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百年孤獨》有感(通用31篇)

讀《百年孤獨》有感(通用31篇)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下文是小編整理的讀《百年孤獨》有感範文,歡迎閱讀參考!

  讀《百年孤獨》有感 篇1

  《百年孤獨》,作為為馬爾克斯贏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成名作,它無異是一本不容錯過的精彩小說。不少人分析這部作品,說它反映了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等等。我沒有足夠的知識供我寫下如此深刻的評論。因此只能作為讀者,去講述這部小說中最令我記憶深刻的,兩位迥然不同的女性。

  “烏爾蘇拉象丈夫一樣勤勞。她是一個嚴肅、活躍和矮小的女人,意志堅強,大概一輩子都沒唱過歌,每天從黎明到深夜,四處都有她的蹤影,到處都能聽到她那漿過的荷蘭亞麻布裙子輕微的沙沙聲。”

  比起那個無比經典的開頭,我想這句話要顯得平凡的多,因此通常不被人所注意——這是這本書中出現的第一句正面描述烏爾蘇拉的話語。正像書中所描述的那樣,烏爾蘇拉這樣一位看似平凡的女人,她的勤勞和堅強是她身上最為耀眼的閃光點。她是一位妻子,一位母親。無論是她的丈夫為怪異的學術痴狂之時,亦或是發現她的子孫陷入了怪誕的命運之中,她都不懈地與命運抗爭著。試圖讓困境得以扭轉,讓人與人之間多一絲聯絡,統一起分散的力量。

  儘管最後這種嘗試仍以失敗告終,而她的晚年也在由眼疾帶來的模糊黑暗和過於長久的歲月所致的逐漸衍生的的孤獨感中度過。但她的熱情堅強,在一堆性格孤僻怪異的族人中顯得尤為珍貴難得。而由她所操持的,幾代人同堂而居的生活,也一度是《百年孤獨》中最為幸福美好的場景。

  阿瑪蘭塔·布恩迪亞,烏爾蘇拉的小女兒,這位面容嬌俏的少女愛上了鋼琴技師皮埃特羅。

  嫉妒使她不惜一再破壞表親麗貝卡與他的婚姻,直到無意中毒死了哥哥的妻子——年幼而賢淑的蕾梅黛絲。強烈的悔意與仇恨交織,扭曲了她的心理。她與皮埃特羅交往,但卻又拒絕與他結婚,使得皮埃特羅為此自殺。出於悔恨,她故意燒傷一隻手,終生用黑色繃帶纏起來,決心永不嫁人。

  但內心的孤獨、苦悶讓她難以忍受,甚至和剛剛成年的侄兒廝混,即便如此她始終無法擺脫內心的孤獨。她把自己終日關在房中縫製殮衣,縫了拆,拆了縫,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對布恩地亞家族來說,孤獨是一種通病。或許即使不存在皮埃特羅,阿瑪蘭塔的結局並不會有多大差別。在不斷重複的命運裡,皮埃特羅是一個起點,讓阿瑪蘭塔告別了少女的活潑純真。她一生都在渴望愛情,同時一生都在排斥愛情。在這種矛盾的煎熬中,度過了自己的一生。

  烏爾蘇拉和布恩迪亞經歷,可以說是《百年孤獨》中,本恩迪亞家族命運的影射——註定與無法擺脫的孤獨相伴而老。小說中的魔幻色彩,使得家族的經歷被冠以“命運”一說。但實際上許多事物的轉變是有跡可尋的:出於人性的貪婪、嫉妒,挑起了戰爭,引發了死亡;由於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個人逐漸變得孤僻而與群體失去聯絡,因而使得這個家族七代人始終徘徊在這種孤獨中度過了漫長的一百年。願像結尾的寓言所說的那樣,此後不會再有這樣一個家族,要揹負百年的孤獨。

  讀《百年孤獨》有感 篇2

  讀《百年孤獨》的時候,我十九歲。年紀不算小,但還是有點幼稚,因為李偉老師我接觸了這本書,也因為這本書而感受多多。希望大家都能看下這本書。以下就是我的感受。

  讀第一遍的時候,我被完全雷同的姓名,無數的倒敘、插敘給弄暈了,根本不解其義;讀第二遍的時候,我把七代人進行了排列,終於使書中的人物對號入座;讀第三遍的時候,我連同《百年孤獨》所處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世進行了瞭解,於是,我被深深地震憾了,為作者,為書本,為拉丁美洲。20年來,我在孤獨中體會其中的孤獨,並飽受折磨。為了排遣孤獨,我不斷地向我的朋友推薦《百年孤獨》,分享孤獨,理解孤獨。

  孤獨是可怕的。自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多世紀,拉丁美洲幾乎都處在軍人獨裁政權的統治下。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拉丁美洲百年的歷程不斷重複著怪圈,不是前進,而是徘徊。在《百年孤獨》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接受專訪時對孤獨的解釋意味深長:孤獨就是不團結。作者著書的目的是希望拉丁美洲的民眾要團結起來,走向文明,走向開放,走向繁榮。

  孤獨是自閉的。《百年孤獨》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家族的一部興衰史,其脈絡就是自閉到開放,開放到繁榮;再由開放到自閉,自閉到毀滅。馬貢多文明的創始人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與妻子烏蘇拉以非凡的膽識和開放的精神,開創了馬貢多的繁榮。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曾向妻子抱怨說:“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流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過日子。”因為馬貢多隱沒在寬廣的沼澤地中,與世隔絕。他決心要開闢出一條道路,把馬貢多與外界的偉大發明連線起來。可惜的是,他卻被家人綁在一棵大樹上,幾十年後才在那棵樹上死去。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死了,連同馬貢多的文明。之後的幾代人,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幾乎如出一轍的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獨、苦悶、猜忌,導致了馬貢多狹隘、落後、保守直至沒落。於是,書中結尾是:那個長豬尾巴的男孩,也就是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七代繼承人,他剛出生就被一群螞蟻吃掉。

  孤獨是需要反省的。讀完書本,掩卷深思。《百年孤獨》的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著書的涵義無疑是深遠的:他是要透過布恩地亞家族7代人充滿神秘色彩的坎坷經歷來反映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要求讀者思考造成馬貢多百年孤獨的原因,從而去尋找擺脫命運擺弄的正確途徑。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無論是文章架構,還是內容選擇;無論是敘述方式;還是表現手法;無論是典故引用,還是故事編排,無不採用其極,令人匪夷所思。內容龐雜,人物眾多,情節曲折離奇,再加上神話故事、宗教典故、民間傳說以及作家獨創的從未來的角度來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敘手法等等,可謂是眼花繚亂。作者的匠心獨運,文章的跌蕩起伏,儼然是對讀者最大挑釁。在不可思議的奇蹟中,在現實交錯的生活中,在血淋淋的現實中,在荒誕不經的傳說中,使讀者體會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驚的情感,進而理解孤獨的本義,理解《百年孤獨》的奇特。

  孤獨是需要摒棄的。“變現實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是魔幻現實主義創作原則。對照《百年孤獨》的現實與背景,我們不難發現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由此,我們想起了晚清政府閉關鎖國以至慘遭蹂躪的結局和新中國三十年改革開放而重新崛起的歷程。《百年孤獨》的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完成鉅著後曾有一個夙願:希望一百年孤獨的歷史永遠消失並再也不會出現。但願,作者的苦心和夙願夢想成真。

  讀《百年孤獨》有感 篇3

  讀了大半個月,這本《百年孤獨》總算是讀了一半。然而,我也終於再也讀不下去了。也許是這本書的閱讀門檻太高,雖然無數文學巨匠都大力推薦,但我還是沒有讀出他的好來。當然,再次強調,不是自己淺薄得要批判這本書,僅僅是作為一個低水平讀者記錄一下自己的幾點感受,為自己這半個月做個總結。

  第一,如很多人所說,文章裡面的名字實在是太類似,甚至完全一樣的。當然理解這是一個家族幾代人,但是還是想吐槽南美人的名字真的太貧乏了。這直接影響了閱讀體驗。

  第二,故事性缺乏。讀了半本,幾乎沒有覺得有什麼精彩的故事情節。也許是文化差異,總覺得故事的邏輯太簡單,或者說裡面人的邏輯太簡單。兩個人遇見對上眼,之後沒有鋪墊,沒有逐漸的昇華,兩個人就至死不渝了…再比如,吉普賽人和那家人的感情也讓人覺得不能理解。總之就是大家做事的因果關係都讓人覺得簡單到不能相信。有人說,這書是南美的紅樓夢,我實在不能苟同。紅樓夢裡面那麼多複雜的關係,每個人說的話,掕出來都能細細的品半天,細膩又含蓄的感情也比這本書裡那些簡單粗暴的感情更加抓人。

  第三,文學性的角度好像也沒有很多引人入勝的描寫。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翻譯的原因,讀了半本,對我而言,整個村子的情形還是很模糊,或者說只是一個素描。而紅樓夢讀完,大觀園的亭臺樓榭,雕樑畫棟幾乎躍然於眼前。

  哪怕同樣拿翻譯的書對比,每當讀到基督山伯爵的出海的時候,地中海藍天白雲,孤舟白帆也能馬上在腦海浮現。而這本書的感覺就是自始至終都在一片朦朧中看一批人來來回回的做一些邏輯簡單的事情,讓人提不起閱讀的興趣。

  當然了,最後再次強調,這只是我淺薄的讀後感。有幾乎百分百的可能性是我沒有看懂,然而我卻實在提不起興趣再去看了。謹以此文做個了結。

  讀《百年孤獨》有感 篇4

  在嫣然的歲月裡跳躍,我被撕扯得衣衫濫縷,明眸空洞。回首,驚覺春已無處尋覓,我早被遺忘在冰雪處,佇立成百年的孤獨。

  夜,來臨了,我拋開日間的華麗,發現自己除了孤獨,竟然一無所有。月憂傷地隱去半個身子,用朦朧的雲罩著。翠葉密處,藏著一隻黃鸝,它在寂寞地唱著:一年春事都來幾?早過了、三之二。

  我如枯槁的木乃伊,坐成千年的寂寞,枯萎的心,無力再彈起清風明月的篇章,只有讓孤獨肆意地決堤。

  在與世隔絕的馬孔多里,濃縮著一個世界,濃縮著世界上的各類人,也濃縮著世上所有的孤獨。

  在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裡的所有角色,像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但更像是空虛無比的靈魂。我在讀這本書的同時,從裡面的人物的性格中,讀出了我們一生中可能遇到的種種孤獨。

  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一位屢經失敗,卻又百折不撓的科學家,總是擁有著無盡的幻想和無窮的毅力。他身上對映著所有的科學先驅者的影子,狂熱和冷淡,魯莽和沉著,探知的慾望和放棄的意念,各類矛盾的品格在他的身上一一體現。他試圖用磁鐵挖掘黃金,試圖將望遠鏡作為武器,試圖把水銀冶煉成金子。他的努力並沒有得到多少人的理解,乃至於朝夕相處的妻子烏爾蘇拉也排斥他的所作所為。可是當他揭破了生命的所有謎底時,他卻被當作瘋子,被捆綁在慄樹樹幹上,被迅速地遺忘。昔日的鍊金夢想在看透生命的他的眼裡已成虛無,他只能忍受著生與死之間橫亙的痛苦――無盡的孤獨。馬爾克斯似乎在用這個,表達著對所有的開拓者的深深的同情。

  讀《百年孤獨》有感 篇5

  花了很短的時間,就把《百年孤獨》看完了。感覺自己看書總是在追著情節走,不是太注重書所傳達的情感。所以,這次也不例外。看完之後,書裡的孤獨壓得我踹不過氣來,孤獨從每一個字裡透出來,從每一個人物的眼神裡透出來。很想寫些什麼,但腦海之中竟然沒有絲毫話語想說,感覺渾渾噩噩的什麼也做不了,自己似乎也陷入了一種孤獨當中,就如書裡的何塞·阿卡蒂奧,糊里糊塗地過完自己的一生,即使他是多麼的感情熾熱!

