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現狀的調查報告範文(通用5篇)
鄉村振興現狀的調查報告範文(通用5篇)
為了瞭解某一情況、某一事件,我們有必要進行深入調查,並根據掌握到的材料,形成調查報告。但是相信很多人都是毫無頭緒的狀態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鄉村振興現狀的調查報告範文(通用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鄉村振興現狀的調查報告1
根據市人大常委會《關於開展“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專題調研的工作方案》,4月15日-19日,轅門口街道組成視察調研組,由街道黨工委委員、人大聯工委主任盧孝忠帶領街道人大代表調研街道鄉村振興工作,調研組一行實地察看了古山村、落子鋪村、城南村、革新村、資南村,雲山4A級景區專案和雲山路、歷史文化中心等專案,並召開了座談會,廣泛聽取村支兩委幹部、人大代表、雲山露營地等經營業主的意見建議。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情況
(一)加大組織領導力度,全面落實職責任務。一是強化組織保障。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健全街道鄉村振興領導體制,按照鄉村振興戰略鄉村組織實施的工作機制,全面落實街道與村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工作要求,每季度召開一次鄉村振興戰略分析研判工作會議。二是細化實施方案。緊扣《中共武岡市委、武岡市人民政府鄉村振興戰略(20xx-20xx)實施意見》,結合街道實際,出臺了街道鄉村振興實施方案,明確了現代農業提質增效、農民收入新增萬元、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等方面量化指標和政策措施。三是落實工作責任。明確了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任務書、路線圖、時間表和責任人。
(二)集中力量抓好試點示範建設,以點帶面推進鄉村振興。轅門口街道先行先試,集中力量抓好古山村試點示範建設,全面推動鄉村振興試點工作。古山村幅員面積6.86平方公里,有18個村民小組,人口560戶2380人。古山村地域位置優越,位於武岡古城南面3公里,地處雲山國家森林公園腳下。資源豐富多彩,擁有耕地面積1350畝,林地面積1700畝,庫容50萬方水庫1個,林場1個,茶場1個。古山村試點示範建設以生態、宜居、旅遊、文明為基礎,以雲山4A景區建設和古山運動休閒小鎮等重點專案建設為契機,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助力鄉村振興,走出了一條發展之美、生活之美、生態之美、人文之美的康莊大道。
1.發揮特色優勢,推進產業振興。一是發展特色農業,構建產業支撐。近年來,古山村充分利用近郊地域優勢,結合傳統優勢產業,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調優調精特色產業發展格局,大力發展特色種植、特色養殖,發展瓜菜、養殖產業。目前,古山村的西瓜產業已打響品牌,“古山西瓜”聞名全市城鄉。環保綠色有機蔬菜產業也初成規模,產品供不應求。結合旅遊打造了大型花卉觀賞基地80畝,供遊客長年觀賞。建有300頭以上養豬場4家,20頭以上養牛場2家,規模牛蛙養殖場2家。初步形成了特色比較鮮明,市場優勢比較科學合理的種植、養殖業發展格局。
2.引入社會資本,助推產業振興。街道引進湖南自駕友雲山露營旅遊有限公司、碧桂園專業合作社、伴山灣生態農莊等全域旅遊專業團隊,引導和鼓勵當地群眾將殘次林、低產田進行流轉,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林業。目前,古山村已成功流轉農田300畝,林地1200畝,總投資1.8億元建成自駕友雲山露營公園,致力打造成五星級標杆營地,打造了森林康氧基地、標準遊客服務系統、房車木屋、地方特色美食、特產集市、生態觀光、叢林探險、峽谷溯溪、青少年課外教育等專案,讓雲山景區躍位於“湖南房車露營第一環線”,成為湘西南品牌性突出的綜合型旅遊區。投資500萬元成立伴山灣生態農莊,建有大片果木林、大型餐廳、會議室。建成碧佔地80畝桂生態園碧,綠色的桂花一年四季飄香。以此為基礎,古山村著力推進農家生態旅遊專案,鼓勵村民開辦家庭旅館、家庭民宿。
3.夯實綠色理念,推進生態振興。古山村以“一源”(汙染源)追溯、“三生”(生活、生產、生態)治理為切入點,以“一造五治”(植樹造林、治河治水、治髒、治汙、治亂、治超)為抓手,加快美麗鄉村建設與人居環境整治。確定了“村莊環境衛生清潔、公共場所專人保潔、農村長效保潔機制”的工作目標,先後制定了《環境整治與建設方案》、《村規民約》、《責任區負責人職責》、《農戶衛生評比細則》等一系列規章制度,有效將垃圾汙染、餐飲油煙汙染截斷在源頭,做到衛生不留死角,無有色垃圾,家禽圈養,房屋無亂貼亂掛,傢俱擺放整齊。突出“宅旁、村旁、路旁、水旁、山頭”的造林綠化。同時實施“六化工程”,著力改善村容村貌。一是道路硬化。全村硬化村級道路4000米,鄉村道路暢道無阻。建設了雲山進山公路路面加寬工程,路基寬度7.5m,路面寬度6.5m,建設了排水溝。修建了雲山進山公路至武岡市第三自來水廠2公里砂石路。二是圍欄藝術化。統一規劃圍牆、圍欄,拆除雲山進山公路沿線違章建築,修建竹籬笆藝術圍欄3000多米。三是院落亮化。共安裝太陽能路燈160基,每晚5—12點使古山村成為“不夜村”。四是房屋美化。雲山進山公路沿線房屋按照生態宜居的要求,根據湖南城市學院規劃設計,進行了立面改造。五是街路綠化。各戶、各院落都綠樹成蔭,鮮花怒放。六是庭院美化,因戶施策進行了庭院美化。
4.培育文明新風,推進文化振興。古山村在村民中大力倡導文明新風尚。一是抓制度,強化外在約束。修訂了符合村情、民情的《村規民約》,要求各家各戶認真學習,遵照執行,以此來不斷規範村民們的言行舉止。二是抓載體,提高活動質量。召開黨員、組長、群眾代表會議,評選道德模範,並對見義勇為,助人為樂,孝老愛親,誠實守信,敬業奉獻等模範予以評定,並加以表揚。在全村開展了“五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婦”等評選活動,使村民在自我教育、自我評價中享受到精神文明建設的成果,從而大大調動了廣大村民參與文明村建設的積極性。三是抓風氣,推進移風易俗。村支兩委先後出臺了婚喪嫁娶不得大操大辦、不得賭博酗酒、不得參與迷信活動等一系列規定,並納入村規民約。利用好紅白理事會,由村裡的老幹部和有威望的族長擔任紅白理事會會長和會員,全村統一標準,不準大操大辦,白事不成席,一個白事的花銷不能超過15000元。黨員、組長、村幹部以簽名的方式向全村人民承諾,帶頭遵守有關規定,爭做移風易俗的帶頭人。
5.健全治理體系,推進組織振興。街道把古山村班子建設、隊伍建設、陣地建設、民主政治建設作為加強村級組織建設的突破口,整體提升了村級組織建設水平。建立健全了村級管理制度,實行黨務、村務全面公開制度,公開內容包括村級財務、五保、低保、貧困戶物件名單,村裡重大事項、國家強農惠農政策等。讓群眾瞭解政策和村級情況,充分享受應有的權利,村民對村幹部的滿意度和信任度得到明顯提升,村民廣泛參與村級事務管理的積極性提高,社會穩定和諧的局面得到鞏固。完善以各類理事會等村民自治組織為主體的村務監督組織,加強“黨支部領導、村民代表會議決策、村委會執行、村民組織監督”的自治模式。推行“四議兩公開”的民主議事理財制度,充分發揮黨員、村組幹部和村民代表的作用。
6.培育吸納並舉,推進人才振興。推進強農富民工程,圍繞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著力補齊民生短板,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讓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近年來,利用專案實施契機及產業發展機會,培育“土專家”“田秀才”“農創客”等實用人才及致富帶頭人20餘人,同時透過建立有效激勵機制,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吸引支援企業家、高校畢業生、退役士兵等各類人才回鄉下鄉創新創業12人,為古山村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現今的古山村,整潔的村道、潔淨的院落,清澈的溪河,恬然的風光,如織的遊人,繪就了一幅鄉村振興的新畫卷。
(三)加大推進實施力度,各項工作有序開展。找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著力點和結合點,加大力度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1.堅定不移抓產業發展。鄉村振興要靠產業,產業發展要有特色。堅持優勢互補與產業共建原則,借力雲山門戶、千年王城區位優勢和鄉村振興戰略政策優勢,培植新的產業支柱,突出抓好三產聯動發展,一產以抓特色農業為主,二產以抓農產品加工為主,三產以抓鄉村旅遊業為主,加強跟蹤服務。形成以古山、落子鋪為核心的特色種植業,以珍桂園為代表的苗木產業帶,以古山、落子鋪、資南、城南為主線的牛蛙養殖、生態養魚等水產養殖業,以落子鋪、古山、革新、資南為基礎的蔬菜種植產業,進一步最佳化產業結構,打造現代農業產業叢集,將產業叢集發展成為拉動轅門口經濟的有力支柱。積極培育經濟發展龍頭。瞄準能夠落地生根的企業,用好用活“一鄉一商會”“一村一產業扶持基金一致富奔小康產業”政策,全面培育產業發展龍頭。各村(居、社群)充分發揮能人帶動作用,以引進能人的力度和幫扶能人的深度,爭取更多能人回故鄉、建家鄉、富老鄉。重點把規模大、效益好、技術含量高的農業龍頭企業引進轅門口街道。
2.做強鄉村旅遊,注入經濟發展新活力。把鄉村生態旅遊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力抓手,依託轅門口雲山門戶、千年王城的悠久文化底蘊,全力打造轅門口街道鄉村旅遊文化品牌。規劃雲山自駕友露營基地、雲山歡樂海岸文化旅遊度假區、伴山洩洪渠徒步觀景線和伴山花海欣賞特色觀景線,逐步實現休閒運動、自駕宿營、農家住宿、民俗體驗、觀光農業為一體的城郊鄉村旅遊模式,為街道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活力。結合三堂院水果採摘、落子鋪草莓採摘、南門口油粑粑、發糕、米粉及涼伴粉等特色小吃,做強“轅門口慢生活”系列活動,做到“以名氣聚人氣,以人氣引商家”,助推轅門口餐飲業、住宿業、特色農業的快速發展,著力打造文化旅遊精品景區,把歷史博物館、古城新區、古城重點街區等文化旅遊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旅遊產業優勢,促進街道產業最佳化升級。
