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在高處》讀後感(精選12篇)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精選12篇)

  這是個匆忙的世界,我們總是在為心中的那些目標,為了前程而奔忙,封鎖了心中的溫情。生命如一列不回頭的火車,我坐在窗邊,窗外風呼嘯而過,是否,下一站,就能看見久違的溫情。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自由在高處》讀後感,歡迎閱讀參考!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 篇1

  最近讀了熊培雲《自由在高處》一書。讀罷此書,深深感受到熊培雲把寫作當成了推動時代進步的使命,並一點點地努力著。“以獨立之志,做合群之事,以思想與良心去擔當”,希冀讓我們所處的時代成為更好的時代。

  熊培雲的文章,既有理性,又有心靈,讓我們感受到他文字的安寧豁朗、樂觀寬容與爛漫純樸。他依靠自己的經驗和理性發言,做著思維的訓練,思想的加法。

  最重要的是,這本書向我們傳達了一種樂觀向上、頑強生活的態度。他特別注重生活,他認為生活可以讓一個人獲得自由。“沒有比生活更古老的過去,也沒有比生活更高遠的未來。”“改變不了大環境,就改變小環境。小環境改變了,大環境也會隨之改變。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決定太陽幾點升起,但能決定自己幾點起床。”大環境可以決定一個人的自由度,但是個體的內心也有一個小環境,它有你對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權。對生命的體悟,對世界的理解,都可以讓你獲得足夠的獨立和自由,以推動社會的發展。

  他的自由之思想、獨立之人格、寬容之精神、樂觀之態度、人文之關懷,正是這個熱言時代有稀缺的,也是我們所需要汲取的時代養分和生活營養。

  《自由在高處》如同陽光從高處照下,讓我想起了海子的詩,“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願我們都有一個燦爛的前程,願我們都在塵世獲得幸福,願我們都有一所得以自由的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 篇2

  讀這本書,是因為書名吸引了我。正如我最喜歡一個演講,馬丁路德金的《I have a dream》,其中的自由和平等就是引起心靈共振的關鍵詞。相信在每個人的心底,都有一種力量,它潛伏在意識深處,如果被喚起,必然蓬勃向上,綻放出超越現實的力量,引領我們走向自由的高處。

  問題是,自由在哪裡?

  人,生來不自由。年幼時,有父母的限制,老師的管制。成年後,有家庭的約束,工作中的各項規定,法律和道德約束。什麼才是真正的自由?

  我看過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你怎麼知道你是人?”的確,人本就是一種動物而已,從本質上看,和地上的螞蟻是一樣的。當我們一腳踩過一窩螞蟻時,正如地震傾覆我們的房屋,有些人倖存,有些人逝去,如此的簡單,如此的不可抗拒。世界是如此殘酷,生命也很脆弱,所以有很大一部分人,從出生就如那工蟻一般,慢慢長大,出去找尋食物,蓋房子,飼養幼蟻,死去。自由對我們的意義在哪裡?就是去東面找麵包屑,還是去西面找麵包屑的問題?!

  工蟻的世界無法懂,人的世界更難懂。

  熊培雲說,真正的自由源自內心的渴望,是不斷的獨立思考開出的花朵。可以具體到一件事,也可以是對夢想的追尋。所以個體對自由的感受是千差萬別的,並且是不斷變化的。能捍衛自己自由的,永遠只有自己。

  歌德說,如果有一個人宣稱他是自由的,那他必然是受限制的;反之,如果有一個人宣稱他是受限制的,那他也是自由的。

  自由在哪裡?似乎很難找到答案,找尋一下屬於自己的那朵思想之花,或許那就是自由的燈塔。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 篇3

  因為有書可讀,所以人類還不那麼寂寞。不斷地找書看,所以每隔一段時間總能遇上令自己怦然心動的好書,《自由在高處》就是暑假裡的怦然心動。

  《自由在高處》作者熊培雲,新聞工作者。他的文字清醒、寬容、理性、有一種溫和向上的力量,他用他的文字構建一個有情懷的、自由的、人本的理想世界。人本生而自由,卻在社會生活中失去自由,我們並非毫無選擇,需要獲得自由,必須站在高處,這裡的"高處",是精神的"高處"。書不僅在教我們如何看待自由,也告訴我們如果獲取、追求自由,即自救。