  去找了一些書評,看了別人的感想,才能慢慢寫出些字來!“許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準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這句話在小說中出現了很多次,同時也是句很神奇精巧的開場白,“在不動聲色的敘述中隱藏著一種深沉的悲哀和無可奈何的宿命感,卻又憑藉著巧妙的時空交錯形成了巨大的懸疑”有人如是說。小說的風格,不是很能說清楚,裡面有各種荒誕離奇的情節,布恩蒂亞家族七代人的錯綜複雜的關係,作者的不停倒敘,這些都很是讓人頭大,理不清思緒。百年孤獨裡的跌但起伏,生離死別似乎和我總是隔著層下雨中的玻璃牆,每當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時,總有一層新雨將玻璃牆淋得模糊。“也許,從上帝將布恩地亞的名字賜予這個家族,他們便註定了孤獨”,布恩蒂亞家族的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獨體,“他們儘管相貌各異,膚色不同,脾性、個子各有差異,但從他們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別出那種這一家族特有的絕對不會弄錯的孤獨神情”,從家族第一個何塞·阿卡迪奧,到最後一個具有家族明顯特徵的奧雷良諾。從高傲果敢轟轟烈烈的奧雷良諾上校到精力充沛平凡而偉大的烏爾蘇拉老媽媽,從純潔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黛絲到喜歡熱鬧以至於娶了兩個老婆的雙胞胎之一奧雷良諾第二。這些人,從出生開始就是孤獨,逐漸的,有人在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第一個何賽·阿卡迪奧、梅梅;有人在對抗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麗貝卡,到最後仍然咬著手指執著地不肯死去;有人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孤獨,可卻無能為力,比如阿蘭瑪妲;有人孤獨一生卻不自知,比如烏爾蘇拉,比如天使姑娘雷梅黛絲;還有人在生命的最後幡然悔悟,可惜為時已晚,比如上校奧雷良諾。在時間的洪流中,個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顯得那樣無力,羸弱嬌小的被奪去生命,孤獨執著著的留下悲傷的痕跡。

  “人註定是孤獨的,人與人的交往都隔了一堵厚厚的牆。理解註定成為不可能,人在得到自由的同時,也得到了它饋贈的禮物——孤獨”,薩特如是說。看了這句話,也更贊同王菲的《我也不想這樣》中“反正最後每個人都孤獨,在每段感情中,不管是暗戀還是相愛,到最後會發現不管是需求還是被需求,心靈永遠都要有自己的空間。所以仍然你是你,我是我,難免孤獨。你我都是一條直線,有人與我永遠很近但永遠不能相交;而相交後的兩條線必然愈行愈遠”。孤獨,對於我,究竟又意味著什麼。是,此刻靜靜的一個人坐在電腦前發呆?是,合上這本書之後再沒有勇氣翻開它?是。看書時即使胸中湧上無限悲哀也眼睛乾澀,流不出一滴眼淚?我想我是害怕孤獨的,也一直在逃避著孤獨,卻往往陷入更深的孤獨。愛與心中最溫柔的部分,都被遮掩的嚴嚴實實,再也出不來了!也許,每一個人都在用不同的方法來表達、來宣洩自己的孤獨,表面上的漠不關心,實際上內心深處,我們也渴望被愛,被認可,被同化,可惜這是一個永遠也無法實現的夢!

  “羊皮紙手稿所記載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結束了?也許,這只是一個嶄新的、燦爛如錦的、生機盎然的,愛情真誠無欺,幸福得以實現的烏托邦的開始?在那裡,命中註定一百年處於孤獨的家族最終會獲得並永遠享有出現在世上的第二次機會?歷史需要孤獨,生命需要孤獨,孤獨值得思考一輩子!

  讀《百年孤獨》有感 篇6

  久聞馬爾克斯盛名,高中粗略瀏覽過《百年孤獨》,卻為書中冗雜的人名所困擾,寒假看了《霍亂時期的愛情》,發現其中韻味十足,非一些其他淺顯書籍可比,於是重新拿起這本書,去細細品味這個百年家族的、穿越世紀的孤獨。

  何為“孤獨”,蔣勳在《孤獨六講》中提及:“孤獨是一種沉澱,而孤獨沉澱後的思維是清明。”而馬孔多小鎮上的孤獨,是一種不可言說之痛,難以用文字形容,如一篇書評所言:“當你還未嘗過痛苦,當你還未開始嘗試看透生命,請好好的收著它,不要讀它。”

  在這部小說中,作者根據拉丁美洲血淋淋的歷史事實,憑藉自己豐富的想象,描繪出了神話一般奇妙的世界;從小鎮馬孔多的建立、發展直到毀滅的百年曆程中,活靈活現地反映了拉丁美洲百年的興衰,馬孔多鎮更像是當時整個拉丁美洲的縮影。這部小說,場景琳琅,怪事迭起,新穎別緻,耐人尋味。在這部作品中可以看到:拓荒者如何翻山越嶺去尋找偉大的發明;吉卜賽人如何把“文明”世界的玩意帶到沼澤地帶這個偏僻的小鎮;外國壟斷資本家如何侵入這個盛產香蕉的小鎮;本國獨裁政權如何勾結帝國主義者屠殺大批工人;人民群眾如何進行流血鬥爭:最後,洪水、颶風和蟻群如何把這個小鎮化為鳥有。這部作品採取魔幻現實主義的寫作手法,把現實和幻想、直敘和諷喻、寫實和誇張結合起來,加上《聖經》和印第安人的一些神話和傳說故事,無異繪出了“一幅巨型壁畫”,但卻再現了活生生的現實,比如家族中喜歡吃土和石灰牆皮的麗貝卡,陰慘不見天日、植物生長速度幾乎肉眼可見的叢林,瘋狂繁殖的畜群,下了四年十一個月零兩天的雨,有著盛世美顏最終身體飛昇消失的蕾梅黛絲……這超出想象力的一切都為書中描繪政治、軍事、貿易、俗事構成的現實世界平添了奇幻瑰麗的魔幻色彩。

  然而,最觸動我的,是那綿延不絕的孤獨。馬爾克斯在談及作品中人物孤獨性時,他說過:“孤獨的反義詞是團結。”這是以這個家族的命運來反映整個拉丁美洲的命運,他希望於整個民族的團結。“布恩地亞家族都不懂愛情,不通人道,就是他們孤獨和受挫的秘密。”他們的孤獨並不是擁有真理的靈魂而具有的高潔峭拔,因不能與人分享智慧的快樂而孤獨寂寞,而是由於與愚昧並存的感情的匱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與心的離異與隔膜,這樣的孤獨竟可以將一個昔日曾經繁華的小鎮最終消失。在此,馬爾克斯是告訴人們,孤獨的實質是一種毫無意義的生存哲學,它意味著冷漠、消極的態度去對待生活,事實上,你以怎樣的態度去對待生活,生活同樣會以怎樣的態度來回報你,一個陷入孤獨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只能與貧窮、愚昧和落後為伍。

  整本書中,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個體。從家族第一個何賽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到最後一個具有家族明顯特徵的奧雷里亞諾。從高傲果敢轟轟烈烈的奧雷里亞諾上校到精力充沛平凡而偉大的烏爾蘇拉老媽媽,從純潔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黛絲到喜歡熱鬧的奧雷里亞諾第二。

  這些人,從出生開始就是孤獨的,逐漸的,有人在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何賽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梅梅;有人在對抗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麗貝卡;有人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孤獨,可卻無能為力,比如阿蘭瑪坦;有人孤獨一生卻不自知,比如烏爾蘇拉,比如俏姑娘雷梅黛絲;還有人在生命的最後幡然悔悟,可惜為時已晚,比如上校奧雷里亞諾。

  一部繁雜龐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脈絡清晰的地方興衰史。在時間的洪流中,個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顯得那樣無力。羸弱嬌小的被奪去生命,孤獨執著著的留下悲傷的痕跡。無端去世的雷梅黛絲的蘿莉像被作為祖母的形象儲存,到最後仍然在咬手指的麗貝卡執著的不肯死去。經歷奪走3000人生命騷亂的阿爾卡蒂奧得不到任何人的相信。他們都是人群的異子,孤獨的極端。

  叔本華的哲學認為,人生註定是無聊的,如果實現了理想,那麼就會覺得無趣,如果無法實現理想,又很挫折,總是就是很鬱悶無聊。解決方法有兩個,一個是在宗教中尋求解脫,另一個是透過欣賞高雅藝術。

  人與人之間並不是一旦遇到悲涼的心境就需要有人出來安慰,因為你體會不到他的孤獨,你那善意的勸解反而更加刺痛他孤獨的感傷,使他倍感孤獨,適宜的離開也是一種默默的關懷。也許他需要一首悲傷的樂曲,也許他需要一段文字,他需要的無非就是將他的孤獨表達出來的藝術,而這期間只有他自己明白。

  孤獨希望與安靜和黑暗為伍,但人卻要面向陽光,否在會在無限的孤獨裡被黑洞吞噬。

  如果你和我、和大多數人一樣,週期性的抑鬱,不妨看看這本書,讓書中孤獨人的魯莽激起你無畏抗爭的勇氣。也許,我們可以活得更高大。人需要孤獨,但不能為孤獨所吞噬,把孤獨當作生命圓滿的開始,或許能對孤獨,體會別有一番的滋味。

  讀《百年孤獨》有感 篇7

  剛開始看《百年孤獨》的時候,她發現有幾個不同尋常的地方。下面是她的看法。

  首先,布恩蒂亞家族中的人名反覆用的都是阿卡蒂奧和奧雷連諾,這也彷彿他們的生活一直是在一種可怕的迴圈中度過的;其次,故事的情節很具神話色彩,死去的人可以因為按奈不住寂寞從新回到人間,甚至與活人交談。這也引起了她看下去的衝動,這是一個彷彿描述一個國家百年的繁衍與生存、恥辱與壓迫的故事。霍·阿·布恩蒂亞帶領他的妻子,以及他的親屬朋友們歷盡千辛來到了一片未開墾的土地上,開闢了一片廣闊的天地,這塊後來被命名馬孔多的小鎮上,蘊含了無窮的神秘,但似乎又令霍·阿·布恩蒂亞陷入了無窮的孤獨。在他身上也體現了那種可怕的迴圈,在他對創造發明產生厭倦以後,便整日地呆在實驗室裡製作金屬金魚,每做到二十條的時候就將它們熔化重做。

  他的後代奧雷連諾又從戰爭走向孤獨,終於也陷入了迴圈制作金魚的怪圈中。家族一代代地傳承,又一代代地都是那副孤獨樣,直到家族的最後一代奧雷連諾·布恩蒂亞的出世,由於壟斷資本主義的入駐,不僅是布恩蒂亞家族,整個馬孔多已經開始沒落了。那本羊皮書卷上用梵文字描述的這個家族從建立到沒落其實已經是註定的宿命,終究是一個可怕的迴圈。

  《百年孤獨》讀完後都會給人留下一種深沉的感覺,她認為這種感覺才是作者真正想要傳達給讀者的。

  讀《百年孤獨》有感 篇8

  讀《百年孤獨》純屬是一個偶然,經朋友推薦就借回家看看,看了一遍,我被完全雷同的姓名,無數的倒敘、插敘給弄暈了,讀完後也不能完全瞭解其義。今天,在朋友圈裡看到一篇關於《百年孤獨》的讀後感文章,忽然想解我一直以來的疑問,便細細的閱讀起來。

  文章的作者讀了三遍《百年孤獨》,並對作者的身世及所處的時代背景進行了深入的瞭解,這種執著探索的精神著實讓我敬佩,不由得讓我想起無論是在工作上還是生活上亦是如此,只要你有誠心,也夠努力,總會有一定的收穫。

  《百年孤獨》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家族的一部興衰史,其脈絡就是自閉到開放,開放到繁榮;再由開放到自閉,自閉到毀滅,其實寫的就是拉丁美洲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多世紀的興衰。在《百年孤獨》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接受專訪時對孤獨的解釋意味深長:孤獨就是不團結。

  “不團結”在我的印象裡有很多解釋,從片面的角度說,它是自閉的、可怕的、是要反省的、是要摒棄的。確實,團結協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礎和前提,而實際上我們往往是在主幹上傾盡了全力,而忽略了其實一個團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性,這也說明越是淺顯的道理,越是難以企及。

  偶然吸引到我的文字引導我的這次閱讀,也讓我感覺到自己思維的侷限性。閱讀,到底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呢?可能有時,讀著讀著,我們會發現它是在寫自己的故事,裡面的主人公就是正在閱讀的自己,這種感覺會拉著我們繼續閱讀;有時,當發現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出現在眼前時,那種興奮之情無以言表。

  閱讀不乏是個好習慣,它不僅能豐富人們的知識,也能養成價值的判斷力,那我們為何不取別人所長,來逐漸提升自己呢?

