  4、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的開展,在一定程度上對轉變實驗教師的語文教學理念的起了一定助推進作用,且逐漸在內化為教學行為,轉變了教師教學思想的頑疾,使老師們逐步開闊思路,著眼長遠;雖然對於成績的提升還沒明顯彰顯,但一定會使學生在大量閱讀中提升語文素養。

  5、年輕教師在連續的跟蹤幫扶下,成長看得見。而且較老教師更易於接受課改新理念、新做法,敢於大膽嘗試。如三中趙玲媛老師。

  6、切實提升了教研員自身的業務指導能力,提高了工作的實效性。最真切的問題來自於教學,最鮮活的經驗來自於教師,最可貴的靈感來自於課堂,最有效的指導來自於現場。蹲點包校,切實提高了教研工作的實效性,凸顯了教研員服務基層學校工作的職能作用。

  二、發現的問題

  ㈠學校層面:

  1、學校之間對於教研室的蹲點工作重視程度差別很大。個別學校缺少認識、重視與協調。如有的被培養年輕教師思想上不夠積極上進,偶以學校內部的各種活動為藉口,被動拖沓。究其原因,除了教師自身的上進心之外,應該還有老教師消極情緒影響及學校領導要求不到位,忽視此工作的作用等因素。

  2、新課標及新教材鼓勵並要求學生多讀書,這方面雖整體有了明顯進步,但學校間仍不均衡。有的學校在全旗倡導多讀書的氛圍下仍然無動於衷,沒有有效的舉措推進。這直接影響著作為長線學科的語文教學的整體成績的提高和學生語文整體素養的提升。

  3、課題開展情況。語文主題學習實驗,個別學校領導認識不到其作用,被動應付,校內無任何推動措施,所以實驗配套的叢書不但沒有發揮出它的最大效用,反而因浪費了家長的投入而引起了部分家長的反感。

  大學師資隊伍建設調研報告6

  一、促進教師發展是教師隊伍建設的根本

  科學發展觀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目標,堅持“以人為本”這一核心,這是馬克思主義基本思想的體現,是社會主義本質的體現,是我們黨的宗旨和最新的執政理念的體現,歸根到底都是為了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教師隊伍建設堅持以促進教師發展為根本,正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在事物發展過程中,主要矛盾決定了事物的發展方向,主要矛盾的解決對次要矛盾的解決有推動作用,因此我們辦事情要善於抓住主要矛盾。教師隊伍建設包括政治素質、年齡結構、性別比例、團隊精神、機制建設、教師發展等多個方面的工作。而人的發展是一切發展的核心,教師發展決定了教師隊伍建設的成功,並對其他方面的工作起到推動作用。因此,教師發展是教師隊伍建設工作的主要矛盾,是根本和關鍵。抓住了教師發展這個根本,就牽住了“牛鼻子”。

  1、促進教師發展,要從全域性和發展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教師發展對於教師隊伍建設的重大意義,優先籌劃,優先安排,優先落實,充分重視教師發展,對教師提出的有利於自身發展的要求,要盡全力滿足,並鼓勵教師主動謀求發展。

  2、促進教師發展,要正確處理教師專業發展與其他方面發展的關係,促進教師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教師發展包括價值觀念、心理素質、情感態度、意志水平、專業發展等多個層面,這些層面之間是互動的。“在新世紀,教師專業發展在促使中小學生成長、保障基礎教育進步方面,被看成是比任何時期都關鍵的重要因素。人們對教育專業所期望的,是能使教師工作專業化,使教師超越能幹的教書匠而成為專業的教育家”。教師專業發展是決定教師發展程序的關鍵因素,因此要把教師專業發展作為教師發展的核心。教師專業發展包含知識的積累、技能的熟練、能力的提高,也包括教育教學觀念的轉變等等。首先要求教師將教書育人作為一種專業理想,將教育視為一件快樂的事情而全力以赴;其次,整合專業知識和技能,內化為自身素質;再次,要求教師具有教育智慧,這是教師成熟的標誌。促進教師發展,要以教師的職業為發展取向,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為著眼點,採取切實有效、針對性強的措施來促進教師良好基本素質的養成,加快教師職業人成熟的程序,從而最終確立教師職業不可替代的專業化地位。並且,除了培養教師具有專業素質外,還要在心理、情感、意志水平等方面使教師得到均衡發展,努力培養教師的社會責任感,樹立為社會發展服務的思想,使其成為有完善人格的社會人。

  3、促進教師發展尤其是專業發展,要採取多種切實有效的模式。多年來,教育界探索和實踐了多種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模式,並在不斷進行新的探索。校本研修作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關鍵舉措和有效模式已經成為教育界的共識,也已經成為廣大教師的內在需求。概括地說,校本研修,就是廣大教師為了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從學校的實際出發,依託學校資源優勢和特色,針對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進行的研究。