  天賦人權,實際就是強調個體自由,有了個體自由,透過自由實現更多的權利從而走向平等,先有個體的自由,再創造集體的自由。而我們已經失去太多的自由,書中就列舉了諸多的社會怪現象,比如許多人的成功是"豪車、名宅",被物慾綁架,於是我們看到人們的恐懼,為他人的富有自悲自嘆,生活只是生存,看似一生追求佔有物品,全然不知是物品佔有我們,我們忘記了最真實的生活應該是"坐在時間的溪水裡垂釣天上的星星,不必終日奔波於風塵。看大地寒來暑往,四季消長分明;看種子播撒信念,古樹支起蒼穹。"

  這也讓我想起早起隨媽媽買菜時看到城管與攤販的爭執。在菜市場前面的小路上,天剛亮就有農家人帶著自己的種的菜在那售賣,多是老人,自己種,當天摘當天賣,不會打什麼化學劑,只是依靠勞動賺點生活來源,菜市場的攤位對他們而言成本太高。每天去買菜我偏愛去此,一是新鮮,二因不是大棚菜,原生態,多買點還很便宜,一天的生活就在這樣的買賣中拉開序幕,這本是一件生活極平常卻也美好的事情,多麼生活的畫面。然而城管卻會因為城市管理等理由驅趕他們,到底是這買賣的平常生活場景有違城市形象,還是這些野蠻地驅趕破壞這一生活場景?菜市場裡靠著監管仍有各種不安全食品,這些攤販買賣緊靠著人與人之間簡單的信任一樣吃得健康,被賦予權利的執法者為何要以維護的理由綁架被維護者的選擇呢?

  再比如一到情人節、聖誕節,看大街上節日氣氛濃厚,有些人卻對這保持劍拔弩張的姿態,曾有十位博士聯署抵制聖誕節。這不過又是衛道者們借傳統的名義給人們選擇生活的自由加手銬腳鐐,文明是公共精神產品,不該有東西方之分,文明的交流應該是疊加而不是消減,至少選擇過什麼節,是我自己的自由。

  書中還有談到被過度的資訊包圍。環顧身邊所有人,無一不是活在各種資訊裡,家裡、路上、車上,都是低頭族,大家都沉浸在手機資訊中,走在路上,沒有問候的笑容,更難聽到一句簡單的問候。記得周國平在《妞妞》中說到自己在國外的生活,他住在學校附近,早上傍晚總會帶孩子散步,那時的妞妞特別愛笑,因為他們在路上總是會有很多停下來看看這個可愛的中國女孩,跟她打招呼,贈以笑臉。我們應該找到自己的不知情權,追求不被資訊包圍的自由。"你即你自由",許多的不自由是自己施加的,我們可以做自己生活的主宰,選擇自己世界的自由。當我們心中沒有那麼多被監視,努力按自己的意願行事,我們會比想象中自由,衝破看得見的枷鎖,自救,個體自救才會讓集體被救。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 篇4

  在不自由的環境裡給自由——讀《自由在高處》

  許多人都知道帕特里克,那句將好轉高的名言:“不自由,毋寧死”生活在今天的中國,這樣一個“自由”變成“目曲”的地方,我們是不是就可以放縱沉淪,苟且悲觀度日了呢?《自由在高處》告訴我們在枷鎖之中,我們仍可做自己生活的主宰。“不自由,任可活”。

  曾經有人做過一個跳蚤實驗,它們在正常情況下可以跳三米高、接下來,在一米高的地方放置一塊透明的玻璃板組個它們於兩米以上的地方,於是跳蚤再怎麼努力,也只能跳在一米的地方了。鍋一段時間,實驗者把玻璃拿掉,跳蚤卻不知道它又可以隨心所欲地彈跳了。它永遠就又能夠跳一米了。

  類似結果的實驗有很多。它們說明這人是如何變得不自由的。人是社會人,與外界的接觸所得的對於世界的感官,往往決定了一個人的觀念,行為,人生。於是,誰不希望臉上永遠是一副沒有受過欺負的表情呢?可是長久以來,我生長的國度時時刻刻都在為我培養一種緊張感。勝過經驗中的患難與挫折也教會人們學乘,撞了南牆要及時回頭。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又怎麼可能每天都自信滿滿的,沒有被欺負過的表情呢?於是,人們學會了縮手縮腳,畏首畏尾。大膽的念頭先被自己掐死了,與眾不同的行為先被自己扼殺了。自己為自己裝上鍊栲枷鎖,人就變成了那隻只能跳一米高的跳蚤。