3.全面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任務,是打好鄉村振興的首要關鍵戰役。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關廣大農民根本福祉,事關農村社會文明和諧。街道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綠色發展貫穿到鄉村建設發展的各方面。廣泛動員各方力量,最佳化整合各種資源,加快提升村容村貌,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生活環境整潔優美、生態系統穩定健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人居環境問題,不斷增強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把治垃圾、治農業生產廢棄物、治“空心房”、治汙水、治廁所、提升村容村貌的“五治一提”工作作為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任務。以建設美麗宜居村莊為導向,以農村垃圾、汙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動員各方力量,整合各種資源,強化各項措施,加快補齊農村人居環境短板。第一,垃圾治理—“三清一改”。實行“戶分類、村收集、鄉轉運、市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和處理方式。全面清理農村生活垃圾、村內塘溝、畜禽養殖糞汙等農業生產廢棄物,改變影響農村人居環境的不良習慣,使鄉風文明、村規民約落到實處,提升村容村貌。第二,生活汙水處理—水更清,村更美。堅持高位推動和整體聯動相結合,強化街道主導地位,尊重村民主體地位,尊重群眾意願,激發廣大農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遵循鄉村發展規律,充分考慮當地資源稟賦、發展程度差異,做到治汙用地和環境優美和諧統一。第三,“廁所革命”—小廁所,大民生。科學制定改廁計劃,合理選擇改廁模式,嚴格執行改廁流程,確保“廁所革命”能夠順利實施。建立完善政府引導、村級組織和農民參與、市場運作相結合的工作機制。第四,“空心房”整治—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以國土空間規劃為統領,加快推進村土地利用規劃和村莊建設規劃“兩規合一”,實現村級規劃全覆蓋。遵循國土資源管理法律法規,嚴格執行“一戶一宅,建新必須拆舊”政策,依法依規對拆除“空心房”、退出宅基地復墾適當給予補償,對拆除後的宅基地依照村級規劃和“宜耕則耕、宜綠則綠、宜建則建”原則進行開發利用。第五,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畜牧與環境協調發展。狠抓“禁養區”的退養和監管,抓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抓實養殖廢棄物處理技術推廣。大力推廣種養結合模式,因地制宜,多種方式並舉,促進畜牧業生產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第六,提升村容村貌—建設好美麗宜居鄉村。推進村莊綠化、美化、亮化、硬化工程,開展美麗宜居村莊和最美庭院建立活動,激發廣大農民積極性、主動性,啟用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4.鍥而不捨抓脫貧攻堅。擺脫不了貧困,鄉村振興就無從談起。目前,街道已有397戶1206人穩定脫貧,還有76戶152人沒有脫貧。街道上下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全域性,按照“一體”即以脫貧攻堅領導小組為主體、“兩翼”即幹部扶貧和行業扶貧為兩翼的戰略支撐體系,全面落實“兩級責任制”即街道和村兩級黨組織書記負責的精準扶貧責任落實機制,推進解決“四個問題”即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如何退,分類實施“五個一批”即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實現“六個精準”即扶貧物件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專案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如期高質量透過脫貧摘帽國家抽查,確保脫貧成效經得起歷史和人民的檢驗。
5.抓住農業生產這個支撐點,提高經濟發展能力。堅持農業基礎地位不動搖,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為抓手,確保街道農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堅持走現代農業、規模農業、品牌農業之路,透過招引業主,培育大戶,提升效益。加強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開發了優質稻面積11000畝,其中訂單農業1500畝,超級稻3000餘畝,“單改雙”示範片300畝。完成糧食播種面積17200畝,實現總產0.9萬噸。在多種經營方面,種植雜交玉米1800畝,大豆300畝,特色紅薯800畝,油菜1500畝,新擴蔬菜基地200畝。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加強農業新技術推廣工作,完成藥材開發300畝。藥材種苗基地一個。推進“一村一品”建設,落子鋪、古山村葡萄、西瓜基地;資南、城南村養魚、養豬基地;古山、城南、革新村蔬菜基地;城南、落子鋪村藥材種植基地等初具規模。畜牧業生產穩步健康發展。新增生豬規模養殖場2家,生態土雞養殖場1家,肉牛養殖場1家,養羊場1家。全年累計出欄生豬2萬頭、仔豬出欄0.2萬頭、肉牛出欄100頭、肉羊出欄1520頭、家禽出籠8萬羽,水產養殖118公頃,產量500噸。
6.持之以恆抓文明建立。傳承街道傳統文化。轅門口鐘靈毓秀、人傑地靈,文脈厚重,鄉村振興,要傳承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要培育社會文明新風。堅持以文明城市建立和宣傳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抓手,提升文明程度。集中開展交通秩序、環境衛生、城市管理整治,深化“五好家庭”“最美家庭”建立,開展家風評議、家風交流等活動,按“一村一部、評選到戶”要求,建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按月開展主題活動,嚴格實行量化管理,強化鄉風文明和移風易俗,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大力宣傳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徹落實《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評選一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示範點。精心組織傳統節日文化活動,打造先進典型宣傳陣地,倡導文明新風尚。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規劃的科學合理性還不夠,特色不夠鮮明。現有村莊規劃編制進展緩慢,特色不夠鮮明,融合農耕文化、民俗風情、人文資源、建築風格等要素,進行區域功能、居民住宅、產業發展、休閒旅遊等發展定位不明確,“一村一景”、“一村一業”、“一村一品”的特色不夠鮮明。規劃在引領村莊合理佈局、人口居住相對集中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發揮不夠。革新、城南是重點專案建設村,村民建房一直凍結,村民住房屋多是磚木、土磚結構,構架相對簡單、功能單一,安全舒適性差,改建住房勢在必行,但現有政策對村民自建改建住房的佔地面積、建築面積和高度都控制太嚴,不利於農民居住環境改善和鄉村面貌提升。
(二)本鄉本土人才不足。缺人才是制約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因素。從農村產業發展看,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數量偏少,能夠承接網路經濟時代的旅遊文化產業、新業態電商產業的複合型人才更少。從農村技術支援看,缺少能夠長期紮根農村、從事農村技術研究推廣的“土專家”、“田秀才”。農村教育、衛生等人才也存在數量不足,學歷層次不高,服務能力不強的問題。從農村有效管理看,村支兩委幹部平均年齡偏大,年輕後備幹部不足。從鄉村人才提升看,現有農村人才、鄉土人才評價機制還不健全。
(三)建設用地政策落實還不到位,土地產權制度改革力度還要加強。現有政策將農產品冷鏈、初加工、休閒採摘、倉儲等設施建設按照農業用地管理,但這一政策沒有完全落地,一些地方還是按非農建設用地管理。對於單獨選址的農業設施和休閒旅遊等專案建設,應預留部分規劃建設用地指標,但由於地方有限的用地指標基本上用於房地產、開發區或其他非農產業,政策實施不到位。比如今年3月,大棚房整治時,古山村村民曹亮三兄弟多年辛苦經營的休閒採摘伴山灣農莊,因多年申請,但一直沒有辦好建設用地手續,被拆除。產權制度改革中涉及的資源變資產、變資金的通道還未真正打通,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農民宅基地和住房等改革試點還在進行中,推廣試點經驗的步伐慢,“盆景”變“風景”的辦法不多,力度不大。
