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讚美家鄉的讀後感
關於讚美家鄉的讀後感
關於讚美家鄉的讀後感怎麼寫?相信很多人都想知道吧?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讚美家鄉的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關於讚美家鄉的讀後感1
大概是生活的勞累所至吧,“我”很興奮見到了閏土,總覺得有很多話要說,卻“被什麼擋著似的,單在腦裡面迴旋吐不出口外去”,閏土見了“我”卻站住了,有些木然,臉上顯出“歡喜和悲涼”,接著恭敬地叫“我”——“老爺”……而不是“迅哥兒”,“我”此時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家鄉由此變得陰晦悲涼了。昔日純樸天真的少年終不堪多子饑荒兵匪官紳的壓迫而如其祖輩們一樣命運悲慘了。
“老屋離我愈遠了,但我卻並不感到留戀”,“我”不願留戀的是“閏土”似的鄉親要了香爐和燭臺去敬奉陳腐而落後祖輩並沿襲封建祖制過著木偶似的世代辛苦而麻木的生活。朦朧中,“我”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那圓月下的少年不再是項帶銀圈的閏土,而是宏兒正在想念的”應該有新生活“的水生。
時間輪轉到二十一世紀,我有如”我“一樣的美好的少年時的回憶:放野火,打野仗,賭硬幣……還有那鬱蔭蔥蘢炊煙樹下的茅舍和生產隊的大曬穀場上孩子們極情的追逐嬉戲,還有我常和父親總在月高霜白的冬夜船行二十多里水路在大湖上放網捕魚,雞唱三輪之時,倉滿船歸,舟行波隨……如今,我不是”我“,我卻似閏土繼承了我的祖業,當了一名漁夫,然而我不供奉”香爐與燭臺“我不想辛苦麻木的生活,也不願意辛苦展轉而生活。我腦海裡常常影現父親因多子與世事等羈絆的人生陰影,我總在父親的人生軌跡上抗爭,我力圖要開闢一條自己和路……
我不知道水生是過的一種怎樣的生活,也許是”我“和我理想中的新生活吧。
關於讚美家鄉的讀後感2
魯迅回故鄉,是為了買房搬家,接自己的母親和侄子;魯迅離鄉,是因為故鄉的人和事。
豆腐西施楊二嫂,說話時的尖利,順手牽羊的.貪婪,骨子裡頭的勢利;中年閏土的寡言少語,辛苦麻木……還有那些沒有寫進去的人和事,是不是也類同呢?
教高中語文的劉老師說,魯迅的這篇小說反映了當時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下,廣大農民在夾縫裡的生存的真實狀態,面對殘酷的剝削,生活的艱難拮据;傳統封建思想的等級觀念,產生的人與人之間的隔膜……
嚴肅正經的講解,我還是堅持下來了,因為心中那份對文學的摯愛,具體說是對魯迅的敬意。我聯想到歷史課上的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或許跟小說的背景有那麼一點關係吧。辛亥革命雖然結束了兩千多年來的清王朝的封建統治,打擊了外國侵略者的囂張氣焰,並且在思想上開啟了民智,促進了民族的覺醒,但是卻有其侷限性和不徹底性的,在社會的底層尤其是農村,甚至在上層社會,仍然還存在著封建殘餘,比如後來的袁世凱復闢,掀起“反孔復古”的逆流,就是例證。而《故鄉》中的楊二嫂、中年閏土便是社會底層的典型代表,他們在封建思想的樊籬下甘於庸俗,保持著封建統治下固有的國民的奴性。
如今,當我再次翻開書頁,有關《故鄉》的往事也如同潮水般湧來,在我平靜的內心擊起一簇簇浪花,晶瑩剔透。
我還在沉思著,試圖磨練一雙犀利的眼睛,像托爾斯泰一樣洞察世界,像契訶夫一樣捕捉人間的冷暖。
關於讚美家鄉的讀後感3
第一次接觸《故鄉》這篇文章應該是在小學六年級的時候,那個時候只是節選了其中的一段《閏土》,讀第一段閏土刺猹的情景時,腦子裡就真的浮現出來一個少年在月光下看瓜的情景,浮現出來的那個畫面是能動的,覺得那是一個充滿朝氣的少年,當時覺得那是無比快樂的生活。
對於“我”看到的“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記憶猶新,有一種被關在監獄裡的感覺。小的時候我也是用閏土一樣的方法捕鳥的,不過只有麻雀,而不會有什麼稻雞,角雞,鵓鴣,藍背……於是我也很羨慕閏土。因為其中的一些段落是需要背誦的,還有其中的一些重點句子是要有他的深意的,然後語文老師就把他的意思寫下來,這些重點詞句的深意最多的竟然有百十來字,我們每個人都抄了去背,其中就有“四角的天空”這一段的含義,所以記憶深刻。
那個時候我們班分了8各小組,我還是一個小組長,負責這一個小組的背誦任務,我記得一個同學背“閏土”的一些深意一直背不下來,天都快黑了,還是背不下來,我也替他著急,因為當時老師也還在辦公室,要檢查的,背不下來不讓走的,那個語文老師是一個極其認真的人中年男子,剛上六年級的時候教我們數學,教的極好,後來因為種種原因教我們語文了,教的也是極好,現在好像已經是校長了。
最後終於在我的一再提醒下他終於結結巴巴的背下來了,我大著膽子去跟老師說他背下來了,老師竟然沒有檢查,就說:那就走吧。大概老師也是看天太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