  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裡寫道:“人類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傑作!多麼高貴的理性,多麼偉大的力量,多麼優美的儀表,多麼文雅的舉止,在行動上多麼像一個天使,在指揮上多麼想一個天禪!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我想,人最偉大的地方或許在於能夠抽象的思考。比如,在這樣不太自由的環境裡,如何自己解脫出去。這大概也就是熊培雲寫這本書的目的。

  當然,實際情況是,及時告訴自己高塔裡沒有監護者,鼓起勇氣按自己的醫院去做事,有時你驚喜地發現你的確是自由的,而有時候,拿看得見的枷鎖仍然在綁縛著我們。在這時候,就需要進行自救了,自救是對枷鎖的反叛,不管是正面還是側面,不管是直接還是間接,不管是直接衝擊還是曲徑保全。自救是自我救贖,如同書中提到的易卜生的話:“有的時候我真覺得全世界像海上撞沉了的船,最要緊的還是就出自己。”而且我還相信,每個人所做的點點滴滴,最終會凝成巨流,奔出山口,走向開闊的茫茫平原。

  你即你自由。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 篇5

  讀完熊培雲的《自由在高處》很是感慨,書著重表達的理念:相信沒有人能剝奪你的自由,相信You the freedom。熊培雲認為自由是兩層涵義,一種Liberty強調自由選擇權,另一種Freedom偏重個體自由,意志的自由。當今混沌的世界,我們常常限於思維的困境,人為物役,困頓於單位文化,社會輿論,抑或僵化的體制。在各種壓力誘惑接踵而至,我們常埋頭憂心忡忡忙於生計,孜孜不倦追求財富地位。很多時候,我們只能無奈承認,許多夢想一直只能隱匿於心中。

  即使在不自由的環境中,生活仍是可以選擇的,是有希望的。因為你即你選擇,你的世界也在於你如何選擇。曾經瘋狂地著迷三毛,讀她寫過的每本書,為她與荷西大起大落的愛情故事嘆息不已。三毛瘋狂迷戀撒哈拉沙漠,她一生都視若珍寶的結婚禮物,也竟是荷西在茫茫沙漠中尋覓到的一副完整的駱駝頭骨。撒哈拉,這是個平凡人無法接觸的世界,三毛卻帶著點嬉皮的筆觸道出一個不一樣有血有肉的精彩的世界。我想,她是熱愛的,對大自然富有感恩之心,即使在貧瘠艱辛的生活下,依然能夠精彩勇敢地生活,給自己創造了一個浪漫瑰麗的世界。並在這個世界裡不斷尋找內心真實的自我,透視人生,洗滌心靈。反問平凡的我們,如果生處在如此環境,是否依能充滿樂觀和感恩之情地生活?!

  人是可以自主地生活,現在的中國,我們所能感覺到的不自由,常常說沒時間實現環球的夢,沒精力實現隱匿恬美田園,很多時候是自我施加的,我們沒勇氣克服惰性,害怕體驗另一種生活方式罷了。任何人都不能剝奪我們的自由態度,即便生不逢時,我們仍可以堅定信仰,活出自己的精彩,你即你選擇!

  自由在高處,想要做個心靈自由的人,我們必須跳脫於時代輿論的枷鎖,跳脫於只有左右狹隘思維方式,跳脫於單位思考人生,在高出張望,以內心尺度衡量人生。今年1月份曾在香港觀摩史詩音樂大劇孤星淚(也叫悲慘世界),這是一部集贖罪、自由、革命、命運、顛沛、逃亡、愛情為深沉大劇,因為革命這個敏感的話題而與內地失之交臂,甚是遺憾。不斷自我救贖的冉阿讓,他總是給自己一個存在世上,有意義的理由,做他認為有意義的事情,像在法庭報告自己是罪犯,救追蹤自己多年的死對頭警察沙威,隱瞞自己救人英雄的事實。而一直勤勤懇懇的雷厲風行的警察沙威,牢牢地遵守警察的天職,道德感極強,誓要緝拿犯人歸案,不論是否有罪,當冉阿讓救了他,放了他,他堅守了幾十年的準則突然受到了衝擊,對自己的信仰產生衝擊,最終受不了煎熬跳河自殺。悲慘世界之所以悲慘,人人無法在大環境裡保持自己小小的願望,冉阿讓平靜生活的願望,沙威恪盡職守的願望。你不得不懷疑這個世界所強加給的種.種標準,我是不是個罪犯,我是不是個壞人,我是不是個Loser。