  讀《百年孤獨》有感 篇9

  正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我相信,每個人在讀完百年孤獨這本書後都有自己內心深處特別的體會。整整一百年的孤寂,覆蓋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一生。孤獨,形影相隨,從未消失,而命運,也從未被改變。

  “孤獨”這個詞不僅僅是指一個人無依無靠那麼簡單,它烙印在布恩迪亞家族,綿延六代,無人能逃,防不勝防,盤根錯節,深入骨髓,根植血脈。它是基因,是宿命。孤獨,是打在布恩迪亞家族身上永恆的印記。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孤獨”亦是無處不在,在生活、在學習、在工作、在家庭等等。

  作者馬爾克斯在談及作品中人物的孤獨性時,他說過:“孤獨的反義詞是團結。”這是以這個家族的命運來反映整個拉丁美洲的命運,他寄希望於整個民族的團結。布恩地亞家族都不懂愛情,不通人道,就是他們孤獨和受挫的秘密。”他們的孤獨,並不是擁有真理的靈魂而不能與人分享智慧的快樂而孤獨寂寞,而是由於與愚昧並存的感情的匱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心與心的離異與隔膜而形成的,這樣的孤獨竟可以將一個昔日曾經繁華的小鎮最終消失。

  一個家族的興衰史,七代人的愛恨情仇,持續了百年的孤寂。在時間的洪流中,個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顯得那樣無力,羸弱嬌小的人被奪去生命,孤獨執著的人被留下悲傷的痕跡。

  迪奧·布恩迪亞的孤獨是智力超群、堅持科學。他整天忙於科學實驗,卻從未得到過家人的理解和支援,發瘋後被綁到栗子樹下孤獨而死;烏爾蘇拉,一位客觀勤勞的母親,她理性而孤獨地忙碌了一個多世紀,她是家族中最年長的壽星,終其一生為家族的興旺不知疲倦地奮鬥著,她見證了幾代人的興衰;大兒子何賽·阿爾迪奧始終孤獨地生活在霸道和放縱中;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為爭取人民的安全和幸福發動了三十二次戰爭,卻為了迴避現實,把自己困在小金魚工作間孤獨度日;阿瑪蘭塔因愛情而自卑且恐懼,在矛盾和悔恨中燒焦了自己的雙手,使自己深陷寂寞和孤獨中;長孫阿爾蒂奧在與人的距離中孤獨地成長;美人蕾梅黛絲自帶超凡脫俗的孤獨氣質……文中刻畫了眾多性格鮮明的人物,每個人都表現為一個孤獨的個體,由此而集合成為一個家族百年的孤獨精神。

  “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在樹上,最後一個人正在被螞蟻吃掉。”這是神秘而充滿智慧的吉普賽人梅爾基亞德斯用梵文在羊皮捲上寫下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宿命。可想而知,故事從一開始,就註定了悲慘的結局。

  馬孔多,這座鏡子之城或蜃景之城,將在奧雷里亞諾·巴比倫全部譯出羊皮卷之時被颶風抹去,從世人記憶中根除,羊皮捲上所載的一切,永遠不會再重複,因為註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

  生命中曾經的所有燦爛,原來終究都需要用寂寞來償還。孤獨希望與安靜黑暗為伍,但人卻要面向陽光,否則會在無限的孤獨裡被黑暗吞噬。

  讀《百年孤獨》有感 篇10

  這些人,從出生開始就是孤獨,逐漸的,有人在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第一個何賽阿卡迪奧、梅梅;有人在對抗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麗貝卡;有人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孤獨,可卻無能為力,比如阿瑪蘭妲;有人孤獨一生卻不自知,比如烏爾蘇拉,比如俏姑娘蕾梅黛絲;還有人在生命的最後幡然悔悟,可惜為時已晚,比如上校奧雷里亞諾。

  有人說,那個家族中,每個人都深刻得令人難以想象。孤獨其實也分種類:有如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般理性的孤獨;有如烏爾蘇拉般人性的孤獨;當然,也有如何塞·阿爾卡蒂奧般獸的孤獨。最後的那場颶風,終於將整個村莊一起帶走了,同時帶走的,是不會再重演的那個家族百年的孤獨。

  文為時作,作者安排這個結局,自然也是希望這個家族的孤獨不要再重演。同時作者在文中充分利用了象徵的手法,如那段關於不眠症的描寫。馬孔多全體居民在建村後不久都傳染上一種不眠症。嚴重的是,得了這種病,人們會失去記憶。為了生活,他們不得不在物品上貼上標籤。例如他們在牛身上貼標籤道:“這是牛,每天要擠它的奶;要把奶煮開加上咖啡才能做成牛奶咖啡。”前事勿忘,後事之師。人們啊,切莫像那個村莊的人那樣,患上失憶啊。遺忘,就意味著背叛。

  再回到現實生活,如果你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被生活弄得很抑鬱。不妨看看這本書,讓書中孤獨人的魯莽激起你無畏抗爭的勇氣。也許,我們可以活得更牛逼哄哄,至少在別人眼中。奧雷里亞諾上校死去的時候,我心中一陣痛楚,就是這麼想的。就像很多故事那樣,到頭來主人公都無法擺脫宿命,可是他們掙扎過了,奮鬥過了,就夠了。很多時候,我們沒法改變什麼,每個人都註定孤獨,可是我們試圖去改變,有此足矣。

  讀《百年孤獨》有感 篇11

  “孤獨的力量是可怕的”。這是我在讀完《百年孤獨》後的感受。《百年孤獨》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是哥倫比亞作家,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作品。

  布恩迪亞家族的歷史不斷重複,布恩迪亞家族的人無論消極又或是積極都無法擺脫孤獨。在這個可怕的迴圈中,能看到布恩迪亞家族所代表的拉丁美洲近百年的歷史,以及這塊大陸上人民獨特的生活狀態。

  我無法像他們一樣,那麼深切的去歌頌《百年孤獨》。任何一本書,在我這裡,就是一面鏡子,照見自己的同時,也照見了我們習慣漠視不見的事實。我在想,那些人他們悲慼的命運。他們曾經那麼努力執著、那麼奪目,卻有一個那麼荒誕和無聊的晚年。我由此又產生了害怕,怕我有生之年,來不及真真切切的保護我的父母,在物質上滿足他們,在精神上支撐他們。

  我也深深的瞭解到一個現實。一個人,在有了愛和理想的時候,就有了孤獨。我們愈愛,便愈發孤獨。

  那麼,今天這個日子,於我,雖然是一年中的唯一,但終歸不會圓滿。《百年孤獨》的布恩迪亞家族的每一個人,他們的人生全部由童年決定,某一幕某一瞬間,就已經影響到了他們這豐富而漫長的一生。走到最後,能憶起來的,也不過是那一瞬間的景象,只不過那一刻,已不帶任何情感,就好像,那一刻一直跟在他身邊,而他,才是一直迷失的人。

  我希望我能不像他們一樣,在生命的程序中,執著於最初的不圓滿,一直迷失下去。

  開啟那顆心,擁抱這世間的好,做個註定不圓滿,卻滿足幸福的人。

  這就是生日的感言吧。不祝自己生日快樂,卻祝自己豁達知足。

  讀《百年孤獨》有感 篇12

  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後的最後,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百年孤獨》

  一本書,訴說了一個家族百年的興衰;一本書,表達了一個作家內心的憤懣;一本書,控訴了一個時代血腥的歷史。它,就是《百年孤獨》。

  初讀這本書時,我並沒有被這本書所吸引,它似乎只是在簡單地記敘著一個家族的歷史,沒有驚心動魄的描寫,沒有曲折離奇的情節。

  家族開始於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和烏爾蘇拉,他們為了躲避亡魂而來到了一片灘塗,並在那裡建立了小鎮馬孔多。起初小鎮是美好的、單純的:人們生活美滿,村莊欣欣向榮,沒有紛爭,沒有災難,甚至“沒有人死去”。但從第一批吉普賽人到來後,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不再忙於治理村莊,利益、暴力、征服等慾望一點點顯露出來:買磁鐵、買放大鏡、買六分儀……。從吉普賽人和義大利人的到來,再到香蕉公司的建立,最後外來的所有都在大雨中化作一片沼澤,彷彿從來沒有存在過。

  瞭解作者所處的時代的人都會想到,馬孔多就是一個微縮的哥倫比亞,而外來的人們就像是傳來的現代文明。現實中的哥倫比亞因為外來文化,在短短70年間爆發了幾十次內戰,死傷數百萬,對文明無疑是一場災難。而正是不斷輸入的文明成果激發了人們的慾望,最後招致災難。

  在閱讀中不難看出,從第二代起,家族中的男人們就開始被慾望所操控著:放縱的生理慾望、崇尚暴力戰爭、統治欲、創造欲……甚至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只因為無端的恐懼,就發動了大大小小32場政變,雖然贏得了榮譽,卻卑微地死在樹下。而其他的男人要麼因戰爭死於刀槍下、要麼痴迷於鍊金、要麼死於放縱的慾望。相比之下,家族女人們則像是美的代言詞:美麗、熱情、純真、善良,可以說沒有她們,也就沒有這個家族。即便如此,所有人都逃不過孤獨的晚年: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被綁在樹上、布恩迪亞上校在作坊裡做小金魚、阿瑪蘭妲終日在房裡織殮衣、阿爾卡蒂奧第二在房裡研究羊皮紙到死……

  我很好奇,當初加西亞·馬爾克斯是懷著怎樣的一種心情來寫下這些的。對外來者的憤恨?還是對本土人的不滿?又或是對人生的迷茫?我們無從得知,但我們所知道的是:慾望,是孤獨的起始。

  生而為人,不可能沒有慾望,那樣只會是個空殼人,畢竟慾望是前進的動力。但如何控制好慾望、積極地利用它,是我們要用一生來學習、領悟的。但你若是被慾望所驅使、渾渾噩噩地去過這一生,那麼最後回頭時你便會像奧雷里亞諾家族一樣兩手空空、終日與孤獨作伴,最後在悔恨與無力中死去。當今社會,許多人被慾望所支配著,為了一己私慾不擇手段、毫無底線,往往害了自己,更多的時候給無辜的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傷痛。所以我們要學會做慾望的主人,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要被慾望衝昏了頭腦,否則後悔莫及的就是你。