(四)農村產業發展還有待加強,帶動農民致富作用發揮不夠。轅門口街道農業生產自然條件雖然優越,但農村產業質量效益不高、競爭力不強的問題依然突出,農業結構相對還比較單一。新型職業農民少,大部分農民創業致富能力不強,農村創業創新氛圍不濃。農業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不夠,特別是農產品精深加工能力不強,加工轉化效率不高,缺乏有影響力的品牌,支撐和帶動農業結構調整最佳化的作用不強。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方面,鄉村旅遊、休閒農業、農產品電商等還處於培育階段,與農民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還不健全,帶動農民分享現代農業發展收益的辦法不多。
(五)主體作用發揮差,農村環境汙染重。生活汙水、農藥化肥、生活垃圾和人畜糞便等已成為農村環境汙染的主要原因,使農村地區環境狀況日益惡化,街道各村均未建有生活汙水處理設施,亂排亂倒現象嚴重,破壞水體生態,危害人居生存環境。環境整治工作中沒有充分發揮村民主觀能動性,雜物亂堆放、垃圾亂拋灑等現象給“六治一提”管理帶來一定困難。由於村級集體經濟實力有限、村民素質不高,很多群眾對鄉村振興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認為鄉村振興是街道辦事處的事,等靠要思想嚴重,缺乏主人翁意識,參與熱情不高,出現了“上頭熱、下頭冷”的現象。
三、今後的工作建議
(一)切實增強推動鄉村振興的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一是持之以恆推進鄉村振興。不斷細化實化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政策措施,研究解決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確保鄉村振興持續推進、逐年見效。二是分類有序推進鄉村振興。堅持因地制宜,堅持先點後面、示範引領,從不同村的實際出發,明確不同村莊、不同階段鄉村振興的發展要求和具體目標,分梯次、有重點、多樣化推動鄉村振興。三是層層落實推進鄉村振興。著力完善鄉村振興的領導責任機制,明確街道領導班子和班子成員推進鄉村振興的責任,鄉村振興戰略千斤重擔眾人挑,將各項工作任務分解到各村和相關職能部門,將五年目標任務分解到每個年度,透過定期分步督查和工作實績考核,推動建立層層抓落實的責任體系。
(二)著力解決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一是將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鄉村振興的基本出發點。把增加資產性收益作為下一步推動農民持續增收的重點,積極推動農村“三塊地”轉化為農民可經營、可收益的資本,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性權利。以提升小農戶的市場化、組織化程度為目標,明確將帶動小農戶發展、農民增收作為工商企業進入鄉村的條件,給予優先准入和政策支援。將建立與農民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作為各類新型經營主體享受優惠扶持政策的前提,透過保底收入、股份分紅、利潤返還、品牌溢價收益等方式,推動建立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二是將補齊農村垃圾、汙水處理短板作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主攻方向。加大對農村垃圾、汙水處理和“廁所革命”的財政支援,同時鼓勵有條件的村集體投入,積極推行PPP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建設執行。探索農村垃圾、汙水處理設施執行管護的“受益者付費”制度,推動建立市場化運作機制。開展農村垃圾分類和有機易腐垃圾處理試點,研究制定農村水汙染排放、汙水處理分級分類標準,研發推廣經濟實用、符合農村實際的汙水處理、改廁技術。三是將提升農村教育、醫療服務水平作為改善鄉村基本公共服務的優先選項。在配備常規醫療診斷裝置、提高鄉村醫生待遇的基礎上,將解決必要運轉經費作為下一步工作重點。推動建立以病種為基礎的基層首診制度,透過對首診病種給予醫保報銷傾斜,引導優質醫療資源下沉鄉村。四是堅持將脫貧攻堅作為鄉村振興的底線任務。在確保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的基礎上,著眼於絕對貧困消滅後如何實現鄉村振興,建議在國家層面制定出臺相對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和農村低收入群體穩定增收的政策意見,確保扶持政策在20xx年後一定時期內穩定不變,解決非貧困村貧困人口和非貧困人口發展問題,同時將新發生的返貧人口納入幫扶體系,推動建立脫貧剛性保障機制,提高普惠性社保標準,增強社會保障的財政剛性支出。
(三)進一步完善城鄉深度融合發展的扶持政策體系。一是健全鄉村振興穩定投入保障機制。依法落實農業投入總量增幅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的法定要求,把金融資源配置到鄉村振興的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鄉村建設的經營性、準經營性專案,推動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資本積極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格局。二是提高鄉村振興用地保障。透過預留部分城鄉建設用地規模、盤活使用農村存量建設用地並給予新增建設用地獎勵指標、簡化現代農業發展所需配套設施用地審批程式等方式,保障鄉村產業發展、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用地需求。將宅基地復墾、耕地佔補平衡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優先滿足所在村鄉村建設需求,推動節約指標跨省流轉,交易資金全部用於支援鄉村振興。三是創新鄉村振興專案審批管理方式。不斷深化農業農村領域“放管服”改革,研究制定適合農村實際的專案審批和資金使用指導意見,進一步最佳化專案審批流程和資金使用管理制度。統籌協調分屬不同部門和領域的專案、試點和考核要求,加大專案和資金整合力度,提高專案實施效果和資金使用效率。
(四)進一步發揮農民推動鄉村振興的主體作用。一是不斷完善鄉村基層社會治理機制。以強化鄉村基層黨組織和自治組織建設為重點提升鄉村社會治理水平,推動鄉村基層黨組織、村民自治組織將組織和工作覆蓋向下延伸至自然村和村民小組,推動自然村和村民小組設立村民理事會,配合村委會開展村民自治和農村公共服務。二是充分調動農民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堅持農民鄉村振興的建設主體、受益主體和治理主體地位,積極推行一事一議、以獎代補、以工代賑等方式,鼓勵農民對直接受益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工投勞,對財政支援的小型專案,優先安排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合作組織作為建設管護主體,不斷增強廣大農民群眾推進鄉村振興的責任感。三是倡導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將大力弘揚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與時俱進的改革創新精神,作為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內容,積極推動廣大農民群眾創新創業,為推動鄉村振興提供持久精神動力。四是有效激發鄉村現有人才活力。健全完善農村就業服務體系,以加強職業教育培養實用技能人才為切入點,將與鄉村產業發展相關的專項技能培訓納入補貼範圍,提升農村勞動力就業質量。五是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將村組兩級集體資產、資金、資源納入統一管理,推動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造,夯實鄉村自我發展的經濟基礎,增強村級集體經濟投入鄉村公益性設施建設的資金實力。鼓勵整合利用集體積累資金、政府扶持資金等,透過入股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村企共建等方式發展集體經濟。
(五)進一步構建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鄉村產業體系。一是以實現農業現代化夯實產業融合發展的基礎。以特色種養殖業為基礎,推動與之配套的農產品精深加工、倉儲物流、生產經營服務業發展,透過農村二三產發展推動一產提升發展質量,增強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形成產業鏈條完整、區域性特色明顯的鄉村產業體系。二是透過科技創新和市場化建設為產業融合發展提供支撐。不斷最佳化鄉村投資和營商環境,破除政策壁壘,鼓勵工商資本積極參與鄉村產業發展,透過引進資金、技術、人才和先進管理經驗,推進農業品牌化、市場化和專業化建設,透過給予信貸、用地、稅收等優惠政策,促進農產品加工業做精做專、做大做強,特別是要確保農民分享流通環節增值收益。三是推動多規合一規範引領產業融合發展。將鄉村產業發展納入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和目標考核,推動產業發展規劃與村莊建設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環境保護規劃有機銜接。在各專業規劃編制中,協調安排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空間佈局、用地規模、生態要求,統籌推進鄉村旅遊、生態養生、休閒農業、電子商務等新產業新業態,促進各地鄉村旅遊特色發展、集點成線,引導從業人員誠信經營、形成品牌,培育好穩定市場。