  因而,有時候我們也應該慶幸,我們生活在一個相對自由的環境,我們的國家比我們想象的自由。在這個大環境下,我們可以自主選擇自己內心的小環境,那裡有我們對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權。正如作者所說,小環境完全取決於你的覺悟,取決於你對生命、對世界的理解。只要你足夠獨立和自由,你可以勇敢選擇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正如梁文道看著我們這一代的青年:臺灣、香港、日本已經走入一個相對穩定、甚至衰老的社會,而大陸還在往前,視窗很大。我們需要的是,充滿希望的、很光明的心態,相信時代在前進,相信中國在朝向更好前行。

  作者說,一個人,既要守住自己心靈的邊界,同時又要有開放的思想。而我要說,一個人,既要有悲憫情懷,有所作為;同時又要聽從內心,默許自己一份自由。這是我的人生,我必須讓她自由。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 篇6

  《自由在高處》是一本有思想的書,讀了這本書,我們能夠獲取許多珍貴的思想,我們能夠用更獨特的角度重新審視這個社會,我們甚至能夠透過這本書更好地瞭解自己,用文字來解放自己。《自由在高處》不是簡單的社會評論,作者熊培雲在評論各種社會現象的同時不斷地啟發讀者,讓讀者不得不懷著批判與質疑來閱讀這本充滿思想的大作。

  在忙碌的生活中抽出一點時間快速地瀏覽這本書,這不是一本需要每一句都得細細品讀的美文集,你只要用心去品味,這本書就能給你帶來非凡的感受,你會在不知不覺中開始思考,思考書中談及的自由與責任。

  "每個人都應該是自己人生的領導者。那些能夠帶領千軍萬馬的人,未必能帶領好自己。要麼成為自己,要麼一無所成。"這是此書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的一句話。"領導自己的人生"看似簡單,但在現實生活中能夠做到這樣的人卻甚是寥寥。如今有多少學生能領導自己而不是被分數所領導呢?也許多數人會說沒有分數就沒有以後考學的保證,但如果我們一直只被分數所領導,而不是用自己的思想領導自己去走我們嚮往的那條路,那麼我們無疑會成為那些放棄自由的流浪者,在缺少思想財富的生活中麻木地活著。

  社會上有太多希望帶領千軍萬馬的人,但他們往往連自己都無法帶領好,正如新聞上頻頻出現的腐敗官員,或許昨天他還在大會上慷慨激昂地呼籲大家反腐反貪,希望帶領著大家堅定正確的道路,而在今天他卻因貪汙被打下馬。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自由與責任是密不可分的。在生活中,我們不知不覺中就失去了自由,被套上無形的枷鎖;但自由過度,又有太多的人看不到責任的邊界。

  在這個圍繞自由的話題中,作者還談及了那位在瓦爾登湖離群索居的.梭羅。在我看來,真正的自由是像梭羅這樣的生活,在那樣的生活中,我們不必害怕時間的不夠用,不必為了討好別人而偽裝自己,我們可以盡情思想,在這安靜的環境中獲得物慾與成功之外的自由。

  "在那裡,你可以坐在時間的溪水裡垂釣天上的星星,不必終日奔波於風塵。看大地寒來暑往,四季消長分明;看種子播撒信念,古樹支起蒼穹。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 篇7

  《自由在高處》這是一本20xx年1月1日由新型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同時也是國家圖書館天津圖書獎獲圖書。

  自由,每個人都在嚮往,帕特克里曾說過:"不自由,毋寧死。"熊培雲卻說:"不自由,仍可活。"自由與自救是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示,我們每個人每天幾乎都在自由與自救中糾結著、矛盾著,在這本書中我看到了另一種自由,那就是"生活自由、思想自由"。生活中,我們每個人或許都會經歷一個個轉型期,在這個轉型期中有的人不知所措,有的人在各種利弊中糾結著、徘徊著。熊培雲告訴我們:改變不了大環境,就改變小環境。小環境改變了,大環境也會隨之改變,那就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決定太陽幾點升起,但能決定自己幾點起床。在我們的工作中以甜美的微笑、真誠的態度待人,創造和諧的工作氛圍,透過小環境的改變來影響大環境。努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讓自己的人生更加燦爛美好。