  最後,我想把書中的一句話送給你們:

  “我們趨行在人生這個亙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裡涅槃,憂愁纏滿全身,痛苦飄灑一地。我們累,卻無從止歇;我們苦,卻無法迴避。”

  讀《百年孤獨》有感 篇13

  《百年孤獨》是一本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名著,講述的是一個龐大的百年家族,由第一代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建立,由最後一代長著豬尾巴的嬰兒奧雷里亞諾被螞蟻啃食而結束。隨著第六代奧雷里亞諾破譯出了羊皮卷,整個馬孔多被颶風捲走,再也沒有人記得家族的興衰歷史。

  該書最大的標籤是“魔幻現實主義”,即指對現實的詩化和否定,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將魔幻當做現實來寫,在敘述中插入神話傳說或是不可思議的現象。這種寫法的好處在於,劇情詭譎離奇,變幻有趣,讓讀者的閱讀體驗極佳,彷彿脫離現實進入了一個魔幻的世界。若是真的讀進去了,對漢語為母語的讀者會發現,除了人名之外,並無所謂晦澀艱深的情節。作者用一些魔幻的現象來反映和隱喻歷史和當下的現實,比如傳染全村的“失眠症”象徵著拉美人民對於歷史的遺忘,持續四年之久的大暴雨象徵著革命結束後國家的滿目瘡痍等。

  在敘述方面,作者並不是像編年史、流水賬一樣記載這百年來每一年每一天發生的每一件事,而是“把家族某個人生命的某一段像切片一樣剔出來,順帶牽連其他人的血肉。使得長達百年的時間主線,被一個個家族成員的生老病死切割,又錯落著重疊在一起,疊成厚薄不均的一百年。”

  孤獨是書名,也是該書的主題。縱使名字重複,布恩迪亞家族並不團結,每個人都是自我封閉的,甚至從一出生開始就帶上了孤獨的特質,經歷一個個孤獨的時刻,比如何塞阿爾卡蒂奧被綁在樹下風吹雨打直至死亡;烏爾蘇拉為家族忙碌奔波一生最終眼瞎也無人知曉;奧雷里亞諾晚年才發覺戰爭的動機不是自由而是自尊,在小金魚的重複熔鑄中終其一生;阿瑪蘭妲經歷兩次深刻愛情卻終生不嫁,在悔恨中死去;費爾南達為家族名譽努力奮鬥,不為任何人理解和尊重,昔日貌美的“女王”鬱鬱而終;第六代奧雷裡喪妻喪子又隻身面對家族百年曆史。

  文學是人學,人類的感情是相通的。從布恩迪亞家族中我們也能看到自己的縮影,我們接受父母的教導,好好學習,上一個好大學,找一個好工作,結婚生子,最後也教導自己的孩子“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這未嘗不是一種人生的復刻和迴圈。生命歷程中,我們也會越發感受到孤獨,我們不斷向前奔波,所秉承的情感卻不為任何人感同身受,最親的人也會漸行漸遠最終離我們而去。友誼和愛情只不過是對孤獨的暫時消解劑,孤獨才是常態,我們能做到的只是用過往的回憶和未來的期許與孤獨和解。

  該書講述的不僅是個體的孤獨,也是群體(拉丁美洲)的孤獨。小小的馬孔多是拉丁美洲的縮影,拉丁美洲經歷的文明發源、殖民入侵、資本入侵(聯合果品公司)和內戰屠殺,與書中馬孔多的故事也有所對應。迷信,愚昧,落後一直是拉美大陸融入民族血液的劣根性,阻礙國家的進步,造就了其“孤獨”的特質。加斯通試圖融入馬孔多,卻越發覺得無聊和格格不入,最後不帶一絲眷戀離開,這代表著外來文明和拉美文明互動作用的失敗,即使是現代文明也無法拯救落後文明。而拉美人民對此不僅不自知,而且在逐漸遺忘這片土地的歷史——遺忘,則是更大的孤獨。

  作者在結尾說“羊皮捲上的一切永遠不會再重複,因為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表達的其實是對拉美人民最後的期許,試圖用文字喚醒拉美人民,並給全人類提供警示。

  讀《百年孤獨》有感 篇14

  家族中的第一人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人被吃掉。——題記

  每個人都是孤寂的。無論是你正在酩酊大睡抑或是思考著難以回答的問題,還是與暢談未來。一陣歡鬧過去,終會面臨孤獨。這並不是一個讓人逃避的詞。

  也許你會對它帶著一份恐懼,一份害怕。但它還是來臨了,邁著悄悄的步伐向你靠近。它並不是掠殺你笑顏的魔鬼,而是可以與你臥膝長談的知心。它與時間是共同的人生倒數器,但並不可怕,反而使你的內心得以沉澱,當你去掉外表的浮華與暴躁,你會得到新的東西,開啟一個新的世界,到了那時你就會一如初生的模樣,好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對世界充滿了好奇,不再會有害怕束縛著你,你會嘗試,會去探索,回去發現,他人與本我。

  《百年孤獨》中的每一個人,都代表著過去與將來,起源與發展,開端與結束都在孤獨的各自中畫地為牢如同野蠻人般的,沒有愛的地域,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百年孤獨》裡的一個家族的興榮好似一個微型社會一般,但七代人的生與活卻被一場突如其來的颶風颳走就好像一滴水融入了一般這百年家族也隨時間的洪流逝去得了無音訊。阿瑪蘭妲她以自己獨特理解的愛固守一生,安靜、神秘、深沉。所以她的歷時百年的孤獨全是為了珍藏守護一份神秘之愛。她越是醉心於壽衣的縫製越是表明對那份愛的歷久彌堅。美人蕾眉黛絲,她是隻有自我任性而為清心寡慾不為世俗沾染的一個至美的絕對的孤獨體。所以她的終結是那麼的奇幻超絕。雙胞胎惡作劇顛倒了名字,長大後性格體徵行事作派大不相同,唯一相同的是各自孤獨,當何塞。阿爾卡蒂奧第二撲在吉普賽人的羊皮捲上死去,另一邊的奧雷里亞諾第二也同時終結了生命,人們驚異的發現兩具屍體是如此的相像,當晚爛醉的埋葬工人糊里糊塗的埋錯了各自的位置,一切還是回到了原本的樣子,因為孤獨的宿命如此精確無誤…奧雷里亞諾。巴比倫。在颶風中解讀了羊皮卷所有秘密,那個時候他才明白,孤獨已經不是一個人而是整個家族整個馬孔多,孤獨到脫離整個世界消失得乾乾淨淨,連記憶都沒有。

  以七代香火,百年曆程,為時間軸,以馬孔多小鎮南美洲歷史民間奇幻鋪展空間,以吉普賽人羊皮卷預言為線索,去證明一個孤獨的命題,沒有愛情必定孤獨,但是愛情總是那麼的遙不可及,除了孤獨你可能什麼也抓不住。

  在讀《百年孤獨》這本書時,內心湧起一種類似於平靜恬然的快樂。就好像我知道人終究會衰老死亡,但在照耀到陽光的瞬間,仍然忍不住微笑。一切就好像放剛剛睡醒的午後,我躺在地上看著牆上時鐘一分一秒走過。內心平穩而安適。

  矯情一點的文章裡經常會看見,在這個城市裡,寂寞氾濫。其實吧,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後的最後,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時不時地出來提醒你一下它的存在。它說上一句笑話,你就不知道如何是好。

  有陽光也有雨水,有愛情也有孤獨。其實這沒什麼大不了的。何必花那麼大的心思去抵抗它呢?寫一本書,做一次愛,去一個好地方,愛一個好姑娘,賺一百萬以後再賺一千萬……這些都不錯,但不要把這些變成抵抗孤獨的武器。不不不,各種各樣的體驗都不過是生命的一部分,但不應該是作為戰鬥的籌碼白白被犧牲掉。孤獨無法抵抗,孤獨無法遺忘,孤獨不會隨著時間的過去而變老衰弱,孤獨不會因為愛人增多而變淺薄蒼白,孤獨它在這裡,不動不逃,偶爾出來說幾句冷笑話。

  孤獨隨時出現,我們能夠怎麼辦?那就附和它笑幾聲羅。仔細想來,它並不是什麼殘酷的敵人,它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陪伴著我們,而且將不離不棄陪伴到死神來到。它提醒我們珍惜眼前,它督促我們體驗人生,它使我們在成功的時候可以清醒,在失敗的時候淡然一笑。它讓我覺得許多東西值得試試看去爭取,也讓我覺得許多玩意沒什麼大不了的。有些東西,從出生到死亡,別人無法體會,無法替代,無法奪走——孤獨就是其中之一,它流動在我的血銘刻進我的骨,它時而讓我活的熱烈,時而讓我安靜無奈——但我很高興我比想像中容易地接受了它,它讓我在一個人的時候,知道自己是誰。

  浪漫是接受並享受無法改變的結果,浪漫是敢去玩一場必輸無疑的美好的仗,浪漫是情有所用,心有所屬,但同時不會遺忘自己是誰:請容許我介紹一直在教我如何浪漫的朋友,它的名字叫做孤獨。

  讀《百年孤獨》有感 篇15

  記得那是許久之前,我百無聊賴地坐在桌邊,腦海中一下子閃出“百年孤獨”這個詞。登上當當網的“外國名著”欄一看,同樣的書名竟赫然顯現在首位。難道這僅僅是一種巧合嗎?

  不管怎樣,從此,我認識了加西亞馬爾克斯。翻開《百年孤獨》,一種熟悉感撲面而來:“多年以後面對行刑槍隊時,奧雷利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父親帶他去河邊見識冰塊的那個下午。”在那個夏天裡,我一邊

  咬著酸奶勺,一邊慢慢地品味圖片書中所敘述的一個家族歷時百年的興衰起落。陽光穿透綠葉與紗窗,斑駁地灑在我的身上,彷彿也灑在了河岸邊晶瑩的巨大冰塊上,灑在了香蕉園裡的枯枝敗葉上,灑在了那一卷卷等待破譯的羊皮紙上。

  因為布恩迪亞家族中的所有成員似乎都不曾擺脫過孤寂,當看到“這孩子命中註定將要重新為這個家族奠定基礎,將要驅除這個家族固有的致命缺陷和孤獨性格,因為他是百年裡誕生的所有的布恩迪亞當中唯一由於愛情而出生的嬰兒”一句時,我不禁由衷地感到高興——或許這個家族的希望之光出現了,卻沒有想到那只是迴光返照。不久,由於近親結婚出生的嬰兒被大批螞蟻吃掉,結尾寫道:“羊皮紙上所載一切自永遠至永遠不會再重複,因為註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陸上出現”。我沉默了,為結尾的迴腸蕩氣所深深震撼,也為一個始終浸沒在孤獨中的家族的沒落而傷感。

  雖然沒有完全看懂,但我還是開始思考:為什麼一個巨大的家族會在百年之內迅速地衰落?是因為香蕉公司的入駐使得馬孔多不復當年的淳樸,圖片也是因為那流淌在幾乎每個家族成員靜脈裡的孤獨。

  《百年孤獨》讓我喜歡上了魔幻現實主義,也喜歡上了加西亞的文風。幾天前,我在網上訂了《百年孤獨》的序篇《枯枝敗葉》以及《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滿心期待著新書。而就在書送到的那一天——這個星期五,4月18日的凌晨,加西亞在他墨西哥的家中與世長辭。這訊息來得如此之突然,以至於我幾乎無法相信。

  加西亞馬爾克斯走了,但他的身後卻沒有也不會遺下百年的孤獨。因為,加勒比的鴿子會飛越哥倫比亞的上空並抵達她想去的任何地方;安第斯山的雄鷹也會振翅翱翔在這片蒼茫的大地上!