(六)進一步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和農村生態環境整治。一是強化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支援保護政策。加大對農村生態清潔流域治理的財政支援,完善畜禽糞汙、農作物秸稈、廢舊農膜、病死畜禽等農業廢棄物多元化利用的'財政補貼制度,對在鄉村投資綠色產業比照高新技術企業給予稅收優惠政策,在落實農藥化肥使用量零增長的基礎上,儘快確定投入品減量使用的行動目標和時間表,督促生產經營者落實高毒農藥定點經營、實名購買和廢棄物回收等相關規定。二是統籌鄉村生態保護修復和資源合理利用。加快劃定鄉村生態功能保障基線和自然資源利用上線,明確鄉村建設和產業發展不得觸碰的生態紅線。在確保生態環境質量安全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利用鄉村生態資源,推動將山水林田湖草、農耕文化、康養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支撐點。三是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健全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七)發揮各級人大代表作用。參照近幾年動員各級人大代表助力脫貧奔小康的有效做法,動員更多人大代表深入群眾傾聽意見,參與到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來,充分發揮人大代表依法履職的主體作用、聯絡群眾的紐帶作用、學習工作的表率作用、社會進步的帶動作用,將人大代表鍛造成鄉村振興戰略的堅實力量。
鄉村振興現狀的調查報告2
為助推全市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根據全市人大工作會議的要求和市人大常委會20xx年度工作要點安排,市人大常委會組成專題調研組,於四月下旬至五月上旬赴商都縣、化德縣等全市最後一批7個摘帽國貧旗縣就全市脫貧攻堅及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全市脫貧攻堅進展情況
(一)總體情況
我市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是全自治區脫貧攻堅任務最重的主戰場。全市2個區貧縣、8個國貧旗縣,750個貧困嘎查村,20xx年底識別貧困戶6.1萬戶、13.7萬人,貧困村和貧困人口分別佔全區的20.4%、17.1%。其中商都縣、化德縣、興和縣被列入國家“燕山—太行山”集中連片特困片區。“十三五”期間實施新一輪脫貧攻堅戰以來,
全市按照黨中央和自治區黨委脫貧攻堅的總體部署,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目標,精心制定脫貧規劃,動員全市各方力量,凝心聚力紮實推進“六個精準”“五個一批”為重點的各項脫貧措施。在中央、自治區等直屬機關定點幫扶和全市各級各條戰線幹部群眾的共同艱辛努力下,全市相繼分期分批實現了貧困旗縣摘帽、貧困村退出、貧困人口脫貧的目標。豐鎮市和涼城縣、察右後旗三個貧困旗縣分別於20xx、20xx年貧困退出。剩餘7個貧困旗縣也在20xx年底前通過了自治區第三方檢查評估驗收,並於20xx年3月由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告退出,我市取得了區域性整體脫貧攻堅戰決定性勝利。全市750個貧困村全部出列,貧困人口由20xx年底的6.1萬戶,13.7萬人減少到20xx年底的1180戶,2460人,貧困發生率由6.83%下降到0.12%。識別邊緣戶7908戶,14503人。
(二)主要成效
1.“一達標、兩不愁”目標基本實現。全市努力推進產業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全面落實兜底保障政策,貧困戶人均收入穩步增長,全市農村牧區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xx年底的2532元增長到20xx年的6865元,穩定超過國家脫貧標準,基本實現了不愁吃、不愁穿的目標。
2.住房和飲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1)住房條件得到顯著改善。20xx年到20xx年,全市按照“住房安全保障全覆蓋、全達標”的要求,同步推進就地危房改造工程和易地移民工程,貧困戶全部住上了改造或新建配套達標的新住房,住房條件得到了顯著改善。
危房改造方面:全市累計投入資金37.5億元,“4類重點物件”實施危房改造63369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6060戶。
易地搬遷方面:新建移民住房36769套,新建農村牧區敬老院16所,互助幸福院509處,安置搬遷36769戶、7979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0005戶、貧困人口45785人,佔全部搬遷人口的57.4%。同時,加快配套基礎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落實產業扶貧、生態補償等措施,努力做到搬得出、穩得住、有就業、能致富。
(2)飲水安全基本“清零達標”。20xx年到20xx年,全市累計多渠道籌集投資5.7億元,新建飲水安全工程598處,改造飲水工程382處,覆蓋貧困人口2.9萬人。農村自來水覆蓋率達到80%,目前,全市209個村莊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已全部完工,農村牧區包括貧困戶在內的常住人口飲水安全基本實現“清零達標”。
3.教育扶貧得到全面保障。我市嚴格兌現義務教育保障政策,對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進行動態監測、跟蹤管理、精準控輟,區別不同情況分別透過定向資助、送教上門、隨班就讀、特校入學的方式使貧困學生全部接受義務教育。20xx到20xx年,全市共發放義務教育資助資金6526萬元,資助貧困義務教育學生29427人次,其中特殊教育學生3140人次,有效解決了義務教育階段失學、輟學問題。
與此同時,拓展資助非義務教育階段貧困戶學生能升學,有書念。發放普通高中(中職)資助金6147萬元,13800人次;發放高等教育資助資金13248萬元,14670人次,為貧困戶困難家庭非義務教育學生升學就業提供了有效救助保障。
4.多種措施推進醫療保障。我市普遍建立了“精準篩查、靶向治療、慢病管理、大病兜底”的烏蘭察布健康扶貧模式,建立基本醫療保險、大病醫療保險、民政大病救助、大病商業補充保險、大病慢病基金五重保障制度,落實“先診療、後付費”“一站式報銷”等多項醫保政策。全市貧困人口基本醫療保險、大病醫療保險參保率均達到100%,重大病住院及慢性病報銷比例均達到90%。
5.產業扶貧穩步推進。全市把產業扶貧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主要措施,持續扶持馬鈴薯、蔬菜、雜糧、中草藥和肉牛、肉羊、生豬、家禽等主導產業,透過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帶動和“先建後補、先買後補、先種後補、自建直補”的“選單式”扶貧方式推動產業扶貧,截至20xx年底,我市選單式扶貧專案國家、自治區投入專項資金53133萬元,覆蓋貧困戶52517戶,貧困人口106839人。
與此同時,實施二、三產業扶貧專案。截至20xx年底,全市網路零售額總達13億多元,帶動貧困戶11445戶;全市農特產品進京銷售額達到4.03億元,帶動9427名貧困人口增收;旅遊產業帶動貧困戶3711戶,8944人;建設集中式光伏扶貧電站6個,總規模16.6萬千瓦,覆蓋貧困戶6639戶,戶均年增收3000元,建設村級光伏扶貧電站170個,總規模27.8萬千瓦,覆蓋貧困村592個;發放扶貧金融貸款12.22億元;就業扶持貧困人口25147人,其中生態護林、鄉村保潔等公益性崗位就業11216人。
6.社會兜底保障政策全面落實。我市將動態出現的符合條件的貧困人口全部納入兜底保障範圍,確保兜底保障不漏一戶、不落一人。20xx年,全市落實貧困戶低保物件11萬人次,發放貧困低保資金33110萬元,做到了應保盡保。
7.京蒙扶貧協作不斷深化。京蒙對口幫扶工作開展以來,北京市在產業落地、幹部交流和社會事業等方面給予我市大力支援。20xx年—20xx年,京蒙扶貧協作資金累計投入7.6億元(其中區及區以下投入幫扶資金13984萬元),實施京蒙專案307個。各貧困旗縣還分別與北京的8個對口幫扶區在教育、醫療、科技等方面建立了長期的結對幫扶機制,在社會扶貧方面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8.強化領導,壓實責任。全市嚴格落實“五級書記”抓扶貧的總要求,層層壓實責任,充實加強脫貧攻堅領導小組和駐村幫扶力量。組建了廳級領導帶隊劃片負責的18個脫貧攻堅專項工作推進組,92個駐鄉鎮(蘇木)的脫貧攻堅督導組。共派出駐村工作隊1318個,駐村工作隊隊長兼任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幹部5792人,充實加強了基層一線脫貧攻堅力量。
(三)存在的主要短板弱項問題
由於我市處於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貧困地區,相對底子薄、基礎差,穩定解決貧困問題、鞏固脫貧成果乃至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仍存在一些短板弱項問題。
產業市場化程度低。種養加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總量少,帶動輻射面不夠寬廣,相當數量的“選單式”扶貧種養業農畜產品銷售處於自產自銷狀態。
貧困群體中因病致貧和老弱病殘比例大,勞動和就業能力低。加之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給貧困戶增收普遍帶來了較大的影響。
鄉村基層公共衛生服務設施落後、專業醫護人員缺乏,農牧民就近就醫不方便,小病大看的問題還沒得到有效解決。
貧困旗縣財力普遍困難,一些移民工程隨遷人口比例大,配套資金存在缺口,有的旗縣產生了新的債務。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普遍不夠完善,整體推進工作處在起步階段。
