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範文:紅與黑

讀後感範文:紅與黑

  《紅與黑》是19世紀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先驅者司湯達的代表作。司湯達是在“資產階級勝利之後,立即就開始敏銳而明確地表現它的特徵的第一個作家”,也是在法國美學領域裡,提出批判現實主義理論的第一個作家。下文是小編整理的讀後感範文:紅與黑,歡迎閱讀參考!

  讀後感範文:紅與黑一

  剛看到標題的時候,我以為就是兩個極端色彩間的碰撞。但讀後才發現人性才是連線這本書的引線。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抱負,這是一種無形的東西,卻時常散發出無比強大的力量,它可以使人在挫折與失敗中振作, 也可以使人在歡樂和成功中沉淪。

  現實生活中,有著偉大抱負的青年大有人在,他們為自己的目標、抱負努力奮鬥著。他們有的人能夠圓滿的實現自己的理想,但有的人卻走上了自我毀滅的道路。斯湯達筆下的於連正是如此。於連是一個野心勃勃的青年,他有自己的抱負,最終卻也因自己的抱負走向了滅亡。

  徜徉在《紅與黑》的海洋中,對於主人公於連的行為、思想、性格我進行了深度的思考。於連其實很聰明,他能把《聖經》倒背如流,藉此向別人炫耀,妄想使自己在別人的心目中是強大的,但命運總是不盡人意。於連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僕人,在上層權貴中,他不過是一介平民,對他的思想更是嗤之以鼻。但是於連不這樣想,他想進入上層社會,他想得到權利、地位、名聲,他總是想著“一切事業裡都需要聰明人,在拿破崙的統治下我將會是一名軍官···。”他瘋狂的崇拜著拿破崙,卻沒有思考過拿破崙為什麼會成功,為什麼拿破崙會是一名將軍,然而於連的思考卻僅僅止步於自己的“原則”,最後他只會有一個慘不忍睹的下場。

  其實一個人,無論他的地位多麼的顯赫,又或是多麼的卑微,只要做好自己就可以了,我們應該用合適自己的方式實現自己的抱負。

  紅、黑永遠不能交替,守住自己的底線,固守自己的初心。

  讀後感範文:紅與黑二

  《紅與黑》這部名著,我自小便常常聽大人講起。直到最近,我才有機會拜讀了這部令司湯達享譽世界的名著。

  小說圍繞主人公於連個人奮鬥的經歷與最終失敗,尤其是他的兩次愛情的描寫,廣泛地展現了“19世紀初30年間壓在法國人民頭上的歷屆政府所帶來的社會風氣”,強烈地抨擊了復辟王朝時期貴族的反動,教會的黑暗和資產階級新貴的.卑鄙庸俗,利慾薰心。《紅與黑》是19世紀歐洲批判現實主義的奠基作品。 對於這本書,我希望用五個詞來評價——經典、深刻、悲壯、開闊、慘烈。作者從一紙簡單的刑事案件資料中展示出那個時代廣闊的社會畫面,把一個普通的刑事罪行深刻反應出對十九世紀初期法國資產階級社會制度的抨擊,把一個普通青年的兩段愛情折射出法國大貴族和資產階級交替執政的關鍵時期期間劍拔弩張的氣氛。

  司湯達在《紅與黑》中著重刻畫人物內心活動的細緻和逼真,常常隻言片語就把人物行動、周圍環境交代過去,而對其內心的活動則不惜筆墨,愛情心理描寫更是絲絲入扣、動人心絃。作者在於連得知德·雷納爾夫人寫揭發信到槍殺她這段情節上僅用了三頁,而與瑪蒂爾德的愛情卻花了上百頁的篇幅細緻描寫。德·雷納爾夫人墮入情網時的那種喜悅、痛苦、懺悔而又不甘放棄幸福的複雜心理的展現,也令人拍案叫絕。

  全書最耀眼也是文學史上著名的人物自然是於連·索雷爾,“平民出身,較高文化,任家庭教師,與女主人發生戀情,事露,槍殺戀人,被判死刑”是他一生的骨架,“追求”幸福的“熱情”和“毅力”、對階級差異的反抗所表現出近乎英雄的氣概就是動人的血肉。作者用淡化物質描寫而突出心靈跟蹤的手法強化的,正是於連處在青年的衝動下追求“英雄的夢想”經歷,這是對那個社會形態的反抗,也是對碌碌無為、虛度青春的反抗。

  在社會現實阻礙實現抱負時只有兩種選擇:退避或是反抗。那些當著小職員不求上進、整天抱怨生活乏味的青年就是退避者,他們或許平庸得舒適卻被社會的前進所淘汰。能不斷樹立人生目標、決定實現人生理想的便是和於連有同樣氣概的反抗者。這個時代當然不歡迎虛偽的言行作為手段,但仍然需要對生活的熱情來反抗空虛的度日。這樣,於連悲劇性的結局除了昭示“個人反抗行不通”外,就有了對當今社會更實際的意義。

  當我落筆將寫下看完此書的思想時,發現寫出感想的時間已與閱讀原著的時間相差無幾了。我興奮於自己得到書中的啟示,感動於書中在動盪黑暗的社會中掙扎而依然壯烈的悲劇愛情。當有人提及《紅與黑》,我可以自豪地在回答“我讀過”後面加上一句“我也掩卷沉思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