  讀《百年孤獨》有感 篇16

  連續跑了三天,才從“百年孤獨”裡抽離。那深切的孤獨,播下種子後,瘋長成森林,遮天蔽日的陰沉。一個家族的輪迴,命運不停地重複著躲不過的宿命。家族最後一個成員,讀著一一被印證的預言,在轟然倒塌的祖屋裡毀滅。整個小鎮被風沙捲走,和百年家族的故事一樣,從此抹去。

  下午兩點,驕陽炙烤,黃蝴蝶還在我腦中翻飛。那只是書裡小小的一個章節,年輕吉普賽的思念是漫天瀰漫的黃色蝴蝶,環繞著愛人。在黑暗的劇院,在擁擠的街道,他的愛就是空中揮舞不去黃蝴蝶,尾隨她,追逐她,鋪天蓋地般瘋狂盤旋。接踵而至的死亡,每一個人物的死亡,都寂寞得冷到骨子裡。

  換上球鞋跑出去,只有烈日和汗水才趕得走書裡孤寒。

  讀《百年孤獨》有感 篇17

  孤獨是冰山上的一朵雪蓮,寂寞是汪洋中的一葉孤舟。

  《百年孤獨》被稱為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作。這部小說內容複雜,人物眾多,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書中融匯了南美洲的文化。他描寫的是小鎮馬孔多的產生、興盛到衰落直至消亡,表現了拉丁美洲驚異的瘋狂歷史。

  這小說讀起來總是給人一種虛幻飄渺不真切的感覺。但是故事馬孔多百年的變遷和布恩蒂亞家族的興衰榮辱是,整個拉美社會變遷的一面鏡子,同時,家族的愚昧也是拉美自身落後的寫照。

  這是馬爾克斯創造的神話,書中的故事大都荒誕不經,馬孔多總是呈現出奇怪的現象。不同的時刻總是在同一時間交匯在一起,既非過去亦非將來。如同布恩蒂亞家族沿著時間向前發展,但是他們還是會在不斷萎縮的輪迴中,返回到時間的起點。小說的結尾破譯了羊皮紙手稿,原來所有的一切早已被預言。馬孔多小鎮以及它的居民,生活在命中註定的輪迴之中,他們的命運的輪迴裡交織著悽美和哀傷。

  在現實主義與魔幻主義共同作用下,我們雖然看到了馬孔多的荒誕不羈,我們同樣發現了,小說折射出了拉丁美洲的不同國家的政治現狀。

  從大屠殺這夜開始的雨,下了整整五年,馬孔多的一切被雨水的沖洗所漸漸侵蝕。香蕉種植園被大雨沖走了,整個小鎮退縮到人們的腦海中,成為了永遠的記憶。自從馬孔多與周邊小鎮有了來往以後,它逐漸失去了原有的純樸。殖民者的侵入,把馬孔多變成了香蕉種植園。工人的罷工,使植園主串通政府部隊對他們進行了大屠殺。這夜下起的大雨,把馬孔多徹底衝向了毀滅。

  往往魔幻現實主義,以荒誕的形式反映著現實,不管馬孔多發生的一切有多離奇,都是馬爾克斯對拉美現實的觀察和感悟。當然,《百年孤獨》不僅反映了拉丁美洲的社會現實,而且在更深層次上折射了有關人性的問題。作為人類的代表,布恩蒂亞家族彷彿在用孤獨來對抗時間,他們每一代的生活,姓名,性格都驚人的相似。時間對他們來說彷彿不存在。備受煎熬的布恩蒂亞家註定要在時間的迴圈中往復,直至滅亡。

  事實上,你以怎樣的態度去對待生活,生活同樣會以怎樣的態度來回報你,一個陷入孤獨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只能與貧窮、愚昧和落後為伍。孤獨和寂寞都與痛苦為伴,只不過痛苦是孤獨的過客,寂寞卻與痛苦長存。孤獨來臨時,人要與孤獨抗爭,在孤獨中求得一份獨我,從而享受孤獨,若孤獨不能排遣,寂寞就像黑夜席捲而來。

  讀《百年孤獨》有感 篇18

  很久以後,我還是會想起合上書頁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窗外正下著雨,連綿而漫長,無端的像極了馬孔多的那場看不到盡頭的大雨。彷彿可以讓世界青藤滿牆,封住裡頭回憶眼神明亮。它沖走了原定的考試,卻衝來了不遠的離別。其實本也不差著多少,但就如一葉柳片飄落湖心,寂靜於無形之處,悸動於有形之所,漣漪不斷,猝不及防。

  枯木逢春,有時候聽起來像是一個故事的開始,但有時候也許僅僅只是一個故事的結束。

  而這是一個開端在名為馬孔多小鎮,終止於一場颶風的故事。

  布恩迪亞家族的先驅們駐足於南美大陸這塊土地,過著光怪陸離的生活。偶有吉普賽商隊尋著鳥鳴清脆誤入這迷宮中的小鎮,他們帶來冰塊,帶來失眠症,帶走男孩,留下預言書。形形色色,不過是所謂文明的產物。這也曾是一個未被文明問津的淨土,可它後來還是有了火車內戰和香蕉公司。枯枝敗葉,那些腐朽的葉子縈繞在小鎮的上空,最終都抵不過一場颶風捲個乾淨——再也不會重現大陸的馬孔多,再也不會重現大陸那百年孤獨的布恩迪亞。

  馬爾克斯構建了這樣一個世界,與世隔絕,遺世獨立。然後看它被文明腐蝕,被孤獨吞噬,去留下一卷無人能解的羊皮卷讓他們去看破命運的詭譎,踽踽獨行走向終結,其實,這未嘗不失為一種浪漫,布恩迪亞家族的每個人都有著屬於自己的孤獨,而同名的卻總也避不開相似的命運。當他們齊聚一堂,孤獨漫延於血脈,貫穿著生死,這就是一種輪迴,永無止境。沒有人逃得過孤獨,孤獨才是真正的魔鬼。

  第一個被綁在樹下,最後一個被螞蟻啃噬。這樣一個跳讀羊皮卷而探索到的家族讓人心驚。何塞痴迷的鍊金術,烏爾蘇拉堅守的家族,奧雷里亞諾制後又融的小金魚,阿瑪蘭妲縫過又拆的壽衣;以及永絕於世的勇氣,萬水千山的女王,終歸於天的美人。他們各自孤獨,並各自沉溺。這像一截火車,時時妄圖偏離軌道後肆意狂奔,但卻始終掙不開腳下規定的道路,似命運三女神紡錘上的紗線,筆直的通向……死亡。

  這僅僅是流淌在美洲大陸的孤獨,魔幻與現實的交融;這還是一直隱藏於世界的孤獨,著書與獲獎的交織。凝這八代人的世界於一本書,短短翻過的幾頁也許就是他們的一生。忽覺光陰荏苒,紅顏轉瞬枯骨,青絲驀地華髮。無關悲喜,只讓人想合上書頁輕輕嘆一口氣。

  人生無根系,飄如陌上塵。

  分散逐風轉,已是非常身。

  讀《百年孤獨》有感 篇19

  孤獨是個頑疾,當死亡成為我們路之終點的時候,孤獨也就隨之而來,這世間有多少吵鬧,就會有多少孤獨。無疑,孤獨本身就是一道枯澀而不可理解的背影,但馬爾克斯的筆卻是含笑的。他沒有徒勞地去化解苦難,而是裹了一層糖衣在外面,那幾欲和神話接壤的想象力,讓每個冰冷的字都長了一雙翅膀,也曾讓我讀這本書的時候,有一種飛的衝動。

  我永遠記得中考考完的那個夏天,每天下午,坐在屋頂上,低頭,一頁一頁地欲罷不能地讀。七代人每一個名字,迷宮般的血統都能以一張譜系表來區分。我一直驚異於作者想象力的無邊無際,後來,看到一段話,說是每一個作者都只能描摹自己或者周圍人的生活。我就在想,哥倫比亞,那個遙遠的國度,究竟發生過什麼,發生著什麼。會不會有人,擁有像奧雷良諾上校一樣的孤獨神情?在大雨後,那輪新鮮的、磚末一樣的紅日,真的在大地上升起過麼?

  真正的愛與瞭解,真的存在麼?奧雷良諾上校在心底拼命搜尋,卻找不到與母親之間真正的情感紐帶,終於還是在孤獨的硬殼中高傲的死去。他至死都披著毛毯,難以解脫的孤獨和沒有前途的高傲。高傲激起怒氣,怒氣讓他去反抗,只是最終,他也沒有學會,怎樣去表達愛。

  喜歡雷蓓卡,這個被烏蘇拉稱為家族中唯一的一個具有堅強意志的女人,在婚事被一再耽擱後,終於拋棄了虛榮,選擇了踏實自在的生活,選擇了自己的慾望所指的生活。花邊和玩具,只是愛情的幻想而已。少女時代的愛情,都是可以為心愛的人退化吃土的。皮埃特羅·克雷斯庇在地球的另一端,精美的漆皮靴踩在潮溼的石徑上,每一步都踩在愛人的心上。一個悲劇,這個怯懦的男人的兩次愛情,最後只能以死結束。

  阿瑪蘭塔,家族歷史上的最溫柔最深沉的女人,卻沒有勇氣去承受自己和另外任何人的命運;沒有勇氣去嘗試接受愛的羞恥和絕望。一直在想,為什麼她不能接受克里奈多。馬爾克斯上校?為什麼她明明愛著,卻不能邁出那一步?直到後來的後來,才瞭解愛情的羞恥與絕望。才明白,原來那種不明所以的恐懼和怯懦真的存在。終於明白,她寧願孤獨終老,也不願意伸出手去採摘的是什麼。

  馬貢多那與大地渾然一體的原始、未經開化的純粹,彷彿讓我看到了最初傍河而居的人類部落。那個時候他們是團結的,是大膽的,是赤誠的,也是智慧的。而後的故事就可以簡單歸結為外族和殖民者的入侵。馬貢多的居民一步步由“愚昧”走向“文明”的長征中,歷經了一次次衝擊,精神的物質的,在蛻變為文明人之前,馬貢多連同它的居民在颶風中消失了,如同從未存在過一般。

  在錯亂的時空中,在亦真亦幻的馬貢多,沒有一樣至真至貴的東西沿著慢慢難休的迴圈到達了孤獨的背面。

  就像馬爾克斯自己說的那樣“人的內心苦楚無法言說,人的很多舉措無可奈何,百年一參透,百年一孤寂。”

  讀《百年孤獨》有感 篇20

  在這一天,我隨著馬爾克斯最後那句“羊皮捲上所載一切自永遠至永遠不會再重複,因為註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合上厚厚的這本《百年孤獨》。

  書買來很久了,一直沒下決心看這部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最無爭議的諾貝爾文學獎著作。因為一是我骨子裡並不是很喜歡讀外國小說,二是早聽說這裡麵人物眾多,名字重疊,光看這個書名也覺得甚是厚重。

  但我仍在4月的某天打開了他,之前也做了一些功課,大概瞭解了一下小說的創作背景,作者的經歷,裡面人物之間的關係,否則一遍讀下來,便不會如此順暢。

  簡單的說《百年孤獨》的故事發生在虛構的馬孔多鎮,描述了布恩迪亞家族百年七代的興衰、榮辱、愛恨、福禍。用一個家族的命運,告訴世人:孤獨才是人生的常態。在變老的路上,與其抗拒孤獨,不如學會享受孤獨;學會和自己相處,學會和內心相處,或許才能迴歸生命真正的意義。

  雖然該書語言優美富有哲理,人物情節刻畫細緻深刻,但我仍無法像其他人那樣,去深切歌訟這本書,特別不贊同青少年讀這本書。因為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的心情是壓抑的,整本書幾乎沒有向上的積極氣息。

  馬爾克斯說,“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沒有歸路,春天總是一去不復返,最瘋狂執著的愛情也終究是過眼雲煙。”他讓我想起生命中那些孤獨頹廢的日子,讓我想起少年時曾經呆過而今已面目全非的白羊小鎮,讓我想起那些曾經熱鬧地陪伴在身邊而今已很久不見面不聯絡甚至天隔一方的人。

  全書真實如一面鏡子照見我們每個人生命的旅程,孤獨和頹廢至始至終充斥了整個生命。每個人的宿命都如書中的羊皮卷一樣早早被寫下,哪怕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努力,奮鬥,抗爭,期望得到改變,可時光之軸又悄悄地將一切旋轉還原。就如同布恩迪亞家族一樣。無論第一代怎樣開疆拓土,向先進科技靠攏,無論後面幾代怎樣不屈反抗或縱情聲色,最終仍逃不去的是無人能解的孤獨,荒誕無聊的晚年,宿命的輪迴。正如書中那三袋鉅額金幣一樣,莫名其妙的得到,卻又離奇消散,果真如書中所說“生命中曾經有過的所有燦爛,原來終究,都需要用寂寞來償還。”

  我們生活在日新月異的世界,科技發達,文明進步,大多數人都馬不停蹄地向前奔跑,唯恐落後於人,汲汲塵世間的名和利,刷著短影片,吃著名星瓜,何曾停下腳步,思索一下生命的本源,我們從何地而來,又將往何處而去?