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緩慢,部分村“兩委”班子成員老齡化嚴重,文化程度低,發揮基層黨組織引領帶動作用還有差距。
二、鞏固脫貧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戰略的建議
(一)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建立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引領脫貧成果鞏固的長效機制
要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理念為指引,結合制定“十四五”規劃,完善鞏固脫貧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戰略有機融合的引領性總體規劃,重中之重是產業發展和生態屏障規劃。要完善全市生態功能區、特色產業區規劃,體現縣域特色、民族特色和田園特色,並儘量做到產業規劃、生態規劃、田園規劃、環保規劃等多規合一,建立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引領脫貧成果鞏固的長效機制,全面開啟鄉村振興的新局面。
(二)突出產業振興重點,建立產業轉型高質量發展的長效機制
脫貧成果鞏固和發展鄉村振興戰略重在產業振興。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大力引進和提升一批能帶動全市馬鈴薯、牛羊等種養主導產業鏈式發展的骨幹龍頭企業,特別是要藉助京蒙扶貧協作機遇,探索長期合作機制,注重從資本投入、技術引進、市場開拓方面深化京蒙合作,提升民豐(薯業、燕麥)、藍威斯頓、凱達、海高、賽諾、雛鷹、大紅門、伊利等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夯實供應鏈、提升加工鏈、穩定市場鏈,推動城鄉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使之成為利益緊密、風險共擔、覆蓋農戶的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產業。要圍繞鞏固我市國家級脫毒種薯基地、農業標準化示範基地以及京津地區綠色農產品供應基地,積極爭取認定一批“一村一品”示範村鎮。要扶持鋪天蓋地、數質並舉的專業合作社、農牧場主、經濟聯合體、村級集體經濟等,透過公司+農戶訂單合同、託管代養、資產收益、勞務就業等形式,提高產業市場化組織程度,穩定增加貧困戶收入。
(三)突出補齊鄉村公共衛生短板,建立多級衛生醫療保障的長效機制
一是要不斷拓寬社會商業醫療保險渠道。加強同各類社會商業保險機構合作,拓寬醫療費用報銷渠道,減輕地方財政壓力和個人支付費用,並逐步由貧困戶受益拓展到鄉村常住人口普遍受益。二是強化基層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建設。要藉助疫情常態化防控建設需要,充實加強基層衛生設施建設,招聘一批專業化醫護人員,增強基層應對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和一般常見病醫治能力。三是建立上聯區外、下聯鄉鎮、資訊互通、資源共享、遠端診治的公共衛生醫療網路資訊服務體系,提高農村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效率,形成多級支撐的衛生醫療保障的長效機制,更好地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四)突出汙染治理難點,建立鄉村生態宜居環境治理長效機制
持續推進鄉村環境汙染防治攻堅戰,全面開展村容村貌、汙水垃圾、殘膜汙染治理的綜合整治工作。要推廣農村牧區生活垃圾“村收集、鎮轉運、縣(鎮)處理”運轉模式。要將全市農村環境保護作為地方立法重點,細化環境汙染治理措施,形成鄉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法治長效機制。
(五)突出抓好“兩委”建設,建立基層組織引領鄉村振興的長效機制
要以提升基層黨支部戰鬥力為核心,落實自治區黨委《貫徹<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實施辦法和市委《關於鼓勵優秀人才回村任職和回村創業通知》要求,敢於破除基層幹部選拔任用體制上的障礙和機制上的梗阻,不拘一格多形式選拔人才充實到基層“兩委”班子,切實增強基層黨組織的生機和活力,成為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帶動群眾脫貧致富,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堅強戰鬥堡壘。要依靠黨支部強化理想信念和使命教育,開展群眾性感恩教育,不斷激發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要提升村民委員會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能力,形成支部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建立和諧安定、鄉風文明的新農村。
(六)突出監測體系建設,建立預防返貧的長效預警機制
要把剩餘貧困人口脫貧、脫貧不穩定人口返貧和邊緣人口、外出返鄉人口致貧列為重點監測物件,建立脫貧資訊監控平臺,專人負責,專人跟蹤,形成防止返貧的預警機制。要嚴格落實“四不摘”的要求,確保政策不變、隊伍不散、幹勁不松,持續指導好產業扶持、培訓就業、醫療保障、社會保障等脫貧成果鞏固提升工作。
(七)突出抓好產業扶持和就業工作,克服疫情對收入的影響
要加快落實產業扶持資金,加快落實扶貧企業各項減負優惠政策,組織好企業的復工復產和農畜產品市場銷售,加大貧困戶進廠務工、公益崗位就業扶持力度,努力克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千方百計增加貧困戶的收入,為脫貧攻堅國家收官提供有效保障。要做好鄉村振興專案申報工作,變疫情危機為發展機遇,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投入力度,在發展中增強地方財力,提高化解債務能力。
(八)做好整改完善工作,迎接國家脫貧普查驗收
要認真開展中央脫貧攻堅專項巡視“回頭看”和國務院扶貧辦對我區脫貧攻堅成效考核反饋意見的“大排查、大整改、大落實”專項行動工作,要做到逐村逐戶逐人逐項核實,對各項漏洞再排查,對各項措施再加固,對各項要求再落實,確保貧困戶“機卡”一致,賬實相符,所有問題整改清倉見底,確保順利透過國家普查驗收。
鄉村振興現狀的調查報告3
根據市人大常委會20xx年監督工作計劃的安排,6至8月份,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方青帶領由農業農村工委人員、部分市人大常委會委員、市人大代表組成的調研組,先後深入6個鄉鎮(街道),實地視察部分鄉村振興示範帶及其建設專案。召集10個相關部門和東、中、西片12個鄉鎮(街道)及部分村幹部、農業產業帶頭人進行座談交流,颱風“利奇馬”過後又走訪了兩家農業企業,廣泛收集我市鄉村振興工作情況以及對該項工作的意見建議,並進行了認真的梳理和分析。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成效
自去年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市委書記、市長親自掛帥,成立由50個部門組成的領導小組和7個專項工作組,出臺五年實施意見,召開千人大會,保障資金要素,部門鄉鎮聯動推進,以精品示範帶打造和生態休閒產業帶專案建設為抓手,全力推動鄉村振興,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是示範帶建設有序推進。編制完成12條示範帶規劃並分期實施,突出抓好24個產業帶專案建設,截止8月底共完成投資11.75億元。其中,雁山溪谷·秀麗田園示範帶在去年透過溫州市考核驗收,山水雁楠等5條示範帶建設進展順利。二是特色產業迅速發展。市政府啟動了我市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樂耕清耘”的培育工作,鐵皮石斛、茶葉、筍竹、花卉苗木、中藥材等主導特色農業在各示範帶得到蓬勃發展,雁蕩山鐵皮石斛成功亮相北京世園會;成功打造了下山頭石斛田園綜合體專案,大荊鎮被列入20xx年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名單。三是生態環境顯著改善。300多個村開展了環境綜合整治,共創成國家級美麗休閒鄉村1個,省美麗鄉村示範鄉鎮3個、特色精品村14個、達標村161個,溫州美麗鄉村標杆鄉鎮2個、樣板村3個。四是農村改革全面深入。農村土地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基本完成。培育了6家溫州“三位一體”典型合作組織,建立了11家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積極探索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工作,並建立了農村產權交易管理制度。五是農民收入顯著增長。堅持“專案為王”,依託“黨建聯盟”,多渠道推進村集體增收,去年和今年村集體經濟總收入分別增長21.26%和21.67%。去年,示範帶吸引遊客30萬人次,旅遊消費6000萬元。同時,深入實施低收入農戶高水平全面小康計劃,多措並舉,深入開展扶貧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基層對示範帶建設認識存在偏差。目前鄉村振興示範帶專案覆蓋到的鄉村較少且大部分位於樂清東部,面上其他鄉村有失落感。不少村民參與鄉村振興的主動性不足,等靠要思想較嚴重。示範帶普遍依靠財政資金支援,社會資本佔比較低,鄉村主體作用未得到有效發揮。示範帶專案重建設輕管護現象比較突出,而且受土地指標限制,租地建設情況較為普遍,後續維護資金壓力較大。
