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讀後感

《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讀後感

  《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是尼采三十歲時發表的一部充滿激情的著作,以叔本華為範例,闡述了他對哲學家的品格、哲學的使命、哲學與人生及時代的關係等重大問題的看法。下面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讀後感【1】

  我認為,一所好的學校,老師應成為教育家,而不是教書匠。近代世界著名 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曾經說過:“我們所期望的老師不僅僅是一個講授者, 僅僅滿足於傳達現成的答案,而是善於激發學生主動探究事物的導師。”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也曾說過:“如果學生不能籌劃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 自己尋找出路,他就學不到什麼;即使他能背出一些百分之百正確的答案,他還 是學不到什麼。”但縱觀當下的教育模式,重考試分數輕知識運用等依然在主導 著我們對人才的培養。 而真正的教育並不只等於考試。因為教育不是訓練人們成為馴服的工具,去 為他人的利益服務, 教育應該是對受教育者人格的完善,教育是幫助人們瞭解自 己的潛在能力,提高自己的判斷能力,增強自己的學習能力,形成自己的價值觀 以應對未來不可知的變化,增強個人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民主社會中,履行自己 的社會責任,並最大限度地行使主宰自己命運的權利。 “高分+高能”才是評價學生的標準。人和人是不一樣的,學習的目的是為 了獲得知識、 學會學習、 學會生存; 學習的方法是透過聯絡生活實際, 在做中學, 在學中做;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順從,而是學會管理自己,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基 礎。 這決定了老師不僅要重視學生知識的學習,更要重視學生個人能力的培養。 因此,“高分+高能”才是正確評價學生的科學標準。

  好學生的標準應該是富於想象力,具有創造力和自學能力。好老師的標準應 該是善於觀察和把握每個孩子的特點。 好學校的標準則是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能 力、與人交往的能力和各種生存能力。 我們應用教育智慧教智慧學生。 縱觀國內外, 關於教育本質的探討日漸深入, 這些探討所迸發出的.教育思想, 逐漸聚合成教育的智慧。如果將這些智慧運用到 教育中,就形成了智慧教育,比如: 知識是找出來的,不是教出來、灌出來和背出來的。 能力的獲得不是靠發奮苦讀,而是靠會學、巧學。 學生沒有動起來,再好的老師也無能為力。 學生不是不學,不是少學,而是用智慧的方法去學。 學生不體驗、不參與,很難真正掌握知識。 因此,教育家對於教師而已,就是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在快樂 中學習,在快樂中進步,在快樂中成長。

  《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讀後感【2】

  因為喜歡周國平的文章,就理所當然的認為周國平翻譯的尼采的作品一樣可以讀得懂、喜歡讀。這種想當然的感覺讓我在讀書過程中越來越強烈。前面的部分基本上沒有讀懂,後面的兩部分還能讀得懂。

  “每個人的自我都是獨一無二、不可重複的,每個人都理應在唯一的一次人生中實現這個自我的價值。”“其實每個人心裡都明白,作為一個獨一無二的事物,他在世上只存在一次,不會再有第二次這樣的巧合,能把如此極其紛繁的許多元素又湊到一起,組合成一個像他現在所是的個體。他明白這一點,可是他把它像虧心事一樣地隱瞞著——為什麼呢?”“因為懼怕鄰人,鄰人要維護習俗,用習俗包裹自己。”“然而,是什麼東西迫使一個人懼怕鄰人,隨大流地思考和行動,而不是快快樂樂地做他自己呢?”“人們的懶惰甚於怯懦,他們恰恰最懼怕絕對的真誠和坦白可能加於他們的負擔。”每個人都生活在群體之中,受輿論、習俗的限制,束縛了行動、思想,這是懶惰的表現,是隨大流的思想。

  尼采分析了哲學家與學者的不同:“一個學者決不可能成為一個哲學家……哲學家不僅是一個大思想家,而且也是一個真實的人;而一個真實的人何嘗脫胎於一個學者呢?”“學者讓概念、意見、掌故、書本橫插在自己和事物之間”大學裡的哲學家是為國家服務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哲學家,哲學家的思考不應該受時空的限制,也不是能給學生上課就馬上有的感悟。同時,大學哲學家培養出來的大學生反觀他們的老師,也會發現這一現象。

  讀這本書感悟很粗淺,寫得也沒很用心。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