  當然,看完書之後,也是有收穫的。你也許會明白,曾經得到的東西最後極大可能會回到起點;你也許會有所改變,從一開始畏懼孤獨到享受孤獨。人到中年,只有自己心態從容才能與生活共生,要想一路幸福,不妨改變自己的心態。

  讀《百年孤獨》有感 篇21

  如果說真的有值得一遍遍品讀的文學作品,我一定首推《百年孤獨》。它的書名似乎深晦莫測,其實它更像是一本有著怪誕情節的玄幻小說。

  第一次讀完這本書時,是在高中一模考完無心學習的晚上,這也是我完整讀完的第一本外國小說。以前不愛看外國名著的原因是繁多複雜而又冗長的人物名字,我總會搞混,或者看了這章又忘了上一章的人物名字,人物和情節永遠對不上號。可是,《百年孤獨》的情節精彩到讓我可以完全克服這個困擾。文中的一個大家族,幾乎每一代都會重名,可是,每一個人的經歷和描述不會讓你弄混,該是誰便是誰。第一次讀的時候是被裡面似神話、似玄幻、似現實主義的情節深深吸引。讀完後,最大的感觸就如書名一樣,是一種重複重複、迴圈迴圈的歷史重演,如今發生的事情,經歷的情緒,在一個世紀以前也是如此。可是,每一個人的孤獨隨時代的更替、環境的變化又有所不同,這時你就回感受到時間車輪的傾軋而過,歷史就在似曾相識中鋪開了。

  第二次看的時候,是在大三上的期末複習階段,在繁忙中偷得一點時間,細細重溫一下《百年孤獨》最初帶給我的震撼。

  第二次讀過時,不只是關注荒誕的情節了,會更深的思考其背後的隱喻意義。在我看來,這本小說以一個家族的興衰,一個小鎮的波折變化,折射出一個時代、百年的歷史遷移。從第一代人身上勇於開拓、對科學領悟的痴迷和專研,用發明大大推動生產效率,這也為家族的興起奠定了財富基礎。到後來的戰爭爆發,美洲的自由黨派和保守黨派無休止的戰爭,以自由黨之名草菅人命、胡作非為,這也反映出一些社會歷史,再後來的香蕉公司,資本主義的興起對小鎮最原始的手工作坊起到了很大的衝擊。從人類科學最初的探索,從科學的起步被人們視為瘋癲和巫術,到後來意識到科學能夠為人類帶來生產進步時,又大肆追逐。工業革命、殖民掠奪、黨派之爭、資本主義的興起,等等,書中含有的隱喻遠遠不止於此。與其說是一個家族的百年孤獨,不去說是一個世紀的百年興衰迭起。

  讀《百年孤獨》有感 篇22

  我們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對抗虛無,卻渾然不知這就是虛無本身。

  最近在看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在大學時看過,只是模糊的記著一代又一代人命運的輪迴,在當時年紀,只是對布雷迪亞家族命運魔幻般的相似好奇,但當最近生活漸漸的感到無聊時,不知怎麼又想起了這本記憶中有趣的書,買了回來。剛讀之初,還是能被那種命運的變幻而吸引,可讀著讀著,心中生出越來越多的沉重,彷彿看到了這個家族都男人、女人們的瘋癲都是在對抗些什麼?而腦海裡總能回起他們平靜的時刻:阿爾卡蒂奧在被執行槍決的時候,他放下了一生的恐懼,可以平靜的去回想自己的一生;貝麗卡當丈夫死去,將自己關在黑暗的屋子裡,不再出門時,她也彷彿在那個暗無天日的地方找到了平靜。那麼又是什麼讓他們的瘋癲迴歸到了平靜?

  借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這個人物,我想我找到了答案。馬爾克斯是這麼描述借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的:“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早年沉迷於父親留下的實驗室中,熟練掌握了金銀器的製作工藝,後來參加革命軍。他發動過三十二場武裝起義,無一成功。他與17個女人生下17個兒子,一夜之間被逐個除掉,其中最年長的不到35歲。他逃過十四次暗殺,七十三次伏擊和一次槍決。他有一次被人在咖啡裡投毒,投入的馬錢子足夠毒死一匹馬,但他仍然大難不死。他拒絕的共和國總統頒發的勳章。他官至革命軍總司令,從南到北,自西向東都在他的統轄之下,他成為了最令政府恐懼的人物,但從不容許別人給他拍照。他放棄了戰後的退休金,到晚年一直靠在馬孔多作坊中製作小金魚維持生計。經過了這一切,留下來的只有一條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馬孔多街道。”是的,他一生中留下的就是那些傳奇的故事和一條他的名字的街道,再無其他。也許在很多人看來,這就足夠了,功名偉績,不足以嗎?可是,如果我們想象著進入到上校的內心,去品味他的靈魂,我想,有一種味道是最重的,那就是孤獨!而且貫穿了整個家族一百年的歷史。這也是馬爾克斯想要表達的,或者是他的人生感悟:百年孤獨。

  我們在上校的一生中,看不到他愛的人和愛他的人,我們看不到那種在關係中體驗到的狂喜與平靜,而是由上校或者說他的家族在一代代的複製的過程中演繹成了瘋狂。其實我們內心尋求的很簡單,就是在愛人的懷裡瘋狂,哪怕只是一個突如其來的擁抱。在兩個相愛的人的生活中,這種瘋狂最終會被軟化,變成柔情、溫情,生活的點滴,卻處處發著璀璨的亮光。

  也許會有很多人反駁,上校離開他的村子,去建立馬孔多,不就是一段不被接受的愛情嗎?可是,讓我們來看看。他和烏拉爾從出生起就被認為要在一起,並沒有彼此的相遇時刻,彷彿就應該那樣。而且在他們的一生中,唯一保持理智的就是烏拉爾,而上校一直瘋狂著,以至於烏拉爾說出:“忘了你那些瘋狂的新鮮玩意吧,還是管管你的孩子吧,瞧瞧他們,自生自滅,像驢子一樣。”當何塞、布雷迪亞照妻子的話做了,向窗外看到了兩個赤腳待在陽關裡暴曬的菜園裡的孩子時,他感覺從那一刻起他們才開始存在,從烏拉爾的咒語中誕生出來。”足以看見,上校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中,那個世界中沒有一個人,哪怕是自己的兒子。而他將一生都在這樣的世界裡度過,這樣的一生只能用兩個詞來概括:瘋狂與孤獨。並且像一個魔咒般在他的家族中延續著。他們越是瘋狂的對抗虛無,他們越會感覺到孤獨,世界在他們心裡其實就是虛無的,因為他們的心裡沒有一個愛著的人居住著。或者說,其實在這個我們生活的世界中唯一存在的只有人:人與人之間真實的情感關係才是真實,其他的一切都是虛無!權力、金錢、豪宅、美女無一例外,如不相信,去問問那些時日無多的人,他們這一生,最看重的或者說最遺憾的是什麼,他們的答案一定與某個人有關。

  我想,馬孔多的百年孤獨,有時也是我們的百年孤獨。

  讀《百年孤獨》有感 篇23

  老師推薦了很多的書,《百年孤獨》算是一本。但我偏偏購買了這本書,從買書的這一刻,無形之中,我踏入了痛苦的深淵。先看了導讀,嗯,感覺不錯。隨手翻閱,在看了將近五十頁後,無奈宣告放棄,此後很長一段時間不曾翻閱,終於在此次暑假將其讀完,自豪之感油然而生,買來將近一年,才看完,並理清了一絲頭緒,怎能不令我自豪?

  坦白說,這本書我沒有完全讀懂,但我不認為這本書難懂,潛意識裡,我認為只要可以理清書中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即可讀懂整本書。所以,書中人物的關係或許是重點,嗯,應該是這樣的。

  只是,要想理清其中的人物關係,不得不說,這是一個耗費時間精力的巨大工程,(最起碼,對我來說,的確是一個重體力活)因為一個不留神,就會給弄混,我也是盡了最大努力,才勉強區分出了他們之間的血緣關係,在腦海中構造出了一個極其容易坍塌的家庭構造圖,也正是憑藉這張圖,我才勉強沒讀暈。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這張圖在書本合上的剎那便魂飛破滅了。

  因為沒完全讀懂,所以只好寫一些表面東西了。說實在話,我挺同情布恩地亞這個家族,這個家族的子孫一代又一代被取名為奧雷良諾和阿卡迪奧,“他們儘管相貌各異,膚色不同,脾性、個子各有差異,但從他們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認出那種這一家族特有的、絕對不會弄錯的孤獨神情”。孤獨已經變成了這個家族的代名詞,這種孤獨持續了將近百年,這個家族的每一個成員都用自己的方式來排遣自己的孤獨:奧雷良諾上校週而復始地製作他的小金魚,做了化掉,化了再做;阿瑪蘭塔為自己織裹屍布,日織夜拆;雷蓓卡閉門風窗,把自己關在房間裡直到死亡;俏姑娘雷梅苔絲每天在浴室裡整小時整小時地消磨時間。而這所有的一切,在任何一個正常的家庭裡都是不可想象的,令人感到恐懼,甚至是產生一種很強烈的窒息感,讓人想要逃離。這個家族之中,夫妻、父子、母女,甚至是兄弟姐妹之間,始終沒有心心相印的感情溝通,沒有推心置腹的切磋商討,相互之間缺乏信任和了解,缺乏關心和支援。儘管他們為打破孤獨,進行過種種艱苦的探索,但最終均以失敗而告終。或許是這一百年的孤獨,使布恩迪亞家族最終在一陣狂暴的颶風中徹底從地球上消失了。

  這本書深刻反映了哥倫比亞乃至整個拉美大陸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我沒有看明白,這本書給我的印象更像是一本自傳,或是一本預言書。一個人在為一個家族近百年的歷史所作的預言,記載於羊皮捲上,並且沒有遺漏,全部實現。而這個人在書中出現的次數很少,但他的影子卻無處不在,他名叫墨爾基阿德斯。

  合上整本書,如卸重負。將書放置書櫃最不顯眼處,決定從今以後再也不碰它了,這本書使我飽受頭痛,我絕不會再給自己找第二次麻煩的!唉,不過,或許隨著年齡增長、閱歷的加深和思想的逐漸成熟,會促使我在某一天重新開啟這本書。以後發生的一切是不可預知的,難道不是麼?