(二)農村產業仍然不大不強。一是缺少大而強的農業龍頭企業,三產融合程度低。除鐵皮石斛等少數產業外,各類農業主體大都仍處於低小散狀態。農業種養加、農業+旅遊+文化、森林康養服務、網際網路+農業等產業融合發展不夠。二是產業發展缺少資金支撐。不少村集體經濟收入主要依靠村辦公樓或者舊廠房出租,持續增收渠道少;一些山老區村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歷史欠賬較多,自我造血功能低下,工商資本進入受區位因素、土地指標等限制較大。三是農業抗風險能力低,超強颱風“利奇馬”給災區種養業造成重創(全市合計直接經濟損失35.38億元,其中農業損失17.12億元),非洲豬瘟使養豬業傷筋動骨。
(三)農村環境提升還需持續發力。一是規劃引領不夠。鄉村規劃操作性不強,村居規模化調整之後,規劃修編未及時跟上。二是美麗鄉村建立氛圍不濃。美麗鄉村建設進度偏慢,創成覆蓋率較低。三是農村環境整治還需提升。鄉鎮街道建城區之外的一些村莊髒亂差現象依然存在。農村垃圾、汙水、廁所整治工程缺乏專業指導,工程質量難以保障。
此外,調研中反映較多的還有:農村人才嚴重缺乏,農技服務隊伍力量薄弱;農村文化禮堂管理執行不到位,常態化活動難以持續。
三、意見和建議
(一)進一步強化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理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新時期“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實施鄉村振興,必須進一步增強政治自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一是在幹部配備管理上優先考慮農業農村。要配齊配強鄉鎮幹部,加強村級幹部隊伍建設,特別是要加快鄉村年輕幹部的培養,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二是在要素資源配置上優先考慮農業農村。資金投入、用地配置、金融支援等政策要素都要向“三農”傾斜。特別是對調研中反映較多的農村產業用地需求問題,建議進行專項調查、認真研究。對一些農業臨時設施的搭建、自產自銷農產品加工展銷用地應儘量放寬政策。還應出臺一些有吸引力的,支援農村產業發展、鄉村旅遊、工商資本下鄉的配套政策,並持續發力。三是在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要優先考慮農業農村。在農業保險、農村交通、飲水住房安全、養老服務、義務教育、醫療衛生等方面加快補齊短板、完善提高;繼續深入做好村集體經濟消薄防滑、低收入農戶脫貧防貧減貧工作,為鄉村振興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尤其是“利奇馬”颱風造成的慘重損失呼喚我們必須加快完善農業保險制度。要擴大農業政策性保險的品種範圍,加大參保的財政補助力度。保險公司要提高保額,降低保險費率,併合理及時足額理賠,切實提高農業抗風險的能力,增強鄉村振興的信心。
(二)進一步加強示範引領推進全面振興。示範帶建設應儘量覆蓋到更多的鄉鎮街道和村居,更好地發揮示範帶動和輻射作用。如虹橋等幾大集鎮要設帶設點,中雁綠道示範帶可以延伸到城北秦垟。未覆蓋到的地方,要深入廣泛宣傳鄉村振興的政策和示範帶成果,增強鄉村主體意識,根據各自的自然稟賦和區位條件設計振興目標。鄉鎮街道要克服等靠要思想,積極主動籌措資金,廣泛發動社會資本參與,打造自己的示範帶、示範點。有關部門要適應鄉村振興戰略新要求,整合資金,聯動配合,聚焦發力,把示範帶建設成為鄉村振興美麗風景線,努力實現以點帶面、由線到片的全面振興。
(三)進一步引導農村產業做大做強。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重點。各級政府要像重視工業一樣重視農村產業振興。一是重點扶持優勢產業。注重品牌帶動,大力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影響力大的國家和省級名牌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並對同類產品進行整合提高,避免無序競爭。二是推動三產融合發展。促進農業生產由簡單的種養殖模式向高效生態農業轉型升級,並拉長產業鏈,增強農村產業競爭力。大力發展優質農產品電子商務、鄉村休閒旅遊、森林康養、特色民宿經濟等,加快培育新業態。三是推動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積極引入農業院校、科研單位在我市建立相關科研基地。努力打造一批產業鏈條全、示範帶動強的現代化鄉村產業園、田園綜合體等產業發展平臺。繼續深化農村土地制度、“三位一體”合作體系和農村要素配置改革,引導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及農戶開展經營合作,促進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發展“一村一品”,帶動農民增收。
(四)進一步推進美麗鄉村“全域美”。一是加強規劃引領。結合村(社群)規模調整和新一輪國土規劃調整,及時修編村莊規劃,在建設用地等方面為鄉村振興預留髮展空間。按照市域鄉村規劃確定的特色村、重點村、一般村,因地制宜,科學合理地分類建設,引導村莊個性發展。二是繼續加強農村環境治理。鞏固提升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成果。深入抓好農村垃圾、汙水、廁所三大革命,認真推行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特別是建好農村垃圾分類處理終端設施;繼續抓好截汙納管掃尾工作,加快汙水零直排區建設;拆除一些難以改造提升的公廁,可採用嵌入式公廁替換。廣泛開展“一村萬樹”、農家庭院綠化美化等,不斷增強農村群眾對美麗鄉村建設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三是重視農村環境設施建設工程質量和後期維護問題。要加強對農村建設工程監管,積極探索解決公用設施後續維護資金來源問題,避免因質量問題或維護跟不上而影響使用、造成浪費。同時,示範帶建設、鄉村產業振興和生態環境的改善離不開人才、文化和組織振興的支撐。農村本土人才、職業農民的培育,鄉村文化建設和鄉村治理水平的提升也要不斷加強,同步推進。
鄉村振興現狀的調查報告4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部署要求,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而鄉風是一個由地方人們的生活習慣、心理特徵和文化習性長期積澱而形成的,是人們精神家園的底色。透過鄉風,人們往往可以感知當地百姓的思想修養,道德素質和文化品味。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靈魂。今年以來,區婦聯透過召開座談會、發放問卷調查表、走訪群眾、開展尋找最美家庭、美化庭院(陽臺)等活動,對全區鄉風文明進行了一次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總體情況
1、村民法律意識逐步加強,鄉村社會治安形勢較好。特別是透過近年來爭創安全社群、掃黑除惡、七五普法等行動,村民遇事靠法的行為更多了。各鎮村治安形勢逐年好轉。
2、有文化娛樂的平臺和載體。各村均有讀報亭、宣傳欄,有的村還有文化廣場、黨群服務中心、婦女兒童之家、日間照料中心,各村都有由婦女為主體建成的廣場舞隊伍。文明風氣日漸濃厚。
3、正能量、家風家訓引導村民樹立正確價值觀。各村每年評選出本村的好公婆好兒媳、最美家庭、助人為樂先進個人等,蒐集黨員、群眾家風家訓,共產黨員一句話承諾等,引導村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對良好的鄉村風氣形成起到了很好的激勵作用。
4、開展了受農民歡迎的科技、衛生、文化三下鄉活動。每年透過農口部門、人社部門、工會、婦聯等部門開展各色各樣的技能培訓、提供就業崗位,幫助村民們解決一些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5、民生工程深入人心。諸如殘疾人優撫政策、老年人優撫政策、貧困母親、困境兒童等政策讓群眾感受到黨的溫暖,拉近了黨群距離。
6、城鄉環境治理美化家園。每季度評選十佳十差,對鄉村環境治理起到了很好的激勵作用。環境優美的家庭越來越多。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群眾主體作用有待發揮。作為鄉風文明的主體,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沒有充分調動起來,一些不健康的鄉風民俗、陳規陋習、生活方式還有市場、廁所、圈舍、河流、溝渠等衛生死角仍然存在;一些群眾存在依賴思想,不主動想辦法創造財富,而是萬事找政府;群眾的自我糾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作用仍然沒有充分發揮;助人為樂、鄰里守望、孝敬老人等傳統美德仍然有待強化。
2、幹部帶動有待加強。重點人群作用發揮不明顯,部門、鎮(街)、村(居)幹部模範引領不夠。對鄉風文明建設的長期性、重要性以及豐富的內涵認識不足,認為鄉風文明建設做起來見效慢,在實際工作中措施和力度都不夠。
3、長效機制有待健全。鄉風文明建設是一項經常性的工作,也是一項“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工作,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必不可少。鄉風文明建設的責任需層層傳導,共建的合力需有效統籌,指標體系需逐步完善,先進經驗需及時總結,做到有章可循、有據可依、有法可想、有標可對,從而逐步實現鄉風文明建設的制度化、規範化。
三、工作建議
(一)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
一是延伸宣傳觸角。村(居)、組幹部與群眾接觸最多、影響最直接,要透過集中學習、外出參觀等形式讓最基層的村組幹部深化認識、入腦入心;利用“壩壩會”廣泛宣講,散發宣傳單、宣傳車流動播放等接地氣和貼近群眾生產生活的方式深入發動群眾。
二是擴大宣傳範圍。讓在家的群眾知道鄉風文明是什麼、怎麼做,同時透過手機客戶端、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去影響對家庭經濟、決策有話語權的在外務工人員。