  精心而立,不難發現,在我失意時,《自由在高處》有我心靈的契合:"偶爾走失,從未離開。沒有比生活更古老的過去,也沒有比生活更高遠的未來。"當我困惑時,《自由在高處》給我指引:"沒有誰的人生可以複製,你也沒有必要去複製,你只要做最好的自己,時代也一樣,沒有誰可以回到已然逝去的時代。人們總相信眼見為實,卻忘了提取意義時存在的視覺盲區。"當我自滿時,《自由在高處》給我警醒:"有什麼樣的心靈,就會有什麼樣的目光。傳播學理論同樣認為,任何意義的完成,關鍵在於資訊的接收者。一方面,它意味著我們因此獲得瞭解釋生活的主動性。另一方面,也意味著我們可能因為自己的偏見對資訊傳送者進行觀念上的附會與迫害。"

  這本書是一本適合慢慢閱讀的書籍,翻開的每一頁,看到的每一句,都是一種人生的啟迪和對自由另一種詮釋。他用一種獨特的語言將我們視若無睹或仿徨無計的問題都一一剖析開,讓我們無形頓挫,更讓我們看到了物質的本身以及問題的核心。我們不去評判他本身的對錯,只是跟著這樣一位作者領略他的思想以及精神世界,感知自由的另一種迷人風采。而且我相信,每一個人為追求自由所做的點點滴滴,最終會凝成巨流,奔出山口,走向開闊的茫茫平原。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 篇8

  看完這本書,感慨真的很多,我印象最深的一部分是“第六種自由”,我在心裡對自由的模糊概念慢慢的清楚起來,這本書引發了我對自由的思考,並且我一直在想,怎樣我才算是真正的自由?在中國這樣的一種政治體制下,我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嗎?

  熊先生的文筆犀利中不乏幽默感,通常不經意的一句話,就讓我們想到很多。自由不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而是自己做了選擇之後,堅持自己的觀點,不要左右搖擺,學會了選擇,就學會了自由。一個人,沒有自己的思考是很可悲的。如果禁錮了一個人的思想,那麼,就算他的身體再自由,也是假的自由。

  現在社會上有這樣一種現象,我們總是“被...”。被選擇、被就業、被失業,被……我們的自由在某一方面就被莫名的被佔有了。很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父母對孩子的“被選擇”,給孩子選擇學校、選擇朋友、選擇伴侶。

  這些建立在他們是長輩、他們有錢、有經驗的基礎上,好聽一點是避免孩子走彎路,但是實際上呢,孩子失去了自己自由選擇的機會。這樣的例子很多,我們總是在沒管好自己的同時,侵犯別人的自由。

  自由是每個人都非常渴望的,但是想要得到自由,是需要付出代價的。這個國家沒有絕對的自由,也不可能給一個自然人絕對的自由。雖然說在生活中,自由往往是遙不可及的,但是,不是抱怨任何人,因為自由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你有正確的觀點,就大膽的行動衝出那些所謂的禁錮,去看看外面自由的世界。

  前面也說道,一個人身體上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思想上的自由以及自己意願下的選擇才是自由的體現。喬布斯說:“你需尋得所愛。”找到自己的愛好之後,併為之奮鬥,我想這就是自由的真諦了吧,縱然一開始,我們會面對很多的挫折和挑戰,自由不是那麼的輕易就能得到。但是堅持下去,堅持自己的所愛,總有一片天是屬於你的,供你自由飛翔。我們才剛剛開始,面對未來,我們要學會一步一個腳印的走下去。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 篇9

  熊培雲新書《自由在高處》的封面人物是一尊雕塑的素描,這尊雕塑的名字叫“自我塑造者”,人如其名,他是一個右手執錘,左手執鑿,正在把自己從石頭裡雕刻成人形的人。用一句話去概括這本書的內容:自由在高處,欲得需自塑。透過閱讀這本書,可以瞭解這本書所做的其實就是三件事:

  一、幫你意識到枷鎖所在;

  二、幫你掙脫枷鎖,或者如果暫時不可能,至少讓你學會帶著枷鎖舞蹈;

  三、帶你尋求自由思想的愉悅。

  當然,自由任何時候都不是唾手可得,帕得裡克說“不自由,毋寧死”,熊培雲則說“不自由,仍可活”。在生活中,也許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束縛你的那些枷鎖,但你仍然有思想的自由,更多時候,只要你想到自己在枷鎖下仍然能做的那些事,就會感到它的分量已經輕了一半;只要你超越逆境,盤活自由,拓展生存,積極生活,你已經給了自己心靈的自由。這就是“不自由,仍可活”的意義,正如我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面對的環境可能不盡人意,也可能存在這樣和那樣的問題。

  但是能夠立足現實,積極工作的人往往就能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績,郭娜陸地航空班就印證了這一點,她們在平凡的崗位從細節小處下功夫,不斷創新服務,改進和提高工作方法和服務水平。以熱忱的態度、真誠的付出對待來往的乘客,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了不平凡的事蹟,獲得了社會的讚譽和承認。而在我們的工作中就應該保持這種積極向上的工作態度,具備她們這種急司乘人員所急,想司乘人員所想的服務理念,熱情為過往司乘服務,確保青銀高速的路暢人和。

  我們應該多讀熊培雲的文字。他的文字,讓我們體會到生活之必要、自由之思想、獨立之人格、寬容之精神、樂觀之態度、人文之關懷。讓我們看到自由就在高處等著我們去摘取。他的樂觀並非盲目的,透過他的文字我們看到他在理性分析之下的積極與樂觀。我們同時也應該學著熊培雲的姿態,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自己人生的領導者,正如“你不能決定太陽幾點升起,但能決定自己幾點起床”所言。雖然我們改變不了大環境,但是我們可以改變環境。在我們的工作中以甜美的微笑、真誠的態度待人,創造和諧的工作氛圍,透過小環境的改變來影響大環境。努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讓自己的人生更加燦爛美好。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 篇10

  《自由在高處》從不同角度解僱分析了當今中國社會存在的諸多怪象,最根本的價值觀念與西文主流價值觀念的差異,對人生觀價值觀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生活的價值及意義,國家與社會在存在,自由、平等、博愛的價值,集中營是用來做什麼的,體制內的弱者面臨的制度因素,“風能進,雨能進,國王的衛兵不能進“體現著對個體主權的尊重和保護,二等於多少體現的觀念改變,人是時間單位體現個人的創造價值,國界與自由全新意義等等。

  回顧現實與理想,我們想得太多,學得太少,做得太少,調研實踐得太少。對比西方價值觀念,總強調意識形態差異,而相互學習、借鑑比太少。現階段,無論東西文化、南北差異,都是全球文明文化的組織部分,都應主動學習,相互交流。

  追尋思想的自由。現階段,由於教育體系、教育方式、教育內容的束縛和差異,總是自覺不自覺得學習到的理論、價值、觀念,與現實社會存在種種現象相矛盾,也相交織,種種規則、潛規則勝行於道,打破了人們既有傳統觀念和價值,需要學習更多的經濟學、社會學、西方經典理論學來審視中國社會現狀和發展趨勢,培養和修正個人的價值認同,正確辨別正負是非,放飛個人自由思想。更要大膽地說出你的不高興。龍應臺:“不要以為你是大學教授,所以研究比較重要;不要以為你是殺豬的,所以沒有人會聽你的話;不要以為你是大學生,不夠資格管理社會。你今天不生氣,不站出來的話,明天……還有我,還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為沉默的犧牲者,受害人?如果你有種,有良心,你現在就去告訴你人公僕立法委員會,告訴衛生署,告訴環保局:你受夠了,你很生氣!你一定要很大聲地說。”

  尋找選擇的自由。李開復給中國大學生的信中,多次提及選擇的權利和智慧。正如李開復所說,“有勇氣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有胸懷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有智慧來分辨兩者的不同。”不要一味地看到被選擇,更應積極地面對新生活,適應新環境,當前我們每個人都面臨被選擇,從小學升初中,到大學被錄取及面臨就業,也許直至工作後崗位的多次調整都看似被動的過程,反思之中,不選擇也一種選擇,被選擇也是你生活學習訓練的結果之一。1.01^365=37.87,0.99^365=0.03。兩者起點是如此接進而結果差距是如此之大,這恰恰是你自由選擇的結果。“改變不了大環境,就改變小環境。小環境改變了,大環境也就隨之改變。做自己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決定太陽幾點升起,但能決定自己幾點起床。”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 篇11