  讀《百年孤獨》有感 篇24

  結束了看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鬱悶期之後,書裡的情節總會鑽進我的腦海,讓我回味。所以今天我打算好好寫一下看完這本書的感受。

  這是一本我讀過的最艱難的書了(讀書不多)。第一次翻開時囫圇的看了三章,但是看到的暈暈乎乎,根本沒有進腦子裡,分不清誰是誰。七月放假在家,百度了作者,看著想法裡有人總結的人物關係,找來一張紙整整齊齊的寫下了所有的人物關係,開始一字一句的讀。才發現剛開始那句“面對行刑隊…”是倒敘手法,這句話在後面也出現了兩三次。

  小說整體感受就是宏偉了,作者佈局謀篇一整個家族史,大悲劇裡套著一個個小悲劇。人物性格又活靈活現,到中後段基本不用看關係表,就能分清誰是誰了。開篇的又和結尾相照應,裡面一位智者的預言又一一印證,一一順勢發展。讓我聯想到《紅樓夢》。裡面的主人公一個個死去,殘忍又賦予美感:那個優雅的鋼琴師在一次次充滿希望又次次受到打擊,最後終於絕望死在黑白琴鍵上….畫面如果定格一定很美!第二代的大塊頭哥哥死的時候血流成河,血經流處描述出人們幹著自己的事情,流啊流啊,一直描寫…拍成電影多麼精心設計的長鏡頭啊!還有那忘了是多少世的後代,他經歷了一車廂的人被屠殺,想找人訴說絕望,可沒有人願意承認死了人…政府封鎖,群眾保命,最後連他自己都分不清這是事實還是一場夢了…我還清晰的能感受到那種絕望。

  這一家子人是內心是扭曲的,第一代這樣,最後一代的亦是這樣。看到中間再到最後,讓我深刻感覺到基因的強大。每個人其實都活在父母或長輩的影子下,你的長相,你的性格,你的行為舉止…從出生開始你就不能擺脫也無法擺脫。(但是可以帶著意志活出不一樣的活法來。)由此衍生出來的家庭教育就太重要了,這一家族都不太會教育孩子,從初代的母親開始就十分冷漠,男人就更加放肆,給了種就不是自己的一樣,等到長大了會跑會說話才開始正眼看待。本不該如此,要以此悲劇來警醒!

  讀《百年孤獨》有感 篇25

  用十二天看完了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這是一部初中就有所耳聞的小說,只是那個時候完全看不懂,不知道孤獨為何物,更不知道為什麼是百年的孤獨,直到2022年的春天,當我放下這本書讓各種思緒在腦海中發酵、遊蕩和碰撞,好像忽然就明白了。

  在講述什麼是孤獨之前,有必要對本書做基本的瞭解,這是一個關於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故事,第一代人在荒蕪中建立起一個叫馬孔多的鎮子,一切都在向前發展,欣欣向榮,吉普賽人經常帶來外部世界的新鮮事物,如冰塊、放大鏡、鍊金術、磁鐵……這樣的開端讓人對鎮子的未來充滿希望,加上布恩迪亞家族勇敢的開拓精神,讓人以為這是一個關於家族創業的令人振奮的故事,然而恰恰相反,這是一個家族百年來與孤獨鬥爭的歷程。

  很多人看不進去這本書,原因之一是人物的名字很相似,七代人的名字基本是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的排列組合(如圖),讓中國人讀起來很迷糊。為什麼作者要這樣起名呢?當我們看到這些相似的名字時,也許會在頭腦中跳出一個詞:重複。

  沒錯,“重複”是本書一個很重要的關鍵詞,看似講述了七代人的故事,本質上是一代人換名字度過了一百年(七代人)的生活,那麼重複與孤獨有什麼關係呢?

  想象這樣一種場景,你在一條未知的路上行走,剛開始充滿好奇,開拓進取,不停的往前走,接觸到很多新鮮的事物,於是你一直走一直走,忽然你回到了原點……你以為自己走錯了路,於是重新出發,依然滿懷期待,一直走一直走,誰知又回到了原點……你不放棄,要再走一次,還是回到了原點……就這樣走了很多次,最後都回到了原點,你會是什麼感覺?會是一種憤怒和無力吧。

  這種重複帶來的無力感好比一個人被囚禁在牢裡,他哪兒也去不了,最後誕生出另一個東西,它的名字叫孤獨。當你發現無論外部環境如何改變,你認識不同的人,經歷不同的事情,但結局都是相似的,你就不得不面臨這樣一個事實,就像楊絳所說: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第一代人阿爾卡蒂奧看到了人生的重複,就像書中所說:他花了六個小時觀察各種事物,試圖找出一分一毫與前一天的不同之處,期待發現某種變化能證明時間的流逝。星期五,他在誰都還沒有起床時又去觀察外界的狀況,最後徹底確認了仍是星期一。

  第二代人布恩迪亞上校參與革命32次,全部失敗,他發現世界並沒有明顯的變化,最後對革命感到了厭倦,於是把自己關在小屋子裡雕刻小金魚,直到生命的結束。小女兒阿瑪蘭妲年輕時對愛情充滿渴望,嫉妒、放縱、剋制、懊悔,年老時則獨自織衣服,似乎永遠也織不完。養女麗貝卡的老年生活更讓人震撼,把自己封閉在一個破敗荒蕪的屋子裡,就像是一個活人的墳墓。

  第三代人沒多少故事,似乎只是家族生命的繁衍。

  第四代人顯現出與第二代人相似的生活。

  第五代人顯現出與第一代人相似的生活。

  第六代人顯現出與第一代人之前相似的生活。

  到了第七代,生出了長著豬尾巴的孩子,一起又回到原點。

  百年孤獨究竟是什麼?我認為是面對重複的無力感,第一代人為此而崩潰,最後在樹下死去。第二代人用重複對抗重複,就像上校把自己關在屋子裡不停的刻小金魚。第六代人想打破家族的重複,破譯了羊皮捲上的神秘預言,誰知家族的一切都是註定的。

  持續百年的孤獨直到整個家族的生命終止才暫停了下來,小說的結尾說:這座鏡子之城,將在奧雷里亞諾-巴比倫全部譯出羊皮卷之時被颶風抹去,從世人記憶中根除,羊皮捲上所載一切自永遠至永遠不會再重複,因為註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

  作者馬爾克斯為何會說這樣的家族不會第二次出現?我不清楚作家的答案,在我看來是因為任何家族只要活著就會孤獨,然後在重複中消亡,最後從世人記憶中抹去。這樣的話,即使有N個家族在這個世界上出現過,但只在人的記憶中出現一次,沒有第二次。

  也許,孤獨是無止境的,人應該學會健忘。

  讀《百年孤獨》有感 篇26

  自6月7日晚開讀范曄譯本《百年孤獨》,經過10余天睡前醒後的臥讀,今日晨終於通讀一過,也算了卻了多年的夙願——終於讀過《百年孤獨》了,否則,在文化人面前怪沒面子的,哈哈,好在老張周圍文化人屬稀有動物。

  孤獨的力量是可怕的。書中描寫的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都在孤獨中死去,他們的經歷大致是相同的,在馬孔多這一片土地上,沒有進步,沒有創新,每天重複上演同樣的劇情,生活在那裡的居民註定是不快樂的。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拉丁美洲的歷史是不斷重複著的怪圈,不是前進,而是徘徊。荷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與妻子烏蘇拉以非凡的膽識和開放的精神,開創了馬孔多的繁榮。因為馬孔多隱沒在寬廣的沼澤地中,與世隔絕。他決心要開闢一條道路,把馬孔多與外界的偉大發明連線起來,他曾向妻子抱怨說道:“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地過日子。”可惜的是,他卻被家人綁在一顆大樹上,幾十年後才在那棵樹上死去。荷塞死去了,連同馬孔多的文明。之後的幾代人,也重複上演著同樣的悲劇,導致馬孔多狹隘、落後、保守直至沒落,到最後整個馬孔多就被一陣來歷不明的風颳走了,從地球上消失了。

  范曄先生青年才俊,不過文筆卻非常老到,這其中也許就有譯不下去時狂讀白先勇的“金大班”等中文經典作品之功,總而言之,譯文的“雅順”應該是老張能夠一氣讀完這部作品的重要原因。於老張而言,第二個原因恐怕就是書籍的裝幀與印製比較合乎老張的口味,套封魔幻、內封素雅,傳統大32開精裝,字型大小適中,書籤令老張喜愛有加,既便於閱讀,閒暇還可享受一番,哈哈,老張也許是過於看重形式了,但個人喜好沒有辦法。正是基於上述兩點,老張才得以欣賞馬爾克斯這部魔幻現實主義的鉅著。魔幻現實主義,這名字起得真正科學,或者說是很真理。歷史和現實,人世和它世,真實和虛幻,分不清、辨不明,剪不斷、理還亂,百年的孤獨融匯始終,馬孔多小鎮的興亡也貫穿始終。或許還有什麼更深層次的寓意,老張領會不了,至今連到底寫了老奧家幾代人也沒有理清。但這並不妨礙閱讀,照樣還能讀得津津有味,或許這正是名著的魅力或者說魔力。上海譯文黃錦炎等先生譯本各方面都很好,但老張一直未能通讀,今日想來也許有年齡的原因,年輕匆忙,很難在一個點停留過長時間,小張沒讀的書只能留待老張了,哈哈。

  人與書,有沒有緣、有沒有分、有沒有緣分,或許冥冥之中早有定論,這個說不好,不好說,只好不說也罷。

  讀《百年孤獨》有感 篇27

  從馬孔多建立之初,到最後被從這世上抹去,彷彿一場夢。

  馬孔多像一本濃縮的歷史,經歷對世界的無知,有著人性善良;歷經工業革命的衝擊,變得逐步發展繁榮,人的感情關係卻在發生變化;而後香蕉公司的入駐進入全盛時期,外來人性的貪婪與政府的強壓統治,馬孔多變得繁榮而又荒誕不經,這世道不再像布恩迪亞建立馬孔多時期那般美好,充斥了醜惡的資本壓迫與政客的虛偽殘忍,直至最後三千多人無辜死於槍下,投入海中,並篡改歷史,從此,馬孔多衰落,隨著布恩迪亞家族的最後命脈死亡,馬孔多也從這世上抹去。

  而布恩迪亞家族,何不折射與代表了馬孔多的起始,發展,滅亡?

  布恩迪亞家族是瘋狂的,極端的,孤獨的,在這個家族中,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儘管很多人為打破孤獨進行過種種艱苦的探索,但由於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最後均以失敗告終。

  而烏爾蘇拉,她堅毅,勤勉,擁有一切優良品格,是她支撐起這個家族,見證了家族的發展與變遷,她努力維繫家族,竭力避免由性亂導致的災難,卻終於在既繼承她又是性慾佔上風的阿瑪蘭妲上得到了非迴圈的實現。

  馬孔多與布恩迪亞家族始於“冰塊”與“石頭”,終於颶風毀滅,不禁長嘆這歷史命運……………

  讀《百年孤獨》有感 篇28

  擱淺了半個月的《百年孤獨》“讀後感”終於寫出來了,結果被阿k這麼評論——馬爾克斯要是看到你的讀後感,非得氣得從墳裡跳出來不可!我想馬爾克斯應該沒這麼小氣,即使跳出來了,給他們這群聰明的哈姆雷特再寫一本《千年孤獨》那不更好?