三是豐富宣傳方式。充分利用每個村都有的廣場舞隊伍、關工委隊伍等,宣傳正能量。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組織以鄉風文明建設為主題的節目,藉助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到各鎮(街)展演。製作鄉風文明專題片(宣傳片),在公共汽車、市政LED上滾動播放。
(二)進一步美化人居環境。
一是加強農村垃圾分類工作,讓群眾養成良好的習慣;二是發動群眾參與河流、道路等公共區域垃圾的義務或有償清理。三是結合農村危房改造、土地整治、美麗鄉村建設、河道整治等工作,引導群眾規範打造庭院、房屋周邊景觀,美化家庭居住環境,力爭“一戶一風景、一村一畫卷”。
(三)進一步壓實工作責任。
一是區鄉風文明建設領導小組負責全區鄉風文明建設組織領導、統籌協調、督導考核。鄉鎮(街道)黨(工)委切實擔負領導責任,村(社群)黨組織發揮主力軍作用,市政、教委、婦聯、衛計委、建委、環保等相關部門密切配合。二是區委區政府與各成員單位、鎮(街)黨委政府與鎮屬單位、村(社)“兩委”簽訂目標責任書,將鄉風文明建設工作列為年度單項重點考核內容並加大考核權重。三是督查與年度考核相結合,優秀單位予以表彰,對重視不夠、推動不力、效果不佳的單位採取書面通報、媒體曝光、責任追究等方式進行警示。
(四)進一步發揮示範帶動作用。
一是黨員示範。透過設立“宣傳發動崗”“文明勸導崗”“幫扶引導崗”等崗位,發揮黨員的示範帶頭作用。二是巾幗示範。透過表彰“好媳婦”、“巾幗示範戶”、“最美家庭主婦”等活動,激勵女性在美化家庭環境、化解家庭矛盾、融洽鄰里關係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三是學生示範。透過徵文、演講、繪畫比賽等活動,表彰“文明少年”“好習慣標兵”等,透過學生影響家庭。四是工作示範。透過表彰在鄉風文明建設中工作突出、效果明顯的工作人員和單位,激發幹事激情。五是“村、組、戶”示範。按一定比例開展“示範村—示範組—示範戶”三級同建,表彰“最美庭院”“文明戶”等,並在顯眼處張貼公示評比結果,形成落地開花的局面。
(五)進一步倡導文明新風。
一是培育優良家風。廣泛開展誠信、孝道、勤勞等教育,
建立健全評比獎勵機制,促進家庭和睦、親人相愛、老有所養。二是培育新鄉賢文化。廣泛挖掘本地優秀基層幹部、道德模範、身邊好人等先進典型事蹟,潛移默化影響群眾的價值取向和道德觀念。三是培育文明鄉風。引導農民制定、完善村規民約,進一步發揮村規民約的約束作用。加強人民調解工作,加大矛盾糾紛的調處力度。整治農村黃賭毒、封建迷信、非法宗教、大操大辦婚喪嫁娶等突出問題。促進“要我文明”到“我要文明”的轉變。利用春節、元宵、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開展系列民間文化活動,傳承和展示地方民俗文化,留住鄉韻、記住鄉愁。
鄉村振興現狀的調查報告5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根據省委開展“大學習、大調研、大抓落實”和領導幹部蹲點調研的要求,前段時間,我們圍繞鄉村振興戰略主題,專門赴基層聯絡點——衢州市龍游縣龍洲街道xxx村開展了為期3天的蹲點調研。調研期間,調研組住農家、訪農戶,共召開由縣、街道、村幹部和村民黨員、群眾、種養植大戶、工商戶代表等參加的座談會兩個,入戶走訪村民22戶。透過蹲點調研,調研組感到,xxx村就是浙江農村發展的一個縮影,非常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是值得認真解剖的一隻“麻雀”,對於研究、思考我省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高水平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一、xxx村基本情況
xxx村位於龍游縣西南,距縣城7公里,屬半山區丘陵地段,全村地域面積3.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110畝,山地面積2970畝。相傳,xxx村的村名來自於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村名一直沿用至今。全村共轄10個自然村,共分12個村民小組,共有農戶713戶,人口1693人。近幾年,xxx村先後獲得了省衛生村、省民主法治村、市先進基層黨組織、市五好黨組織、市綠化示範村、市便民服務示範村、縣先進基層黨組織、縣法治建設示範村等榮譽稱號。
(一)黨的十八大以來xxx村發生的主要變化。改革開放4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xxx村發生了許多重大變化。
1.村民收入來源的變化。2012年xxx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23元,到20xx年達到了16342元,增長56.8%,其中工資性收入增長了79.6%,經營性收入減少了14.5%,財產性收入增長了13.9%,轉移性收入增長了6.5%。工資性收入增長的主要原因是xxx村以勞務輸出為主;經營性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村中務農人員減少和種植成本的上升;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雖有上升,但在全部收入中的佔比還不高,其中財產性收入主要是田畝租金、利息、房屋出租收入;轉移性收入主要是每年的政府補貼和補助收入。
2.村民生活條件的變化。吃的方面,2012年xxx村老百姓花在吃上面的費用平均每戶1.2萬元,20xx年提高到平均每戶1.8萬元,提高了50%。住的方面,全村農戶基本住進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住房,村裡還出現了許多別墅式庭院。行的方面,全村家用小汽車數量從2012年的63輛增長到了20xx年的155輛,增長了146%。家用消費方面,2012年全村擁有電腦的農戶為200戶,20xx年提高到了351戶,增長了75.5%。
3.村莊生態環境的變化。黨的十八大後,村裡積極響應省委、省政府號召,開展“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邊三化”、美麗鄉村建設等工作,全村汙水處理系統全部安裝到位,並實行生活汙水處理和垃圾分類;拆除違建面積4萬多平方米,道路硬化10多公里,安裝路燈120餘盞,幾乎覆蓋村內所有小路;新建公廁6個,立面改造房屋牆體和庭院綠化28戶;新建了村景觀潭、水車水碓、古窯址、健身步行道、黨建廣場、休閒公園等,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全村生態環境更加美麗。
4.村級集體經濟的變化。黨的十八大以來,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逐年增長,現在每年約有30餘萬元收入。村裡結合省級現代農業綜合示範區建設,流轉土地706畝建立種養殖基地,村集體每年增加收入約5萬元,併為村民每年增加收入70萬元,解決村勞動力70餘人,實現了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與村民增收致富共贏。
5.村級基層治理的變化。一是用活“村情通+民情檔案”,將最基本的“村務公開、戶籍、土地、建房、務工”等40餘項資訊電子化、掌上化,實行分級管理、動態更新;二是建好“村情通+民情驛站”,按照“最多跑一次”改革要求,建設村網上代辦服務點,讓群眾享有無差別的“掌上服務”;三是推進“村情通+民情溝通”,實時公佈黨員幹部做實事、村級重要事項、熱點問題情況,接受群眾點贊、監督、評議。
6.村級組織建設的變化。一是創新“村情通+農村黨建”,依託“村情通”平臺,將黨支部建在平臺上、黨小組建在網格上、群團建在群眾“指尖”上,使農村黨員“離家不離黨、流動不流失”。二是推行“五組一聯”機制和“先鋒紅卡”工程,積極調動廣大無職黨員主動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做好事;三是推行服務群眾“三定三包三評”機制,對黨員服務群眾的事項“月度計積分、季度亮星級、年度評指數”,並把結果作為年底評優評先和考核獎勵的重要依據。
(二)xxx村村民的感受。調研組充分感受到,這幾年xxx村發生的重大變化,老百姓都有著同樣的感受:一是對黨擁護,充滿感激。不管是參加座談會的黨員、群眾,還是入戶走訪的22戶村民,都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發自內心地擁護。二是對生活普遍感到滿意,獲得感強。每到一戶,在與村民的交流中,都感到村民對生活現狀普遍感到滿意,生活的獲得感、幸福感比較強。三是對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充滿期待。走訪過程中,老百姓談得比較多的是,希望村裡的綠化搞得再好一些,能多種一些樹,村裡的主幹道能夠拓寬一些,也希望把停車場建設提上議事日程,優質的醫療資源能夠下沉到農村等,表達了對更加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
(三)xxx村發生變化的原因分析。黨的十八大以來xxx村發生的重大變化,是歷史性和根本性的:一是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各級黨委、政府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大力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加快美麗鄉村建設成果向經濟成果轉化,積極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有效促進了農民收入較快增長。特別是近年來全省開展的“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美麗鄉村建設等行動,在促進農村發展的同時,極大地改善了農村生態環境,增加了農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二是有一個好的“領頭雁”和一個好的基層組織。實踐證明,農村有沒有一個好的“領頭雁”,有沒有一個好的基層組織,事關農村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座談和走訪過程中,許多村民都對村支部書記和村兩委班子工作給予了肯定和點贊。三是有一個好的鄉風和民風。走訪過程中,調研組成員都有一個普遍的感受,就是xxx村“民風樸實、百姓勤勞”。xxx村的變化,離不開一個好的鄉風民風,離不開村民的勤勞、樸實。