  二、促進教師發展必須“以教師為本”

  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應該有以下幾層含義:首先是關愛人,即保障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其次是發展人,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進而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再次,從方法論上講,為獲得發展、使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一是要從“具體人”的實際出發謀發展,二是要充分重視人的因素,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只有堅持“以人為本”,才能真正地發展人。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是事物發展的決定力量,這要求充分重視內因的作用。發展人就要充分重視人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教師作為專業人,其勞動有目的上的社會性和責任性、任務上的複雜性和艱鉅性、過程上的示範性和嚴格性、手段上的規範性和創造性、成果上的廣泛性和長期性等自身職業的特點。

  (一)教師隊伍建設,促進教師發展,就必須充分重視教師的因素,重視教師自身的職業特點,堅持“以教師為本”。

  1、“以教師為本”的第一要義是尊重教師。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943年發表的《人類動機的理論》一書中提出了需要層次論:一是生理的需要;二是安全的需要;三是歸屬和愛的需要;四是尊重的需要,包括要求受到別人的尊重和自己具有內在的自尊心;最高階的是自我實現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較高層次的精神需要,是受到社會和他人認可的體現。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教師理應受到尊重。尊重教師,首先是對教師作為專業人的尊重。既要尊重教師獨立的人格、尊重教師的教學自主性和創造性,更要尊重教師的發展需求、尊重教師的職業生涯規劃、尊重教師成長和發展的規律,即尊重教師發展的主體性,滿足他們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尊重教師自主確定自己在專業發展上的目標,自主決定以何種方式來滿足自己的發展需求,尊重教師透過自我觀察、自我分析、自我認識,覺察到自身存在的問題和改進的必要性,瞭解自己所需要的專業發展活動方式與內容。教師個體的需要通常和他們實際教育教學目標直接相關,要尊重教師在學習取向上的差異與發展階段的差異,承認差異,尊重教師在差異之中發展。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尊重教師,需要喚醒教師的主體意識,促進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行為、學習方式和歷練方式發生全方位的變革,促使教師成為真正的教學的主人、研究的主人。其次是尊重教師在學校管理之中的主人翁地位。保證教師對學校工作的知情權、決策權、監督權,增強教師對學校工作的認同和支援,激發教師的主動精神和創造意識,形成對學校的信任感和歸屬感,進而使學校領導與教師共同構建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

  2、“以教師為本”的第二要義是服務。服務必須是全方位的。首先是保障教師的利益,努力提高教師待遇,為教師發展解決後顧之憂,做好生活方面的服務工作,使教師有足夠的精力和時間持續發展。其次是全心全意為教師謀發展。為教師發展提供硬體支援,創造和諧溫馨的辦公環境,提供各種現代設施,使廣大教師在數字化的廣闊宇宙中自由採擷,在光電傳導之中與世界對話交流;為教師發展提供展示自我的廣闊舞臺,為教師參加各級各類教學競賽、學術交流和培訓、研討活動提供方便,創造條件,促進教師在交流與研討之中學習,在學習中發展;為教師發展搭建廣闊的校內外交流平臺,立足校本,切實開展校本研修活動;等等。總之,從物質與精神、內部與外部、軟體與硬體多個方面為教師謀發展、促發展。

  3、“以教師為本”的第三要義是激勵。教育事業的發展需要教師的工作,教師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將對教育事業的發展產生巨大推動的作用。恰當的激勵能夠把廣大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保持好、調動好和發展好,並對整個教師隊伍的發展起到導向作用。

  (二)激勵教師,前提是實現評價體系的創新。只有對教師作出了正確的評價,才能實施正確的激勵,激勵的作用才能得到真正發揮,科學、合理、公正、嚴格的評價機制是發揮激勵作用的前提。評價要以激勵和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為目的,強調教師在評價之中的主體地位、民主參與和自我反思,注重評價物件的差異性和多樣性。

  1、評價主體要多元化,改變以往只有領導評價的狀況,構建教師自我評價為主,學生評價、家長評價、領導評價、同事評價和社會評價有機結合的教師評價體系,使教師從多方面獲得資訊,不斷促進自身發展。

  2、要堅持以教師自我評價為核心,這是教師在回答“要做什麼”、“為什麼做”、“怎麼做”、“做得怎樣”、“怎樣改進”等一系列問題的過程。

  3、評價體系要立足於“向前看”,堅持發展性原則,將立足點放在教師的未來發展方面。在實施評價體系時,要引導教師樹立正確的評價觀,倡導教師以評價促進自身發展。研製可操作的教師自評指標,研製評價的過程管理實施方案。對教師進行自我評價教育,增強教師自我評價的意識,提高自我評價的能力。注重教師的自評結果,落實評價反饋。在教師自我評價以後,校長要儘快以談心、座談等方式給予積極的肯定,並給出建設性的意見,提出更高的希望,提供有效的幫助,使教師自我評價在促進教師發展上起到更大的作用。