  總之總之,請允許我寫一點無聊沒意義的東西吧,我一點都不想被束縛。我想說的是——我寫的東西大家權當看個熱鬧,千萬不要試圖從中讀出些什麼深奧的東西,如果你曾翻閱“成為無雙”的歷史,你會發現——在思考這條路上,我也是個剛上學的小朋友吶。大家一起加油吧。

  另外,我給了阿K在這裡“發言”的權力,他會帶來一些有意思的思考和觀點!關於他帶來的“內容”,我已經領略過了,他的很多觀點和作家們不謀而合,甚至更有意思,大家放心食用吧

  讀《百年孤獨》有感 篇29

  羊皮捲上所載的一切自永遠至永遠不會再重複,因為註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

  清晨,循著檯燈照射在書頁上的光,我讀完的《百年孤獨》最後幾頁。留給我內心的,是無盡的驚奇與震撼。“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在樹上,最後一人正被螞蟻吃掉。”書首暗示的可怕宿命終於在書尾顯現,這是整個家族的悲哀嗎?合上書,百感湧上心頭。未想過能把這本書讀完因為早已耳聞這本書內容之高深莫測,非我一個高中生所能領悟。但剛觸碰到書中的文字,就似乎有隻魔手指引著我,摸索完一頁又一頁,無休無止。也許我並不能對《百年孤獨》的靈魂領悟多少,但我確確實實有自己的感受與想法。

  無論是家族第一人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還是家族最後一人奧雷里亞諾;無論是敢愛敢恨的麗貝卡,還是一生缺乏愛的勇氣的阿瑪蘭妲;無論是美若天仙的蕾梅黛絲,身壯如牛的何塞—阿爾卡蒂奧,年長能幹的烏爾蘇拉,還是那對性格迥異的遺腹孿生子,刻板教條的費爾南達,善良勤勞的桑塔索菲婭……許許多多道不清的人物出現在這個家族中,構成了這個家族的百年史。無論男女老少,無論善良醜惡,每個人身上的特質是如此地一致——孤獨。或是受到幼年成長環境的影響,或是因為生命中重大變故的打擊,甚至有人天生如此。正是因為這個特質,有人因此喪失了愛的能力,有人因此一生傷痕累累,但多數人是一生不斷去尋找排解孤獨的方法,卻一次次失去心靈的依託,一次次在逃避孤獨中迷失了自己,終其一生難有溫暖與快樂。忘不了永遠衝動心性與熾熱感情的麗貝卡失去了摯愛之人後,餘生在孤寂中度過,我黯然神傷;忘不了頻繁發動戰爭的上校,一生戎馬歲月,卻終只是一個失去了愛的能力,無力去愛的人,我唏噓不已;忘不了那些積極投身於破解羊皮卷或是其他發明創造的人物,卻仍無法擺脫孤獨的侵擾,我感慨萬千;忘不了看到家族最後一人長著豬尾巴時,我的驚訝甚至是驚恐;忘不了書的尾聲中,奧雷利亞諾悲慟萬分需要朋友陪伴卻一無所有,讓我為之動容落淚……

  我想,如果可以為這些故事的背景塗上種色彩,我一定會選擇灰色。灰暗,灰濛濛,灰沉沉,是我在閱讀整本書時的畫面與心靈感受。一種沉重的氛圍始終充斥在書中的字裡行間,每一字每一句中。我的心沉浸在其中,無法抑制一種哀傷的感染。這是文字的魅力,更是故事情節與人物的魅力。書中展現在我眼前的是一個如此與眾不同的,一個我永遠無法真正觸碰到的世界。我一度懷疑這是否是真實的人類世界所能存在的故事,不過這並不重要,書的本身就充滿了魔幻色彩。我們所要去體會的,是書本身所傳遞給我們的東西。

  閱罷《百年孤獨》,我曾和朋友笑談:“整個人都感到孤獨了。”當然,這只是句玩笑話,年少的我不能品嚐出孤獨的深層滋味。但我確實從書中感悟到每個人生來就是孤獨的,孤獨地行走,生活,度過屬於自己的人生。這些人生,或跌巖起伏,轟轟烈烈,或波瀾不驚,平平淡淡。怎樣獲得內心的充實與快樂?怎樣讓自己不墮入孤獨的深淵?當自己一直賴以為精神支柱的信念崩塌,又該如何繼續生存下去?書中形形色色的人物用他們的一生來詮釋了這其中的奧秘。我不禁想到看過的一本哲學書上的幾個問題:世界從何而來?你是誰?你存在的意義是什麼?現在的我思考這些深刻的問題難尋答案,但每次一思考,我總能獲得無盡的啟迪。我想,明白一個人的修行之路上,孤獨總是如影隨形地陪伴著,每個人都需要一個信念抑或說是信仰去使自己的存在有意義,這便是這次閱讀《百年孤獨》帶給我最大的啟迪。

  想要了解一個人,就要不斷去與他接觸。想要感受到一本書的靈魂,就要不斷進入到書中的世界去。也許現在的我沒有足夠的閱歷和思想深度去理解《百年孤獨》的深層內涵。但我想,未來的某一天,當我再次走進《百年孤獨》,感受到的一定又是一個不一樣的世界,一定又能獲得更多的不一樣的啟迪。

  因為,一本好書的世界,永遠是多元的,永遠是深邃的。

  讀《百年孤獨》有感 篇30

  生命中所有燦爛終將需要寂寞來償還,人生終將是一場單人的旅行,孤獨前是迷茫,孤獨後是成長。

  《百年孤獨》這本書裡沒有一個從頭到尾的故事,沒有主角,但為何能夠成為經典,那是因為有一個宏大的視野,書中講述七代人的興衰,其中每一個出場人物都有自己完整的形象和故事情節。一百年並不是完整,而是指一個家族完成了興衰週期的時間長度,與百年這個時間框架對應,小說也設定了一個空間框架。其書中的所有故事全都發生在一個叫馬孔多的小鎮,而小說主要出場人物是一個叫布思利亞的家族。馬孔多個地方由布思利亞家族開創,同時伴隨著最後一個家族成員的死亡而消亡。

  在小說裡,這個家族的命運其實早已經被寫好。書裡出現過一位吉普賽人魔法師,這位魔法師跟這個家族交情很深。羊皮捲上,明明白白記載了這個家族的未來,只不過羊皮卷是用梵文寫的,並且需要破解。它與家族秘密的程序是同步的,捲上記載的事情都是已經發生的,沒有辦法挽回,而上面也有一句話概括了這個家族的命運:“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擁在樹上,最後一個人正被白蟻吃掉。”在家族的第六代破解者將羊皮卷破譯完之後,馬孔多和這個家族的命運不但在紙上全部揭曉,在現實中也走向了尾聲。一場聖經中才有的颶風把馬孔多這個小鎮從地球上徹底給抹掉了,重複輪迴和宿命的故事不停地在小說中出現。有評論說:馬爾克斯寫的不是某個民族的故事,而是整個人類的故事,也正如書中所說“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

  此書一直以晦澀難懂出名,從宏大的隱喻來講,小鎮馬孔多由第一代布恩迪亞開拓、建立,在螞蟻吃掉第七代布恩迪亞時被風從世界上消除,馬孔多就是整個人類文明社會。這個社會也有由生到死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每一代布恩迪亞都在“個人的奮鬥”和“歷史的程序”的互動作用下上演著一出出、一幕幕。而這一出出,一幕幕隨時在發生,又隨時在消亡。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發生如何?消亡如何?有誰在意嗎?或者說,有誰能在意呢?

  再從狹小的隱喻來講,馬孔多即是哥倫比亞,或者拉丁美洲,馬爾克斯預言了這片土地的未來,在已發生的和未發生的許多次內戰和變革之後,哥倫比亞和拉丁美洲也會消亡,而在它們走向消亡過程中,許多事、許多人都以更快並且越來越快的速度出現和消亡,直到最後颶風帶走一切,把所有發生過的都乾乾淨淨地擦掉。孤獨就是存在的終將不在,存在的只是存在本身。

  “不管走到哪,都要永遠記住:過去是虛假的,往事是不能回倒的,每一個消逝的春天都一去不復返了。最狂熱、最堅負的感情也只是過眼雲煙”。坦白地講,這部30萬字的魔幻現實主義文學鉅作會讓你時而放聲大笑,時而眉頭緊鎖,當時重複率最高的表情是“瞪大的雙眼”,正因此據說這本書是公認的一部值得全人類閱讀的經典。

  書中馬爾克斯為我們描述以下的孤獨:超世倫的認知會帶來孤獨,熱衷名利、財富帶來孤獨、沉迷愛情會產生孤獨,擁有美貌也會產生孤獨。這是一個世紀以來,幾代人各類的孤獨,人性普遍存在而又永恆的孤獨。

  夢想與光榮的嚮往,對獨立與自由的憧憬,在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中,現實中的追求和希望超越於形式的虛幻,找到了最終完美無缺的結合點。愛情方得結晶,颶風開啟毀滅,孤獨什麼的,百年恐怕不夠,那是抗拒不來的宿命,從人類歷史的起點,直至終點。

  讀《百年孤獨》有感 篇31

  “我們趨行在人生這個亙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裡涅槃,憂愁纏滿全身,痛苦飄灑一地。我們累卻無從止歇;我們苦卻無法迴避”

  ——題記

  《百年孤獨》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本書是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於一九八二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馬爾克斯很重要的原因是於此書的創作而來。本書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本書人物關係複雜,但作者的用詞精準及別具一格的人物塑造吸引讀者閱讀興趣。本書的線索應是梅爾基亞德斯,他的預言以及家族人世世代代都苦心翻譯的羊皮卷。或許這便是作者的高明之處,若你不看到最後,你永遠也無法想到結局。

  《百年孤獨》的最後一代人,還未得以啼哭便被螞蟻吃掉,這個長著豬尾巴的孩子,這如同家族的祖先出生時一般。這樣的情節,怎能不令人震驚?而經典之所以能被人們一代代傳誦不僅僅只是辭藻華麗,情節環環相扣。更重要的是其背後蘊藏的含義,不僅適用於作者創作背景下的時代被用於今天也無不妥。就是在不知結局是如何時要好好生活。即使生活處處不如意,但在最終的時刻沒到來之前,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而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布恩迪亞上校去世時,他的感受。每天都是星期一,每一間屋子都是一樣的,若要說這其中的寓意,恐怕是說若你一直虛度光陰。那麼時間對於你來說,只不過是一直停在那,因為每天都是星期一。若是每天晚上的星辰都是一個模樣,那麼天空就顯得單調。那些仰望星空的人眼裡不再有歡樂只存在著,一如昨日的呆滯;每天早晨的光束爬進窗戶都以同樣的角度同樣的線條感,但人們卻無法察覺,並且從中跨出來,那是何其的悲哀。但就如同這本書中的一句話,也就是本文的題記來說:“人生本來就是一個漫長的旅途,每天的日落都是一樣的,真正改變了的是你的心靈,在於昨日的沉澱,以及明日的幻想中存活的今天是你看世界的角度。”

  在坎坷中奔跑,在歡笑中遺存,痛苦飄灑一地,淚水沾滿衣袖。我們累,卻無從止歇,因為這世界還在走。那些為追求一時的愛情而迷失了自己的人們,愛情也拋棄了他們,只剩下對對人性的考驗;那些心中想掌控一切的人,到最後只是被遺忘在角落裡,當人們發現她時記起他名字的人,只有墳墓中的人;那些生活在自我幻想生活中的人,最終被螞蟻吃了去。

  “生命中曾經有過的所有燦爛,原來終究都需要用寂寞來還。”

最近訪問