二、需要引起關注和重視的幾個問題
透過蹲點調研,解剖xxx村這隻“麻雀”,調研組發現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需要引起關注和重視的一些問題。
(一)農村黨組織建設問題。從xxx村基層黨建工作來看,黨支部作用發揮充分,總體贏得了群眾點贊,但也存在全村年輕黨員偏少、黨員受教育程度相對偏低等問題。如xxx村85名黨員中,35歲以下黨員只有5名,佔總數的5.9%,全村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黨員才7名,佔總數的8.24%,農村黨員的結構問題需要進一步引起關注和重視。
(二)農民增收和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問題。從農民收入看,20xx年xxx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42元,既低於全省平均水平(24956元),也低於衢州平均水平(20225元)。在16342元收入的構成中,工資性收入為13554元,佔比82.9%,高出全省(61.9%)21個百分點,經營性收入1315元,只佔8.04%,低於全省(24.5%)16.46個百分點,印證了xxx村以勞務輸出為主的實際情況,說明離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還有很大差距。從集體經濟收入看,xxx村集體經濟收入每年為30多萬元,主要依靠租金和分紅,結構和層次還不是太高。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特別要重視集體經濟構成問題,尤其要增強集體經濟的“造血”功能,提高農村集體經濟收入的可持續性。
(三)農村產業振興問題。從xxx村整體情況看,全村農產品特色還不明顯,種養殖規模普遍不大,還沒有形成產業集聚效應,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農村產業如何形成規模效應、提高社會化保障水平,以及透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利用“網際網路+”等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促進農村產業振興,值得思考與重視。
(四)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調研組入戶走訪的22戶農戶中,20世紀70年代出生的只有兩戶,其餘均為上世紀40、50、60年代出生,很多家庭平時只有老兩口在家,孩子大多在外求學、打工或者學校畢業以後留在外地工作,特別是現在浙江農村對教育越來越重視,農村子女在外求學或者畢業後在外工作的越來越多。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鄉村振興,關鍵在人,如果沒有人,沒有勞動力,不僅糧食安全談不上,現代農業談不上,鄉村振興更談不上。對當前比較突出的農村人口老齡化等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關注和重視。
(五)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問題。從教育來看,走訪過程中,村民最大的希望是孩子上學有接送的校車,特別是對於父母在外打工需要爺爺奶奶接送的,老人感到力不從心。從就醫來看,xxx村鄉村醫生今年71歲,年齡偏大,不會電腦操作,對病情只能作一些基本處理,走訪過程中村民也希望優質醫療資源能下沉到村。從參保情況看,20xx年xxx村合計參保1672人,佔戶籍總人口的98.76%,全村參保城鄉居民養老保險570人,退休人員平均待遇為168.6元/月。農村醫保、養老保險事關打破城鄉二元體制,需要在統籌考慮支付能力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符合農村特色的社保體系。
(六)城鄉統籌發展問題。像xxx村離龍游縣城只有10多分鐘車程,對類似離城市和城鎮距離較近的鄉村,要積極探索在規劃佈局、要素配置、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生態保護等各個方面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謀劃,逐步實現城鄉居民基本權益平等化、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居民收入均衡化、城鄉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鄉產業發展融合化。因此,對於城鄉統籌發展,不能千篇一律,必須因地制宜、因村制宜。
三、對策建議
第一,要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進一步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一是要加強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建設,進一步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鞏固農村黨組織在農村的領導地位。二是要進一步突出服務功能。要結合“最多跑一次”改革推進農村便民服務中心建設,推動鄉村綜治工作、市場監管、綜合執法、便民服務“四大平臺”向村級延伸,努力消除城鄉之間的資料鴻溝、資訊孤島,讓資料多跑路、農民群眾少跑腿。三是要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黨員和黨組織骨幹隊伍建設。特別是要大力加強農村基層帶頭人隊伍建設,加大在農村致富帶頭人、鄉土人才、鄉賢、務工經商返鄉人員、退役士兵、優秀大學生村官等黨員中優選村黨組織書記。要加強農村基層黨員幹部後備力量建設,注重在農村現有優秀人員、青年農民、在外農民工中的優秀分子中培養和發展黨員,切實改善農村黨員的年齡、知識結構。
第二,要做大做強農村產業,進一步提升農村集體經濟活力。一方面,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高效、生態、高質為導向,大力推進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加快推進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農村土地資源。今年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啟動百鄉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程,下一步要規劃和試點先行,前提是農民的利益得到優先保障。
第三,要做實做細農村民生保障各項工作,進一步提升農民群眾的滿意度、幸福感。一是要大力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優先發展農村教育事業,辦好必要的鄉村小規模學校,透過多種措施進一步提升農村基礎教育整體水平;要在實施“雙下沉、兩提升”工程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快高水平醫療聯合體和縣域醫療服務共同體建設,加快培育鄉村全科醫生,彌補鄉村醫生“短板”;要高度重視農村老齡化和留守老人問題研究,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滿足農村養老需要。二是要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總的原則建議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深化全省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建設,加強與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醫療救助及其他醫療保障制度有機銜接,推進被徵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與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銜接,加強對農村困難人群的保障,深化農村精準扶貧問題研究,完善精準幫扶機制,確保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第四,要因村制宜加大城鄉統籌力度,進一步提升城鄉一體化發展水平。要充分利用城市和農村兩種資源,統一謀劃,使臨近城市的農村,不僅能夠享受城市生活的便利,也能享受農村生活的寧靜,透過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真正“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特別是要結合大花園建設行動,持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大力推進農村“汙水革命”“垃圾革命”“廁所革命”,加強農村綠化,推動農村形成一戶一處景、一村一幅畫,充分展現詩畫浙江的美麗風光,使農村真正成為生態宜居的美好家園。
第五,要加強農村基層治理,進一步提升鄉村治理水平。一是要不斷創新農村治理的組織形式。特別是要積極培育有地方特色和時代精神的新鄉賢文化,鼓勵發展鄉賢理事會、參事會、議事會等鄉賢組織,推動從農村走出去的企業家、黨政幹部、專家學者、醫生教師、技能人才等回饋故里;二是要大力推進農村治理的數字化轉型。加快推進“基層治理四平臺”向村級延伸,完善村便民服務中心,努力實現群眾辦事不出村;三是要堅持自治為基、法治為本、德治為先,完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結合”的聯動體系,深入開展平安鄉村建設,特別是要結合當前正在開展的掃黑除惡行動,堅決打擊農村黑惡勢力、宗族惡勢力,推進農村“雪亮工程”建設,確保鄉村振興有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