  看他的書,他會告訴你,那個鐵屋子不是已經千瘡百孔了嗎?雖然它現在還很堅固,但是它畢竟在一點點消解,只要持之以恆地堅持,我們總會有逃脫牢籠的一天。

  這本書的文字延續著熊培雲一貫的風格,說得道理都是常識,舉得的例子都是習以為常的。但這本書尤其讓我覺得個體並非毫無選擇,個體要想收穫自由,就必須站到“高處”。但熊氏所說的“高處”並不是要獲得高的社會地位、為所欲為,而主要指站在精神上的高處。透過和熊培雲的對話你會發現一個新的社會,一個另外的事實的真相——無疑一個美麗新世界是讓人憧憬和嚮往的,而如何到達這一美麗新世界?書中給了答案。熊培雲想要告訴我們的是,爭取未得到的自由固然需要,但盤活已有的自由同樣重要。書中的觀點不是在說教中完成的,也非理性思辨得出的結論,作者透過溫暖而富有力量的文字潛移默化終起春風化雨之功,有人評價熊培雲“他的文字,讓我們體會到生活之必要、自由之思想、獨立之人格、寬容之精神、樂觀之態度、人文之關懷。”

  熊培雲如同一個溫和的紳士。溫和是自由主義者的溫度,他保持著清醒獨立寬容的態度,他不會像詩人一樣激憤,小說家一樣尖銳,也不苛求藝術家的完美。溫和的紳士有一種脫俗的優雅睿智的幽默,君子無憂的心境;溫和的紳士是成熟的理性的人,對外部世界有自己獨立的思考獨特的看法,內在對自己有明智的權衡,不去承擔力所不能及的使命,他沒有衛道士的虛偽熱血青年的芒從,是一個自由的獨立的優雅的人。

  帕特里克說:“不自由,毋寧死!”熊培雲說:“不自由,仍可活。”因為生活!熊培雲說“生活偶爾走失,從未離開。沒有比生活更古老的過去,也沒有比生活更高遠的未來。”強權可以征服這個國家,卻無法征服生活在這裡的人們。生活,可以讓戰爭走開,可以讓帝國坍塌。他認為,歷史最真實的面貌是,所有帝國終究灰飛煙滅,只有生活永遠細水長流。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 篇12

  自由是古往今來無數仁人志士所追求的。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可以藉助工具穿梭於地球任何地方,甚至探索到了太空,但人類更追求的是思想的自由。因自由而任意馳騁、跳出時代桎梏的超前思想。

  “我始終堅持一個看法,如果這個環境已經在給你做減法,你首先應該想到的是給自己做加法,要相信時代每一天都在朝著好的方向走,相信我們的國家要比我們想象的自由。大環境可以決定你的自由度,但你內心還有一個小環境,那裡有你對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權。而這個完全在於你的覺悟,在於你對生命、對世界的理解。只要你足夠獨立和自由,你可以DIY一個屬於你的美好世界。”作者的這番話可給在現實中困惑的青年人一點啟示。不要為不可改變的外部環境苦惱,讓自己去適應、去提高。或者給自己的人生其它選擇,跳出功利,跳出比較,自由的選擇生活,選擇讓內心安寧、幸福的道路。

  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讓越來越多的人擁有經濟上的自由,但人們要想要更多的自由。他們要表達自己對大環境的意見,希望推動民主社會的建立。這或許是部落格和微博在中國能這麼火的原因吧。人民渴望言論自由,渴望讓世界聽見自己的聲音,讓自己的聲音改變世界,而網路讓這個夢想不那麼遙遠。當一件大的公共事件時發生時,每個人都是一個微媒體,發表自己的看法,表達自己的情感。民眾如撼樹的蚍蜉,因網路的自由而變得強大,這是科技時代賦予我們的禮物。

  自由就在高處,等著你我去摘取,咱們這輩不行,就讓下一輩繼續攀登。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