  (三)激勵教師的核心是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採取正確的激勵方式。結合激勵的對外競爭性、激勵的對內公平性、學校自身的支付能力三個方面,針對不同的教師,提出與之相適應的激勵方式,充分考慮物質與精神、長期與短期、團隊與個人、正向與負向的各種激勵方式,並形成具有特色的組合。“物質激勵”是使教師努力工作的重要的激勵方式,然而物質激勵必須公正,一個人對他所得的報酬是否滿意不是隻看其絕對值,而要進行社會比較或歷史比較,透過相對比較,判斷自己是否受到了公平對待,從而影響自己的情緒和工作態度;同時,物質激勵必須反對平均主義,平均分配等於無激勵。精神激勵可以有很多方式,

  1、領導們自身行為的“楷模激勵”,領導以身作則,率先垂範,處處做教師的楷模;

  2、體現領導們親和力的“情感激勵”。領導們要理解、尊重、依靠、關心、信任廣大教師,既要在工作之中為他們創設機遇,又要在政治上給予關心,在生活上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懷和幫助。教師的情感需求得到滿足以後,必定會以更大的努力投入工作,從而促進了自身發展。

  3、工作之中的“責任激勵”。責任是教師身上最為寶貴的財富,體現的是得到了校長的信任並給予自己鍛鍊的機會。賦予教師責任是調動教師責任心的一種有效方式。

  4、決策之中的“參與激勵”。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教師的參與程度越高,其積極性越高。尊重教師的意見,就是要教師自己確定目標,並努力實現目標。

  5、對教師發展的“目標激勵”。大多數教師都希望自己能將工作做得更好,使自己更具發展潛力。幫助教師建立不斷超越自己的個人發展目標。等等。總之,校長要了解教師的精神需求,藝術地激發並真正的滿足所有教師追求自我發展的慾望,這才是激勵的最高境界。

  “以教師為本”落實到行動之中,就是尊重教師、關心教師、服務教師、發展教師,就是盡一切努力調動教師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盡一切努力滿足教師發展的需要。

  三、促進教師發展需要建設高品位的校園文化

  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要促進人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物質的因素不可忽視,精神文化的因素更不能忽視。一定群體所形成的文化和大多數人的行為方式對個體的思想和行為有巨大的影響和類化作用,它會成為個體評價自我的內在尺度,去規範個體行為;它又影響並形成了群體的需要結構,必將有效地激勵個體為未滿足的需要而不斷前進。從哲學上講,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重要條件,有利的外因對事物發展起到推動作用。教師是專業的文化人,比社會上其他職業更需要高品位的文化生活。校園是教師文化生活的主要場所,要促進教師發展,必須建設高品位的校園文化。

  文化的核心正是人本身,人是有理想、有實現自身價值追求的。崇高的理想對人生、對社會有重大的指導和促進作用。

  1、引導教師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使廣大教師以培育優秀人才、發展先進文化和推進社會進步為己任,成為為人民服務的踐履篤行的典範,自覺履行教書育人的神聖職責,以高尚的情操引導學生全面發展。在這個過程之中,實現自己專業發展和人生價值。

  2、努力塑造為全體教師認同和共有的價值理念。要引導教師形成求真、向善、尚美等價值理念。價值理念被教師內化需要過程,需要鍥而不捨的努力。可以把價值觀念滲透到學校的各種制度之中來規範;可以透過專家學者的講座來啟迪;可以透過校園活動來薰陶;可以透過校內典型人物事蹟的宣傳來示範。

  3、營造濃郁的學術氛圍。透過組織專家講座、案例分析、研究課、大型集體備課、教學競賽等活動,促進教師交流學術思想、撞擊學術火花、訓練學術思維、激發學術智慧、加強學術互動、提升學術品味,進而營造濃郁的學術氛圍,激發廣大教師投身學術研究的熱情,促進自身發展。在學術研究之中,教師之間以誠相待、以業為緣,打破了自我封閉的枷鎖,提高了自身的人際吸引力,構建了良好的人際關係。

  高品位的校園文化就是一個場,它凝聚人心、化解矛盾、提升了精神生活,使學校成為教師的精神家園,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校。解決當前我國教育事業的主要矛盾,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勢在必行。要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堅持“以教師為本”,促進教師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建設一支政治素質優良、業務基礎堅實、實踐經驗豐富、創新意識濃郁、整體結構合理的研究型教師隊伍,辦人民滿意的教育,使學校在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大學師資隊伍建設調研報告7

  根據中華全國總工會“組織起來、切實維權”的工作要求,最大限度地把廣大職工吸收到工會組織中來。xx縣教育工會把發展自聘教師入會列入XX年組織建設的重點工作之一,縣教育工會組織人員就全縣自聘教師情況開展了專項調研,透過走訪和座談,確定了以“黨建帶工建”的形式做好農村中心幼兒園自聘教師入會工作,為維護農村中心幼兒園自聘教師的合法權益,促進學前教育的和諧健康發展發揮了工會應有的作用。

  一、基本情況

  1.xx縣全縣面積1886平方公里,總人口45萬,轄10鎮5鄉。全縣有公立幼兒園22所,其中農村中心幼兒園17所,下設96個村幼兒教學點。公辦教師166人,自聘教師364人。我縣學前教育兒童80%以上在農村幼兒園,42%以上在村幼兒教學點。

  2.xx縣在1999年就出臺了《xx縣幼兒教育管理辦法》,明確了農村幼兒園100%公辦。實施鎮村一體化管理,一鄉鎮一個農村中心幼兒園,一箇中心一個法人,輻射管理至行政村幼兒教學點的管理模式。

  3.為保障農村中心幼兒園的健康發展,縣政府為所有自聘幼兒教師辦理了“五險”(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逐步改善幼兒教師工作環境(配置辦公電腦、安裝空調和多媒體教學裝置),提高自聘教師福利待遇。並從XX年開始,每年為農村中心幼兒園配備一定比例的公辦教師。提高保教質量。

  4.從調研中瞭解到,目前我縣農村中心幼兒園所有自聘教師大都沒有入會,而在編幼兒公辦教師作為會員只是參加所在鄉鎮中心小學的工會活動。農村中心幼兒園尚未建立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度,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認識上的不統一、對自聘教師群體的關注度不夠所致。

  二、吸收自聘教師入會的幾點思考

  1.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第三條規定“在中國境內的企業、事業單位、機關中以工資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宗教信仰、教育程度,都有依法參加和組織工會的權利。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阻撓和限制”。縣教育工會常委會在調研的基礎上,就做好農村中心幼兒園的工會工作展開了認真的學習和討論,大家在統一認識後,將發展自聘教師入會列入了XX年工會組織建設的重點工作之一,到5月底,在個人自願申請的基礎上,364位自聘教師都愉快地加入了工會組織,並領到了會員證。

  2.中央組織部和全國總工會聯合開展了以“黨建帶工建”活動。要求透過加強黨建帶工建工作,進一步完善基層工會組織設定,擴大組織覆蓋,堅持在組織建設上帶,擴大基層工會組織的覆蓋面和影響力。由於我縣農村中心幼兒園的教職工人數大多不足25人,建立獨立的基層工會條件還不成熟,幼兒園黨員很少,且黨組織關係在所在鄉鎮小學支部,參加小學黨支部活動。因此,我們確定了以“黨建帶工建”的形式組建幼兒園工會小組,在17所農村中心幼兒園組建作為所在鄉鎮小學工會的一個相對獨立的工會小組,納入到小學工會工作管理中,新會員按規定交納會費,幼兒園工會小組長列席小學工會委員會每月例會,小學工會主席每月要到幼兒園走訪一次以上,瞭解自聘教職工的工作情況,聽取意見和建議,做好與園長的溝通交流。各學區工會工作委員會在對本區的自聘教職工情況摸底之後,及時召開本區小學工會主席和幼兒園園長聯席會議,佈置發展自聘教師入會有關事項,要求維護好幼兒教師的合法權益。

  3.我縣XX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國學前教育工作先進縣”稱號,目前,農村中心幼兒園和村教學點正成為“中國美麗鄉村建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村幼兒園的布點更趨合理,辦園條件不斷最佳化。由於政府保障水平逐年提高,學前教育教師隊伍相對穩定,更多的精力投向提高辦園水平、提升辦園內涵上來,有效促進我縣學前教育特色化發展。農村中心幼兒園工會小組的組建,極大地調動了自聘教師參與各項活動的積極性,教師們都說早該入會了,雖然幼兒園的教研活動、文體活動早已一視同仁,而入會後的感覺就是不一樣,這為今後進一步參與民主管理奠定了基礎。

  4.落實包括民辦學校在內的教職工參與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權利,不斷完善科學民主決策機制的總體要求,農村中心幼兒園要逐步建立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度,每年至少召開一次教職工大會,討論透過本園各項規章制度和獎勵辦法,小學工會主席要到園指導並參加會議,力求相關制度科學、民主和公正。切實保障自聘教師的合法權益。

  總之,依法維護自聘教師的合法權益是一項需要不斷探索和實踐的過程,農村中心幼兒園工會小組組建之後,工會的活動經費如何籌集?如何儘快建立教職工大會制度?如何在建立和諧校園的過程中發揮工會的作用?讓我們圍繞學前教育的中心工作積極開展工會工作,為推動學前教育事業和諧健康發展作出努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